2021明日城市论坛 2021年12月20日,“2021明日城市论坛”(City For Tomorrow)以“艺术之城:历史与当下的有机更新”为主题于厦门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DCL伦敦设计中心、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凤凰艺术创新研究院举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顾问,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深入探讨城市更新。“2021明日城市论坛 艺术之城:历史与当下的有机更新”,除了聚焦学术前沿思考,也切入细微观察。其中,论坛二以“链接全媒体·文化定义城市的未来”为主题,着重邀请国际国内关注城市发展人文精神的资深媒体人、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和创业者,分享对明日城市的传播。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深度报道。
在新时代城市更新中,
最重要的内涵是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其核心不是不断的“翻新”,
而是充分保障城市已有文化积累,
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在“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
如何通过传播力量,
更好地推动城市更新,
激发城市活力?
“2021明日城市论坛 艺术之城:历史与当下的有机更新”,除了聚焦学术前沿思考,也切入细微观察。 论坛二以“链接全媒体·文化定义城市的未来”为主题,着重邀请国际国内关注城市发展人文精神的资深媒体人、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和创业者,分享对明日城市的传播。
两场研讨分别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项目部主任李震,以及资深媒体人、凤凰卫视·凤凰秀福建中心营销副总李伟峰主持。 他们从各自身份,与研讨嘉宾共同设计了“历史与当代对话,复兴城市魅力”、“互依互存的文化与城市”两个话题,从文化贮存、传播、生长等纬度进行了探讨。
在此,小k为未能到达现场的你,总结了嘉宾们的精彩观点,共同寻找城市的连接触点。 历史与当代对话
复兴城市魅力
研讨一“历史与当代对话,复兴城市魅力” 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项目部主任 李震 研讨嘉宾: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 柴继军《华尔街见闻》副总编辑 张晓玲厦门理工学院闽台旅游研究所执行所长 李建中鹭潮·鼓浪屿美院常务副总,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常务副总 林入
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项目部主任李震 Q1如何利用图像传递城市文化的魅力? 图像作为快速直接的传播载体,它如何保存城市记忆,塑造城市风貌呢?🏠 柴继军 〔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 我认为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叫数据库,第二个是叫互动,第三个是传播。视觉中国核心做的,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图像数据库。通过对图像的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的标签,把一些非结构化的影像,变成了结构化的可搜索的图像数据库。这样连接了影像的创作者,以及影像的需求方,让他们互相找到对方。所以,图像要形成传播,城市影像要形成传播,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第二就是传播。图像传播的效率是远远大于文字的,所谓一图胜万言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图片跟视频又有不同。图片是一个零点几秒就可以获得信息传播的载体,视频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从传播效率上来说,图片优于视频,但视频的生动性更强。在传播的时候选择哪个载体,与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相关,这个非常关键。第三是互动性。这些数据形成数据库,非常方便地被人们获取后,在现有的传播媒介里面要特别强调互动。比如说厦门是一个历史影像非常丰富的城市。早期开放口岸,大量的国外摄影师,甚至传教士、商人留下了丰富的影像。在这么好的基础上,应该系统地去梳理数据库的影像,通过博物馆、媒体甚至收藏机构,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促进内容的进一步传播。甚至邀请一些艺术家对这些影像作出二次创作,包括新旧对比,实现二次创造的传播方式。
