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康平地名」二牛所口镇村屯名称由来

二牛所口镇「康平地名」二牛所口镇村屯名称由来

二牛所口镇地处康平西部,距康平县城18米,南与东升满族蒙古族乡接壤,东与康平镇相壤,西与张强镇相邻,北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毗邻。二牛所口镇政府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平缓。全镇区域面积为16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为125000。共辖14个行政村,60个自然屯。,人口由汉族,蒙古族构成。境内有东马莲河,西马莲河两条主要河流,属于辽河水系,该地是辽河中游冲积平原。省级公路康彰公路纵贯全境。

「康平地名」二牛所口镇村屯名称由来

二牛镇政府

政区沿革

二牛所口镇地处内蒙科尔沁草原南缘,清灭明后,清朝设边,是逐水草放牛羊的蒙古族牧地。为达尔罕、博多勒噶台、宾图三王旗辖地。清嘉庆八年解禁,招民垦荒,二牛所口人口逐步增加,光绪四年开关放禁,山东、直隶一代移民大量涌入,人口逐渐增加。光绪六年建县,二牛所口隶属康平县。

1946年二牛所口四区成立,区址在二牛所口村。辖全境74个自然村屯,此时国共拉锯。1947年康平解放,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根据县委会议精神调并村屯,1956年四区撤销,改称小城子区,属县政府派出机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为二牛所口分社,政社合一,社址在二牛所口村。1959年4月,二牛所口分社改为二牛所口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二牛所口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3月撤销二牛所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二牛所口乡人民政府”,撤销二牛所口生产大队设村民委员会。2000年1月撤乡建镇。

「康平地名」二牛所口镇村屯名称由来

二牛所口镇北沙漠

【二牛所口村】建制村,镇政府驻地,大部分居住在康彰公路两侧。辖2个自然屯。区城面积12.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398亩。

[二牛所口]自然屯,村部驻地。清康熙年间,蒙古人在此游猎放牧,这里水草丰茂,柳树丛生,二牛所口为蒙语音译,蒙语发音“鄂伦索口”,意为多杨树的地方。此地土地肥沃,适宜耕种,至同治和光绪年间有李姓、张姓、刘姓、徐姓及王姓、宋姓先后从山东直隶一带移民至此开始了农耕的生活,二牛所口村人口从此迅速增加。二牛所口名沿用至今。区城面积6.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648亩。

〔牛头胃〕自然屯,位于村东1.5千米处,地势东部高,为岗地,西部低洼,北低平,南部低平。清道光年间,有韩姓家族从山东迁来此地居住,后有王姓、高姓陆续迁来,逐渐成屯。因该屯地形酷似牛的头和胃,故取名牛头胃。区城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50亩。

〔郭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2.2千米处。嘉庆二十ー年,即1816年,郭贵、郭顺哥俩挑担从河北天津府盐山县郭家庄关东来到此地,盖起了两处窝堡,开荒占草,开始了农耕牛活,后又有艾姓、王姓迁于此,因郭姓先来于此居住,故取名郭家窝堡。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00亩。

【大莫力克村】建制村,位于镇西3千米处。东为平缓岗地,西面有河流,南面低洼,北面地势高平。辖2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2.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556亩。

〔大莫力克〕自然屯,村部驻地,位于镇西3千米处。地势南北为坡地,东为岗地,西部低洼,有河流,前低平。

莫力克,蒙古语,是蛤蟆的意思。在村的西面有条大河,现在叫西马莲河,每逢雨季经常河水泛滥。清朝年间,蒙古游牧民族在此游猎放牧,为了放牧行走方便,在河上架起一座桥,他们认为蛤蟆能够镇水,减少水患的发生,为保护桥梁不被大水冲毁,于是在桥的两侧放置一对大石蛤蟆,故取名大莫力克。后有李姓、陈姓、张姓、关姓等陆续迁来,人口不断增加,逐渐成村。区域面积8.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356亩。

〔六家子〕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处,地势东为坡地,西为洼地,南为坡地,北为缓坡地。清朝顺治年间,从山东直隶有张姓、王姓、苗姓、李姓、赵姓、魏姓来此居住,因最早有六家在此居住,故名六家子。后又有刘姓等来此居住,人口不断增加,逐渐成屯。区域面积4.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200亩。

【小莫力克村】建制村,位于镇政府西南6千米处。地势东、西、北三面为平地,南为高岗地。辖3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203亩。

