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父母给孩子取名很复杂,常常是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翻阅诗词歌赋、字典史书了,等孩子出生了又觉得之前决定的名字不合适,又继续苦思冥想。名字中寄托着长辈的殷切希望,名字要陪伴孩子一辈子,确实怎么慎重也不为过,幸亏我们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总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名字。但是如果是远在两三千年之前的商周就没那么多典籍可以翻阅了,那个时候文字只流传于少数的贵族之间,连书都找不出一本,那他们是怎么取名的呢?
以天干做名的商朝后世帝王对名字很讲究,又是避讳又是典故的,但是在还没什么文化积淀商朝,帝王的名字也很简单粗暴——直接用十个天干符号来取名。我们可以翻一下字典后面的朝代兴替表,就可以看到那些叫"甲乙丙丁"的帝王,比如商纣王,他的名是"辛",姓名就是"子辛"。
而且叫这个名字的商王还不止他,他的长辈汇中还有三位叫"辛"的,以至于人们只好依次称呼这几位同名同姓帝王为祖辛、小辛、廪辛、帝辛。其实这也不只是我国古代,西方有以长辈姓名作为后代姓名的习惯,希望得到长辈庇护,正如欧洲王室里的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二世、爱德华三世。
(纣王子辛)
但是,殷商的历史毕竟过于久远,很多必要的线索早已被时间湮灭不清了。也有学者认为那些天干符号只是商王之王号,而不是他们的名字,不过就算是直接以天干做名也很难理解,毕竟天干地支已经算是那个时候很重要的文化了。
周朝的取名礼仪到了周代,取名终于有了丰富的趋势,周代初年的取名方式并不比商朝更丰富,但是到了周代后期的春秋时代,在《左传》《国语》《礼记》这些丰富而生动的史料中我们就看到丰富的取名文化。儒家的经典如《仪礼》《礼记》都对这些礼仪规范有十分繁琐详尽的介绍。
(赐子好名)
据《礼记·内则》的记载,在孩子降生第三个月的月末,取名仪式正式启动。至于为什么要等上三个月才取名,大概是因为古时候医疗条件恶劣,降生后的前三个月死亡率很高,等婴儿挨过了"危险期",父母的心才会踏实一些,也才有给孩子取名的必要。我们现在常常过"百岁""百日礼","百岁"其实也差不多是三个月,也许这个习俗的出现也与此有关。其实往后取名的习惯也不只是我国古代,古代欧洲平民小孩也常常等到三四岁才有名字,实在是小孩子夭折太容易了。
为孩子剃胎发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取名仪式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给孩子理发,《礼记·内则》记载的婴儿留发的一种式样为"男角女羁",男孩子要留着囟门两边的胎发,女孩子要在头顶留一处十字形的胎发。然后便是由母亲带着孩子见父亲。父亲地位比较高,就要换一套新衣;如果政治地位不太高,那只要穿一身洗干净的衣服即可。
(剃胎发)
在这一天,家里的大人小孩都早起,沐浴更衣后孩子的妈妈抱着孩子出来,站在屋楣之下,面向东方;保姆站在孩子妈妈稍前的位置,帮助后者传话,说:"孩子的母亲某某谨在今天的这个时候,让孩子拜见父亲。"孩子的爸爸要回答说:"要教孩子恭敬懂礼。"
接下来,就是父亲为开始给孩子取名了,这个名字可能是父亲已经想了很久的,也可能是推翻了之前想的,现在灵机一动的。取完名之后母亲转身把孩子交给早已等在那里的老师。孩子的老师负责把孩子的名字通报给全家的女眷,爸爸要把孩子的名字告诉给大管家,由大管家通报给所有同宗男子,并如此记录在案:"某年某月某日某出生。"最后一个"某"所代表的,就是孩子刚取的名字。
以上是取名的礼仪,但是,孩子的爸爸究竟会给孩子取出怎样一个名字呢?
取名的五种规则在今天我们取名会根据五行生克、生辰八字、笔画组合之类,算一算是否吉利,其实在周代尚未成型,那周代上流贵族是依据什么取名的?历史上就有一个鲁桓公取名的故事。
公元前711年鲁桓公继位,在鲁桓公继位的第六年里,正室夫人姜氏终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个由正室姜氏生出的孩子十分重要,因为古时候嫡长子继承,正统的观念就是要正室夫人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爵位。公元前706年,鲁桓公家里的嫡长子吉祥降生,他是真正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只有他将来才有正式资格继承鲁桓公的爵位成为鲁国的下一任国君。所以给这个孩子取名就非常重要了。
接下来,由国家占卜官选择的士人抱着太子,士人的妻子(奶妈)喂太子吃奶,鲁桓公则在妻子与同宗夫人的陪同下正式为太子取名。事实上,初为人父的鲁桓公本不知道该如何给孩子取名,所以事先他做了一项 很重要的功课:去向博学的本国大夫申繻请教。大夫申繻是一个渊博的长者,告诉鲁桓公说:取名一共有五种规则,分别是:信、义、象、假、类。
信,是以孩子出生时的特征来取名。商朝以孩子出生那天的天干符号来取名,也算是一种"信"的方式,这正如今天有些父母给在劳动节出生的孩子取名"五一",节气时候生的就叫"冬至""惊蛰"等等。义,就是以吉祥的字眼儿来取名,这也是现在最常用 的方式,父母亲翻着字典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寓意好的字。
象,就是孩子的某处特征像什么东西就以什么东西为名。孔子因为头的形状很像尼丘,所以取名为丘。
(孔丘)
假,就是假借万物之名来做孩子的名字。孔子就用这个方法给儿子取名为"鲤",今天的父母也常常会用龙、虎这些字眼儿来给子女取名。类,就是根据和父亲有关的某种特点来做孩子的名字。
取名的六大禁忌取名除了这五项规则之外,还要小心六大禁忌。什么是六大禁忌?就是取名不能用国名、官名、山川名、疾病名、牲畜名、礼器玉帛名。因为以上六种名字是很难避讳的。比如一个人取名为"鲁",等他死了以后,人们就要将"鲁"字"事神"了,人间不许再提,然而身为鲁国人,实在有太多需要提到"鲁"字的场合,回避不开。
(现代取名网站以五行为噱头)
申繻列举了当时的两个反面教材:晋僖侯的爸爸给他取名"司徒",而司徒是一个官职的名字,晋国后来就只好把官职里的司徒改称中军;宋武公的爸爸给他取 名"司空",也是官名,宋国后来只好把官职里的司空改称司城。这种避讳问题就连当时的人都会觉得麻烦。
取名不易,有如此多的规则和禁忌。鲁桓公前思后想之下,终于用"类"的方法给太子取名为"同",因为太子和自己的生日在同一天。这个名叫"同"的孩子,后来成为鲁国的下一任国君,死后谥号为"庄",史称鲁庄公。
(鲁庄公姬同)
结束语:取名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它往往还反映了一个时代,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建国""建军"名字十分流行,体现了人民对祖国的骄傲,到了现在"子轩""紫萱""若曦"等名字流行起来,也可以从中看出八九十年代琼瑶小说的影响。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是我们骨中之骨,血中之血,不知不觉就影响我们各个方面,包括给孩子取名,从商周取名到现在,都是如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071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