同时,能不能让现有的城市景观和以往的城市景观进行比较?据我了解,德国有一个APP,在老城区遍布了很多二维码,扫描以后会有这个城市当时的影像,如图片、音频,甚至视频,帮助更多线下场景触达这些影像。这些数据库建立以后能够变成图册、明信片,甚至打印出来的收藏品,APP移动端也能跟普通受众进行虚拟现实的互动。所以,我觉得城市图像的持续开发,以及不断顺应传播潮流,对图像城市的应用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Q2文化旅游如何介入城市更新? 如今到了一个大文旅的时代,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产生了一种变化。一开始旅游是一种身体上和生理上的休息,但随着物质基础的建构,旅游已经变成了一种心灵的、思想的旅行。🎒 李建中(厦门理工学院闽台旅游研究所执行所长) 我觉得大家对旅游有一个误区,认为旅游业是很功利的。一讲到城市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就成为批判的对象。以前穷的时候,大家靠旅游来赚钱。随着社会进步,旅游承载的已经不只是功利性了。旅游者往往花钱去消费,收获他的体验、表达。从这个点来思考旅游与城市更新、文化复兴的关系,才是应该有的。在重新认识旅游的背景下思考,旅游往往是城市更新很重要的推动者。有时出于旅游发展的目的,大家更愿意做一些城市更新的事。比如说有些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以旅游的动机把它推动起来。当然更重要的是,城市更新为旅游提供更多元、丰富的体验产品或者机会、空间。这是近几年特别明显的,城市更新跟文化旅游之间找到了更多的公约数,这个公约数在国内,包括我们身边,取得很多初步的成效。
我住在鼓浪屿,小孩在岛外上幼儿园,有一次我去接小孩,坐轮渡的时候碰到两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女生在聊天,一看就是游客。一个女生说来厦门就是为了到鼓浪屿看张三丰那只猫。我当时就觉得很惊讶,这已经颠覆了我们传统对旅游的看法。旅游的需求在变化,而且越来越多元,包括刚才大家所提到的锅炉厂房,都可能成为来旅游的原因。城市更新让越来越多艺术、文化载体引入,可以为文旅产业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吸引物,也让游客对这个城市产生更多的好感。所以未来我们应该从更广的视野考虑文旅跟城市的联系。不要把它作为一个景区,以往的误区就是做什么都把它当做一个景区来做,无法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而城市更新恰恰为它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是一种很好的未来趋势。 Q3哪些产业在激活城市活力? 城市更新意味着生活方式的革新,生产和生活越发融合在了一起,文创产业是最能激发新城市活力的了。🎵 张晓玲(《华尔街见闻》副总编辑) 我做过很多年财经媒体,大概关注的方向是房地产以及城市运营,所以跟很多企业打过交道。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在进入二次阶段的时候,对多元物理空间的运营和服务概念。近年来,参与城市更新的首先是房地产企业。以前房地产以住宅开发为主,买地、盖房、再买地,如此循环,现在进入到城市运营的环节,意味着他们要转型,进行多元、立体的综合体运营。过去房地产商的形象也不是很好,但是到了城市运营这个环节,他们不只给买房子的人提供服务,现在还要为更多消费者和用户提供服务。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第二点,在做城市运营的时候,要搭载产业或者说植入内容。不仅仅是盖一个建筑就完事了,还要做更多的空间服务,引入新的产业和人群,还要让原来老社区的人愿意回来。那么,在这样的空间里提供工作机会,以及有温度的内容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更多房地产企业把他们的定位改为城市运营商,大家都提出一些新的slogan。今天参加这个论坛有很多感触,我觉得房地产企业还有一个考验,就是对文化的公共性以及传承和多样性的关注。如何让文化、历史得以完整地传承,让传统和现代优雅地融合?如何做到旧物焕新、修旧如旧?这些都是当下需要探讨的课题。
除此之外,在我的观察中,能够在城市更新这个领域作为动力和抓手的,首先肯定是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这些产业。在一些自然生发的城市更新案例中,它们也往往率先成为艺术家们的聚集地。北京的798就是典型例子,也是厂房改造而来,现在已经是很成熟的创意社区了;北京京棉三厂的部分厂房,被改造成了远洋艺术中心,将旧式厂房建筑和现代先锋艺术融合在了一起;上海的上生新所,由孙科别墅等3处历史建筑改造而来,我非常喜欢,那里有个茑屋书店,里面会举办各种有关文学艺术、书画摄影的沙龙;上海还有两大文创产业园区——上海8号桥和三邻桥项目,也是类似的案例。轻资产的互联网产业,电商、直播、电竞等也是新的动力。上生新所有一栋小楼,原来是厂房,现在是办公区,李佳琦的公司就在那里,他每天就在那里直播。
还有就是偏研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多城市更新是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建立产业园区,希望引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落地。像深圳南山的威新产业园,以前也是偏远的,现在发展成了高新产业园,英特尔、亚马逊华南的研发中心、大疆总部都在这里。在产业园区里引入创新型的产业,也是地方政府比较欢迎的类型。社区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衔接环节,激发社区作用,可以增强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首先就是建立社区参与的机制,在一个城市更新项目中要征求居民意见,比如广州永庆坊就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来实现政府、民众和企业的“三方共赢”。其次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记忆、社区特色,让原来社区中的人还能找到熟悉感、归属感,让城市和社区的文化得到传承,让历史和当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比如修葺历史文物、保留原始建筑风格,在这基础上引入现代化生活设备,以及一些符合当地历史和文化特色的产业,并加以创新,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激发城市活力。
