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场口镇倾力打造东梓关诗意田园特色小镇

场口镇倾力打造东梓关诗意田园特色小镇

场口镇倾力打造东梓关诗意田园特色小镇

场口镇倾力打造东梓关诗意田园特色小镇

场口镇倾力打造东梓关诗意田园特色小镇

场口镇倾力打造东梓关诗意田园特色小镇

文/章明成 王梦娇 裘一琳(图片提供/场口镇政府)

深秋的富春江,秋水盈盈,荡人心魄。江畔的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挟着结束不久的“富春江江鲜大会”的余温,天天迎来一辆辆大巴车,吸引着各路游客前来访古探幽,品尝江鲜。11月中旬的一天,广东省肇庆市有关领导带领市直相关部门和全市乡镇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学习考察团,慕名来到东梓关村,考察学习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在村南新杭派民居群中一处取名“栖迟”的民宿内,考察团一行受到了主人赵小儿的热情接待。“我们东梓关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具有诗意田园特色的千年小镇。我在创办民宿的时候,为了和乡村文化相匹配,翻查了大量典籍,终于在《诗经》中找到了‘栖迟’两个字作为民宿名称,意思是到这里,可以身心相随过慢生活。”

随后,民宿主人向远方来客讲解了东梓关村源远流长的村史和人文风貌,让考察团一行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满载而归。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东梓关因积淀深厚的关隘文化、宗族文化、康养文化、江鲜文化,而为历代文人雅士和商贩游人所津津乐道。如今,随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十个一”工程实施以来,东梓关村因传统文化的活力再现,以蓬勃的生机和崭新的姿态,实现美丽蝶变,拥抱新的时代。用现代人的口吻来说,千百年来,东梓关村始终是一个受人关注、令人神往的“网红村”。

走进东梓关村,让我们轻叩“关门”,细细品味以“四重文化”为底色的千年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开启一段充满神奇的乡村文化之旅。

“四重文化”彰显“诗意田园”特质

第一重文化:关隘文化源远流长

东梓关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杭徽古道的重要水上关隘,富春江南岸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村名中的“关”字就得名于此,素有“西下严陵滩,东流第一关”的美誉。在历史上,东梓关曾名青草关、东梓塞。场口的王洲是孙权故里,孙权的祖父孙钟当年在王洲瓜桥埠种瓜。孙权的后人孙瑶,是南北朝刘宋时期的大将军,镇守在青草关,也就是现在的东梓关。孙瑶去世以后葬于此地,后因他坟上的梓树枝条都指向东面,后人将青草关更名为东梓关。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九年,朝廷在东梓浦设立巡检司并派有军队驻守。这个记载中的巡检司的功能相当于现代海关与派出所的结合体,主要负责监管开埠行商、收缴关税及维持地方安防。一条富春江和一个水运码头,使东梓关成为一个内河航运码头和商贸往来的集散地。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东梓关曾在战略和商贸上的重要地位。

经过千百年经营,成就了东梓关商贾云集、客流如梭的商埠集镇。到改革开放初期,东梓关村的埠头集市还很繁华。从村中心的长塘一直延伸至富春江边越石庙的东梓街,茶馆、米行、纸行、烟行、饭店、酒肆、肉铺、酱园、药店、诊所、理发店、旅店、南货店、京货店、豆腐店、铁匠铺、裁缝铺等等,五花八门,鳞次栉比。

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东梓关码头功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导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度沉沦。然而,东梓关作为千年名村,它的魅力与影响力,并没有因一时的经济欠发达而被湮灭。古老的商埠,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至今仍耐人咀嚼,令人神往。

第二重文化:宗族文化历久弥香

东梓关村有闻名东南的“许家大院”古建筑群,许氏十房的故事早已让人耳熟能详,是中国传统宗族耕读文化的一颗靓丽奇葩。如今,村内还较好地保留着近百幢清末民初期建造的老房子和不少有价值的历史古迹。许姓是东梓关族群中的大姓,在宋初时迁居东梓关。千百年来,许氏后人以孝义传家,至今流传着孝子许彧“対江求鱼、侍奉老母”,以及清代乡绅许炳元热心公益的感人故事。许氏族人的孝行义举,深刻影响着当地淳朴向善乡风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重文化:康养文化独树一帜

许氏一脉人才辈出,其中不乏杏林妙手。1932年,大文豪郁达夫先生因身患肺病,来东梓关寻求当时的名医许善元治病,在许家大院修养了一段时间。根据这段经历,郁达夫先生创作了著名的乡愁小说《东梓关》。在小说中,郁达夫借用本地名医、许家豪宅和“许春和”大药房等作为素材,把一批东梓乡绅所共有的气质、风度、品行、志趣等集中于一人,塑造出了徐竹园这个典型形象。让东梓关村以真名出现在大文豪笔下,是一种极少数的文学现象。从此,东梓关这个富春江边的千年古村落,也因为郁达夫的小说,走进了千万读者的视野。1960年,富春张氏骨科传人张绍富在东梓关村中的“安雅堂”办起了中医联合诊所,一时间,请骨科名医张绍富先生治疗骨伤的病人,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在骨伤科医院迁建富阳城区前的二十几年时间里,东梓关村俨然成了“中医骨伤科”的代名词。