〔小莫力克〕自然屯,村驻地,位于镇政府西南6千米处,地势南面高,西北部低洼,东为平缓。

清朝中期,蒙古族在此游猎放牧,在村西有条大河,每逢雨季,河水泛滥,为了便于出行放牧,人们在河上架起一座桥。他们期望桥不被水冲毁,在桥两侧放了一对小石蛤蟆,相对于大莫力克,取名小莫力克。后有陈姓、徐姓等来此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区城面积6.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074亩。

〔金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1.5千米处,地势东南部高,西北地势低洼。清道光年间1821年,河北河间府河间县金家庄的金贵来此地开荒占草,繁衍生息,在此搭建窝堡,因其得名金家窝堡。后有徐姓等迁来,人口逐渐增加。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有耕地1700亩。

〔五间房〕自然屯,位于小莫力克村西2.5千米处,地势低平,多为沙碱地,东部有河流。清咸丰年间有王姓从山东王家庄迁此,开荒占草,盖起五间土房屋居住,最初就这一家在此,故名五间房。后又有田姓、李姓、徐姓等分别从山东直隶一带迁此,逐渐成屯。区域面积3.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429亩。

【兴胜村】建制村,位于镇政府南6.5千米处,其地势为周围起伏不大的缓坡地。辖6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303亩。

〔兴胜〕自然屯,曾用名马圈子,村驻地,位于镇政府南6.5千米处。地势东为岗地,西北为平地,南为洼地,中有沟。清朝嘉庆年间这里就有蒙古族人居住,蒙古游牧民族在此放牧、由于马匹太多,夜间为防止马匹走失以及野兽的侵扰,在此地用土坯建了个大马圈,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叫这里马圈子。后来从山东及河北陆续有刘姓、车姓、王姓等迁到此地,人口逐渐增多。解放后,这里叫马圈子大队,1984年,取消生产大队改设村,人们嫌马圈子其名不雅,申请改为兴胜村,意为兴旺、胜利之意。区域面积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03亩。

〔一棵树〕自然屯,位于村西北1.5千米处,地势北部东部为缓平地,南西低平。在清同治年间,有宋姓、王姓从山东省高唐县宋家庄迁于此开荒占草,尔后清光绪年间又有于姓、刘姓迁此居住。因屯中有棵大榆树很神奇,非常粗大,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起来,一砍会流出红色像血一样的液体,故取名一棵树。区域面积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00亩。

〔魏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3.2千米处,其地势北部为缓坡地,南为低平,东为缓坡,西为河流,常年流水。清光绪六年,有魏姓从山东省滨州府魏家庄迁来,在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而得名。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50亩。

〔姜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0.5千米处,地势后高,为岗地,前低平,东西为缓平地。清同治年间有姜姓的在此地搭建窝棚,用来招佃放荒之用,首占此地,故而称之为姜家窝堡。后有李姓、赵姓、高姓从山东迁于此。区域面积1.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90亩。

〔戚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南1.5千米处,地势西部为缓坡地,东南北为低平地。清同治末年1874年有戚姓从直隶天津府盐山县戚家庄迁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而得名。而后与另户戚姓认为一家子,由开原大榆屯赴奔而来,从此戚氏家族发展甚旺,成为大户,至今仍以戚姓为主。区域面积2.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60亩。

〔新城堡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南2.5千米处,其地势西高东低,南临康平卧龙湖,北为高缓平地。清光绪年间由河南新城县新城庄孙姓、李姓来此开荒耕种,在此搭建窝堡,因怀念老家,故把此地取名新城窝堡。后有赵姓迁入,人口逐渐增加。区域面积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00亩。

【单家窝堡村】建制村,位于镇南4.5千米处,地势北部为起伏不大的岗地,南为低洼地,西部为缓坡地,东部低平。辖8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720亩。

〔单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四周为起伏不大的高岗地。清朝同治年间,即1862年,山东单龙、单虎、单彪三兄弟因家境所迫,挑担从老家举家来此,开垦荒地,耕耘播种,在此盖起窝堡,用以居住,这三家都姓单,故名单家窝堡,后有李姓、王姓陆续迁来,人口逐渐增多,形成村落。区域面积2.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60亩。

〔小单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0.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洼地。其名由单家窝堡而来,单家的子女在单家窝堡旁边开荒耕种,分家另过,故名小单家窝堡。后有王姓、师姓等家族来此。区域面积2.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30亩。

〔小金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千米处,地势东为岗地,北西为低洼地,南为缓坡地。该屯是小莫力克村金家窝堡屯的一个分支,金氏家族长子分家来此开垦耕种,盖起窝堡,因是晚辈,故取名小金家窝堡。区域面积0.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0亩。