鼓浪屿,图源:视觉中国从全球来看,有底蕴、有故事感又具备现代性的城市,往往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喜欢。最后,要在城市更新引入产业时,尽量考虑到与社区居民的需求、能力、生活的融合,让年轻人愿意回来、融入。在我走访的城市中,很多人对我说,他们对出生地和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很有感情,是不想离开太远的,如果城市更新了,能够有新的房子和工作机会,他们乐意留下。之前我们老觉得我们工作和生活、生产是分开的,现在不是了。现在我们可以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很好地工作,在工作的同时也能很好地生活。城市更新是会把生活和生产更紧密的融合到一起。所以,这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和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发展。 Q4在城市更新号角中,烟火气与文艺范儿如何相得益彰? 历史的责任,是要勇于担当的。在地域性的历史和文脉上,生长出来的东西才是具有价值的。⛩ 林入(鹭潮·鼓浪屿美院常务副总,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常务副总) 鹭潮·鼓浪屿美院这个项目,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个学校原来的一些历史文脉,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如何用文化艺术来进行自我造血,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平衡,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挑战。我觉得烟火气和文艺范的结合恰巧是现在城市更新中的一种风向标。首先我们现在叫城市更新,不叫旧城改造。旧城改造更多是颠覆的意味,推翻旧的,重新建立新的。在这个风向之下,很多富有历史文脉的建筑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全玻璃的现代建筑。而现在用城市更新的方式去做,承认了城市的生命力。举两个我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例子。第一个是伦敦的巴特西。我在伦敦生活了八年,巴特西是一个特别好的城市更新案例,它是由原来伦敦的发电厂改造而成的。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来发电厂的所有的建筑特色,在上面加盖了两层玻璃盒子,是一个重工业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融合。玻璃盒子到了晚上,又散发着各种光芒,也是伦敦非常著名的一个夜景工程。
第二个案例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锅炉咖啡。华美空间原来是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的华美卷烟厂,曾经生产的金桥牌和骆驼牌香烟驰名中外。随着整个湖里工业区产业升级改造之后,整个卷烟厂也搬出岛内。联发运营华美空间,也是希望继承原来的历史文脉。我们现在所在的锅炉咖啡原来就是一个锅炉房,整个建筑保有原来建筑结构,包括后面几个积压仓,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支撑柱,都是原来工厂里面留下来的。设计师在上面加一张桌板,平时就是一个咖啡桌。我觉得这也非常有意思。锅炉咖啡已经成为很多旅游者来厦门必打卡的一个地方。我们希望鼓浪屿美院将来也能成为这样的一个项目。在保留原有美术教育的基因下,又引进凤凰艺术这么好的合作伙伴,能够持续地做包括美育的高规格艺术活动,让烟火气和文艺范结合得更好。
文化艺术产业一定是城市更新的一个推手,而且文化艺术产业和房地产关系非常紧密。在文化艺术注入产业空间以后,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经济效益、产业更新迭代,还有房地产的升值。所以说有一句话是这样讲,艺术和艺术家走到哪,发展就走到哪。这就是文化艺术产业和房地产之间的一个关系。当然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经济价值,就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吸附力,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高资人群流向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不仅是因为平台,在那的收入比较高,还有就是这些一线城市的文化艺术产业非常发达。大家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余,更多希望有非常充盈的精神生活。所以,我们做鼓浪屿美院这个项目,也是希望能够给厦门人民这样一种体验,让更多年轻人来到厦门,让更多年轻人回到鼓浪屿。 互依互存的文化与城市
