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推动前行。发端于庚子春节前夕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面对疫情,全国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留给了我们太多难忘的记忆。今天,早报推出“濮阳记‘疫’”特别策划,从普通人的人和事儿中感受那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顾全大局、壮士断腕的“一盘棋”精神,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积极乐观精神。目前,全市上下正众志成城,一手抓抗疫情一首抓复工复产,希望我们在这种抗疫精神的感召下,以更加拼搏的干劲,更加完全的毅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双胜利”。
挚爱的龙都:无论是繁华还是“空城”,我的爱一直与你同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这一次疫情,让包括濮阳在内的很多城市成为“空城”,城市街道上只有依旧忙碌的环卫工人、交警,和那抹似乎永远不知道疲惫的志愿红。但不管我们生活的城市是繁华喧嚣,还是孤独寂寞,它一直都被我们深爱着……
4992名环卫工人 奋战一线保持城市清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4992名环卫工人依旧起早贪黑,守护着龙都的大街小巷。
刘洋是华龙区环卫局大庆清扫保洁公司经理。春节前夕,腰部不慎扭伤的他本打算在家好好休息,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让刘洋放弃休养,一心扑在工作上,忍着腰病疼痛和环卫工人并肩作战。他每天要检查10条主次干道、3条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清扫质量,落实130个果皮箱、10个废弃口罩收集箱的消杀消毒情况,督促17吨垃圾的收集清运消毒工作,负责200多名环卫工人体温测试、口罩佩戴、安全作业等。
和刘洋一样忙碌的,还有华龙区环卫局机械化二公司副经理刘志甫。在疫情期间,他按照局领导“人歇车不停”的要求,每天精心策划洗扫作业路线、科学调度环卫机械化车辆作业频次和洗扫质量;严格按照安全消杀的标准对49台环卫机械化车辆及办公场所、宿舍、伙房、卫生间进行消杀消毒;每天完善消杀记录,整理出车日志,做好司机师傅的后勤保障工作。
2月25日8时,华龙区环卫局司机宗志龙,正在市区盘锦路与中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加水点给洗扫车加水,突然看到远处一家彩票店里冒出了滚滚黑烟。宗志龙立即拔下加水管,快速驾车到彩票店门口,利用洗扫车后置高压喷水装置对准起火点奋力喷射,迅猛燃烧的火势得到了控制,直到消防队员赶到,他才悄悄离开了现场,开始了一天的洗扫作业工作。
这就是我们的环卫工人。疫情期间,当我们很多人待在家里时,他们依然要冒着危险奋战在工作一线,保持着城市的清洁。疫情虽为我们带来了恐慌和不安,但这群普通的平凡人一直在温暖着这座城,感染着每一个人,传播着社会正能量。
那一抹温暖的志愿红 守护着我们炙热的家园
在这场全民共同战“疫”的过程中,在各个社区里,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戴着红袖章、穿着红马甲,日夜坚守在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总是在大家需要帮助的时刻挺身而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街道社区是防控疫情斗争的主战场。疫情期间,除了社区工作人员外,社区居民和大学生也纷纷加入志愿队伍,走进疫情防控一线。分别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的胡安琪儿和王壬子是一对表姐弟。放假回到家后,姐弟俩就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新冠肺炎疫情。每天不断增加的新冠肺炎确诊数据看在眼里,姐弟俩决定成为一名防疫志愿者,并到谢东社区主动报名要求参加社区卡口的防疫排查工作。除了人流量登记,姐弟俩还趁不忙的时候帮助保洁人员对电梯间、楼梯、垃圾桶等公共区域进行消毒杀菌。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志愿者一个标杆。面对疫情,全市广大党员志愿者义不容辞地投身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示范带动辖区群众入单元、进小区、到楼院,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建起城市社区防控的“铜墙铁壁”,全力以赴为辖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最强防线”。
即使“空城”新春彩灯也要点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民都在家中自我隔离,街道上根本看不到行人。龙都夜晚的街头因此静得可怕,除了昏黄的路灯外,新春彩灯依然闪烁,虽然缺少了欣赏它们的人……
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蔡洪峰告诉记者,今年,该局负责我市马颊河以西主城区主次干道的彩灯铺设,主要集中在人民路、建设路、开州路、中原路、濮上路、金堤路、振兴路等道路,悬挂LED灯笼、中国结和彩灯,其他道路(胜利路、黄河路、滨河路、京开大道)挂大红灯笼。此外,还重点打造了市城区龙城广场,并对颐和广场、安康苑、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等广场和园区进行点缀亮化。
与往年相比,今年市城区的春节亮化设计更加全面,在亮化材料上有很大突破,使用了大量的激光投影、花瓣图案投影、水纹投影,LED节能亮化灯具烘托现代气息。龙城广场采用大型组合花灯,展现传统节日景象:北门及两侧采用恭贺新春门及飘带造型,烘托传统的节日氛围;广场内采用红梅报春花灯、盛开动态牡丹、十二生肖旋转大红灯笼等装点广场龙雕塑一周,有静有动,视觉冲击力强劲;南门通道及两侧设计有梦幻之光爱心走廊,采用大功率水纹灯、激光投影灯照射走廊地面,如梦如幻,彰显现代气息;两侧的草坪上安装了几组发光动物,如长颈鹿、梅花鹿、火烈鸟等,喜庆祥和;南门进门一道灯光卷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紧扣时代主题;广场东西两侧道路设置景观亮化长廊,黄光灯帘走廊大气磅礴,各种挂件点缀其中,畅游其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人们外出的脚步,美轮美奂的街头彩灯也只能“孤芳自赏”。面对“空无一人”的长街,市城市管理局还是决定,即使“空无一人”,彩灯也要亮着,为在疫情中战斗的人们照亮回家的路。
4月9日,市城市管理局开始陆续拆除新春彩灯。从1月24日安装完毕后,它们在龙都街道上空闪耀了70余天。说起首次延长的新春彩灯,蔡洪峰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濮阳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即使晚上的街道上没有人,我们也要坚持对亮化设施进行维护”。彩灯亮着,能让广大市民从心理上消除对疫情的恐惧,进而增强人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必胜决心,给人以温馨,照亮着希望……
无论是繁华还是“空城”我们的爱一直与你同在
疫情期间,因为商店打烊、社区封闭、市民宅家等原因,濮阳街面上一度出现空空荡荡的局面。昔日的车水马龙,变得仅剩下宽阔的马路。华龙区环卫局大庆清扫保洁公司经理刘洋说,那几天每次出门工作,看到街面上的情景,内心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不敢相信,这就是昔日热闹繁华的濮阳。但从另一个方面说,马路上的空空荡荡,不正是濮阳人众志成城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的体现吗?不正是濮阳人在疫情面前保持旺盛斗志的体现吗?
