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恭祝圣人老子圣诞

恭祝圣人老子圣诞

圣人老子诞辰2593周年,中国圣诞纪念日,道德文化节,世界道德日拜文:

岁在壬寅,节序仲春,同道共祈,同德同祷:

圣人圣诞,伟哉老子,明本归根,引光复明。

唯愿大道,善融天下,唯望大德,善普人间。

道法自然,天清地宁;道生德蓄,万物善生;

道德沦丧,余食赘行,仁义礼智,法令滋彰;

嗟吾先圣,百代仰瞻。紫气东来,传道广德。

道德经典,万世宝藏。道法自然,天地人和。

道德犹龙,天下第一;道生天地,德蓄万物;

人人尊老,百家归源;汉室尊老,文景治安;

唐尊皇祖,荣耀天下;古今中外,谒拜流连。

欣逢盛世,美美与共。文化自信,众志成城。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金山银山,永续发展。

道德社会,安居乐俗。天地人和,安平泰乐。

尊道贵德,同道同德,弘道积德,吾辈使命。

大道至简,易知易行,立德向道,修德合道。

自然无为,清静无欲,本末有序,和合恒一。

为祷为祈,善知善行,道法自然,无为治疫。

同道同德, 多多益善,弘道积德,功德无量;

人道法道,地久天长,尊道贵德,人间天堂。

中华圣诞礼:

1. 中华道礼,尊道贵德,敬老拜圣,天地人和。

2. 男左女右,负阴抱阳,抱一清静,自然无为。

2. 沐心浴身,早祈晚祷,早经晚省,习常无殃。

3. 鸡息猴行,内静外动,童心鹅素,见素抱朴。

4. 尊道贵德,明道建德,同道同德,天下玄同。

5. 弘道积德,善学善行,慎终如始,圣人无名。

6. 日食三餐,夜眠七尺,余食赘行,多得反祸,

7.人道法道,道法自然,修德合道,人生圆满.

8.弘道积德,功德无量。同道同德,地久天长。

9.明道建德,善生善融,安平泰乐,道德社会。

10.

道生德蓄天地根,尊道贵德常自然。

天生赤子皆真人,明道建德成圣人。

善生善辅善融通,弘道积德共玄同。

同道同德道德梦,天地人和安泰平。

弘扬道德教育,培养道德人才,促进身心健康,

成就道德家庭,建设道德乡村,实现道德社会。

圣人老子是有史以来第一位道·德教育家,弘道积德致力于弘扬道·德教育!

恭祝圣人老子圣诞

老子

紫气东来道德家,天下第一道德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农历二月十五,去世于前471年),《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当时的诸子百家和后世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创造性的提出了超越、诞生天地万物的本源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德、道德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人,本末有序,因此人道要遵自然之道而为,无为不妄为,无私不自是,妄为妄念、智巧私欲反而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主张治世先治身,尊道贵德,道法自然,修德真朴,身国同构,袭常知止,知足无私,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积德行道,天下和谐,安平泰乐。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涉及73种语言1576种译本,英语译本553种,法语译本91种,俄语译本69种,德语译本298种,西班牙语译本95种。

道德龙

紫气东来道德家,天下第一道德龙。善辅自然善融通,善生万物善化成。

道生德蓄天地根,尊道贵德常自然。同道同德共玄同,弘道积德安泰平。

人物生平出生鹿邑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陈国苦县,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司职洛阳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相传老子曾学于常枞(商容)。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时,在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子17岁,首次问礼于老聃。儒家文献《礼记 曾子问》记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水经注·渭水注》记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

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再问道于老子。《史记 孔子世家》、《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退回故里居住。《庄子 天道》记载:孔子欲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庄子 天运》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紫气东来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圣人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离开洛阳。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邀请老子住了几天。老子传给尹喜《道德经》后,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

死而不亡

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逝世,《史记》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唐朝尊老,李姓之祖,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成就《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文本以哲学思想之“道德”为纲宗,提出了产生天地万物的先天本源之“道”,包含先天自然之道德观、天地(自然)观和人道观,道德生天地、万物、人,因此人道法天地之道、最根本尊自然之道,是本末有序、系统完整的思想巨著。首先阐述先天自然道德观,依序阐述道德观在天地自然观(“道常”)中发挥的作用,道、德、天地(含义、法则),本末有序,是人道的根本依据,最后推导和论证出人道观之修身修德、行道积德、治国、用兵、善生之道,身国同构,文简义奥,前后连贯,一脉相承,本末有序,系统完整,为后世的发展指明和提供了了本末根据。

《道德经》版本不同,总字数有所差异:郭店竹简本,5300字,前四世纪末,战国中期;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刘邦前,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刘邦时;项羽妾本,5722字;河上公本,《道德经章句》,字数5722或5810或5201字(外加重文94字),汉文帝时期;北大竹简本,汉武帝时,5300字;洛阳官本,字数5635,曹魏时期,明人焦弱侯《老子翼》,遗失;今本,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为5162字。

道纪理论,先天道德观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73次,道法自然、尊道贵德、人道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自然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道生德(的阶段),是万物之母,道德是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法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水近于道性,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柔弱胜刚强,是最合道的善;道常无名(形),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是道通过德在天地万物的表现发挥作用,凡是合道的都是有德性且自然的,不合道的是失德性而妄为妄念的。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人道的法则(道常)。老子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其究竟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本末有序,一脉相承;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象帝之先”。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创造道德论,这是世界思想史的一个伟大发明。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无为而无以为”,而完全出于自然而然,这为人道提供了根本依据,人道法道,自然应尊道自然而“无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四大不是“五大”,自然界的“自然”词意是外来词意,同“天地、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一切自然成就,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是人道尊道自然的延伸,但正是这种“为无为”,成就了“无不为”。这种思想、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纪,“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术、行),同时也是支配、产生天地万物(器)之最根本规律、法则(常),是人道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明道纪,行道理,本末有序,一脉相承,系统完整。道是自然之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人道(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这些都是人为之道)。如“玄德”“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纪,推导出圣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人道之理、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纪、道理,同时亦是道之用、“道术”,是侯王身国同构、治国用兵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亦当以道为本、以德为根(立身修身)、以道(常)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事而民自富”。

道常法则、天道(自然)观,统一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自然存在的,凡是道法自然的都是真善美的、正常的,要警惕人为比较存在的,假恶丑的都是人为妄为妄念的。美丑、善恶是人为妄为妄念的,有无、高下、长短都是自然的,难易是人为无为的、相互转化的。道法自然,无善无恶,万物以自然生命为本,合道之善,为自然善生,人为妄为妄念的将先天和后天混为一谈,自然法则是和谐统一的,“知和曰常”,而不是被西方误解误读的“丛林法则”,从现象界观照一点、片面而断章取义、“不见泰山”,自然之物自然,无为、不妄为、不智巧,自然之物善生为本,不贪、无私(知足),而人道妄为恰恰相反,失道而自以为是、妄为智巧,失德而欲壑难填、妄念贪婪,行的依据是常,常的依据是道,符合自然之道,满足自身之德性需求,不多占,“多则惑”,天道善均,“损有余以补不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人解释为: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极其错误的理解,是人道妄为妄念的理解,将先天自然和后天人为妄为混为一谈了,本末混淆。先天自然下,人道法道,自然袭常,无为无私,天地人和,善生和谐,自然而然,无所谓善恶、福祸;后天人为妄为、失道失德,则福祸无常、善恶滋生、正奇不定。本末混淆。先后不分,是学道明道的大忌。有些学者做学术考证论据很用力,但论点却背道而驰,与其说是缺乏明道悟性,不如说是不肯抱一专注,导致在后天人为妄为妄念里打转转,出不来思维局限、放不下自是可欲,实在可惜。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不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而是事物一开始就尊道常法则“周行不殆”,先天自然的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后天人道无为的善利无私。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恰恰是背道而驰的结果。同时,事物的发展、人道的成器成功,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道观,社会理论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根本行为准则。从自然的原则出发,推导出人道的无为法则,尊道自然而无为,贵德真朴而无私。人道以天道、天道以自然之道为根本依据。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妄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法则,失道而妄为,失德而贪欲,造成了人格德性的分裂,人假则事伪,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失道失德的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先天自然,一切都自然而然。人道失道失德时,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道德已不复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绝贤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主张实现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各得其所、安平泰乐的道德社会。

美学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法自然的都是真善美的,假恶丑的都是人为妄为妄念的。大道至简,“淡乎其无味”,平淡之美,也为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为一种审美风尚。

《老子》第11章,“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成器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以及传统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国绘画和戏曲一贯强调阴阳虚实结合,强调“计白当黑”,强调“空灵”“留白”,理论源于老子。自然、清静、无为、平淡、虚实等,为后代美学家所继承,成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照的根本理论。

文学成就《老子》一书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对于当时和现在的人们认识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简意赅,回文顶针,起承转合,韵味无穷。

