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尼日利亚大学生导演走进中国乡村记录“天路”精神

新华社重庆11月4日电(记者 陈青冰)在一个秋日午后,78岁的姜德新正坐在自家女儿姜治莲开的农家乐里休息,一位拿着摄像机的客人突然出现在他眼前。姜德新眯起双眼,惊讶地问道:“你好像不是我们巫溪人呀。”

这位客人来自尼日利亚名叫顾天成,是一位大学生导演。顾天成随后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对姜德新解释道:“姜爷爷,我叫顾天成,来自尼日利亚,这次专程过来拍挂壁公路的纪录片,今天特意来采访您。”

姜德新愣一会儿,然后咧开嘴笑了。

尼日利亚大学生导演走进中国乡村记录“天路”精神

连接周家坪与外界的挂壁公路。 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姜德新没想到,他们这个建在悬崖上的小村庄,会有外国人来采访。顾天成看着姜德新,同样也满是惊奇,他无法相信眼前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是他要采访的修路人。

在重庆巫溪兰英大峡谷,处处可见悬崖峭壁。姜德新生活的周家坪便位于其中一处上下落差1500米的悬崖上。站在谷底往上望,崖口上有一道狭长的“切口”,周家坪便坐落在这道“切口”的背后。

这条如今被当地村民称为“天路”的“切口”,是周家坪23户人家在2001年花费4年零3个月修好的一条1.2公里长的挂壁公路,也是目前连接周家坪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道路。

“这太神奇了,怎么可能在坚硬的悬崖上凿出一条路。”即使亲眼看到“天路”,顾天成仍然感到难以置信。

“修路这个决定,做得并不轻松。我们也吃了很多苦。”面对着顾天成的镜头,姜德新的思绪一下子回到19年前。

尼日利亚大学生导演走进中国乡村记录“天路”精神

顾天成正在拍摄。 受访者供图

“我们知道在悬崖上凿出一条路来,不是开玩笑。所以当时我们一致决定让五六十岁的老人在家修路,年轻人外出赚钱。”姜德新说,“因为我们不能让年轻人冒这个险,他们的路还长。”

顾天成被姜德新这番话打动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修路人的年纪都这么大。他们太伟大了,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子孙后代的未来。”

随后,顾天成还采访了另一位70岁的修路人杨芝汉。回忆起修路,杨芝汉的心现在还是吊着的。他带着顾天成来到“天路”上,指着悬崖的最高处说:“那时候早饭刨几口,就上山爬到悬崖顶上,然后整个人从悬崖上吊下来,悬在400多米的高空中打炮孔。我根本不敢往下看,两只脚都在发抖。”

因为大型设备无法进场,修路的工具只有钢钎和铁锤。一声又一声的敲击声,一次又一次的攀爬,周家坪全体人在这4年间历经了数不尽的艰辛和磨难。

“有个路段前后遭遇4次山体滑坡。路基反复被砸断,我们又反复修。”姜德新说,“第4次的时候,我们都哭了。”

2005年12月底,公路终于修通了。那时,周家坪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下进城不用再翻山了。”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条路不仅让周家坪的人能够出去,也让外面的人进来了。2016年,这条修建在悬崖上的挂壁公路开始获得外界关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打卡”。随着游客数量增多,周家坪也跟着吃上了“旅游饭”。

尼日利亚大学生导演走进中国乡村记录“天路”精神

周家坪村民修建的农家乐。 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在政府的帮助下,杨芝汉等6户村民建起了农家乐,“天路”附近的旅游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据统计,2019年,“天路”附近农家乐共接待2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万余元。

48岁的姜治莲过去一直在外打工,今年5月份返乡经营农家乐。“这里的生活不比城里差,仅今年国庆假期期间,我们农家乐营业收入就达到了7千元。”

不仅如此,像顾天成这样的外国人也开始来到周家坪,想了解修路背后的故事。“如果不亲自来看,是无法真正理解到这条路背后的力量。这里的人在用自己的生命修路,这种精神实在让人钦佩。”顾天成说。

之后,顾天成关于“天路”的纪录片拍摄完成,取名为《天路之路》。来自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塞西莉亚教授在看完后表示,她原以为中国乡村仍然贫瘠落后、道路修建非常艰难,然而从这个影片中,她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与变化,也看到了在乡村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平凡英雄。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283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