从3月中下旬开始,随着复工复产按下启动键,饭店开业、工厂复工、员工上班,一度沉寂的濮阳又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在允许堂食开放的第二天晚上,市民刘峰就邀请了几名好友到饭店吃饭,他要为我市复工复业做点贡献,为餐饮业的恢复做点贡献。他说:“我们的城市我们爱,我们有责任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奉献力量。一句话,无论你是繁华还是’空城‘,我们的爱一直与你同在。”(记者 张迪)
生命的铠甲:“白衣天使”一腔热血护苍生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疫情就是命令,疫区就是战场。龙都广大医务工作者以非凡的勇气、坚韧的精神、高度的自觉、强烈的担当,义无反顾逆向而行,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坚定背影,用实际行动阐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践行了“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和使命。
3月3日下午,我市最后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从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五院”)治愈出院。至此,我市确诊病例全部治愈,标志着我市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龙都广大医务工作者用一袭白衣,筑起了抗击疫情的血肉长城;用一腔热血,守护着龙都百姓的生命健康。
敬佑生命
白衣战士齐向前
1月25日,我省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级应急响应,要求各地全力以赴做好防控救治工作。全市各级卫生健康、医疗和疾控机构立即行动起来,火速组建疫情防控应急队伍,贯彻落实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强化疫情信息报告;设置隔离病区、负压病房,开展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加强院内感染防控。一声号令,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者取消春节放假,全员上阵守岗。
农历猪年大年三十,在市五院,记者见到了7份要求加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的“请战书”。这些“请战书”有的是以个人名义所写,有的是以科室名义所写,言语之恳切,令人动容。每份“请战书”后面,都有签名和红手印。内三科主任王勇,是该院第一个写“请战书”的。谈及写“请战书”的初衷,王勇说,自己是一名老医生,经历过天花、水痘、麻疹、非典等传染病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作为一名老同志,愿意以自己的经验,为疫情防控贡献一分力量,“救死扶伤是每一名医护人员的责任,尤其是在重大疫情面前,更需要大量医护人员。此时此刻,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共同的心声”。
主动要求“上火线”的现象绝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大敌当前,孰人愿往?”“吾愿往!”生命重于泰山,当肆虐的疫情侵害百姓生命健康时,没有煽情的动员,也没有强硬的指派,全市各地各级医疗机构的白衣战士们纷纷写下“请战书”请缨出战,自觉履行若有战、召必来的铮铮誓言。
“ICU全体同志强烈要求加入医院抗击新冠肺炎救治队伍,恳请批准!”“我愿随时听从医院调遣,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抗击疫情做出应有的贡献!”……从城市到乡村,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卫生院,广大医务工作者纷纷逆行而动,站在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沿。
救死扶伤
使命在肩誓不退
疫情来势凶猛,医护人员首当其冲,但即便是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广大医务人员也无一退缩当逃兵。前线的紧张,作为市级唯一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医院——市五院的一名护士,王红燕最先体会到。
1月22日,市五院隔离病区开始正式收治病人,王红燕随医院紧急编组的应急梯队进入隔离病区进行护理工作。
梯队中的6人被分为3组,实行24小时工作制。王红燕和搭档段晶晶,每天从事为患者抽血、取药、输液、咽拭子取样、送餐、监测生命体征、消杀等各项工作。护理人员被透不过气的防护服裹着,不仅憋闷,动作还笨拙,身上的衣物在干湿间反复交替。
随着疫情发展,患者数量陡增,市五院事先组建的多个应急梯队相继投入战斗: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17时,紧急启动第三梯队;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18时,紧急启动第四梯队……各梯队人员,纷纷领取物资,紧急进入隔离病区开展工作。面对超负荷工作、不定点饮食、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精神压力,很多医护人员的身体不断亮起红灯,有人出现感冒、咽喉疼痛等不适,有人发起低烧,甚至有人因长时间佩戴面罩而缺氧、体力不支、晕倒。一个倒下去,下一个补上来。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坚守防线、没有退缩。
和医护人员一同坚守的,还有全市各级疾控机构工作人员。
