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河阴河阳、河东河西,是历史上的地域概念。唐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为了便利漕运,在汴河口修建了河阴仓,并将汜水、荥泽连同武陟的一部分划为河阴县。自此,河阴和河阳成为重要的古地域名,出现在黄河两岸。河阴河阳以黄河为界。一般来说,从小浪底南岸的洛阳孟津到郑州荥阳,主要是荥阳地区为河阴,北岸的焦作武陟地区为河阳,包括了新乡。
荥阳之所以称作荥阳,一是因为有过古荥泽。荥泽已不复见,但荥阳的水很多,湖河荡漾,城里见船。荥阳是河阴地区的核心,是黄河下游地理标志桃花峪所在的地方。这里遍植桃李,有“花县”之称,李白和杜甫也都来过。汴运河东流,得益于黄河,也得益于淮河的扇形水系,淮河的多个支流从西边和东北方向流来,一路上给运河提供了许多水源,也让黄河水不再孤军奋战,出现了运河来水的接力赛和近乎无限的助力,推动船帆一路走向东南。
在淮河的内外水系和众多的淮河支流里,除了淮河正源,当时最大的水流就是古汴河和古泗水,它们在今天的徐州交汇。黄河与淮河很长时间里相安无事,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三江口,也形成一发不可收拾的运河流势,养育了众多河南淮中古代城市。因此,河阴是个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是汴运河的始发地,也是黄河水流入汴运河的河首。
隋唐运河通济渠的衰败,一般的说法是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挡金兵南侵,从滑县李固渡人为掘堤,开启了“黄河夺淮”的一幕,也有宋高宗为了偏安下令决河阻断南北往来的考证,这些都无疑造成了一种破坏的惯力。但这种破坏和冲击不是一次性的,有一个积重难返的渐进过程。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从郑州之北的原阳决口,也曾拦腰斩断了汴运河。元代,在努力凿通京杭大运河的同时,也作出过通济渠改道调整的努力,这就是贾鲁河的开通。贾鲁河源出伏牛山和大周山,流经荥阳向东南,绕郑州北过中牟、开封、朱仙镇,过尉氏、扶沟至商水入颍水,在郑州的一段称为金水,在开封以南称惠民河,民间也叫运粮河,也就是蔡河。
贾鲁是山西高平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官员。他有多项治理黄河的成功政绩,让部分黄河复归故道,汴河南流淮河。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居住的地方定名贾鲁村。“贾鲁河”有小黄河之称,水流丰沛,成为通济渠流向的替身和很长时间里的正身,尽管明朝弘治年间黄河再次决口,导致贾鲁河淤塞,但经过治理,通济渠又迎来北宋之后的第二春。朱仙镇码头日泊船200艘,这样的景象一直延续到清朝中叶,进入道光年间,贾鲁河又一次淤塞,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已无力应对,贾鲁河连同隋唐北宋以来的通济渠,也就成为运河形态的物质文化遗产。
朱仙镇是宋元明清时代的“四大镇”之一,与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和湖北汉口镇齐名,离开封市区只有20多公里。那里的古运粮河见证了当年的繁荣,最盛时有30万人口,完全是古代大城的框架。元代以后,它再次成为贾鲁河连通旧日“通济渠”的中转点,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清代,码头林立,商船百货云集,繁盛一时,而那里的木版年画,也为中国民间美术带来了风采。京汉铁路开通以后,朱仙镇的商业地位有所弱化,但它的未来前景仍然光明。开封市很重视朱仙镇的发展,尤其在朱仙镇旅游的开发上铆足了劲。
我去朱仙镇,是在开封参加菊花节之后。朱仙镇现在的人口和市场密集度虽不比当年,但改革开放以来活力得到显著恢复,仅木版年画的年销售额就近3000万元。朱仙镇木版年画强烈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他们将在10年里投资百亿元,在运粮河两侧建设国家文化生态旅游区,以期再现运河“宜航则航、宜游则游”的往日盛景。