音韵之美:《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

讲究修辞,《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1、对偶,如:“道,可道,非常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排比,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鼓动力。《道德经》中排比句较多。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

3比喻,《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4、设问和反问,增加了语言波澜,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何谓宠辱若惊?”5、联珠,又叫顶真,是把前一句后边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把语言连续说下去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联珠使语气连贯,结构严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

语言精辟,成语、格言、名句简明精炼,第一人称、如口耳相授、引人入胜。

武术思想

太极拳思想以道为本,“道法自然”,切忌人为妄为;“柔弱胜刚强”,顺势而为,“无为而无不为”,“曲则全”,切忌自我、对抗;“万物负阴而抱阳”,“天门开阖”,太极拳处处不离阴阳、虚实,呼吸功法等。老子丹道、内家拳等传统养生功法,都有深远影响。修道需练功,身心健康,强身健体,又能助益修道,尤其是老子丹道功法和太极拳,大有助益明道修身。

中医思想

中医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根本思想源于《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静胜燥,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等,中医的本末、阴阳、自然、和谐、养生等思想皆以道为本。医圣大家皆为道家信仰。

老子生平《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摘录):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老子家世

圣人老子被尊为李姓之祖,老子远祖一说为得姓于舜帝的理官皋陶,皋陶之子被赐姓为嬴,后裔世代为理官,到商纣王时,理微之子利贞因避祸于鹿邑李树下,改姓为李,李利贞为李姓始祖,相传老子是第十七世孙。因老子著书《道德经》,道德思想,影响深远,贡献巨大,后世李姓皆共尊老子为祖先。老子降生

老子家世或与史官相关。传说老子出生有神迹,多为后世演义。传说老子的父亲李乾是宋国的司马。因楚国攻宋,不幸坠马身亡。传说老子降生于楚苦县历乡周口鹿邑,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老有尊称、姓氏、长寿等意,子有敬称、爵位、老师、大师级学者等意。

勤学好问老聃自幼善良真诚,勤学好问,天地奥秘、万物由来、圣人事迹、国家兴亡、战争成败、祭祀观象等。家人聘师,望子成龙,师学商容,尊师重道,明道建德,天文地理,古今礼仪,辅真成圣。

《高士传》载:"商容大德,不知何人。老子探疾,求教商师。“吾将语子。过乡下车,子知之乎?”,“'非谓不忘”?。“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非谓敬老”?容张口曰:“吾舌存乎”?子答曰存。“吾齿存乎”?子答曰亡。''子知之乎':'刚亡弱存?':'嘻!天下事尽。'"

《吕氏春秋》,老聃贵柔",师学商容,《淮南子》载,聃学商容,见舌知柔。

“七问”天道。

商师授道,老聃问道。

“天地人贵,人中王本。”“天为何物”?“天上清清!”“清清何物?”“清清太空”!“太空何物”?“清之清者”。“之上何物”?“更为清清”!“清尽何物”?“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妄言”!母不能答,家将不言。仰观日月,低首思天,彻夜无寐。

“七问”神灵?

“六合之中,天地人存。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道。日月可行,山海可成。人有人伦,尊卑可分。物有物道,长短可别。”“日月星辰,何人推行?山川江海,何人造成?尊卑长幼,何人定分?长短坚脆,何人划别”?“皆神为也”!“神何为也”?“神有变化,造物之功”!“神能何来?神功何备”?“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妄言”!母不能答,家将不言。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无味。

六问君道?

“君代天理,民为所御。逆天君废,不君民罪。”“民生非君,不顺君牧,理尚可解。君生天意,君背天理,是何道理?”“君代天神,如将在外,有所不受,君出后天,有所不领!”“神有变化,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妄言!”母不能答,家将不言。求教相邑,踏遍其土,雨不知湿,风不觉吹。

六问“和”道?

“天下之事,以和为贵。失则交兵,兵则相残,残则两伤,伤则无益。人利利己,人祸祸己。”“天下失和,百姓大害,君何不治?”“民争小和,失则小祸,君可治也。国争大和,失则大祸,大祸君过,何以自治?”“君不自治,神何不治?”“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妄言。”母不能答,家将不言,遍访相邑,遍读其书,遇不知暑,遇不知寒。

所问之极,慈师善母,良乡美邑,遍读其书,介步德道。茶饭不思,风雨无阻,寒暑不知,勤而行之。

入周求学。

师授三年,年方十三。恩师引荐,师伯博士。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圣,树人为乐,荐德为任。家资贫童,待之如亲。

博士闻言,知聃好善,明道超常,久愿一见。近其家仆,路经此地,特致商师,意欲携往。千载良机,不召而来。老母听后,悲喜交集。喜得保荐,有缘入周,登龙有门。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处,儿行千里,不觉心酸,潸然泪下。老聃拥拜,“娘勿伤心,聃儿勤学,不负厚望,业成功就,早迎奉母!”拜师离亲,太学深造。

老聃入周,太学深造,周室守藏,天文地理,古典时籍,无所不包。天地人文,无所不学;六经著书,无所不览;文典章史,无所不习。三年大进,师荐为吏。

龙游书海,海阔龙跃;雄鹰展翅,天高任飞。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达明理,礼乐之源,道德明旨,一通百通,开卷有益,旁征博引,交叉学科,思变创新;慈善谦和,有礼有节,博文广识,一点就通。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孔子问礼巷党助葬。

周室执政,三甘不和。藏书纪实,累及老子,免官游鲁,巷党友故。

老子通礼,天下闻名,被邀主持,孔丘助葬。

送葬至半,恰逢日蚀。黑影遮日,天渐黑暗。孔丘仍行,老子喊止。

子令殡队,左右分立,停止哭泣。灿烂复光,照耀大地,子令复行。

丘拜问礼:“中途止柩,不合周礼,日蚀之时,亦未可知,停柩过久,逝者不安,礼应不停。”

老子引导:“汝知其一,还有其二,周礼殡葬,宜早宜速,不误吉时。具事具议,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当速则速,不当则变,变则为吉。昔之诸侯,朝见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大夫出使,夜晚不赶。送葬如是,日出之前,日落之后,

不殡不宿,不疾不徐,动静相宜。奔丧逃犯,星夜兼程。日行者吉,星行者凶。今遇日蚀,黑影蔽日,如星显形,星行咒凶,非为君子。以礼待之,是故缓行。”

孔子拜老:启、拜、观、归、龙

孔子闻道,言与南宫:“周守藏室,有史老聃,博古通今,礼乐知源,道德明要。吾欲求教,汝愿同否?”

敬叔欣往,随报鲁君。鲁君准行,一车二马,一童一御,敬叔陪往。

孔子问礼。

老聃居周,为学日益,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时尊老子。

千里而来,出门亲迎。丘依古礼,捧雁奉拜,行弟子礼。“雁行有序”,丘见老子,以示尊师。既诚且谦,老子欣然。

老子教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言在耳。且君子者、应时则驾,不得其时、蓬累而行。吾闻之兮,良贾深藏、其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之骄气,务戒多欲,态色淫志,于身无益。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引访苌弘,大夫善乐,授丘律理;引丘观典,考宣教处,察庙礼仪,丘叹不已,获益不浅。

行至河滨,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虹,万马奔腾,其声争鸣,虎吼雷鸣。

丘伫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兮,人生不知,何处归兮?”

闻丘此语,老子教道:“人生于世,天地之间,天地一体。天高地阔,自然之物。人生于世,亦如是也。幼少壮老,人之变化,犹如天地,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时物,於仁义间,本性羁绊。功名存心,焦虑情生;利欲留心,烦恼情增。”

孔丘释道:“吾忧大道,艰难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故有感叹,人生短暂,无功于世,无利于民 ”

老子教道:“天地自行,无人推之;日月自明,无人燃之;星辰自序,无人列之;禽兽自生,无人造之;自然为之,何劳人乎?人所以生、生所以无、人所以荣、荣所以辱,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顺理而趋,遵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礼乐仁义,何须据哉?津津礼乐,倡于仁义,违人之性,甚远之矣!犹如击鼓,寻求逃者,击之愈响,则逃愈远!”先天自然,无须人为;后天人为,自然无为。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言与丘道:“何不学水,水之大德?”

丘拜问曰:“水有何德?”

老子:“上善若水:善利万物,与之不争,处众所恶,善下之德;江海善下、百谷王者。天下柔弱,莫甚於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入于无,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先生此言,顿开茅塞: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人恶,夫谁与争?此为上善。”

老子点头:“汝可教也!汝切记之:与世无争,无人与争,如水之德。水几於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逆,居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与人也;圜必旋之,方必折之,塞必止之,决必流之,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攻坚胜强,莫能敌之,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随时而行,圣者道也;应事而变,君子为也;知者无为,达者顺天。汝此去后,言表去骄,除志于貌。如若反之,人之未至、而声已闻,体之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街,谁敢用你?”