〔卢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光绪年间1879年卢姓先辈哥仨个挑担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卢家庄来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卢家窝堡,现在该屯还是以卢姓居多,后又有王姓、陈姓迁此,人口逐渐增加。区域面积1.8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50亩。〔山东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该屯村民祖先从清朝咸丰年间有李姓、王姓、孙姓等家族结伴来此开荒耕种,盖起窝堡,因祖籍都是来自山东,不忘故土,故取名山东窝堡。区域面积2.9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20亩。

〔沈阳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2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洼地。清宣统年间有王姓因当时浑河发大水,闹水灾从沈阳逃荒到此,租种地主土地,盖起窝堡,因不忘故土,名为沈阳窝堡。区域面积0.6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80亩。

〔韩达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1.5千米处,地势中西部为坡地,东北低洼,西南地势高缓。清光绪年间有蒙古族姓罕达来到此地开荒占草,盖起窝堡居住,故而得名为罕达窝堡。后该姓搬走,迁来韩姓、王姓、李姓等居民,罕达窝堡逐渐演绎成韩达窝堡。区域面积0.6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60亩。

【界力台村】建制村,位于镇东南3.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洼地,东南与卧龙湖相邻,辖3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2.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257亩。

〔界力台)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北为起伏不大的坡地,东西南为低平洼地。界力台,蒙古语“界伦台”,汉语意为“六十岁”。最早来这里开荒占草的是60岁的蒙古族老人带其家人。区域面积5.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760亩。

〔孙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1.5千米处,地势北为起伏不大的坡地,东西南为低洼平地。在清朝乾隆年间,曾有山东青州府孙姓家族,来此开荒占草,辛勤耕作,盖起窝堡,故取名孙家窝堡。区城面积4.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397亩。

〔温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2.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有温姓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温家庄迁到此地开荒占草,建起窝堡,光绪年间有李姓从山东莱州府来此居住。此时温家日子兴隆,繁衍甚旺,渐成大户,故该地以其姓氏命名为温家窝堡,沿用至今。区域面积3.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00亩。

【小齐家窝堡村】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镇南6.5千米处。地势东北部为高岗缓地,西为低平洼地,南临卧龙湖。辖5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0.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171亩。

〔小齐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位于二牛所口镇南6.5千米处,地势西部为低洼地,北部为缓坡地,东部为平地,南临卧龙湖。清光绪初年,有齐姓年轻人从山东来到此地,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此处前有湖泊,可以捕鱼,后有良田可以耕作,非常适宜居住。于是写信通知其父辈们也从山东来此,在其西侧开荒占草,建起窝堡,晚辈居住的地方取名小齐家窝堡。区域面积2.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650亩。

〔大齐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2千米处,地势西部为低洼地北部为缓坡地,东部和南部为平地。光绪初年,有齐姓年轻人从山东来到此地,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此处前有湖泊,可以捕鱼,后有良田可以耕作,非常适宜居住。于是写信告知其父辈们前来此地,父辈们在其西侧开荒占草,建起窝堡,父辈居住的地方取名大齐家窝堡,晚辈居住的地方取名小齐家窝堡。区域面积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50亩。

〔三家子〕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地势西部为低洼地,北部为缓坡地,东部和南部为平地。清朝光绪年间,有巨姓、刘姓、王姓三家从河北河间县来此定居。他们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共同开垦出一大片良田土地,幸福平安地生活在一起,于是有人提出把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起名为三家子,沿用至今。后有张姓等搬入居住,人口逐渐增多。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50亩。〔下坎子〕自然屯,位于村西0.5千米处,地势西为岗地,北为缓坡地,南临卧龙湖,东为平洼地。清光绪年间有张姓从山东来此居住,居住地前有一高土坎,挡住卧龙湖水侵入,因屯子在土坎之下,故名下坎子。后有其他姓氏迁人,逐渐成屯。区域面积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20亩。

〔戴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北1千米处,地势西为岗地,北东低洼,南为缓坡地。清同治元年有戴姓从山东济南府济阳县七社戴家庐迁至此处,开荒占草,耕作收获,盖建窝堡,故而人们称之为戴家窝堡。区城面积1.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00亩。

【岔海挠村】建制村,位于镇东南7.5千米处。地势低洼,东南部临卧龙湖。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1.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955亩。