朱仙镇拥有巨大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旅游业的富矿。且不说木版年画和豫剧之母“祥符调”,以及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得胜鼓”,启封故城和“红石桥”,就够人琢磨一阵子,至于朱亥墓、韩世忠墓和后蜀主孟昶墓、汉代墓群,以及全国三大岳飞庙之一朱仙镇岳飞庙,也有很多历史故事,而镇内的“验粮楼”“信义桥”和“下八行街”、晋商会馆,以及100多处寺庙建筑,都是历史运河文化的遗存。对于通济渠、贾鲁河的未来,其实是不必太担心的。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区域经济的联通是个规律,会衍化出一切。太史公司马迁就有过类似的历史预见。他在隋唐运河尚未开通之前,就在《史记·河渠书》中这样评说河阴地区,“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在那时,他已看到一种必然地理走势,眼光还是很犀利的。
在朱仙镇回望现代的开封城,看到的是同样的经济文化复兴景象。这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源地。在北宋时代,东京城有三重城或者里外四重城,曾经有过4条河或者6条河,包括流势和流形也曾呈现为平面虹状的蔡河,那很可能是分流船舶的弧形“越河”,《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它的全景和细节,惟不知《清明上河图》里描摹的,是蔡河上的景象,还是临近内城的其他运河河段。我一直对“上河”的名称有些搞不明白,清明时节上河图景再现,是人船上运河,抑或是对宋代皇帝治下开封运河的特定尊称,比如从隋代起,这条运河就被称为御河,宋沿隋规,皇帝出巡都要走这条运河。苟如是,“上河”也就更加有一种特定的含义了。
在开封看过清明上河园,参观了举国无双的菊花展,也想看看清明上河之外的另一些实景。一天中午省去了午休,去到离市中心约20公里路的陈留镇,看看这运河的下游有没有更多遗迹。陈留镇属开封市的祥符区,也是一个历史上多频次出现的地名。陈留的市镇变化不算大,走入镇中心,并没发现什么,只好停下来问街上的一位老住户,“这里有运河吗”,也许是口音的原因,他摇了头。我改口说老河,他明白了,说“你走过头了”,来路上有座桥,桥旁有一堵砖垒的墙,墙里就是老河沟。回去一看,果不其然,桥下有很宽的河道,东西南拐方向,只是没有流速,在大雨来时会是条行洪沟,但绿树林向里伸延,岔路口上还有运河小镇的门楼。看来,开封东边的运河有大动静了。
陈留镇是通济渠东南去的第一个大去处,沈括《梦溪笔谈》虽然没有关于陈留运河的记录,但讲到熙宁初,京东水门下至雍丘(杞县)、襄邑(睢县)的运河河深一丈二尺,也即有4米深。可惜陈留老城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城垣和县衙乃至各种庙宇大部分废毁,看不到昔日城池的模样,更别说为郡治时的风光了。我站在运河的桥头上也想过,开封城里有看不完的古迹,城外也有新的文化旅游带,要想留客人多住几天,除了朱仙镇的老码头和版画艺术,周边的旅游资源还有更多开发空间,尤其是自古有名的隋堤和隋堤柳,将会有所展现。
从河阴到河阳,从多条郑州大桥都可以横跨过去,尤其是人们在火车上隐约看到的老郑州大桥工业文化遗址,它的北桥头就是黄河下游的一级支流沁河入河口,这里是黄河与北方运河连接的原点。从黄河北岸开渠北行,要受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制约,但先人们的智慧可以克服这样的地理瓶颈。隋大业四年,北向的永济渠开凿了,但正像通济渠开凿利用了梁惠王开的鸿沟,这里也利用了汉魏曹操开凿的白沟。一条鸿沟,一条白沟,也就成为隋唐大运河的全部运作基础。白沟是利用黄河支流和黄河故道而成功的。最早的运河渠口在沁河下游。沁河发源于太行山上党地区,在老黄河大桥附近汇入黄河,一部分流水向东入“长明沟”也即小丹河,或说沁河一支从武陟向东流,经卫辉再流60里进入卫河。这就是最早“白沟”的走向。到焦作武陟和修武去,可以看到东关码头遗迹和卫辉小河口的“宿胥故道”。北向的运河都以焦作为轴,形成黄河北岸的漕运中心。河阳地带沿黄200里,是隋唐时代经济文化的又一个核心区。河阴有河阴仓,河阳有廒仓,再向北的浚县黎阳渡还有黎阳仓,馆陶则有徐万仓。