孔丘诚拜:”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于心脾,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遵奉,牢记不怠,以谢师恩。”言毕暂别,南宫相随,依依而归。

问到道数日,拜别辞行。送至馆外,师赠言道:“吾闻之兮,富者赠金,知者赠言。吾不富贵,无财送汝;愿送数言。当今之世,明而察之,遇难早死,好讥人非;辩达博者,招祸於身,好扬人恶。为人之子,勿以己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上,望汝切记。”

丘顿首道:“弟子谨记!” 

回到鲁国,众徒问道:“先生拜老,可得见乎?”

“有幸见之!”

“老子何如?”

孔子仰道:“鸟知其飞;鱼知其游;兽知其走。走可网之,游可钩之,飞可箭之,至于飞龙,不知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吾所见子,其犹龙乎?渊深莫测,高邈难知;蛇游于地、随时屈伸,龙飞于天、应时变化。圣人老子,真吾师也!'”闭关三日,由是知道。儒学尊道,自成一家。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老子送别,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没有财宝送您,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孔子道:“弟子谨记在心!”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生死自然老子居周,数归省亲,欲劝母随,母久居邑,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三十余年。忽得家讯,家母病危,即报天子,归家省视。待归家时,母已辞世。茫茫大地,一堆黄土,思念亲灵,忆慈容貌、养育之恩,子悲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觉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饥倦。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人皆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子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之兮,故人伦谐、和而温暖;有智之兮,明理通达、理事不乱。情为智附,智为情主。以情通智,人则昏庸、事则颠倒;以智统情,则人明达、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去,聃情难断。情之难断,人之常情。情难断兮,不以智统,乱矣故悲,痛不欲生。今聃端坐,沉思良久,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情故可节、事故可理。情得以制,事得以理,腹饥欲食,体倦欲睡。”情也德也,人之本性,智也知也,性之所依,情以贵德,智以尊道,贵德真朴,清静无私,尊道明道,自然无为。

家将问道:“智何统情?”

“人之生也,由无至有;由无至有,有必返无。无聃之母、无聃之时,无母子情;有聃之母、及聃之时,始有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子独有情;及聃若无,则情亦无。人情未时、与返无后、不亦无别?无别而沉、溺之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兮、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不制,则背自然、道之理也。背自然理、则愚之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睡可眠矣。”众人闻之,豁然旷达。情心道心,上意为阳,下意为阴,阴阳和德,精诚则通,一通百通,有生于无,有复归无,道法自然,袭常无尤。

同德向道。人情未有之时和人情返无之时,情是没有分别的。所以沉溺于大悲是愚蠢的(母亲若有在天之灵绝对不会愿意看到亲儿悲痛如此的),阴阳互根,骨肉相连,符合情心,所以难以断绝悲伤之情;人死如同自然四季更替,如果不能制止悲伤之情,是违背自然之理的(三年守孝,演化为形式主义,有形而无心),本末倒置、如此执迷则是愚蠢的。大家听了老子的话,都豁然开朗,停止了悲痛。人死不能复生,贵在生前恪尽孝道,死后继承遗志,传承道德,袭常无殃,让母亲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紫气东来,函谷传道:

敬王二年,守丧期满,老子返周。敬王四年,周室内乱,王子朝乱、攻刘公邑。敬王受迫。时晋强盛,出兵援周。朝携周典、逃亡楚国。老子辞旧,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西游秦国。

途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之上、战马奔驰,孕马随战、幼马生郊。目睹此景,圣心如绞:“夫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器,不得已用,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不自美,凡自美者、乐杀人也。乐杀人者,失志天下!以道佐主,不以兵强。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郊。戎马生郊,国破家亡。”

函谷守关、关令尹喜,尊师重道、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长三万里,象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言自语:“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关尹慕道,久仰老子,今见瑞兆,不觉大喜。立即预备,清扫道路、四十余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过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立望,忽见关下,一童牵牛,上坐老者,缓缓而来。老者仙翁、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素朴清静。关尹仰天、喜极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并两步,奔上前去,跪于牛前,大礼拜道:“关尹不才,叩见圣人 ”

老者观之,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不酷,柔慈无媚,非同寻常,故意试道:“关令大人,如此大礼,老夫不敢,有何见教?”

关尹忙道:“拜师先生,务求留宿,敬请传道,修行之术。”

老子又道:“老夫何德,受你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

关尹礼道:“尹喜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紫气东来,圣人西行,紫气浩荡,滚滚如龙,长三万里。故知来者、至圣至尊;紫气之首、白云缭绕,圣人白发,老翁之状;紫气之前、青牛星牵,故知圣人、老子莅临。”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早闻令德,果然非凡。”

尹闻大喜,叩头不迭。请至官舍,请师上坐,焚香行礼,弟子侍之,诚恳求道:“先生圣人,明白四达,深不可识。今闻将隐,功成身退,凡求教者、必难寻矣!请传道德,留著为书,尹喜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著书传道:天地之始,万物生成,王朝兴衰,得失成败,国家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本源,著道德经,共五千言。自然道纪,宇宙本根,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阴阳和谐,变化无穷,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有复归无;人道道理,尊道贵德,修德行道,积德合道,成器成功,辅真成圣,辅圣为王,有国之母,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无为而治,道德社会。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

老子无私,著书传道,圣人无为,功成身退。

尹喜弘道,慎终如始,紫气东来,人家佳话。

点化杨子圣人西行,梁之郊外,闭目养神,忽闻“先生”,杨子拜礼。阳子居者,魏国学子,入周太学,闻道拜师。师徒相伴,同道而行。杨子华服,高头大马。

老聃问道:“近来如何?”

杨子礼道:“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又问:“卧身之地、饮食之处,知足则足,何需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豪居、深宅独户,何能如此?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不强自静。行无求之、而自松矣,饮无奢之、而自清矣,卧无欲之、而自宁兮。修身何需、深宅独户?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用具?顺自然兮、而无为之,神安体健;背自然兮、而营营之,神乱体损。”

杨子自知、道行浅陋,忙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指教。”

行至难水,乘船而渡。老子善道,慈容笑貌。同乘融融,善融玄同;杨子昂首,挺胸侍立,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后,继续前行。老聃叹道:“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闻言愧色,杨子恳道:“弟子习性,一定改之!”

老聃言道“君子与人,若冰释水,与人共事,如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者也,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者也”。

杨子闻言,一改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也,其言不骄、亦不媚也。

老子赞曰:“小子稍进!人立天地,自然之物。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

老子授徒,善融玄同,去甚去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知止不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无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平等待人,同德贵德,不矜不见。恩师善教,弟子善学,尊师重道,传承道德,千古佳话!

养生保全之道

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道高德寿,不行而知,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远来求问,不招自来,传道授徒,桃林天下。

老子弟子,庚桑楚者,深得其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居此三年,道化德育,民风自化:男子勤耕、有粟可食,女子善织、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各得其所,安平泰乐。乐推为君,庚桑不悦,意欲迁居。

弟子不解,庚桑子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谓强,然则独步、山林之外,所以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谓大,然则跃于、海滩之上,所以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高,兽不厌密,鱼不厌深,兔不厌多。天高鸟飞,林密兽隐,海深鱼藏,洞多兔逃,保全其生。保全之人,宜敛形体、而藏影也,是故不厌、卑贱平庸。”处上不重,处前不害,与民不正,无为而治。

庚桑弟子,名曰南荣 ,年过三十,闻师高论,欲求其道。

庚桑子道:“古人说道: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有所不能。吾才有限,不足化汝,汝应南去、宋国沛地、求教先生。”自知者明,德交归焉,各得其所,知止无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南荣闻言,辞别庚桑,顶风冒雪,七日七夜、行至圣舍。

南荣拜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甚难化之,今日特行、七日七夜,求教圣人。”老子问道:“汝求何道?”

南荣又拜:“养生之道。”

老聃答道:“一路辛苦,缓养十日。”

十日之后,老子教道:“养生之道,神静心清。静神心清,洗心污垢。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心无牵挂,于是乎兮、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纷扰其心。学道之路,内外两除;得道之人,内外两忘。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内外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由除至忘,内外一体,归于自然,达于大道!如今汝心、念念学道,亦是欲求。除求之欲,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大道可修。”求而不得,内外闭塞,身心不畅,久必成疾。身心通畅,自然无为,不争不求,抱一不离,涤除玄鉴,明白四达。

南荣闻言,自是顿消,如释重负,身心顿觉、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拜谢老子:“先生一言,胜修十年。如今弟子、无执无为,但愿传授、养生之经。”

老聃言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向,止不知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与阳德,静与阴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养生之经。”

南荣问道。“此乃完境?”

老子答道:“非也,清融己心,自然入始。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卑,则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为贵;行不标异,止不思谋,动不劳神;来而不求,往而不欲。”塞兑闭门,去甚去奢,和光同尘。

南荣问道:“此即至境?”