研讨二互依互存的文化与城市 主持人:资深媒体人,凤凰卫视·凤凰秀福建中心营销副总 李伟峰 研讨嘉宾:《第一财经》杂志记者 任思远跨界艺术家,延谈桔子、无畏艺术创始人,夏萌猫IP品牌创始人 李延
主持人:资深媒体人、凤凰卫视·凤凰秀福建中心营销副总李伟峰
Q1文化观察:如何发掘城市文化,建立城市情感连接? 城市的记忆就是人的记忆。城市的一些书写,包括文化的挖掘,就是每一个人的经历。可能人们需要更多空间、时间,对自己城市有所感知。🕙 任思远(《第一财经》杂志记者,关注城市和乡村的变化以及文化消费) 从浅层方面来说,我觉得有一些创作者包括我们媒体行业工作者,经常会对城市的文化进行一些挖掘和记录。以及在影视,包括文学层面上,对于自己家乡的重新审视和回溯,都是现在创作的热点。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在文学圈里面比较火的几位作者。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一个词叫做“东北文艺复兴”?它是近两三年新出现的东北作者的代名词,比如说有班宇、双雪涛、宝石老舅。另外还有来自广东的乐队“五条人”等。从他们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城市风貌的记录。当他们的作品被大众看到的时候,也会引起大众对这个城市的兴趣。好的内容都在生活里,这也是让大家感到温暖的点。今年年初有一个趋势,在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领域,怀旧的场景越来越多。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很熟悉长沙的文和友,在北京也有一个类似的空间,在王府井百货负二层叫和平菓局。说白了大家喜欢打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而这样的场景在现在的城市里逐渐消失。其实怀旧虽然说它可能只是一些文化符号,但是实际上它是跟大家的生活紧密相关。
疫情和自然灾害会让我们团结在一起,也看到每一个城市的力量。我想在这个节点讲一个词,关于城市归属感。大家是什么时候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有归属感,开始讲自己是厦门人,北京人,深圳人?而不是别人问你,你说我曾经在厦门、在北京生活过。在某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会得到这样的认同感。那么如何在平常状态下,就可以保持这样的状态?是不是可以透过文化和城市的一些共情,达到这样的点,或者用更年轻的方式去表达,让市民感受到他跟这个城市生活在一起,我就是这个城市的人?我觉得,疫情之后CITYWORK(就是我们在这个城市里面走走看看去听听它的故事)开始变得更流行了。这种活动之前经常是给游客的,疫情之后越来越发现,是本地人集结起来,去听更深入的故事,了解这个城市。可能听的不是地标建筑,而是一个理发店、老餐馆之前的历史。疫情期间,我们也是前所未有地经历在家里隔离。可能在城市里面走一走,是我们最容易触及,跟外界接触的一种方式。我觉得这种活动还是挺新鲜,挺受年轻人欢迎的。 Q2潮流艺术如何阐释城市文化DNA? 挖掘城市内容的方式有很多种,影像、声音、文字,以及多样的艺术表达。📹 李延(跨界艺术家,延谈桔子、无畏艺术创始人,夏萌猫IP品牌创始人) 我觉得每一座城市一定有自己的脉络,包括它的年轻文化。比如我们做潮流艺术,也跨界传统文化、福建非遗。在我眼里面,并不是年轻的东西一定存在年轻的地方。其实,年轻的角色,包括年轻人的角色是传承,是把不同的文化交叉出一些比较好玩、有意思的东西,让它更好的延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以可爱、好玩为标准,更多的是让大家产生共鸣。站在IP的角度,我认为应该是城市IP化,而非IP城市化。把一个IP做好,让很多人知道,再来融入城市,可能链接点就没有那么多。比如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取名为“夏萌猫”?其实我还有别的IP在做展览和拍卖,但我一直把“夏萌猫”放在城市名片的角色。很多表达方式都会跟厦门的形象融合,考虑这座城市本身带给大家的体验。帮助城市去表达,更容易让年轻人和大众老百姓去认知。比如说厦门有很多文旅宣传视频,夏萌猫有幸参与了其中的两三季,还有垃圾分类等。内容创作很容易被大众传播。
可能在疫情之后,很多人发现组织野营的人多起来了。大家更多地愿意尊重生活、尊重感受。三五好朋友聚一聚,一起出去外面玩。这个其实是社群化,它成为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趋势。如果往后看,厦门就是一个大社群,再往后看,整个中国就是一个更大的社群。维护社群一定是通过兴趣为导向。每座城市都有一个融入点,一个共通的文化感受,一个治愈、温暖而特别的点。西安、上海都有自己的节奏,大家为什么愿意在这个城市里留下来,肯定是靠潜移默化的感受留下来。
如果你对本论坛的话题感兴趣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
点击下午场-视频点播
观看回放
(凤凰艺术 厦门报道 撰文/KCCA 周赫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018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