“培贤主任,去睡会儿吧。我们盯着,有事叫你。”“唉,你怎么还没睡呢?”大家总是这么催促王培贤。王培贤是华龙区疾控中心副主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华龙区疾控中心疫情防控组组长,他不是在处理疫情,就是在处理疫情的路上。他不仅负责全区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上传下达,还承担着全区应急处置的技术指导工作。各乡镇办的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情况、密切接触人员的动态变化、医学隔离观察的咨询、流调人员的调度、疫情发展的评估等都汇集在他那里,繁忙程度可想而知。
1月27日16时21分,华龙区接到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报告。不到15分钟,王培贤就集合好应急队员冲向疑似患者家中。经过现场流调,他们详细记录了患者最近14天的活动轨迹,梳理出所有的密切接触者,及时消除了病毒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
“对于我们疾控人而言,防控就是责任。我们的使命就是为防控疫情贡献力量,全身心投入战‘疫’,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王培贤说。
甘于奉献
儿女情长放一边
“我们不上,谁上?”这是记者采访市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科长徐国锋时,他的回答。如果不是这场疫情,春节假期,他应该在国外女儿家,尽享天伦之乐。得知全省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级应急响应的消息后,身处异国他乡的徐国锋再也坐不住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促着他,必须放弃休假,立即回国奔赴抗疫一线。
1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时,徐国锋毅然告别妻女和外孙,拉起行李箱奔向机场,踏上回国旅程。飞机落地后,他星夜兼程赶回濮阳。 1月27日一早,他出现在市疾控中心五楼病毒实验室。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和同事简单寒暄后,徐国锋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共商疫情,研讨方案,优化实验室工作流程,制定病毒检测策略,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疫情防控期间,他和战友们身披重甲,坚守在离病毒最近的实验室,与病毒正面较量。
邓永村和张丽伟是夫妻,一个在市疾控中心,一个在市妇幼保健院。家中老人刚进行了心梗治疗,要陪护照顾;两个孩子,大的上小学,小的没断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两人主动请缨,双双奔赴战“疫”一线。家中老的老、小的小,刚出院的老人独自在家休养,两个孩子一个托付给了朋友,一个断了母乳交给孩子姥姥。一家五口,分散四地。
牛鸣莉和刘政辉是市妇幼保健院职工,两人刚刚定下婚约,约定今年春天举行婚礼。但疫情暴发,让未婚妻牛鸣莉随队奔赴抗疫前线,刘政辉不敢打扰,只能把思念埋在心里。没有万千情话,只有满心牵挂和一句“这路上有我陪你一起走”。
市五院医生杨照明,是我市首批进入隔离病区医护团队成员,自己的孩子因流感导致肺炎,高烧在家,自己却在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市人民医院医生李果,主动申请到医院发热门诊值守。离家时,面对哭闹的孩子,她只好安抚说:“外面有怪兽,妈妈要变成奥特曼打怪兽。”
医护人员也是平凡人、普通人,就像我们的邻居、朋友,甚至马路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有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有七情六欲,有儿女情长。面对疫情,他们挺身而出、勇敢向前,将这些统统放下,只留下不计报酬、不畏生死的坚定背影。
大爱无疆
驰援抗疫渡难关
疫情防控,全市一盘棋。面对一线日益严峻的防控形势,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市卫健委科学指挥、统筹调度,指挥医护人员陆续奔赴市定点收治医院支援隔离病区。
1月27日,市人民医院和市油田总医院接到上级指令,连夜安排部署,迅速组建了由刘洪洲、刘建吉、吴世群、朱迎春等3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这些来自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技术精湛、经验丰富,1月28日清晨抵达市五院后,随即接管病区开展临床医疗工作,有力缓解了前方压力。此后,两家医院又多批次派出共计百余名医护人员,持续增援。2月11日上午,由市妇幼保健院张丽伟、郭静等8人组成的市妇幼保健院护理团队登车出发,奔赴市五院隔离病区执行任务。
一批批医护人员,背负着全市人民的希望,高喊“疫情不解除,人员不撤退”的口号,在万家团圆时,向着生死考验的方向出发。
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武汉是本次疫情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湖北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龙都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上级统一调度下,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担当使命,驰援武汉。
2月2日上午,市中医医院、市油田总医院、市五院的14名医护人员组成濮阳市援鄂医疗队启程出征,直抵武汉,在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安排下,迅速投入新冠肺炎救治中。2月17日,由市疾控中心两名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组成的援鄂疫情防控流调队,急赴武汉支援工作。这些医务人员带着对同胞的无限关爱,勇赴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他们的信念,就像钟南山院士含泪说的一样:“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