老子答道:“未也。身立天地,如枯槁木;心居形体,如焦死灰。心若如此,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伤,虎豹不害。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善融玄同,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不执于形、不着于相,善生自然,不争无为,清静无私。

再授孔丘

《庄子·天运》载:再授孔丘。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丘与子别,十七八年,岁至知命,仍未得道。闻师居沛,携徒拜访。孔子修书,多年心得,子路同往,拜师求荐,周室收藏,以图留世。

师徒相见,老子喜道:“一别多载,汝成大贤。”

孔子忙答:“弟子愚钝,尚未得道。求之术数,五年不得。求之阴阳,十年不得。”

老子劝导,守藏珍贵,上录天象,生生不息,下记地理,厚德载物,中载人道,演化之理。至于近世,鱼龙混杂,危害子孙,其祸不浅。诗书礼易,春秋诸藏,欲除杂乱,尚且不能。今经修改,书义恐异,岂能再增?

孔丘急辩,六经之意:要在礼仪,本在仁义。周礼衡量合之则存,背之则删。

老子笑问:仁义为本?

孔丘拜道:君子不仁,不足为君,君子不义,不是存身。

何为仁义?

思正无邪,和乐无怨,兼爱不偏,利民无私,仁义之旨。

老子笑道:前合后过。今谈兼爱,迂腐自欺,凡论无私,皆为偏私。

孔丘不解。

老子又道:今世多战,何谈兼爱?空谈误世,岂不迂腐?讨伐无利,何谈无私?凡无私者,舍己为人!求人不害,岂不自私?

子犹言道:道法自然,人道无为。万物自然,本性使然,发生发展。生死荣辱,顺势而为,随理而行,顺其自然,百姓刍狗,自作自息,本性其中,仁义人为,何必人伪?如子离家,高喊则反,越来越糟,越逃越远!汝言仁义,本意为性,结果如逃,扰乱本性。

孔子不解。

孔丘拜道:“弟子不才,精思勤习,然空游之、十数载矣,未入道门。特来求教。”老子言道:“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知其皆同,是知其本。舍其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物之初始,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是无异也。”

孔丘问道:“观其同焉,有何乐哉?”老子教道:“观其同之,则齐万物。齐物我也,齐是非也。可视生死、如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生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世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又说:“道深似海,高大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不得,论之不及!道生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不匮乏者;天得而高,地之而厚,日月得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神怡,不禁赞叹:“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兮、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之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子见孔丘、已入道门,侃侃谈道:“圣人处世,遇事不背,事迁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顺应,有德之人;随势顺应,得道之人。”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孔丘喜道:“悠哉!闲哉!乘舟漂海,乘车行陆。进则同进,止则同止,如此何须、以己之力、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之、本始观之,万物皆由、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之生于、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有生于无;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有归于无。万物之生,无化为有;万物之死,有化为无。有,气聚可见;无,气散不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气,生死一气。生者未有、不死者矣,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化解、形体束缚,脱情裹挟,暂宿之世、归于原境。人离原本,如子远游;人死之后、回归原本,如子归乡,不以生喜,不以死悲。得道之人,生死为一,生为安乐,死为安息;是非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贵贱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荣辱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之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伪之、亦瞬时之、变动之状。究其根本,同一无别。知此大道,顺其变动、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泰然处之 。”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己为人,求道于师。心旷神达,不禁说道:“吾今而立,四十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四者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皆相同;顺本而变,顺道而行;立其身于、不同之中,游其神于、大同之境,合于大道。日日求道,吾竟不知、道即吾身,!”言罢拜谢,起身辞别。

圣人辞世。

老聃长寿,百六十余、飞升仙逝,邻里皆来、感恩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皆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大德大恩,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吊唁,至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转身、欲回去时,邻人拦问:“汝非老子、好朋友乎?”佚答当然。邻人问道:“既为好友,薄情少礼,如此可乎?”秦佚答道;“有何不可?”邻闻怒转,大声责问:“其理何在?”秦佚笑道:“老子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子之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理,有何喜哉?今日子死,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亦合自然。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兮、强求生来、强求死去,皆是违背、自然之理、而任己情。安时处顺,哀乐不入。而背自然、违背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子、好朋友乎?子好友者,遵言而动、顺道而行。吾既子友,以理化情,故而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汝既不悲,何以仅以、哭号三声?”

秦佚笑道:“吾哭三声,非因悲也,是与子辞。一号真人,生而应时,合道自然;二号老子,死得其所,合理无为;三号圣人,传道著书,功成身退,积德合道。生死应时,动止合道,吾有何悲?”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圣真友,故推主葬。合土之时,佚颂悼文:“老子大圣,依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紫气东来道德家,天下第一道德龙。善辅自然善融通,善生万物善化成。

道生德蓄天地根,尊道贵德常自然。同道同德共玄同,弘道积德安泰平。

被尊道祖老子著书传道,开创老学、道家、道德家之始,为诸子百家及后世所尊崇和铭记。

老子去世500多年后,老子被张道陵尊为道教道祖,并将《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三清四御,老子一炁化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祗。圣人老子,生前是周朝守藏室之史、柱下史,是掌管文化方面的文官,并不是道教宗教人士。如把古人祭祀天地的、与天地沟通的神圣仪式都归属原初道教,与圣人老子也无甚关系。东汉以后,张道陵推崇500多年前的圣人老子的“天长地久”、“长生久视”思想为宗旨创建科仪道教。

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使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饶宗颐《想尔注校笺》)。早期的道教,既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又根据宗教的需要,把老子思想神学化,《老子》成为道教的《道德真经》,有其特殊的地位。另一部较早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与道家思想也有多方面的联系。但是,所有这些,即有关道教的产生,或可说是老学的一个支流。老子其人其书在道教发展中的各种变化,严格地说,不能称之为老学的发展。(《中国老学史》熊铁基等)

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家或老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道教标榜老子与《道德经》,乃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对抗形势的需要。因为道教的思想理论渊源“杂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经》中那样的“道”来加以概括。而老子的长生思想以及传说中老子的高寿(“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与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哲,受人尊敬,汉初又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地位极高。在三教对抗中,崇奉老子,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相抗衡。(百度百科:道教,道教起源。)

史料索引战国《庄子》

战国《荀子》

战国《韩非子》

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魏晋皇甫谧《高士传》

清代梁玉绳《史记志疑》

世界影响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雅斯贝尔斯在提出“轴心时期”理论之后,又在《大哲学家》一书中将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列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并把老子列入“原创性形而上学家”。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据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考证,《道德经》最早的西方文字译本是17世纪末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的拉丁文译本,美国学者邰谧侠于2019年发表《老子译本总目》,涉及73种语言1576种译本。据武志勇、刘子潇的统计,截止到2020年5月,道德经英语译本553种,法语译本91种,俄语译本69种,德语译本298种,西班牙语译本95种。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西传,具有强烈宗教热情和执着布道精神的传教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英语世界、法语世界、俄语世界、德语世界等最早的《道德经》译本和相关研究著作,皆出于传教士之手。(百科。)

相关争议姓名字号先秦典籍至《庄子》始有言老子,“后世关于老聃之种种演化,皆基于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姓李氏,名耳,字聃。”《正义》引张君相说:“老子者是号,非名。”

孔子问道,拜师老子。依据《庄子》、《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吕氏春秋 当染篇》(“孔子学於老聃”)以及1973年帛书老子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1993年郭店竹简本老子出土等,可证老子身份、成书时间、孔老关系等。

老子归隐,功成身退。“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通道法门不同,老子以道通道,创立道德思想,著书《道德经》,为后世指明本末,使命完成,圣人传道,功成身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后人使命,以德(修德)通道,以行(积德)弘道,闻道勤行,辅真成圣,为王(公仆),修德行道,积德成功,弘道积德,安平泰乐,功成身退。依据《老子》道纪,实践圣人道理,实现道德社会。

生卒时间《史记》载老子寿长一百六十岁或二百余岁,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20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前570年左右。”

籍贯故里由于文献记载不同,古今学者对老子籍贯的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说楚地人。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东汉边韶《老子铭》:老子,楚相县人。《朱韬玉札》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司马贞《史记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今《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苦,音怙。张守节《史记正义》云: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老子浅释》:老子他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李士澄《也谈老子的诞生地》前言:老子,即老聃,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后汉郡国志》:苦,春秋时曰相。边韶老子碑:老子,楚相人也。《辞海》(1989年版):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简明历史词典》:老子,姓李名耳,字柏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的(宋、陈、楚)国籍文献。

二说陈国人。西汉刘向《列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皇甫谧《高士传》:老子陈国人。孔颖达《礼记曾子问疏》引《史记》:老子陈国人。陆德明《老子音义》:老子,《史记》又云:“陈国相厉乡人也。”《庄子天运篇》释文引司马彪《庄子注》曰:老子为陈国人。梁玉绳《史记志疑》:案《四书释地又续》曰:“苦县属陈,老子生长时,地尚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已卒,况老聃乎?《史》冠楚于苦县上,以老子为楚人者,非也。”余因考葛洪《神仙传》谓“楚苦县人”,《隶释》边韶《老子铭》谓:“楚相县人。春秋之后,相县虚荒,今属苦,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并仍《史》误。而晋皇甫谧《高士传》云,陈人。陆氏《经典序录》云:“陈国苦县厉乡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篇》云:“老君生于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固未尝误。然《礼曾子问疏》引《史记》作陈国苦县,岂据别本乎?

