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 遇见,从这里开始
弄 -
堂 -
LONGTANG
斑驳
记忆里的
旧时光
20世纪80年代有外地新闻记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景德镇街上看不出什么特色,倒是那些弄堂却深藏着许许多多多的文化印记,叫人回味无穷。”
△图片@真尚美摄影
在过去,景德镇的弄堂都是与陶瓷相关的作坊,居住的也大多是陶瓷工匠,他们多少年来就是穿梭在这些狭窄而悠长的弄堂里,度过了他们漫长的人生,并且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陶瓷文化。
△图片@真尚美摄影
有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这些大大小小的弄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些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瓷工们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它们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流转变迁,也记录着城市中人们的所有悲欢离合。
△图片@真尚美摄影
它也随着记忆,深深烙印于景德镇千千万万平凡的家长里短之中。今天我们就整理出一些你曾经见过或听过的景德镇特色弄堂,看看哪一条弄堂是你最熟悉的。
01
毕家上弄
垦
丁
第
一
站
毕家上弄起源于宋朝,当时只有两户人家,都是以制作毛笔为业。宋末明初,住户增多,形成弄巷。
毛笔业是曾经是毕家上弄的辉煌,原因是景德镇制瓷业不能缺少毛笔,而毕家上弄的毛笔在景德镇是最好的,所以它曾经也叫“笔家弄”,后改为“毕家弄”,为了区别毕家下弄,因处东段地势较高,这里就成了毕家上弄。
02
垦
丁
第
二
站
陶瓷弄
明朝末期,都昌县冯姓家族在景德镇做陶瓷生意,取得了成功,成为了当时景德镇陶瓷界的巨头。
于是,整族集资修建一庙,名为陶王庙,希望陶王爷能够保佑冯姓家族陶瓷生意越做越大。人聚于此,形成巷弄,取名为陶王庙弄。1973年弄堂大范围改名,陶王庙弄更名为陶瓷弄。
03
大十字弄
垦
丁
第
三
站
相传,清嘉庆年间,茭草工人郑子木曾为了维护茭草行的利益舍生取义,震动整个行业。自此之后,茭草工人都系白布围裙纪念这位勇士。
大十字弄是44号是一座祭祀师祠,重修光绪十七年,是黄家洲的洲店老板为祭师而建,占地约500平方米。
04
垦
丁
第
四
站
风车弄
宋景德年间,当时的皇帝急需制作一个精致的陶瓷龙床,于是命景德镇的瓷工们日夜不停地烧制,瓷工们几经努力终于将龙床烧成,孰料烧成之日离交货的期限已迫近,龙床要迅速冷却十分困难,众瓷工非常着急。
此时一名瓷工提出聚集附近的所有风车一起为龙床冷却,此方法果然奏效,龙床经过风车吹过迅速冷却后被官府顺利交送皇帝。而风车弄的名字就此取下,并沿袭了下来。
05
金家弄
垦
丁
第
五
站
明朝初年,有金氏家族迁居于此,故名金家弄。早先金家弄开红店的多,金家横弄的窑户老板最多,所以这里的建筑多以前店后屋,或以窑砖堆砌的房子为主。
金家弄的小路中间,还保留这早先的石板,虽然并不平整,但走进弄内,延绵小路依然给人一种优雅精致的感觉,与地处闹市的环境大相径庭,别有一番意境。
06
垦
丁
第
六
站
龙缸弄
明朝的时候,御窑厂的龙缸除了用官窑烧制外,还会拿到位于厂东的龙窑缸弄民窑烧制,当时龙窑缸内共有6座窑,最开始烧制品种单一,后来技艺高、样式多,驰名中外,弄也因此得名。
明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奉旨监造龙缸,然而瓷工们烧了一窑又一窑,始终未烧出一只达到宫廷要求的龙缸,瓷工们因此大祸临头。窑工童宾见状,舍身殉火,龙缸才烧成。窑工悲痛之余,开展了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为了纪念童宾,瓷工们为他建造了一座庙——风火仙祠,并把他奉为“风火神”。据说此事便发生在龙缸弄,弄也因此得名。
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将大片大片弄堂推倒,那些弄堂内曾经辉煌过的生命,被永远地封存在一堆堆青砖瓦砾之中。新的高楼在上面盖起,吞噬着老弄堂的清欢,成就着现在钢筋水泥的冷漠。
毕竟,城市的进程不会因为我们的怀旧而停顿下来,只愿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要将那些曾经属于这座城市的个性魅力冲洗得干干净净。
(来源:陶冶图说)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096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芦苞宗祠留下的冯氏传说
下一篇:冯姓女孩取名带若和雅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