市援鄂医疗队队长王海明,是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他瞒着即将生产的妻子参加了援鄂行动。2月3日,他带队驰援武汉的第二天,妻子生下了一名男婴。王海明的事迹因《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而被全国人民熟知,他的孩子也成了“网红宝宝”,全国网友开启“在线起名”模式。经过与爱人的简短商量,并结合众多热心网友的建议,王海明决定给宝宝取名“王佑华”。
“取天佑中华之意,也寓意‘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希望中华儿女能够尽快战‘疫’成功!”王海明说。(记者 史式灿)
难言的网课:停课不停学 有苦也有乐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龙都市民原有的生活。不仅饭店、文娱场所等都停止了营业,孩子们也无法如期坐进教室学习。但是,为了不影响学生正常接受教育,学到应学的课程。今年年初,国家教育部开启停学不停课的方式,各个学校的教师通过网课的形式继续向学生教授知识。网课教学,着实让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感到措手不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课给他们带来的酸甜苦辣。
上网课 学生痛并快乐着
网课开始后,每个孩子都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工具进行学习。他们有时候和老师进行直播互动听课,有时候听录制好的教学课,有时候用父母的手机听微课,然后根据所学的内容做相应的课后练习。
李佳琪是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自从市实验小学开始上网课以来,每次她都会提前坐在iPad前等待网课的开始。如今,网课也上了一段时间了,看着遥遥无期的寒假假期,李佳琪是又欣喜又失望。欣喜的是第一次经历这么长的寒假假期,失望的是不能如愿坐在教室里,不能当面见到老师和同学。李佳琪说:“我更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面上课,每节课的课间10分钟还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刘婷婷是市第三小学的一名学生,每次网课开始之前,她会在家长的帮助下按照老师的要求打卡签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打卡。刘婷婷说:“网课学习看不到老师的脸,我只能对着电视上的课本,仔细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课,按照老师的要求读课文、做习题。每节课的时间很短,老师讲得也很快,稍不留神,就跳过去了。后来我发现网课可以回放,对于直播过程中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回放再次学习,这点帮助了我不少。”虽然这样,她还是喜欢在教室里看着老师的眼睛、听着老师的讲解,面对面学习,“我喜欢跟我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刘婷婷告诉记者,除了上不完的网课外,每天还有各种各样的作业等着她,有时作业做得慢了,她就没有时间玩耍。
张纯是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的高三学生。2月2日起,该校的高三学生就已经开始了线上课程。和一些家庭不同的是,张纯的父母都是学校教师,爸爸是初中教学主任,妈妈是小学老师。“我家不是女儿在上网课老师教,就是我们通过网课教其他孩子。”张纯的爸爸笑着告诉记者。每天早上6时许,张纯一家便起床了。张纯准备早读,父母准备给孩子们上网课。“一开始,孩子心态上有点不适应,但我告诉她现在正是弯道超车的好时候,她也很快调整了过来。”张纯的爸爸说。上网课时,妈妈在书房里,爸爸在客厅里,张纯则在自己房间上课,他们互不干扰。
监督网课 家长陪同孩子上网课
孩子们在家里上网课感觉别扭,对家长们来说更是一种煎熬。很多家长表示,这两个月来的监督学习,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们的不容易,单是监督一个孩子学习就已经“被气得脑门疼了”……
市民张女士的女儿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了孩子上网课,家里的手机和iPad都用上了。但是,手机和老款的iPad屏幕都比较小。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疫情期间,张女士又专门花费几千元从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台iPad Pro。张女士说:“每天上网课,孩子盯着小屏幕看,不自觉地往前探头。为了尽可能地保护她的视力,我才专门购买的。”
前不久,高三年级进行了为期2天的线上月考。作为考试的监考人,妈妈按照老师的要求拍了几张记录王语晴考试状态的照片后,就在一旁坐着玩手机,并时不时地抬头查看孩子的考试状态,过了把监考瘾。王语晴的妈妈说:“上一次这样坐在女儿旁边看着她学习,还是她上小学的时候,都已经过去十多年了。”看着王语晴认真考试的样子,妈妈很是欣慰。她说,希望孩子能如愿考进理想的大学。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我市的很多单位和企业纷纷开始复工复产,监督孩子上网课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市民孙先生和妻子都是上班族,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孙先生和妻子随时都能陪着孩子上网课。但是,复工复产后,两人都要工作,孩子就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孙先生说:“我儿子自律能力比较差,父母陪伴下的网课和作业他会十分认真,爷爷奶奶照看时他不仅能闹翻天,作业也不能好好完成。”无奈之下,孙先生和妻子只好分配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去单位上班,以便监督他学习。