三说宋国人。姚鼐《老子章义序》:“《庄子》载孔子、阳子居皆南之沛见老聃,沛者宋地,而宋有老氏,老子者宋人,子姓,老其氏,子之为李, 语转而然。”武义内雄《老子原始》认为,老子非楚苦县人,而当为宋人。

老子故里,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属地是河南鹿邑说(一说为涡阳)。

人际关系关系

姓名

备注

父亲

李乾

即李敬

母亲

婴敷

益寿氏

儿子

李宗

为魏将,封于段干

孙子

李注

曾孙

李宫

后世纪念老子四大地,鹿邑、洛阳、灵宝函谷关、楼观台等,在老子诞辰日(农历二月十五)会举办大型祭祀活动。如2021年在灵宝举办“2021中国 灵宝《道德经》文化艺术周”、“函谷论道暨弘道积德老子文化颁奖典礼”,第五届老子文化论坛,鹿邑纪念老子诞辰2592周年拜祭大典等。

艺术形象《老子传奇》还原了当时老子的文官、史官形象,有别于后世道教化的形象文饰化和其他教派的庸俗化。

唐代的苏州玄妙观老子像碑,传说为唐吴道子绘像,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是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宋代人塑的泉州清源山老君像,衣纹、刻画、神态都非常传神。

常见误解

老子其人。

圣人老子,“古之博大真人也”,圣人之师,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老子的渊博思想是举世公认!由于圣人身世的史料有限,加上后世的传说演绎,造成了诸多争议,如出生地、司职地、传道地、修行地、出关地乃至隐居地等。即便如此,仅凭《道德经》一书,已经完全可以确立圣人老子伟大思想家的地位。因此,在目前史料有限的前提下,同道师友可先放下自我可欲和形式争议,当下应“勤而行之”,“尊道贵德常自然,闻道勤行慎始终。同道同德共玄同,弘道积德安泰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孔老关系,通过以上资料可知,孔子曾师学老子。

老子在世时担任过周收藏室之史,并未宗教教主,老子去世五百多年后,被张道陵推举为道教始祖。此非圣人老子本身意愿,《老子》一书解构了鬼神,尊道贵德为本,鬼神不惊,崇尚自然素朴,而非形式教条。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又是道德家。老学又称道家、道德家之学,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老学,既不是道教、宗教之学,也不是道学。道家可称为道德家,但不是道士。

老学:老子学派的简称。老学,是历史上研究老子的学问。研究老子其人,《老子》其书,《老子》的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异端思想、文学艺术等思想以及老子之后人们对其人其书其思想的研究的学问,其研究者、传播者被称作老学家。文献有《老子集成》、《唐代老学: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国之道》、《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

“道家”“道德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修身治国,鬼神不惊,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们绝不能将之妄加“混淆”。(参考百科词条:道教。)

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道学又称理学,是宋明时期思想界最重要的学术流派。道学之名源于北宋时期;而道学被改称理学,则是在南宋时期。《宋史·道学传序》说:“道学之名,古无是也。”(参考百科词条:道学。)

《老子》其书。

老子提出最高概念的道,依序阐述道所生成演化的原理、过程和特性等,本末有序,一脉相承,系统完整。“道生德蓄天地根,尊道贵德常自然”为先天道德道纪;“闻道修德成圣人,积德行道安泰平”为后天人道道理。人道尊道,道法自然,本末源流,易知易行。

《道德经》由于竹简传承、年代久远,顺序或是被打乱了,道篇有德经,德篇有道经,现有上下篇81章顺序或许是不合理的,后学闭关研读,站在前辈老师的肩膀上,斗胆妄自调整了顺序。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恒)道”,老子说“吾言易知易行”,道是可说的,“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有理有据,大道至简,不是不可说,自以为是的人根本没有抱一、明道。“道”,在《诗经》中就有言说的意义,说“道”在唐宋时期才有言说之意的是考究不严。道是可以说的,不是恒定不变的,这是合乎逻辑的。对于后天个人来说,名字有别,名有先天“无为”之意,字有后天自我之意,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有两个名,前后意义有别,前命名而后为描述(其形象)。说道不可道的人,闭关在家里自悟即可,请不要出门误他了!

大道至简,易知易行。后世解道,愈演愈繁。为学日益(多而繁,非精而知),歧路亡羊。为道日损,复归于朴。道只有一个道,道法自然之道,这是根本。道具有本源性、物质性、虚无性、素朴性等,道的运行方式法术等具有独立性、反向性、柔弱性等。

将《道德经》局限为一家之言者,或局限于某一领域,并不全面,如果是有所成就者,那就是由此一门而通道。因为道生万物,万物有道,皆可通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得一而成。比如由兵通道的伟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有言是客观唯心主义,也是一家之言,老子思想是道德自然主义,本末有序,和谐统一。

误解《道德经》是阴谋论和虚无主义、矛盾思维的。有误解为为君之权谋术、放任学、无为不治(放任,如順性为先天)、唯心论、反人类、阴谋术、虚无主义等等,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负阴而抱阳”,不是阴阳对立,是阴阳和谐。“反者道之动”,反不止是反向思维,那只是一个过程,虽然大成就者多是反向思维的,但更是复归循环规律、系统整体性思维。“上士闻之,勤而行之”,“强行者有志”,“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事必作于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执大象、天下往”、等,哪来的虚无(消极不作为)主义、阴谋论?连五千字都没读全,就断章取义、大言不惭,对牛弹琴亦牛也,故不必与之争。尊道而行,修德证道,积极进取,积德行善,是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道德主义。道德主义,是自然和谐、统一有序、无有循环的系统思想,不是简单的唯道主义、唯物主义(道具有物质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唯德主义、唯心主义(德有精有信,“神得一以灵”,“死而不亡者寿”“以百姓心唯心”等,有心但不唯心,有无相生,心物一体),也不是朴素辩证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等,是自然法则下的先天自然规律现象,客观、同体、同质、派生、循环、统一、自然主义等;而善恶美丑二元对立论是后天人为之物,是概念分别心、主观自是、对立主义等,非道德自然观)。

易者变也,周易循环变化,易谈天地阴阳,生天地者亦道也。《易经》卦辞爻辞无“阴阳”,是《易传》用“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一词之本义首出现于《道德经》之“万物负阴而抱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孔子师承老子人道之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神呢?以道莅天下,鬼神不惊,抱道建德,又何必畏惧鬼神呢?

误解老子“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同道“利而不害”,同德“为而不争”,道德家不争个人之名利外欲、自我内欲,善下不争则无忧;但关乎道德,则要“勤而行之”、“慎终如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弘道积德安泰平,因为道关乎天下万物自然生态,德关乎天下万物善生和谐,道德清正,则天下安泰,道德沦丧,则万物趋灭,为子孙千秋计,天下同道同德岂能自保而袖手旁观?生态破坏,无以修复,为万物生灵计,天下同道同德又岂能独善而无所作为?弘道积德安泰平,同道同德乐善往,闻道勤行(修德)慎始终,尊道贵德(任重道远)常善成(终无难)。

误解“天地不仁”。仁是人为自是自见之产物,天道怎么会有人为之意识产物呢?“己所欲之,推己及人”是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恕,忠恕之道,要有依据,道德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据,明道之常、建德之性为本,否则都是自以为是的伪善。为了成全自己忠孝之名,以自己的可欲葬送自己或他人善生就是不道的,顺势、善生才合乎天道,因一个不道的统治者而失本,算不得合道。何况自己想要的不一定是他人想要的,自己不想要的也未必是他人不想要的,这些都是自己的主观人为,并非客观真理,修道就要放下自我,放下主观,为客体服务,符合天道法则规律,否则便是有意或无意的强加于人,就是不道,家教最易得此病。天道无所偏私,一视同德,因势顺性,万物自均,自然生长,自化自发,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圣人效法天道,无为而治,去甚、去奢、去泰,常善救人、常善救物,无自以为是的主观自我之内欲,超越亲疏远近之别、生死名利之见。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尊道贵德,同道同德,善生善融,安平泰乐。

