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山西深山里至今生活着杨家将后人,每年杨令公诞辰还举行盛大活动

山西深山里至今生活着杨家将后人,每年杨令公诞辰还举行盛大活动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想和大家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与把评书杨家将当真,并自称自己是虚构人物后人的故事。

说人话就是,在山西有一群姓杨的人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人,但是他们只是自以为是杨家将的后人。

山西深山里至今生活着杨家将后人,每年杨令公诞辰还举行盛大活动

杨家将电视剧片头

01、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只能追述到第四代杨文广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的源头是五代时期麟州(今天陕西神木)土豪杨宏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杨宏信乘着后汉乱世,驱逐了后晋的麟州刺史,自封为麟州刺史。

但是麟州太小,太偏了,为了给自己找一个靠山,杨宏信把长子杨重贵(杨令公本名)送到太原,给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弟弟,太原节度留后刘崇做侍卫,其实就是人质。刘崇很喜欢武勇的杨重贵,五代收义子风气很盛,于是刘崇干脆收了杨重贵为义子,改名为刘继业。

因为杨重贵去了太原做人质,在麟州的杨宏信就只能培养杨重贵的亲弟弟杨重训,杨宏信死后,杨重训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务。

从此,麟州杨家就分为两支,杨继业与杨重训。

我们熟知的“杨家将”指的是杨继业这一支。

但是等到了杨继业的孙子杨文广,是的,在真正史里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

(杨)延昭智勇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录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亦试艺甄叙之。子文广。——《宋史·杨延昭传》

但是,到了杨文广儿子这一辈,史料里就没有记载了,想来官职太低,国史难得记载。

反而是杨继业弟弟杨重训这一支,因为杨重训曾孙杨畋考中了文进士,一直做到了龙图阁直学士,是的,就是包拯包大人做到过的龙图阁直学士。

因为杨畋官儿很大,又是文官,所以朝廷赏给了他儿子杨祖仁一个“宫观官“,所谓所谓宫观官就是只领工资没有实际职务的闲散官,一般是给年纪大的退休官员,或者已故高官没什么本事的子孙领工资的职务。

不过杨祖仁之后,正规史料里再也没有任何关于“杨家将”的记载了。

目前盛传的南宋大奸臣杨忻中、岳飞麾下的名将杨再兴以及明朝播州杨氏土司家族,统统不是“杨家将”后人,这一点,原宋史研究会会长邓广铭教授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撰文谈过这件事。

山西深山里至今生活着杨家将后人,每年杨令公诞辰还举行盛大活动

慈禧喜欢看“杨家将”的戏

02、“杨家将”故事始于南宋,兴盛于清乾隆朝

既然正史里“杨家将”在宋神宗时期就已经“泯然众人矣”了,为什么民间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自己祖先就是“杨家将”呢?

兰台觉得与其说是因为“杨家将”保家卫国的精神感动了老百姓,还不如说是因为明清评书、评话流行,“杨家将”从原本冷门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个热门历史人物。

“杨家将”事迹在民间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可惜相关话本遗失了;现存元杂剧里专门有两个本子是讲“杨家将”的,不过主人公分别是杨继业和杨延昭。

进入明朝,“杨家将”的戏曲和小说进入繁荣时期,尤其是明朝万历年间,不但涌现了大量和“杨家将”有关的戏剧,可以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杨家将”已经和“岳飞”一样,成为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杨家将”这个IP在明朝有多热呢?

就连明朝播州(今贵州遵义一部分)杨氏土司家族都受评书和戏曲的影响,开始自称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

但是实际上播州杨氏土司是西南少数民族出身。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杨家将”的知名度达到了顶点。

这是因为乾隆皇帝很注重“教化”,所以他让升平署专门制作一些历朝历代忠君爱国的戏剧,然后在全国范围传播。

这其中就包括《昭代箫韶》,《昭代箫韶》全剧共240出,取材于《杨家将演义》。此剧撰写的目的在开场白中就有所表述,“明善除奸嘉勇。假优孟冠裳,声寄管弦,缓调轻弄。演出褒忠奖孝,诛妄除奸。俾令迷顽悔恸”,也就是说借唱戏来扬善惩恶,褒奖忠孝之士,惩罚奸恶之人。

因为皇帝的提倡,使得《杨家将演义》通过戏剧以及话本、评书的形式传遍了清朝大江南北。

不是兰台刻薄,但是现存的全国各地的自称是“杨家将”后人的族谱,最古老的也不会超过清朝道光年间,兰台觉得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随着《杨家将演义》的在全国的传播,许多姓杨的家族,都把自己的祖先换成了“杨家将”,如此而已。

山西深山里至今生活着杨家将后人,每年杨令公诞辰还举行盛大活动

鹿蹄涧村杨姓宗族祭祀杨继业

03、鹿蹄涧村杨姓宗族,他们真不是“杨家将后人”。

在山西代县城东北20公里的枣林镇有一个鹿蹄涧村,村里80%的住户都是杨姓人士,他们皆认为自己是杨家将后人,以族谱辈分相称呼。

村内仍保留着先辈的习武遗风,村民平日练武,重大节日时切磋表演。

村中有祭祀北宋名将杨业的祠堂——杨忠武祠,该祠堂是迄今国内所知仅存的由自称杨业后裔主持建造且不间断祭祀的杨氏祠庙,其主建筑群现今仍保存完整。

鹿蹄涧村附近还有诸如杨七郎墓、六郎城、木阁寨等与杨家将有关的遗迹。村内会举行盛大的杨氏祭祖仪式,最隆重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即杨业的诞辰。每逢祭祀,族人便擂响杨家战鼓,唱起杨家戏,共同纪念先祖。

不过虽然鹿蹄涧村的杨姓人都说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但他们真的不是“杨家将”的后人。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杨宗保的后人,族谱里居然也堂而皇之地把杨宗保写进了族谱。

然而,大家也看到兰台前面摘录的《宋史·杨延昭传》了,《宋史》写得明明白白,杨延昭的儿子就是杨文广。

杨宗保只是《杨家将演义》里的虚构人物。

虚构的人物哪里来的后人?

