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画村”牧云庵 海边的书画小村把日子过成了水墨丹青

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山东省荣成市的石岛管理区位于胶东半岛东侧,距离海岸不过十几公里。丰沛的水汽为当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因而也成为不少画家写生的首选。而在石岛管理区内的牧云庵村,以“画”闻名,后又因为画被命名为“牧云庵书画村”。在这里,村民们会在空余时间拿起画笔,休渔期的渔民乐意把画画当作休闲。这个曾经务渔的小山村,如今更添上了一笔诗情画意。

“画村”牧云庵 海边的书画小村把日子过成了水墨丹青

牧云庵书画村。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牧云”画村基因一脉相承

以“牧云”二字命名,似乎注定了这将是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渔村,村子规模不小,有300多户人家。从荣成市石岛管理区出发,沿省道行驶不久,记者就看到了道路南侧“牧云庵书画村”的标识,而沿着这条村路下去,则是一幅幅充满渔村风情的墙画依次展开。

“画村”牧云庵 海边的书画小村把日子过成了水墨丹青

村里充满渔村风情的墙画。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东、西、北三面环山的牧云庵村,因南侧面朝大海,水汽丰沛。当海上起雾后,大雾从海平面上升至山腰,彼时人们仿佛置身于云彩之中,村里人说这就是“牧云”二字的由来。事实上,“牧云”二字源于建村的历史。“村落始祖宋文灿迁至此地时,因当时有一尼姑庙,所以取名姑子庵”,驻村干部刘雪松对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介绍道,“后来因为村内修建了‘步云桥’和村北方向的‘牧牛大道’,就以‘牧云’二字替代,将村子更名为牧云庵村。”

悠久的建村史,让海边山村的文化底蕴挺深厚,村里的剪纸手艺源远流长,老一辈在清朝还出过好几位秀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很多著名的画家都到此处写生画画,比如画家吴冠中、周韶华、韩美林、高泉都曾在石岛创作,并留下不少作品。在这样的氛围下,牧云庵村也走出过如宋仁贤这样的著名画家。这位被誉为“渔民画家”的老先生,艺号牧云渔翁,创作中有鲜明的家乡烙印,作品多以渔民、大海为题材,实际上,宋仁贤一家三兄弟在中国美术界都享有美誉,村民们提起村里走出的三兄弟都难掩自豪之情。“村里画风浓厚,影响传到现在,现在很多娃娃都从小学画,有不少孩子果真考到美院,专业走美术这条路。”刘雪松说。

而在村内的书画展览室中,记者也看到了不少名家的画作陈列在此,每一幅画几乎都与石岛当地风貌有关,或是广阔的大海、或是休憩的渔民,还有村庄改造前的旧房屋。刘雪松解释说,有些画作是通过竞拍或者别的渠道获得真品留存,但画室内公开陈列的目前是复制品,主要供大家欣赏。

“以前闲时打牌,现在没事就来画室”

说起村内的展览室,虽然名字叫“牧云庵书画展览室”,但是这里其实更像是村民的画室。

“画村”牧云庵 海边的书画小村把日子过成了水墨丹青

村内的书画展览室。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64岁的张凤英学画已经两年,她正在一边对照手机中的照片,一边完成自己的油画作品。“这画里有山、有海、有绿草,就是咱石岛这边的一个风景。” 这些石岛的风景都被乡亲们一一用画笔记录在了画中,聊起画画,张凤英说,“开始时连笔都不会拿,都是一点一点慢慢琢磨慢慢学。”这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之后,原本是“小白”的张凤英也能自豪地指着墙上的十几幅画说,“这些都是我画的,每天看着这些画,反正我自己挺满意的。”

那是怎么想到来学画画的?张凤英坦白说,其实就是闲着没事做,“孩子大了上学去了,看到不少邻居都来画室画画,而且经常一坐就是一天,挺充实的,我就想来试试”。

比起以前打麻将、打扑克放松,张凤英也在画画中找到了新乐趣,“现在周一到周五都来,有时中午回去给老头儿做个饭,晚上接孙子放学。”画得开心的时候,张凤英会跟一起创作的朋友商量,每个人轮流带饭,午餐就直接在画室解决,连中午时间都不“放过”。正说着呢,好几位村民画累了就招呼旁边的“画友”一起吃点东西,有说有笑的非常融洽。

“画村”牧云庵 海边的书画小村把日子过成了水墨丹青

村民们在画室里画画。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村民聚一块都聊点啥?过去无非就是侃大天儿、攒牌局,而现在,张凤英和她的“画友”们聊得最多的就是画画。尤其是画完了还一起交流比较,看看哪处没有画好、哪个画法值得学习借鉴。除了村子定期邀请来的美术老师,村民们也成为了彼此交流绘画技巧的“师傅”。

“以前拿手机就是玩,现在没事儿就找找图片、风景照片,一边看一边琢磨着怎么画。”张凤英笑着说道。

百年老房变民宿 书卷气不减

一脉相承的,除了书画,还有牧云庵村大大小小几十座石头院落。如今的牧云庵村民大都搬入了附近新建成的乡村新房,而老村中留下的院子则被统一租下,用于特色民宿的打造。

穿行在老村的巷子中,记者发现很多院子的墙体均保留了石头、水泥的外形原貌,有些石体甚至都成了灰黑色,刘雪松说,“从村里老人那听说,这种房子基本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画村”牧云庵 海边的书画小村把日子过成了水墨丹青

老村很多房屋都保留了石头水泥的外形原貌。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房屋的外体被村民保留下,内部则是动了不小的“手术”。为了更好的居住,民宿内部则采用了与当今酒店无异的设计,院内则种满了各类植物蔬菜,如香菜、小葱、生菜等等。有的房间内还专门放置了笔墨纸砚,“因为来这的很多都是写生的画家,他们提出能不能在一些房间里提供笔墨。后来我们一想,可以啊,这也很符合牧云庵村画村的特点。”刘雪松介绍道。而据村子民宿开发负责人介绍,像这样的民宿,村内约有十六个院落。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院门上都贴着一副对联,有的墙壁上还挂有院子名称。每一副对联都代表了过去曾居住于此处的人家的故事。刘雪松提到,对联均出自牧云庵村内一位老人——宋仁斗之手。这位老人至今还住在老村的一座石头院落中,也是当地有名的“老学究”。

“画村”牧云庵 海边的书画小村把日子过成了水墨丹青

村内不少院门上都贴着对联。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以一副对联“祀宗祖两代让宅举义,传谱书千古留芳当钦”为例,上联讲的是院子两代人曾将南院屋子让出,作为全村祭祀祖宗的地方,在下联中,体现的是当时院内主人将村子宋氏族谱收藏并传承下来。

而宋仁斗老人的院门口,对联写的是“美化环境最受益还是叟妪,顺应自然大学问首推道儒”,记者询问后得知,这是老人最近新换的对联,内容则是响应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全民爱护环境的倡议。

“画村”牧云庵 海边的书画小村把日子过成了水墨丹青

宋仁斗老人家的院门口。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面朝大海,村落古朴,屋社干净,“画村”本身风景已如画,偏偏这里的人也恬淡质朴,把世俗的日子过成了水墨丹青。牧云庵村,书画文化沉淀在村内每个角落,游客至此,也真算是人在画中游了。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178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