“绝圣弃智”的误读。说老子是无情无义、弃绝圣贤的人。“绝圣(贤、名)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虚伪),民复孝慈;绝巧弃利(巧诈),盗贼无有”。老子是伟大的预言家:后世儒教、法术之乱、专制主义、功利主义、暴力统治等,道德沦丧,朝代更迭,无不验证了老子的预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地不言,生育万物,大道为公,大德不仁,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无须标榜仁义虚伪,名利主义只会刺激智欲,滋生虚荣、忠奸、伪诈之辈,正是自以为是的仁义礼智等学说扰乱人性真朴清静,才造成后世的可欲主义、功利主义、等级主义之乱。“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自《庄子内篇·胠箧》,这里的圣人应该是贤人、贤名:即第18章的智慧大伪、标榜孝慈忠臣,以及本章的贤智、仁义、孝慈、巧利之学或奴民之术,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标榜贤名扰乱人性真朴。很明显庄子思想和老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先天自然情况下,万物尊道贵德常自然而善生,是为真我本我之德性, 后天因“余食赘行”、“智巧伪诈”而污染的无常之人就是自我可欲之人,已经失道失德,此时就需要圣人善辅天下万物、复归自然清静善生之德性和自然无为之德行。不可将先后天混为一谈,读庄子很容易把先后天混为一谈,博者不知,总在有为现象界、形式可欲界或理智知识界转来转去,永远徘徊在通道之门外,令人惋惜。很明显,庄子这是针对先天自然而言的,而后天要复归先天,就需要圣人成己达人,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善融善辅。

误解《道德经》的柔弱法则的人。乘时因势,顺性而为,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才能无为无不为,不知其理,则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比如练习道家功法,道圆德定人圆,圆融无滞,大象无形。首先要放下自我自是,因势顺性。虚静。虚:自然无为,道,放松。静:清静无欲,德,专一。太极在表达无(阴)时,就包含了有(阳),表达有(阳)时,也包含了无(阴)。真正的太极高手在进退、攻守时,柔和、缓慢、轻灵、刚柔,刻意的柔和慢,有为循无为,反弱之法,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曲则全的目的。悟德的人,就知道这是"弱者道之用",正是积极的象征。一旦发出"用"了,这时纵然重如泰山,静观其势,避其锋芒,只要随机一动,发挥本能优势,破其重心或牵引随动,使其失去平衡,就能将其顺倒。所以大家做工夫要注意,对于“反、弱”这个原则,千万要把握。人生无处不太极(德、运行方式),太极是很好的养生与修道方式。

误解“玄”之法则、规律。“太极玄于无极体,太极无极本一体。有生于无复有无,有无相生有复无。”

误把《道德经》与科学划等号。科学是术,只是人们从现象界认识天道、超现象界、人道世界的一种角度和方法,“常有欲以观其徼”,任何理智的观照都有自我自是的成分,任何不以道德为本来认识事物的角度和方法都是有局限的,不认识到这种局限,把它神化了,科学和迷信也是一步之遥。《道德经》指引科学回归善生和谐的正确轨道上。

误解“弃智”的含义。人为是自以为,合道就是要去掉人之妄为,返朴归道。下德境界的仁、义、礼、智、巧、利等伪物,非道生之物,乃后天人为之物,人为之物的标准依据是什么?这些下德境界的人为产物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只会沦为统治者道德绑架的工具。人法道,不是道法人,人应该依据道的法则而行为,善生和谐,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而不是背道妄为,妄图改造自然者皆无异于痴人说梦、自孽不活、自寻死路,任何一次人为的改造都是更长远的危害,现代的新能源、杀伤性武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是人类急功近利、肆意妄为的,疫情的惩罚将提醒人们回归自然善生。《道德经》就像一面“照妖镜”,“涤除玄鉴”,是不是真人、圣人,用此玄鉴一照即知。

曲解“小国寡民”的意思。以小喻大,治众如治寡。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是万物之灵,合道之人、合道之治,鬼神不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这种“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自然生活和道德社会里,道法自然,一城一地,自给自足,重死不徙,无须往来,少私寡欲,顺道自化,人心归朴,身心合道,无事可记,没有贪欲,没有战争,精神丰富,人人平等、安居乐业、善生和谐,这是对美好大同社会最理想的的定义,共产主义社会,“美美与共”。“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治政的终极思想和目的,是一个素朴善良、富强富有、自然自化、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的自然和谐社会,而绝非望文生义的“缩小国家减少人民”,更不是断章取义的“一味回到原始社会”,而是经历文明发展、反思自然、回归本性、复归自然的自然生活和道德社会。

小国寡民,直译为地小人少的城市(古代一国如今一城)。应为尊道贵德的道德国家、道德社会。国,甲骨文,原始氏族社会血亲部落,周朝有一百多个小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小喻大,知足常乐,少私寡欲。以小见大,治大国以小喻大,以寡见朴,正言若反。大小皆循道而行,效法自然,小国寡民,给人类的社会发展指明了一条自然善生和道德社会之道。正言若反。反向说明问题,如果是大国欲民会怎么样呢?国家的疆土也越大越好,人民的欲望越贪越好,结果只有战争灾祸、死路一条。

人口大量流动,背井离乡,社会怪象,寡头垄断,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饮食污染,防腐剂、毒药残留、垃圾包装等;远途运输,浪费资源,舍近求远,本末倒置,都是假的,不以善生为本,脱离天地的可欲主义,最终都将是美梦变噩梦……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寡头未必是好事,要分析本质。本来一城一地,自给自足,现在多少小农小商、手工业者面临倒闭?大工业、大寡头,垄断霸权,聚集大量劳动力、人口流动滋生竞争、犯罪、瘟疫、功利主义,直接间接的垄断迫害小工商业,小工商业当天生产当地消化,现在所有工业食品都含有有害成分,超市里有几个不带污染、有害的食品?屈指可数!

小国寡民的社会不是原始社会,是自然善生(百姓皆谓我自然、自化、自正、自朴)、国强(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大国以下小国)民富(我无事而民自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自然生活和道德社会的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自治区”。

道法自然,自然“翻译”为自然界意思的是错误的。道法自然,由“人法地”可知为“人亦大”。法,效法、遵从。自,自化,独立;然,有正常演化状态、本来的样子等意思。道法自然,道自然而然,道独立不改,具有绝对性,四大之最大,不是五大,后文中“万物将自化”、“而常自然”等可知自然而然之意,古人一字一义。“自然”的自然界一词词义应是外来词,古代的天地含义是自然界之意。域中有四大,道大,不是自然大,道自然而然最大。

自然,自然界的意思,词义是外来词。哲学,科学都是外来词,用现在的词义解释古文,“以新推陈”是行不通的。学习古文,不仅要从甲骨文找,更要回到当时的语境。中国民国有些大师是翻译家或国际贸易师,尤其是日本翻译西方,中国又引入日译词,比如哲学就是日本用中国的字翻译的西方思想。 元朝的时候,佛道论坛,佛用“《道德经》中没有老子化胡”一说为由,将很多道士强行剃了头当了和尚,很好奇,爷爷怎么知道玄孙子的名字呢?只有孙子记得爷爷的名字才对啊!本末不分,愚蠢何极?

老子是所有史载思想家中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由此可知,怎么能用当代词义解释古文呢?如果盲目西化,教育学习,衣食住行,政治体制,文化礼仪等,如此下去,有何文化自信可言?底层价值观不能是背道而驰的妄为有为智巧和贪欲妄念的思想内核,有智巧之术和虚华可欲是无道无德的,文化自信,应从根本的道德文化上建立起来!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道贵德,刻不容缓!

“老子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为既不是根本也不是结果,无为是针对“人为”而言,是自然的延伸,不知本末源流就是有分别心,“道法自然”才是根本,无为是后天人道法道去除人为妄为妄念所提出来的方法论,无为是为自然服务的,通过修德性去人为伪念以真朴,修德行去人为妄为以自然,立定于德,顺从于道,达到无不为的自然结果。所以要理解无为,首先要理解自然。自身本来如此,自然演化,自然而然。要理清道易之本末先后别,如将二者混淆一体,是不明道源、不知德性之故,是从后天有为境界,由易解道,愈演愈繁,对先天阴阳和后天阴阳混为一谈,以分别心看待自然,是本末不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最根本的法则。丛林法则是对天地自然法则的误解误读。

大自然丛林法则是新陈代谢、和谐善生,不会自相残杀,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相反独角兽往往多在挨饿,所谓的弱肉强食,是不合道德的自然淘汰。“独角兽”思维乃假丛林法则,“强梁者”“老虎们”过得并不比“兔子们”滋润,且常常处于饥饿状态。“丛林法则”的错误就是只知其末,不知其本。

人为的丛林法则定义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一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个是它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影响,不受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影响。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多。它的社会属性一般体现在动物界。人作为高等动物,他可以改变丛林法则的自然属性。这也是人类社会要遵守的生存法则。大到国家间、政权间的竞争,小到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要遵循丛林法则,至于竞争结果,那就看各自的实力、智慧、手段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了。

“实力、智慧、手段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都是人为的智巧,没有根本的标准依据,自然界的法则是和谐善生的,万物皆有道生德蓄,皆有德性,善生本性,善融本能,体现在善融,动物不食同类(有些证明是极端个案),而人类有自相残杀、自相残食的记录,动物竞争结果是促进自然优化,有利于生态的系统完整,而人类的竞争带来的是不分善恶的杀戮,这是完全不同、完全相反的概念,根本不是效法真正和谐善生的“丛林法则”。

可欲竞争加速发展,把所有的秩序都打乱了,把人引入了魔道。竞争是什么?竞争就是把人们引入无限的贪欲世界。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切痛苦、战争的根源来自于可欲,可欲分自我内欲和名利外欲,都是非本性本能之有欲,一定要分清本能有欲与过多贪欲的区别,如本性善生,性欲繁衍,人类日食三餐,夜眠一间,这是万物善生的本性,因善生而变现的本能行为,就是善融,善生善融是合乎道德的,是无人伪智巧欲望的。超出人的本性有欲范围,贪多一点食欲会得糖尿病,贪多一点色欲会身家俱疲,贪多一点物欲会爆发战争,贪多一点名欲就离无常祸败更近一点...