教网课 老师变身网络主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老师们对网课接触得不多,因此并不专业。疫情发生后,在录制设备调试的时候,分辨率、参数、帧数,这些专有名词让人发蒙,再看着各种设置键,还有手机支架、麦克风……让他们手忙脚乱不说,画面、声音也很不稳定。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尝试,老师们的网络直播也渐渐从“笨拙”变得娴熟起来。
网课教学给市实验中学的美术老师刘扬也出了不少难题。她说:“原来学生们都是坐在教室中,我边讲边画,学生可以聚集在我的四周。但是网课教学时,我只能像话痨一样自己嘟囔着画画,在指导时只能让学生用手机拍摄自己的作品,我再进行指导,很是麻烦。”
刚开始的时候,网课教学可是闹了不少笑话,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适应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它和在学校课堂教学和学习不太一样了。有时候会出现网络拥堵,有时候老师和学生会相互之间听不到声音,有时候会出现被挤掉线……但是,经过摸索和学习,网课教学也逐渐走上正轨,让学生们得以顺利学习新知识。
根据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市第八中学一年级的8名语文老师根据课程安排和课堂效果,选择了“名师同步课堂”。线上开课前,语文老师们已各自备课,每单元每课的重难点大家已经把握好,在和孩子们一起观课之前,他们先把自己备好的课进行交流,确定重点,商讨制订突破难点的方案反复回放,并充分利用微信和钉钉,或文字,或语音,或视频,保证让每名同学听懂学会。孩子们完成作业后,在钉钉上提交,老师全批全改,及时反馈。在批改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写错了,老师会详细批注后马上发回订正,孩子修改后家长再提交,然后再批改,直到每个孩子的作业完全正确,当天的作业才算批改完。对答案正确、书写工整规范的作业,他们会及时以“优秀作业”的形式发在钉钉群里,既是表扬,又是对不认真写作业同学的提醒。由于长时间在手机上检查孩子的作业,老师们出现眼睛疲劳,视力下降,但大家依然坚持把每名学生的作业检查完,累了闭一会眼睛或滴点眼药,坚持把每天的工作圆满完成。此外,考虑到孩子年龄小,阅读需要具体的指导,除了古诗晨诵和读书视频打卡外,他们还设计了“听故事”环节。孩子认真听完老师发的故事,再讲给家长听,然后家长把孩子讲故事的视频打卡在钉钉群里……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又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有的孩子一开始有点儿紧张,讲的次数多了,也就越来越自信大方,有时还真讲得绘声绘色,情感丰富。(记者 张迪)
改变的习惯:习惯成自然 改变让生活更美好
养成一种习惯需要多久?有人说21天,有人说需要长期坚持,也有人说因时因事而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人因时因事改变或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好了。
出门戴口罩 保护自己和他人
如今,说起口罩类型,很多人能说出好几种,比如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KN95防护口罩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口罩成了人们的生活必备品,很多人也养成了出门戴口罩的习惯。
市民王女士每天都会把家人当天需要用的口罩放在门口的置物柜上,出门时大家看到后就会拿一个戴上。
王女士称,以前他们家出门几乎都不戴口罩,偶尔去医院的时候会戴,“看见别人戴一次性口罩,我还想着他们不热吗?戴上多捂得慌”。
从不戴口罩到现在养成出门戴口罩的习惯,王女士一家也经历了一个不适应阶段。和每个爱美的女人一样,王女士也有出门化妆的习惯。刚开始戴上口罩就会把精心化好的妆容弄花了,这让她觉得有些不开心,更让她觉得难以接受的是,因为戴口罩脸上长了些痘痘。和王女士一样,她的丈夫刚开始也不适应。丈夫体型略胖,走路多了或上楼容易大喘气,戴上口罩后经常感到有些闷,很不适应。但面对疫情,他们不得不戴上口罩,因此也想到了解决办法:王女士把化妆品放包里方便补妆,丈夫上楼或走路时有节奏地呼吸。
新冠肺炎疫情,也让王女士和家人学习了更多的医学知识和防护知识,出门戴口罩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保护。
上个月,王女士的丈夫出门前,在数自己要带的东西,嘴里念叨着“手机带了、钥匙带了”,这时牙牙学语的1岁女儿指着口罩“嗯嗯”地提醒爸爸戴口罩。每天看着大人出门,王女士1岁多的女儿已经知道出门要戴口罩了。
以前躺坐不动 如今坚持运动
“上个月我运动了25天,看到后我自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市民杨先生说,每次都是自己主动去健身。
在此以前,杨先生和妻子晚饭后,就躺在沙发上一个玩游戏,另一个看电视,直到晚上11点洗漱睡觉。去年春天,杨先生的妻子开始跑步健身,也劝杨先生一起健身,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了。“那时候觉得运动是件无趣的事儿,白天上班已经累了一天,晚上在家上网多舒服。”杨先生略带尴尬地说。
疫情期间,大家外出的次数和时间减少了,杨先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刚开始他感到很开心,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在家上网玩手机了,但慢慢地就变得无趣了,手机里的新闻都看完了,眼睛也变得有些发痒了,“那时候我就想着要是能出去走走多好”。
每天看疫情的消息和防控知识,也让杨先生意识到运动健身的重要性。上个月,妻子出去跑步时,杨先生主动提出一起去,“她当时一脸吃惊的表情”。
常年不运动,杨先生跑起步来有些吃力,跑了不到两公里身体就有些吃不消了,第二天他双腿酸疼,休息一天后,他又开始和妻子一起跑步去了。
