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人与人之间之特定称呼,是一个人之符号标志。现今中国人之名字大多较简单,都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是沿袭祖辈、代表血缘关系,“名”则凝聚着长辈殷切之希望。
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分开使用的。“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所用之符号,带有鲜明之个人烙印,“字”则往往是名之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故称表字。更重要的是古人只有到了成年后才能取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这“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之成人礼,男孩长到二十岁举行“结发加冠”的成人礼之时,就要取字,是出于对成年男子之尊重和避讳,以后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而女孩到十五岁举行“及笄”成人礼时才取字。
古人的“字”通常由“名”衍生而来,《白虎通·姓名》说:“或旁(傍)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可见古人之“名”与“字”在意义上大体相近或有关联。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又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另种情况是名和字之意思正相反,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又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就是反义;有些名与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比如陆羽,字鸿渐(《易经·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另外还有些人名、字间很难发现其中意义上之联系,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里记录了“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很难猜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281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