“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自然就会出现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竞争,实力不够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为生物链上上一级生物口中餐”。这句定义更有问题,试问没有了下一级的食物链,上一级食物链还能吃什么?自然法则是循环不息的,而人类盲目发展,污染环境,循环污染,急功近利,都污染了,都吃完了,或吃了污染的,还能存活多久呢?老虎们吃饱了绝不多吃,既不消化,也无法储存,婴儿也是如此,自然而然,善生而已,而人类的贪欲正在自作孽,必然会自作自受。

这句话更有问题,“丛林法则不是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因为毕竟人类社会不同于无序竞争的原始丛林,人类社会是智慧生物构成”。恰恰相反,自然界的事物才是有序的,道生万物,自然法道,反而是人类的智慧被调动,致使人类社会背离自然规律而为,才会出现战争杀戮,无须竞争,人为之法层出不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根无本,浮游草萍,又能漂浮多久?由此看来,人类还不如动物有德性呢?试问强梁者(霸道强权主义)又有几个还活着呢?又能活多久呢?

老子提出民心归朴,无智巧伪诈,无名利、自私、贪欲,而非消极无为,更非愚民奴民,这都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读误解,绝礼是绝礼制,防止扰乱人性,故而乐其俗,民自福,与天地同德同乐,故而自化、自朴,天下自正。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胜于无”句中的“有”实际是为了接前边的尾字,而无实际意义。这句话是错误的。混淆了先天自然和后天现象界的区别与联系,并无系统理解道无名与德有名的思想。切记:名在《道德经》有命名、形象、描述、名份等意,不可混淆。无名与有名要做系统理解。

先天后天之有无不明。分清体用,先天自然之体用与后天之人为体用的区别。道之无是道之无名,道之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状态或形象,这是“无名”,简言之为“无”。道之无名落于有名,即“道生一”,道生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生之德蓄之”、“失道而后德”(后天佐证)等可知,德为道之分,德是得之于道,并由无形无物落于有物有象,所以才有“复归于无物”之言,是德得之于道而复归于道的周行如轮的自然演化。由此可知,德为有名,道为无名,“天下万物生于有”,天下万物生于德,德为天下万物之性,由“道生之德蓄之”、“昔之得一者……万物得之以生”等可知,“有生于无”,就是德得之于道。所以先天自然,道为体,德为用。后天人道法道,道法自然,道独立不改、自然而然、周行不殆,天下万物皆尊道贵德而常自然,万物善生善融,和谐圆满。

道生德蓄之器,就是现象界,是形而上之形而下的体现,体用则反。比如茶杯之形为有为体,茶杯之空为无为用,从现象界,可以说是“有无相生”,从形而上学来讲,无还是体,因为造器是要先有意识或神,此为无形无物之无,而现成之形之器,是形而上之无的形而下之体现。凡是自然现象界,都是“有无相生”,同时存在,体用不二。人为之器,有无辩证。

要认真研究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很多词义甚至是老子的生造词,还有一字多义的,比如我、吾,无、無,无、毋,智、知,以及同一个字在不同章节的意思等等, 因为道是“强名”之名,所以必须用“非常”之语言文字来解释。

修道要练功,学道的人,不习道功,无法体道,不能进入先天境界,自身不能实证,便没有自信。传统武术和艺术应尊道贵德。术贵有德,术德贵道;无道无德,雕虫小技;弘(载)道积德,皆可通圣!天地万物,尊道贵德;天下艺术,莫不同理。比如太极拳就是依据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的。德,太极,太极拳或丹道,修道之道术。天人合一,遵循无为之道,行有为之德,顺势而为,有无合一,自然而然。无为与有为,不是相对立和矛盾的。无为中也有有为,有为中也会有无为,知行合一。人神合一,大道至虚至静,人心应当清虚宁静。修丹道,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无为修性,有为修命,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筑基、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虑,气意力通,炁意本源,意到炁到,贵在清静,把意守部位迁到上丹田(眉心),与中下二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存养全体。无人我之相,也无大地山川之形。纯观无相,与太虚浑为一体,太虚即我,我即太虚,寂无可寂,照无可照,只昭昭一灵,超绝万古。丹道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为第一要义,都以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都以延年益寿和灵魂永生为最终目的。抱元守一,所谓守一,先天之德,后天指意守一处,心无旁骛,是一种通过反观内省达到调和形神的内修功夫。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真气,使人长生久视,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故应“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如此等等,且听分解。很多人断章取义、望文生义,逻辑不能自洽,造成误读误解。

《道德经》一书,系统天成,逻辑严密,上下连贯,文采古朴自然,行文流水顺畅,静心净手,捧书品味,求道明常,修德证道,如莲浴水,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淤泥,花开虚空,身在凡尘,心在圣境!恍惚若仙,天人合一!

道生万物,万物有道,有道就有道德常术器。后天之道,人道之道遵循先天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过学道、求道、闻道、明道、证道,修德以合道,那么通道的法门是什么呢?答案就在道纪。

薪尽火传,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以免歧路亡羊,是以为道日损,文以载道,依托而不拘泥于文字,以明道为根本,修身以真信,辅众以自然,弘道贵德,功德无量!一家之言,以蠡测海,一言指教,感激不尽!

名人评价。

老子思想被誉为解决世界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很多世界名人如伟人、政治家、科哲学家、学家、商人等对老子的赞誉都是最高的:

国家领导人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中,都引用过《老子》中的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天下大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等。领袖又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领袖又说:我们要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走永续发展之路。领袖对老子思想的重视,赋予老子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

此外中国古代有四位皇帝亲自注解《道德经》,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宋徽宗赵佶、清世祖爱新觉罗·福林。唐太宗将《道德经》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中,唐太宗以《道德经》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則,创造了大唐盛世,首都长安被看成是世界中心。

毛泽东对《道德经》深有涉猎,在发言、谈话、文章中每每引用老子名言,并十分重视对老子思想的研究。毛泽东对《道德经》,爱不释手,每到一处必带《道德经》。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2008国际论坛说:“俄罗斯应该用中国老子的智慧走出经济危机。”

美国政坛给予老子的评价为“总统之师!最喜欢阅读《道德经》的便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奥巴马也多次表明,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很大帮助来源于《道德经》。美国总统里根把《道德经》奉为宝典,在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释他的治国理念。

美国GE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依据老子的“为道日损”的思想,提倡“无为式”的“简单的管理”。

张维迎推荐美国政治家读两本书,一本是235年前也就是美国独立那一年出版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理解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另一本是2000多年前的《道德经》,懂得如何做全球领袖。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十分推崇,有人问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深,他回答说,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影响巨大。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高度评价。他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老子的道家哲学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在科学界,《道德经》被海外学者视为至宝。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这个东方圣人的启示。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在观察物质微观世界时,竟然从《道德经》里寻找到了理论根据——量子力学中一条很基本的“测不准原理”与老子所说“道非道,非常道”颇有相合之处。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德文译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在爱因斯坦家里的一个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已经被翻烂的德文版《道德经》。

美国科学院的一间办公室墙壁上都写着“无为而治”四个大字。进入贝尔实验室,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无为而治”四个大字。

鲁迅:“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胡适:“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南怀瑾:“道德经是讲道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实都来源于这个道,

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德国诗人柯拉邦德1919年,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1900-1995)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人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英国当代哲学家克拉克说过:“现代经济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老子》的无为而治”。他还认为:“道家在西方的发展可能与佛教、印度教不同,它不会表现为宗教运动,而会体现在:挑战过头的启蒙理精神、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原则,提供新话语、新洞识、新范式,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选择与生活方式,替代唯物主义与彼岸宗教信仰并引导我们树立生态化精神的态度,有助于西方人灵肉二元论的克服和整体精神态度的转变,道家治疗的哲学对西方人有关真理观、我、别认同等的反思有积极作用,对诊治西方虚无主义的顽症具有显著疗效,因而一般地对西方反思启蒙的后现代计划有意义。”