第四重文化:江鲜文化惊艳八方

东梓关依富春江而立,江鲜资源丰富,鱼类众多,鲜美无比。“未能抛得富春去,一半勾留是江鲜。”东梓关也曾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驻足之处,这和脍炙人口的富春江江鲜密不可分。一年四季中,白鲈鱼、刀鱼、鲥鱼、鳊鱼、鲢鱼、河虾、铁壳秤砣蟹等层出不穷。清代诗人许正衡是东梓关人,他在《富春杂咏》一诗中写道:“晚风隔水起渔歌,拨刺银鳞出碧波。首夏鲥鱼新上市,酒楼月下醉人多。”可见人们对东梓关江鲜的推崇和留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随着场口镇党委、政府对东梓关村“四重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塑,进一步彰显了“诗意田园”特色文化金名片的无穷魅力,使得东梓关村在新的时代实现了美丽蝶变,以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为世人所关注、仰慕。

“十个一”工程永葆“网红村”风采

2014年,富阳区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如初雷惊蛰,唤醒了沉睡中的东梓关。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整治和文化重塑工作,使得东梓关村在新时代的“三美”建设中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东梓关村抓住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精品村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古民居保护修缮、基础配套、环境整治、文化挖掘、新民居建造等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初始版建设,既保存了村庄的完整肌理,又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东梓关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释放,“网红村”的美名也频繁见于中央和地方的诸多主流媒体,网上点击量达到“10亿+”。2017年10月,东梓关村成功创建为3A级村落景区。

“风帆钓艇自古然,碧水黛岸已新番。”如今的东梓关村,已成为场口镇省级小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品样板村。徜徉在东梓关村中长塘周边古色古香的民居前,旧时繁华的印记和古朴的风貌扑面而来;或漫步村外沿江长堤,可远看隐隐青山层峦叠嶂,近观洲渚钓船相依相伴,一江秋水足以涤荡胸怀,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随着东梓关新杭派民居的建成,青翠的田野,白墙黛瓦的房子,以及远处连绵起伏的隐隐青山,恰似一幅江南水墨风情画,吸引了游客、学者、设计师们接踵而至。

在东梓关村面临转型提升的关键时刻,富阳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东梓关村的发展找准定位,适时提出了“十个一”工程建设蓝图构想。

“十个一”工程涵盖了基础配套、环境提升、文化挖掘、产业培育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具体指的是:立足富春山水资源,建造“一个小型鱼市场”,开设“一批特色江鲜菜馆”,每年举办“一场富春江江鲜大会”,把各地美食家吸引到东梓关来;利用古建筑和新杭派民居,开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民宿”;利用村前村后的荒地,种植“一批地方特色的花卉苗木”,营造“一个乡村味十足的环境”,以此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打响富阳中医骨伤科发源地品牌,建造“一个小型骨伤康复中心”,让全国各地骨伤病人前来疗伤养伤;强化旅游服务管理,成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建设“一个小型旅游接待中心”和“一个小型会议场所”,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优质化服务。

东梓关“诗意田园”特色小镇“十个一”工程建设项目,对于场口镇迈向一流田园小城市,对于富阳推进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最美示范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推进过程中,不仅积极招引有品质的企业集团来东梓关投资兴业,还鼓励农户开办精品民宿、农家乐、乡村鱼馆等,并出台相关的奖励保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凝聚起东梓关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目前,全村共发展民宿26家,提升培育以江鲜为主打的农家餐馆15家,传统小吃摊位20余家。以中医药材为主题的花卉苗木遍布全村,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素云红糖、同裕昌豆腐等老字号品牌全面升级,富民效应逐渐显现,古村落重新焕发光彩。

今年9月30日至10月7日,富阳区委、区政府在东梓关村举办了2018富春江江鲜大会,全面宣传富阳区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其间,共吸引参观游客和参会群众近40万人次,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共刊发报道2500余条次,吸引网络点击量3000余万次、评论4万余条次,有力打造了富阳乡村振兴战略展示窗口。东梓关村成为富春江江鲜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将每年与四方来客不见不散。

如今,场口镇党委、政府正进一步通过基础配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禀赋利用、地域文化挖掘、美丽业态培育等工作,使东梓关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背景下,永葆“网红”风采,成为现实版《富春山居图》中的最美样板!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118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