〔岔海挠〕自然屯,村驻地。地势西部为平缓坡地,南北为缓坡地,东临卧龙湖。清朝初年,科尔沁游牧民族在此游猎放牧。此处紧挨着卧龙湖,有凹进内陆的水塘,岔海挠蒙语“白色的湖泊”与卧龙湖相连。牧民赶来牲畜在此饮水。村名由此产生。后有孟姓、彭姓、曹姓等家族迁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岔海挠一名沿用至今。区域面积5.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955亩。

〔南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2.5千米处,地势北西为缓坡地,东部低平,南临卧龙湖。清乾隆年间,有南姓五兄弟从山东东昌府范县,挑担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衍生,在此搭建窝堡,故而得名南家窝堡。现在该屯仍以南姓居多。区域面积3.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00亩。

〔安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3千米处,地势东北为岗地,西为低平地,南临卧龙湖。清嘉庆年间,安姓人家从河北沧州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安家窝堡。后有李姓、周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域面积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50亩。

〔小城子〕自然屯,位于村东北1.5千米处,地势北为岗地,西南为坡地,东临卧龙湖。清光绪年间,河北闹旱灾,为生活所迫,有高姓、杨姓两家由直隶河间府逃难至此,见有一排破旧房屋,周围有残缺的围墙,很像一座废弃的小城池,经过修鐥,他们就在此定居下来,故名小城子。后经考证,此处在辽代建有点将台。区域面积1.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50亩。

【大王家窝堡村】建制村,位于镇东南3.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平地。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0.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220亩。

〔大王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位于镇东南3.5千米处,四周为平地。清道光年间,有王虎、王龙两兄弟从山东登州来此开荒耕种,哥哥王虎在东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取名大王家窝堡,弟弟在西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小王家窝堡。后有李姓、翟姓等居民陆续迁入,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00亩。

〔小王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1.5千米处,四周为平地。清道光年间,有王虎、王龙两兄弟从山东登州来此开荒耕种,哥哥王虎在东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取名大王家窝堡,弟弟在西面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小王家窝堡。区域面积2.1平方米,耕地面积1500亩。

〔杜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北1千米处,地势西略高,东南低平北部为缓坡地。清光绪初年有杜姓由河北大名府杜家庄迁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因姓得名杜家窝堡,后有王姓、马姓等家族迁入,人口逐渐增加,形成屯。区域面积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850亩。

〔杨天成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2.5千米处,四周为平地。清道光年间,河南地区闹蝗灾,有个叫杨天成的人带领一些人闯关东,来到此地,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杨天成窝堡。后有刘姓、王姓迁入此地。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50亩。【刘家窝堡村】建制村,位于镇东南2千米处,地势四周为平地。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017亩。

〔刘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四周为平地。清光绪初年,河北大名府刘家庄有刘姓率其家人迁此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得名为刘家窝堡。后有马姓、曹姓迁入。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17亩。

〔马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1.5千米处,地势北为缓坡地,东西南部为低平地。清嘉庆年间,马姓家族从山东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马家窝堡。至今该屯基本也都是马姓。区城面积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60亩。

〔滕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2千米处,地势东西南北部为低平地。清嘉庆年间,河北沧州有滕姓人家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滕家窝堡。后有李姓、王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域面积3.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10亩。

〔义合屯〕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处,地势为西部高,南北低洼,东低平。

义合屯位于康彰公路两侧,是以前运输货物及行人歇脚的地方,这里的人友好而和气,讲义气,久而久之人们就定名为义合屯。区域面积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720亩。

【敖汉窝堡村】建制村,位于镇东北3.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平缓沙地,属低洼地,北与内蒙古邻。辖5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859亩。

〔敖汉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敖汉,蒙语为老大、长子之意。清朝初年,此地属左翼后旗辖地,王爷派他的长子来此收取佃户佃租,搭建窝堡居住,人们就把这里叫敖汉窝堡,沿用至今。后有滕姓、姜姓、杨姓等迁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以前分为东敖汉和西敖汉两个自然屯,现已合并为敖汉窝堡1个自然屯。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659亩。

〔李影匠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朝年间,河南开封府李姓人家来此,垦荒耕种,搭建窝堡,因其会皮影戏,经常给附近村民表演,人称李影匠,此地也因此得名李影匠窝堡,后有张姓、王姓迁入,人口逐渐增多,逐渐成屯。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50亩。

〔兴隆庄〕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5千米处,地势为低平地,多为沙土地。该屯系从敖汉窝堡屯分出来的,起名兴隆庄,意为兴旺、发达之意。兴隆庄起初叫兴刘庄,刘姓开荒占草第一家。区域面积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100亩。