当然,面对学者的质疑,鹿蹄涧村的杨姓人表现得很愤怒,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杨宗保的后人,而杨宗保就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孙子,《宋史》记载的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那是文人乱写:

我们都是杨六郎的后代,杨六郎下来是杨宗保,宗保下来有文广和啥广,他的后代在贵州。杨宗保在宋史上没有这个记载,穆桂英杨宗保在宋史上没讲,说是想象出来的。但是我们家谱上就有这么个人了!族谱是很严肃的,哪能瞎写?

咋能没有杨宗保了么,我们的家谱是真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总不可能他没父亲给瞎编个父亲上去吧?

说没有宗保的都是谣言,不是真的,庙上的塑像就是见证。有些东西是历史人瞎说,我们就是宗保这一支的,这没错。

以上就是鹿蹄涧村的杨姓人对田野调查的学者对他们祖先杨宗保的质疑时的回答。

而鹿蹄涧村的杨姓人引以为傲的家谱,虽然号称最早是元朝时修的,但其实早已经散轶,而现存最早的家谱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

此时,“杨家将”已经是无人不知道,无人不晓了。

那么,为什么鹿蹄涧村的杨姓人要强化自己是“杨家将”后人的记忆呢?

山西深山里至今生活着杨家将后人,每年杨令公诞辰还举行盛大活动

鹿蹄涧村杨忠武祠

04、为了生存,杨家人必须团结

在田野学者对鹿蹄涧村的杨姓人走访过程中发现,之所以鹿蹄涧村的杨姓人要集体认“杨家将”为祖宗,还是和当时同村争夺“生存空间”有直接关系。

根据村里的杨姓老人说,鹿蹄涧村最初是一个由三个村庄联合在一起的联村,村里势力最大的是张姓、陈姓和王姓;杨家人当时还很弱小。

兰台觉得正是这种弱势地位,使得杨姓人更加的抱团,而大家认“杨家将”为祖先,既可以提振杨姓家族的士气,同时也可以让张姓、陈姓和王姓这三个大户高看杨家人一眼。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杨家人因为集体认了“杨家将”为祖先,比其他三姓更加的团结,更加的抱团,久而久之,杨姓这个最弱小的家族“反杀”了张姓、陈姓和王姓,成了鹿蹄涧村最大的宗族:

陈家人啊,王家人啊,人家有枣树呢,就下雨的时候把那个枣掉下来刮到大街上的水渠里去,下边的孩子们都不敢拾人家的枣,人们恐惧的怕人家这三家,最后杨友(先祖)一来就把他们都逐出去,(村里)就住杨家,这才杨家在这里安营扎寨。

杨家人之所以要把其他外姓人赶走,根据学者调查,可能和鹿蹄涧村比较缺水有关:

经过实地的田野调查可知,鹿蹄涧村是个严重缺水的村落,据传曾有桥沟、柳沟,但根本不能满足村落的灌溉饮水需求。

正是因为资源太有限了,所以为了生存,杨家人只能团结起来在村里独大,这样才能保证耕地有足够的水来灌溉。

山西深山里至今生活着杨家将后人,每年杨令公诞辰还举行盛大活动

总结

《民俗学概论》曾中提到“英雄传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荣耀感。人们讲述传说是为了表现祖先们在这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后人们会因此而具有一种荣誉感,人们为自己的祖先而骄傲和自豪。”

具体到鹿蹄涧村,杨家人通过自认是“杨家将”后人,通过一系列有仪式感的活动,强化了杨氏家族的族众对宗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

通过对“杨家将”的不断讲解,杨氏宗族历史被重新记忆与编码,宗族意识被强化,规约和支配着一系列的宗族行为,巩固着共同的荣光与禁忌。

而这并不是无用功,正是因为杨氏宗族在精神文明上做得更好,使得杨氏宗族在和其他宗族争斗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了鹿蹄涧村无可争议的最大姓,使得杨氏宗族成员终于有足够的水源灌溉自己的农田。

虽然,鹿蹄涧村杨氏宗族的祖先们不懂什么是“统一思想”,什么是“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两百多年前的鹿蹄涧村杨氏宗族却是用行动在实践着这一切。

至于自家到底是不是“杨家将”的后人,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杨宗保”,根本不重要;因为对于两百年前的鹿蹄涧村杨氏宗族来说,为了获得足够的水源灌溉土地,至少在鹿蹄涧村这一亩三分地里,历史上必须有杨宗保。

END

参考资料:

《杨家将传说与乡村宗族建构——基于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考察》,贾凯露,山西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杨家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顾全芳。《河北学刊》1983.6

《杨家将的历史真实》,杨芷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210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