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农村还在按辈分取名字吗?这样固守陈规必要吗?

农村还在按辈分取名字吗?这样固守陈规必要吗?农村的按辈份起名,就是每一辈人中间或最后统一有个字范,这样,同一姓氏的人,从名字的字范中便可看出辈份,不至于乱了辈份,也不至于和祖上重名。

古人对起名是非常重视的,除了字范,近支之间最后一个字也往往有讲究,比如用木字旁的字都用木子旁边,用三点水都用三点水旁,用金字旁都用金字旁,也有的在字意上是相连的。比如兄弟五人,可能最后一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兄弟三人,最后一字可能是文、武、斌,我们随便翻开一本家谱,都会看到这种现象。应该说,过去的人没有文化,大部分人的名字,是私塾先生给起的。

农村还在按辈分取名字吗?这样固守陈规必要吗?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字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所用的符号,带有鲜明的个人烙印,一个人下生即取名,成年后又可取“字”,做为名的解释和补充,所以,《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有些文人雅士,甚至还会起一个或几个雅号。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即引经据典有出处。

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讲究“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义指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比如孔子取名名“丘”,因为他生下后头顶是凹下去的。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如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孔子给儿子取名“鲤”。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农村还在按辈分取名字吗?这样固守陈规必要吗?

晏子以为,古人取名的讲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明辈份,别他族,并且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农村人还是按照辈份的字范为子女起名的,但是对于字后一个字则不像古人那么讲究了。此后,由于流行测字起名,便把人们的辈份搞乱了,大家都会找一些所谓大师,为孩子起一个数量好、五行全的名字,以图日后发达或一帆风顺。

而这些所谓大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往往故意卖弄,起一些生僻的名字,或者故意使用异体字。造成很多名字的雷同和一般人不认识。比如,随便翻开孙子的同学群,发现小朋友们的名字都带有测字的味道,比如佳诺、峻皓、语柠、奥翔、皓轩、鑫瑜、炣璇、芸玮、宸硕、铭涵、逸晨等等,清一色的网络化。试想,这样的名字,有何个性可言?

农村还在按辈分取名字吗?这样固守陈规必要吗?

而起名字讲辈份的字范,最大的问题是,很容易造成与先人重名,并且族人之间无法从名字上辨识辈份。现在的人,有几人具还会知道自己是第几世?如果不从名字上加以区别,难免造成家族之间辈份错乱。特别是现在人口流动加大,本家族间如果没有统一的字范,重名和乱辈的现象会非常严重。

所以,晏子以为,农村按辈份确定字范,起名讲究辈份,不是陈规陋习,而是传统文化,应该予以继承。但古人起名有些过于死板或生僻的用字,应该摒弃。起名字,既要按族人排辈,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名字要简单易写,还要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有歧义的名字。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240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