河阳的山河也很美丽,李白有诗,“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春”。杜甫有诗,“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李商隐也有诗,“河阳看花过,曾不问潘安”。河阳也叫河内地区,也指孟津对面的黄河北岸,那里有韩愈的故里,也是江淹《别赋》中吟咏“君居淄右,妾家河阳”的地方。
在多年前去过焦作,武陟的威风锣鼓看过两次,温县的陈家沟陈氏太极更要去观摩,虽然对运河的事情并未特别留意,但“白沟”怎样演化为卫运河,隋唐永济渠又是怎样的一种结构,也有大体上的了解。河阳及河阳以北的运河,虽然在干流上与黄河没有明显的关系,但黄河的支流和故道,却是它开通或开凿的基础。曹操开凿的白沟最典型。白沟的绝对长度并不长,但有两个影响后世的创意,一是“遏淇河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二是沿着黄河故道北上,一步一步地形成了北方运河的基本构架。
曹操在河阴开通的运河有1条,就是睢阳渠。在河阳开通的运河有5条:就是起自宿胥渎的白沟、引漳河水直下邺城的利漕渠、沧州青县附近的平虏渠、现在北运河武清河段泉州渠、天津宝坻附近的新河。“白沟”得名,是因为这段水道穿过了白垩地带,河道呈现白色。1999年版《辞海》白沟条,“白沟起自浚县西,发源处接近淇水东岸,东北流下接内黄以下的古清河”,“上起枋堰,下至今河北省威县以南的清河,皆称白沟”。这个注解来自《汉书·地理志》的“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淇水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遏淇水令其东北流是曹操下的运河棋下半局,上半局则是在淇河西北处的“宿胥渎”修建“枋堰”。
有趣的是,“白沟”虽然扬名于民间,细究起来却有多种歧说。新乡的一小段或由地质地貌引起,是它的童年期,就像乡间的孩子一样,没有先生取名,顺口叫作“白沟”。倒是白洋淀北的白沟和至今兴旺的白沟镇,明明不在白沟运河的一条主线上,怎么自己给自己也起了“白沟”的名字?但细细推究,这个白沟北邻拒马河,从古至今也是海河河系的九河之一,在辽宋时代是楚河汉界般的一条界河,燕云十六州归辽之后,这里一直有很大的榷场,即便是清末民初,也有小货轮在天津和白沟之间穿梭往来,它加入白沟的家族即卫运河的家族,有充分的理由。只是那里的地貌并没白色,当地人只好解释说,其时的河湾里,开满了白莲花,花开时节,银白一片,不叫白沟又怎么个叫法。
倒是卫运河和漳卫运河的雅称,来自传统文人,那大约是从《诗经》里感悟出来的,淇水流经卫公好鹤之地鹤壁和淇滨。《诗经》里涉及淇河的诗有50多篇。“洪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而《淇奥》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也有无限风情在其中。
但不论怎样去称呼它,这一带都处于古卫地,也就得名卫运。卫运河到达天津,长度已经超过400公里。流到馆陶以后,漳河加入,也就称为漳卫运河。漳河也发源太行山区,有清漳河浊漳河之分,在河北涉县汇合。漳河古称衡漳,衡即横,是一条游荡不定的河,经常决堤,流经的下游河道也是黄河古河道。卫合河水。一部分在馆陶汇入卫运河,一部分通过四女寺减河流入德州境内再入运河,而四女寺水利工程枢纽的修建,也是为了减轻它的危害。
由于气候的阶段性变化,大水漫灌下的农业用水,又造成地下水的超采,也造成华北平原的超级大漏斗,四女寺水利工程枢纽预想的航运功能,缺少用武之地,运河活力也有所大减。但近年来,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同时,与黄河关系密切的北方运河城市,也开始了“宜航则航、宜游则游”的多种努力,从河阳一路走来的卫运河,也面临新一轮机会。(冯并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246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