英国学者贝扶理在《道与言》中说:“道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渊源甚久”;“从历史的观点上说,道的观念在中国发展,似乎对基督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各种不同译本的中文《圣经》都告诉我们: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在《启示录》我们读到:……他的名称为神之道。”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选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评语是:“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1885-1981)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道德经》出何人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他所蕴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美国明道大学校长、道学基金会主席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政府达到了礼制与正义政府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自发秩序理论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经济学家哈耶克(1899—1992),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道家“我无为,而民化;我好静,而民正”是其自发秩序理论的经典表述。

互补理论创始人,丹麦大物理学家玻尔(1885~1962),在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当玻尔完成了互补哲学对光的波粒二重性的解释之后,他读到了《老子》,令波尔震惊的是他煞费苦心对光到底是什么有所作为的阐述,不过就是《老子》中的第二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显然波尔被震撼了,波尔说他不是什么理论的创立者,而仅仅是个得道者。当丹麦皇家颁发给他荣誉证书而要求他选择图案时,他选择太极图作为证书的背景,从波尔开始物理学与老子的思想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哲学史学家詹剑峰先生在《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一书中论述《老子哲学的思想渊源》的最后写到:总而言之,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伟大的。不仅在中国古代,就是列在世界古代哲学史里也是伟大的。但是他的哲学亦非绝无依傍的,他是吸收先民中唯物的、辩证的思想,创造性地组成一个精密的体系。老子之道术,对他以后之思想界,影响至巨。以其承先,故能启后,以其承先之厚,故能启后乃深。一句话, 他是承前启后的伟大哲学家(转《中国老学史》)。

将《时间简史》与《老子》一书一起学习,和《老子》简直就像一本书的两个版本,通过对比学习,不但老子那些玄妙的词句变得异常清晰,而且霍金宇宙的诞生、演变无不丝丝入扣,2500多年前老子思想与现代物理学所阐述的宇宙之吻合程度,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参考《道纪》)。

木心谈老子。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老子、庄子、释迦摩尼、尼采,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的。老子看圣人、看君、看民、看万物众生,都是从宇宙的角度、宇宙的眼光,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才是真恳切,不至于自欺欺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主要参看文献:

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_百度百科

《老子仙乡漫话》周西华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8.

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_百度百科

道德经(老子著哲学作品)_百度百科

本文主要从依据百度百度与相关资料关于老子的记载,拼凑阐述,并杂糅鄙人理解,在此声明:首先感谢前辈师友的贡献和指导,令后学受益匪浅,如有不妥之处,请不吝赐教,后学感激不尽并一并承担相应责任。为弘道积德和追本溯源,后学勇做铺道石,但求抛砖引玉、以蠡测海,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恳请同道师友指教斧正,一言之教,不胜感激!

恭祝圣人老子圣诞

卅载求索,幸归道德,愿做老子门下之狗;

弘道积德,死而后已,甘为铺道向道之石。

理子作为弘道积德初阶铺道石,能铺多远,就铺多远,闻道勤行,慎终如始,理子碎不足惜,唯恐中道而废,大道不继……自我学道以来,分文不入,四年有余,历经学道期、闭关关机,访道期、远而归根,行道期、艰难勤行,学道以前之故交能知我与我者,屈指可数,至近者尚不能同心平视,遑论其他?唯我幼子未孩,无智无欲,爱我如一!若要做得一块铺道石,非无私所善能之,一根本,尊道贵德,道德信仰,抱一不离,始终如一;二前提,明道建德,无私还要无为,明道为本,建德立根,知常袭常,自然道纪,人道道理;三使命,立志弘道,自知自胜,善生善学,辅真向圣;四积德,闻道善行,循道御术,千里之行,慎终如始;五成器,善融善辅,归德复道,道法自然,同道同德,天地人和,万物玄同,安平泰乐。真圣王,器功隐,道无名,善融通。弘扬道·德教育,实现道德社会。共同富裕先富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公正公开的优先享受共同富裕和接受道德教育,先有道德真人,才有道德圣人,才能实现道德社会。

李清志,字理子,青岛道德书院、弘道积德老子文化研究院、弘道积德老子文化奖创办人,祖籍老子故里,李姓尊老子为祖先,理子奉《老子》为道德信仰。本意只是作为家教传承,总结自己过往磨砺,经构思创作,记40万字经验心得,在重读《道德经》时,发现自己所悟道理尽在其中,开始闭关研习《道德经》,并因此建立道德信仰。古简难存,传承久远,序乱错漏,思想渊博,解读不易,各家注解不一,不得要领。《道德经》被误读的太多、太久、太远了,于是又闭关重新注老,由此成书。一家之言,学道体悟,明道方法,名以别之,并非标榜唯一,更非标新立异。亲身受益,成书推广,初稿草创,多有不足,抛砖引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编者学习和借鉴了多年所学之相关知识,闭关成书,不过数月而已,前后有矛盾,时空有转化,所悟之心迹,亦系数录上,非凑数自彰,为述推陈出新、因缘际会而已!诸多不足,亦或雷同,需以澄清,一定真诚聆听,承担责任,并表达谢意!希望可以化作一点点星星之火,引燃同道同德弘道积德之热忱,共同关注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今生得遇道德之学,平生之幸甚矣!今生为之奉献,余生之愿足矣!

道德之学,老子是创立者,理子勉强算是自大为一个传道者,若陋而传误,是后学学道之不勤;若幸而益人,是老子道之伟大。后学最多也就是一个学道弘道者而已,永远是圣人老子的一个追随者。余生当能建立以尊道贵德、修德合道为信仰和以弘道积德、辅众自然为使命而无比荣幸!“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罪莫大于可欲”,学道,修德是第一步,先要修真。真诚对待自己和他人,放下内外两欲。对于修德者,放下名利外欲还比较容易,最难的是涤除可欲。对于修道者,能虚静观道、善融玄同为最高境界(一家愚见)。无为,尊道顺势而不妄为,贵德清静而无妄念,这四自可欲:自矜自是自伐自见,要必须去除。无为而治,有无相生,无为修性,有为修命,积德行善,心在圣境,根在凡尘,花开虚空,根在淤泥,红尘中磨一磨,天地间一过客,不求声名留人世,不求神灵游太虚。圣境之莲生凡尘,根在淤泥花在天。荣辱不惊自然身,顶天立地清静心。天下万物皆由道生德蓄,先天自然生老、周行不殆,天下万物尊道贵德常自然是为善生(德性善真),于人道则清静真朴是为真人,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后天人道法道、修德复道,以辅万物之自然无为、天下之安泰平乐是为善辅(德行善普,德性上德),为道德家圣人;善生善辅融玄同,天下万物共玄同(大同)。功成身退、善融天下、玄同境界、修德合道为圣人(德性玄德,德行玄同、善融)。道化德育教真人,修德合道成圣人。尊道贵德常自然,弘道积德安泰平。薪尽火传,得鱼忘筌,为道日损,不拘泥于文字,不彰显于自是,皆以明理老子思想为根本,修身以真信,修德为人民、修道为自然,助力中国梦,共建共同体,为弘道积德而努力!倡建善生自然、善融和谐、尊道贵德的自然生活和道德社会!

“弘道积德铺道石,勇为人先为无为。

一步一阶一心愿,天下玄同道德梦。”

弘道积德,余生所愿,一心一意,燕处超然。

铺道之石,勇为人先,能铺多远,就铺多远。

名利之台,甘为人后,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勤而行之,慎终如始。同道同德,安平泰乐。

我们发起弘道积德老子文化奖活动,甘为铺道石,全心全意、出资出力、勇为人先、敢于担当、无为无私、甘于奉献、公益弘道,为了实现心中的道德梦,把自己当成一块铺道石,为弘道积德者和修德学道者承载一阶路程,引领同道同德们向“尊道贵德常自然,弘道积德安平泰”的道德梦奋斗。

道纪道理歌(真人圣人歌)

东方紫气升,圣人犹龙降。恭请传道德,明道学道纪。

道生天地根,德蓄万物性,尊道常自然,贵德常善生。

道德立根本,治世先治身。家教建德真,师教明道本。

赤子皆真人,辅真向圣人。明道心无尤,袭常身无殃。

知止无妄为,知足无妄念。自知不自是,自胜不自见。

东方紫气升,圣人犹龙降。恭请传道德,行道法道理。

道纪本末序,道理知行易,道德常术器,抱一宝不离。

千里始足下,勤行慎始终。善始善成器,善行善建功。

善利利不害,善为为不争。同道常善与,同德乐善往。

善辅正治奇,善融天下同。万物共玄同,世界安泰平。

恭祝圣人老子圣诞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106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