如今,妻子有时累了不想跑步了,杨先生也会坚持自己去跑步,“现在晚上不跑步,在家有些坐不住,手机也感觉看不下去了。每天跑三公里,跑完以后腿也不酸疼了,很舒服。”杨先生说。
守好文明1米线 遵守公共礼仪
“请保持1米的距离”,这句话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有的人看到这句话以后会自觉向后走两步,也有人对此视而不见,但现在很多人对此不陌生,有人已经形成一种社交习惯。
疫情刚开始时,李大妈去超市购物时,经常能听到工作人员通过超市广播提醒大家称重和结账时,保持1米的距离。那时候,大家听到后都会自觉地检查一遍自己和前面人的距离,发现离得近了,就会向后稍微退一点。李大妈告诉记者:“我观察了几次发现,虽然大家间隔远了,但并没有影响称重或结账的速度。”
现在,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防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有人有时忘记了1米线的距离。“这时候如果直接去提醒对方离自己远一点,很容易让对方误会,反而引起争执,不如以身作则”。
本月初,李大妈去超市买完东西排队结账时,主动和前面的人保持了1米的距离,但她回头一看,后面一个年轻人一边玩手机,一边排队,不自觉地离自己近了。年轻人发现李大妈在看自己,李大妈往左侧了一下身,年轻人发现自己离李大妈的距离太近了,尴尬地微笑了一下向后退了一步。
李大妈通过这次疫情养成了保持1米距离的习惯,无论是在超市排队结账,还是去公园锻炼身体。“保持1米的距离,也有其他好处。比如,刷银行卡输密码时,对方看不到;在公共场合看手机时,别人看不到手机内容。在公共场所,大家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距离。”李大妈提议说。
减少外出就餐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每到第二天工作日的时候,敏敏吃完晚饭要做的不是刷碗,而是接着去做第二天的午饭便当。“自从疫情开始后,我中午都是自己带饭。现在吃得更健康了,人也瘦了一些。 ”敏敏自豪地说。
去年春节前,敏敏几乎每天都是在外面吃饭,早晚饭大多是包子稀饭,中午凉皮、麻辣烫等快餐轮换着吃。“家里有各种厨具和调料,但总觉得一个人做饭不值当,关键是自己厨艺也不怎么好。”说起那时候的事,敏敏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爱上做饭了。
春节复工后,敏敏从台前老家来到了濮阳,来的时候母亲给她准备了很多吃的,前半个月她过得吃喝不愁。东西都吃完以后,饭店还没营业。“别人能做饭,我也可以。”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敏敏开始在家做饭了。
下载了两三个做菜的手机软件,收藏了自己喜欢的饭菜菜谱。在超市一番采购后,敏敏开始做饭了。没有做饭经验的她,失败了很多次。她说,回想那时候吃自己做的饭,就像是一种惩罚。慢慢地,敏敏摸索出了一点儿做饭的门道,从做饭难吃到还可以,现在她已经觉得自己做的可以称得上是美食了,已经有了两个拿手菜。
敏敏说,自从自己开始做饭以后,发现做饭也是一种乐趣和放松的事。“做饭的时候很专心,不顾想其他事情,像是远离了生活中的喧嚣和烦恼”。
每个人都因为这次疫情养成了一些习惯。采访中,有人说自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也有人称自己家改成了每人使用自己的固定餐具……他们分享了自己的习惯,也为新的生活方式感到开心。(记者 李娇)
志愿的岁月:抗疫“战场”上 难忘那抹鲜艳的志愿红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主动请缨,自愿加入这场战“疫”之中,成为小区门岗设置的“守门人”、疫情防控宣传的“巡逻员”、为居家观察人员采购物资的“快递员”……虽然他们都戴着口罩看不清容颜,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大学生化身志愿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志愿者化身家庭辅导员,与困境青少年结对,开展网课辅导、作业答疑、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助力复工复学复产,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我也是一名受过社会资助的学生,求学之路举步维艰。现在到了我爱心传递的时候,我会一直坚持,与小伟一同学习,一起度过这段疫情防控期。”杨成邦对小伟的外公坚定地说。在这段特殊时期,因疫情滞乡的南乐县研究生杨成邦成了张果屯镇东吉干村的留守儿童小伟学习的“辅导员”、生活的“护航员”。他自费为小伟购置用于学习的智能手机,监督其收听直播课程学习、课下作业答疑,并检查其寒假作业、订正错误。学习之余,他还给小伟讲励志故事,激发他的学习斗志。杨成邦不仅关注小伟的学习情况,生活上也体贴入微。小伟衣衫单薄,他让妈妈用家里多余的布料为小伟做了一套毛绒布料衣服;小伟头发渐长,他在网上做了理发“攻略”后,亲自动手为小伟理发……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很明白自己身上应该有着怎样的担当和责任,像我一样的大学生有很多,在这条抗疫道路上,我们都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范县陈庄镇李烟墩村就读于沈阳农业大学的李东阳这样说。寒假结束,全国中小学生开始在家里上网课,但是在家里上网课毕竟没有在学校的效率高,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连上网课的条件都没有。看到这些情况,李东阳开始行动了,他首先联系到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帮助孩子们到学校领取课本,并将课本送到学生家里,还在自己家里找出了几本课外读物,当作礼物和课本一起送给孩子们。收到孩子们让我帮忙辅导功课的请求后,李东阳每天带着自己的电脑去陪孩子们一起观看老师的直播,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课后带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李东阳看着孩子们弯弯的笑眼,听着一阵阵欢声笑语,他心中感到无比满足!