〔张江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2千米处,地势四周为缓坡沙丘地。清朝末年,山东有个叫张江的举家迁来此地,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张江窝堡。区域面积0.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00亩。

〔穆家窝堡〕实名(木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2.5千米处,地势为低平地。道光年间,河南穆姓家族挑担来此,垦荒耕作,搭建窝堡,故名穆家窝堡。后此姓搬走,有张姓、王姓迁入,人们为了书写方便,简写为木家窝堡,沿用至今。区域面积1.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50亩。

【李家窝堡村】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镇北2.5千米处。地势东北部为高岗缓地,西为低平洼地,南为平地。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523亩。

〔李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东西南部为低平地,北部为高岗缓地。清光绪初年,山东登州李姓挑担到此,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故名李家窝堡。后有王姓、崔姓迁来此处,人口不断增加,逐渐成村。区域面积3.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250亩。

〔四家子〕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处,地势为东西南北部为低平地。清光绪年间,有杜姓、刘姓、王姓、李姓四家从河南来此定居。他们同心合力,亲如兄弟,共同开垦出一大片良田沃土,幸福平安地生活在起,于是有人提出把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起名为四家子,沿用至今。区域面积4.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013亩。

〔卢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嘉庆年间,河北沧州卢姓人家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卢家窝堡。后有于姓、王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域面积2.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60亩。

〔胜利屯〕自然屯,位于村东北2.5千米处,地势为东部平缓丘陵沙地,西南北部为低平地。胜利屯原名王二八棍窝堡,最初有个叫王二的人逃荒到此,盖起窝堡,因其不务正业,人们叫其王二八棍,屯名因此得名。后有李姓、赵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后来,人们嫌其名不雅,经申请批准改为胜利屯。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00亩。

【西王家窝堡村】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镇西北6.5千米处。地势南为高岗缓地,西为低平洼地,东北为平地。辖4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3.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309亩。

〔西王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南部高,北西东为低平地。清嘉庆初年,山东登州府王姓哥俩挑担到此,开荒农耕,搭建窝堡,其弟因居住在哥哥的西面,故名西王家窝堡。后有李姓、张姓迁来此处,人口不断增加,逐渐成村。区域面积6.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846亩。

〔张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道光年间,河北沧州张姓人家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张家窝堡。后有杨姓、王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城面积3.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780亩。

〔郭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嘉庆年间,河南开封府郭姓人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郭家窝堡。后有王姓、杨姓迁来此地,人口逐渐增多,形成屯子。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00亩。

〔太平庄〕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地势四周为低平地。清道光年间,从山东有两户人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息,给此地取名太平庄,现在该屯已并入西王家窝堡屯。区域面积0.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0亩。

【任家窝堡村】建制村,位于二牛所口镇东7.5千米处。地势西北为岗地,南为低平洼地,东临卧龙湖。辖5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0.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101亩。

〔任家窝堡〕自然屯,村部驻地,地势西为洼地,南为平地,北为缓坡地,东临卧龙湖。清光绪末年,山东登州府任家庄有任姓家族挑担到此,开荒农耕,搭建窝堡,故名任家窝堡。后有王姓、金姓迁来此处,人口不断增加,逐渐成村。区域面积3.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426亩。

〔杨学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2.5千米处,地势西为洼地,南为平地,北为缓坡地,东为低平地。清咸丰年间,山东有个叫杨学的人举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窝堡,故名杨学窝堡。后有刘姓、李姓陆续迁来,人口不断增多,逐渐成屯。区域面积1.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45亩。

〔岳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2千米处,地势西为缓坡地,南为平地,北为低洼地,东环卧龙湖。清道光年间,河南广平府永昌县岳姓家族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窝堡,故名岳家窝堡。后有赵姓、李姓陆续迁来,人口不断增多,逐渐成屯。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50亩。

〔白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处,地势西为洼地,南为平地,北为缓坡地,东为低平地。清光绪年间,山东菏泽白姓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白家窝堡。后有刘姓、赵姓陆续迁来,人口不断增多,逐渐成屯。区域面积0.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20亩。

〔赵宝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处,地势西为洼地,南为平地,北为缓坡地,东为低平地。清咸丰年间,山东直隶有个叫赵宝的人举家来此开荒占草,耕作繁衍,搭建窝堡,故名赵宝窝堡。后有王姓、何姓陆续迁来,人口不断增多,逐渐成屯。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60亩。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209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