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是史前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到以良渚为中心都城的玉器文明时代。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学者认为良渚文化可以算得上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了。陈剩勇、吕琪昌等专家强调良渚文化是夏文化的源头。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
良渚文化的消失,根据史籍记载和现代研究认为,约在4300年前的时候由于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特大洪水,同时还有海侵海平面上升。史记中说(译文)“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特大洪水和海侵的共同作用彻底摧毁了良渚的城市和村庄,良渚越人不得不四处迁徏形成“百越”,其中良渚主体精英部分西迁江苏宁、镇等地区,形成湖熟文化。
吴越自古就有一家的说法,从远古氏族上追溯,吴越本是一脉相承,难分彼此。从钱塘江南岸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到上海青浦的崧泽文化及环太湖地区,在这些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农耕、渔猎工具,陶器和原居住建筑遗址,无不显示着共同点,生动地展现了五、六千年前,吴越的先民饭稻羹鱼、临水而居的生活格局。史籍流传的吴越相似的地名人名,诸如:“于越、于陵、于菇、句章、句吴,句余、句无、句曲山、句卢山、句绎、姑苏、姑熊夷、姑蔑、始末、夫椒、乌程、乌伤、余杭、余暨、余姚、余干、芜湖、无池”等,也揭示了当时的两国人民,同操着相同语言,彼此没有交流障碍。至于专门记录越国历史的《越绝书》更是直截了当的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南博专家林留根在“试论湖熟文化中的太湖文化因素”论文中有一张图表:
专家林留根论文中的图表
从上图中可看出湖熟文化与良渚文化紧密传承和发展关系,同期出现众多湖熟文化遗址,肯定和外来人文迁徏相关。湖熟文化两个中心区,一是南京江宁湖熟,二是镇江东乡大港一带,共发现遗址300多处。这两个区域都是周边环山中间低丘滨水的地貌环境,既可避免大洪水的危害,也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和渔 猎生产,并可在土丘上堆筑土台安居生活。良渚先民西迁到宁镇地区是接受了良渚洪灾的深刻教训的一种正确选择。他们到来之后首先要安居、治水和发展生产,继而发现了丰富的露天铜矿资源,良渚时期已具备生产小型铜器的铸造技术,在朱方这里开矿炼铜铸造,使铸铜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全国生产恢复,国泰民安,选址建都是必然的。朱方近似盆地便于防守,这里低丘山地可防洪水危害,这里滨临长江交通水运方便,这里水源充足可满足水稻等农作物生产,这里人口密集有180多处台型遗址,特别是朱方丰富的露天铜矿资源,符合炼铜铸造的需要,铜是当时稀有的巨大财富,对维持夏族的统治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朱方建城立都是符合古都要素的!
上世纪50年代南京博物院尹焕章、曾昭燏徒步调查镇江地区台型遗址,主要集中在大港周边的遗址与朱方城郭城线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镇江地区存有禹迹,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未被重视,朱方城内有夏墟村、华山和华山村、张王庙、禹王井、马迹山禹王庙、华墅村、经(荆)山、圌山半山庙祭坛、圌山黄明节,镇江有禹迹图、大禹山、西郊有涂山名称,还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名。常州武进有南夏墅镇和西夏墅镇等禹迹。
在朱方城埤城和华山村之间古代有夏墟村地名,“夏墟”为夏朝遗迹废墟。
镇江古地图上的“夏墟村”,由镇江“文史爱好者”群老师提供
在姚桥镇有华山和华山村。华山有西岳华山在陕西省,另一处就朱方华山。“华”为姓有一支出自姒姓,为夏代仲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华姓与华山有一定的渊源,是无人否认的,华姓的夏朝被后世称之为“华夏”。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藉华山而得名。朱方的华山可能和华姓也有关联,山虽不高,在华山村南部。
清宣统“埤城镇”地图由扬中陆尊老师提供
华山村是江南第一古村,建在高坡岗地上,明显是一处大型土台遗址,历史久远。华山村有张王庙和禹王井的故事。
华山村张王庙和千年古银杏树
张王庙又称张大帝庙,是华山历史上五座寺庙中最古老、最大的庙,始建于公元153年,南朝梁武帝四年,公元五二O年大建,华山古银杏王与庙同庚,民间传说是张天师所植。张王庙里供奉的张大帝菩萨姓张名渤,是大禹王左右的大将。当年他率数千民工,在华山扎营治水,为解决民工饮水难,在华山掘井。掘好井后,他先尝水,不料中毒殉职。因他治水有功,被禹王封为张王。后人为纪念这位治水英雄,在华山建庙,立张王神像,千古拜颂。
华山村禹王井
华山村禹王井简介
在黄墟镇马迹山,顶上有禹王庙。据谱牒中古迹考载,古代大禹治水曾骑马经过这里,他看见山上郁郁葱葱的苍松,姹紫嫣红的野花。山北远处有一条似玉带一样的扬子江。近处,泉水叮咚鸟语花香。他被这里的秀丽景色所吸引。由于马在这里停留时间较长,因而留下了深深的马足印迹,故而得名。
据马迹山下郭家村郭金林老先生介绍,现紫府宫是原禹王庙的位置,九几年重建时,将原紫府观、禹王庙、地藏菴合建在一起,取名紫府宫,内设有禹王殿,将大禹和禹王奶奶(涂山氏)合供在一起。古时禹王庙大禹供在第一进,禹王奶奶供在第二进的楼上,并配有大床和家具,就像后宫一样。全国禹王庙众多,像马迹山这样的很罕见!
禹王殿里供奉的大禹和禹王奶奶塑像
紫府宫里“山水一尘”道长收藏有老禹王庙地基的陶瓷片
原禹王庙地基里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片,说明禹王庙的历史非常久远!