石甲新是陈庄镇群坊村一名就读于安阳工学院的大学生,他看到《致广大青年志愿者的一封信》后,得知同村有些孩子因疫情不能顺利复学,没有教学经验的他,在了解了孩子们的学习难点后,便开始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向自己的老师请教。当教学问题得到解决后,石甲新便开始了他的“教学”之路。为了让孩子跟上学习课程,他一步一步地教、一点一点地讲,用自己的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曾经的我在家乡的保护下成长,现在的我希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馈家乡。我就利用闲余时间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他们,希望对孩子们有所帮助。”范县龙王庄镇就读于安阳师范学院的丁梓晨这样说。因为疫情,中小学生都在家里上网课,丁梓晨积极响应团县委号召,成了一名“线下辅导员”,主动为同村的孩子辅导功课,解答他们学习中的问题,还向孩子们分享他在学习上的有趣经历,积极引导孩子去学习。
他们只是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一线志愿者中的普通代表。疫情期间,无数志愿者参加了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那一抹志愿红,成为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
社区里的党员志愿者
疫情期间,华龙区胜利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胜利办”)中心校教师魏冰海,收到了党组织向党员发起的“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抗疫战令,他不顾自身的安危,第一时间向胜北社区党支部报到,毅然决然地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胜利办胜北社区有9个小区,其中“三无”小区就占5个。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魏冰海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联系社区,主动申请到社区任务最重的“三无”小区值班值守。跟魏冰海分在同一个小区的两名党员,因为临时有别的疫情任务,无法按计划参与到胜北社区防控工作中来,于是魏冰海就主动担起责任,完成三个人的值守任务。
魏冰海每天骑着车早出晚归,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他坚守在岗位上,没有任何怨言。检查出入证、信息登记、测量体温、进出消毒、温馨提醒、宣传引导、张贴通告、悬挂横幅……工作虽然琐碎,但魏冰海样样都严格把关。面对居民的不理解,他内心不起波澜,对大家关怀不减;面对居民的支持,他的微笑也如同冬日暖阳。
一天下来,重复的话语说了上百次,魏冰海的嗓子又干又哑。但看见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得知社区购买酒精比较困难的消息后,魏冰海自己掏钱为社区购买酒精6桶,并细心地为社区人员买了随身用的小喷壶和火腿肠,他对工作人员这样说:“你们每天走街串巷,接触的人肯定很多,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咱们居民群众。”
疫情发生以来,魏冰海每天都在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他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不是只属于某一群人的战役。比起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和那些义无反顾的逆行天使,我的付出不算什么。坚守岗位,每天做到宣传到位、排查到位、严守到位,我愿尽我的一切力量,和大家共同战‘疫’,实实在在扛起一名党员的责任。”在抗击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魏冰海始终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临危不惧,用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单位员工赴一线当志愿者
孙佩是市热力公司的一名员工,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她不畏艰险、不被疫情压垮,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始终冲锋在前,被居民群众连连称赞。
作为一名市直单位报到党员,孙佩自从在胜利办南苑社区报到以来,只要一有时间,孙佩就主动前往康居花园小区的北门值班,每天早出晚归,雷打不动。别人都是轮流换着值班,她却硬是“死磕”着成了一位“常驻”值班员。值起班来认真负责,不管是外人还是小区里的熟人,都盘问得很仔细。“既然来了,就要发挥好作用。别的忙我帮不上,值班我绝对成。”看着孙佩那股认真劲儿,一起值班的男同志也竖起了大拇指。
孙佩说,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党员就更要做冲锋陷阵的先行者。作为一名普通的报到党员,孙佩积极响应上级防控部署,与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毅然担负起一名党员应有的社会责任。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她便坚定地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与大家一起入户发放宣传单,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措施,讲解防疫知识,排查外地返乡人员,为社区及时排除隐患人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当兵的经历让孙佩不会虚与委蛇,不会巧言令色,面对疫情,她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孙佩常说:“有人说我太认真,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在防控工作中,多问一句、多查一下,是对所有人负责!”
“疫情不散,我们不撤!”这是孙佩在疫情期间的口头禅,就是这样一位勇敢又执着的女战士,在防控工作中主动作为,积极分担,对小区出入口进行严防死守,号召居民不信谣、不传谣,成为抗疫斗争中社区与群众的“贴心人”。(记者 蒋文 李娇 通讯员 周聪)
宅家的日子:学习读书做美食 我为战“疫”做贡献
庚子鼠年的春节,不同于往年,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特殊时期虽然都宅在家里,但是给市民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他们在家下厨、健身、网聊、阅读等,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宅在家 我选择学习充实自己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原本春节过后我就要开始新一年的大学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完全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全国各地的严控让我一时之间失去了方向,但宅在家里,也不能虚度光阴,更不能消极悲观,也要有所作为才,要力所能及地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大学生陈健说。