丁岗华墅村是殷姓,位于丁岗镇南部是土台遗址集中的地方,“华墅”可理解为华姓人的村庄。
丹阳埤城有一山名“经山”,又名金牛山、金山、横段山,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北三十五里,在宣统地图上是函金山的位置(见朱方城示意图),在这里发现了铸铜遗址,山坡上有炼铜炉渣,这里和丹阳老地图上炼铜山位置一致。“经”和“荆”音近可通假,古代也可能是“荆山”,《帝王世纪》中记载“禹铸鼎於荆山”,这里正好是铸铜遗址,会不会铸九鼎于此呢?
镇江东乡有圌山,朱方城墙沿山峰而过至五峰山王家山嘴。圌山半山腰古时有土地庙,现名西林寺。这里原是新石器时期的石筑祭坛。祭坛分上、中、下阶梯式三层形式,和良渚晚期祭坛形式一样。上层是现在的西林寺,中层面积最大,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以上。
祭坛上层和中层间石墙
“黄明节”是圌山特有的节日,清明节后一天。“黄明”的“黄”,百度解释为: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人胸前带着佩玉,像正立的人形,中间之“口”像玉环形。“黄”的本义是人佩玉环,引申为佩环之称。就是一正立的人胸前带有玉佩饰,“正立”为庄重之意,就如三星堆大立人双手庄重地捧着礼器或礼品,他头戴王冠,身着礼服,胸前斜配有像征王权的四方形纹玉带饰或金带饰(三星堆四号坑出土有金带饰),并系结于背后肩下,其耳似有“参漏”,可能是禹王的神化像!“黄”表示祭祀仪式上的君王。“明”有日、月组成,表示天神,“黄明”可理解为君王主持祭天的意思。黄明节”当天,江苏长江两岸的镇江东乡、扬中、丹阳、扬州、泰州等地普遍有登圌山祈福的民俗,据统计近年来仅“黄明节”当天登山人数就有近1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地区最为盛大的登山民俗活动之一。圌山祭坛很可能是禹会诸侯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黄明日就是祭天大典的日子,后逐渐形成了登山祈福的黄明节!安徽涂山禹会村经考古证实在四千一百多年前被洪水淹没不存,而且被证实禹会村属龙山文化。南博专家林留根在“试论湖熟文化中的太湖文化因素”中指出:湖熟文化 “其中含有大量的北方龙山文化、山东岳石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因素”。涂山氏因洪水四处人文迁徏,全国有多处涂山传说,在镇江西乡有涂山名称,马迹山有禹王奶奶(涂山氏)塑像,说明有一部分涂山人迁到了镇江和朱方,涂山和圌山都是横卧长江边的山脉,地貌和环境都十分相似,很有可能将涂山名迁徏到朱方,将圌山名之涂山,黄明节是不是很像禹会诸侯万国来朝?
大立人胸前斜饰四方形纹带(网络图片)
大立人背后四方形纹带(网络图片)
黄明节万人自发登圌山祈福活动
镇江有“禹迹图”,《禹迹图》石刻,我国目前仅存两块,一块在西安碑林,刻于齐阜昌七年(1136年);另一块在镇江焦山碑林,刻于元符三年(1100年)。
镇江“禹迹图”拓片
镇江《禹迹图》石刻地图原置于江苏镇江府学孔庙之中。描绘了传说中建于公元前2205年的夏朝大禹王统治地域内贡物运输的情况。这幅地图的作者不详,镌刻于宋代,比西安“禹迹图”石刻早36年。
浙江省也发布发现了209处禹迹。
如此众多的禹迹,说明环太湖地区与尧舜禹关系密切。据“中国人史纲”中说:夏禹于公元前2205年建立夏朝。也就是距今4226年,如果良渚古城是在4300年左右消失是正确的,那么尧帝带领良渚国人西迁湖熟文化地区,经过几十年的治水和禅让,夏禹于70多年后继帝位也是有可能的。
镇江朱方内、外城位于大港朱湾岗,内城面积约46000平方米,城墙宽40米以上,外城面积约80万平方米,郭城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同期唯一三城制格局的都城。近期发现朱湾岗外城地势高低落差达数米,北部还有山凹沟,西洼处有“朱家荡”地名,朱湾岗里很可能是一座水城,是仿造良渚水城的生活环境而因地制宜,在朱湾岗北面和西面有孩溪河于之相通,在东南角有太平河,古称大沟,朱湾岗内可能还存在地下河等水利系统。
朱方江南第一座山林城市
朱方郭城墙宽达80—100 米左右,坡度较缓,像江堤一样,具有明显的防水功能,是大洪水时期的产物,和良渚郭城形式一致,局部墙基采用“预制方土块”垒砌 ,良渚称为“方形土块”,有明显文化继承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朱方城是先有遗址和河道 ,包括铸铜遗址,后造城墙保护,工程量之大,令人震撼!
南博专家林留根的论文片段
根据论文可看出,湖熟文化包括朱方城的年代可早到夏代。朱方城全国第一大的面积,大量的文化遗址群,全国同期唯一的三城制都城,以及同5000年文明良渚文化密切的传承关系,朱方城极有可能是夏朝的第一都城!
林留根专家在论文中指出,湖熟文化“其中含有大量的北方龙山文化、山东岳石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因素”。在上古时代文化的传播主要靠人文迁徏,湖熟文化地区成了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尧舜禹以德治国,实行禅让制,任用各部落方国的贤者管理国事,优秀人才的到来也带来了各地先进文化。大禹划定九州建立夏朝,万国诸侯来朝拜,这也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不同地域文化在同一地区出现,也说明了这一地区的中心地位。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发展为华夏文化!夏朝九州一统,是多元一体,多民族的大家庭!夏朝是中国上古时期第一个辉煌的朝代!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060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