“刚开始的时候,我在家里就是发呆、上网课、和同学打游戏,但慢慢地我就感觉腻歪了。有一天在刷抖音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抖音号在教大家各种有趣的Adobe Photoshop(以下简称“PS”)技巧。我灵机一动想起来,平常上学的时候,我经常要为班级里做海报,那么趁着这个机会应该好好学习一下PS。于是我打开笔记本电脑下载了一款比较新的PS软件,一板一眼地开始跟着网络上的直播课程操作了起来。”
“网络直播课程让我感觉更加贴近真实,更有操作意义,相比较以往上大课的杂乱,这种网络直播课程可以很有效地和老师互动,自己的PS作品也可以随时上传到直播群里和大家分享经验。原本自己在课堂上比较害羞不敢表现,但是在网络里自己就没有那么多顾忌,可以放心大胆地和老师与学员们交流。”陈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以热点的话题、新颖的案例和有成就感的任务不断学习进步,一点一滴完成个人作业,还通过云合作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幅作品。网络课堂上的老师会多元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操作知识,还了解技术在实际中的各种运用。课后,学生们根据课堂的师生讨论意见,在每周课后,要求学生们制作本周知识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们梳理知识,记忆PS的快捷键和操作技巧。
经过一段的时间学习,陈健逐步掌握了PS的各类实用技巧,还通过一些招聘网站发布的临时PS制作任务接到了自己的第一单业务。“疫情来得很突然,原本的求学计划被打乱了,但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静下心来其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管是学厨艺也好、学PS也好,都是为了能在这个严峻的时候充实自己,等待春暖花开的时候能有更好的未来。”陈健说。
宅在家 读书让我和孩子走得更近
“我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平常很少在家,跟家人经常是聚少离多。这次疫情,虽然对我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却让我和家人走得更近了。”市民王先生说。
王先生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对此他非常内疚。“我和妻子一年聚少离多,家里的事儿也帮不上忙,女儿已经5岁了,她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我也参与很少。每当我回家休假的时候,妻子都非常体谅我,她总是让我好好休息,我也把这种状态当成理所当然。但是这次春节,我在家待得比较久,平时隐藏的家庭矛盾也显现出来。矛盾并不是我和妻子产生的,而是我和孩子的。”王先生说,原来的他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对家人,尤其是孩子的关注度没有那么高。“现在忽然发现,我对孩子的了解太少,我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有哪些习惯,她也不听我的话,对我说的建议通常不理不睬,我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看着孩子对自己的态度,王先生很焦虑,但他又不知道该如何迅速增进和女儿的感情。偶然间,王先生看新闻说,在疫情期间很多家庭都通过与孩子一起读书来增进感情。王先生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想法。“原本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就忙于公务,缺少了与她一同成长的宝贵过程,如今疫情的原因我重新回归家庭,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通过亲子阅读,我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了读书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虽然一开始我对读书缺乏耐心,但与孩子坐在一起一字一句读出来,和她一同讨论书中内容,我们的关系迅速‘升温’。”王先生说。
看着孩子和自己越来越亲密无间,王先生既开心又欣慰。“我作为家长,为了做出榜样,也明确了目标,按照计划和孩子共同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读书是让我重新认识家庭、工作、生活的最佳途径。我想引导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通过阅读锻炼自己、充实自己,这将是以后我们和孩子的生活重点,希望能让她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王先生欣慰地说,孩子一天天长大,在书籍的熏陶下思想不断成熟、自制力不断增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了更新的认识,他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有了一块心灵的休憩之地。
宅在家 我成了凉皮爱好者
“为了抗击疫情,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也深刻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变化。”市民小欧说。
小欧是一名90后独生女,自小有父母宠爱呵护,从没有为穿衣吃饭发过愁。大学毕业后,小欧独自到濮阳工作,现已定居于此。因为平时工作特别忙碌,小欧不是和同事吃工作餐,就是回家自己点外卖吃。“因为工作的关系,今年春节我是自己在濮阳过的年,当疫情突然来袭时,我也被困在家里不能外出,过着‘初一一动不动、初二按兵不动、初三纹丝不动、初四岿然不动、初五依然不动、初六原地不动’的日子。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春节是这样过的,足不出门就能为国家做贡献。”小欧无奈地说,一开始她感觉挺爽的,不用上班。后来,这个假期越来越长了,她每天刷抖音看别人各式各样的宅家新花样,比如有把自己家变成健身房的、有把客厅改造成书画室的、有摇身一变成了拍娃狂魔的,感觉大家都快被憋疯了。
宅在家里的日子里不能出去吃美食怎么办?小欧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我的观念里,美食是可以让自己感觉到人间幸福的最直接方式。所以在疫情期间,除了完成线上工作,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研究网红菜谱上,尤其是最近特别火的自制凉皮,我决定自己试着做做。”小欧说。
看着网上的视频攻略,小欧发现做凉皮是个非常考验耐心的事情。小欧跟着视频教程一步一步进行,先揉好面团,再把面团放入较大的盆中,加适量水,然后像洗衣服似的开始揉搓面团,至水变得非常浑浊,将洗面的水倒入一个大盆中,重新加水继续洗面,直至水不再那么浑浊,剩下的即为面筋。面筋上锅蒸熟,留着备用。而洗面的水用细筛过滤,静置6小时,让淀粉充分沉淀。沉淀好的淀粉水慢慢倒出上面的清水,余下的淀粉浆搅拌均匀,凉皮盘中刷少许熟油,倒入一勺淀粉浆,放入烧开水的锅中,盖上锅盖,蒸2至3分钟即可。之后把凉皮连盘取出,放入盛有凉水的盆中冷却。凉皮切成条装盘,再加上面筋、黄瓜丝和自制的辣椒汁,这份凉皮就做好了。
“一碗凉皮居然从自己手中诞生了,平常懒得学做饭的我有些难以置信。我简单拍了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没想到不少朋友都点赞。从此以后,我常会自己做一碗凉皮犒劳一下自己,看起来,我的疫情生活也不是那么无聊。”小欧笑着说。(记者 蒋文)
不灭的希望:不抛弃不放弃 美好生活会继续
当意外不期而至,只要不放弃努力,希望就会继续。如今的龙都,复工复产大潮早已在各行各业掀起,中小学校园也开始恢复往日的生机。
疫情期自我提升 复工后努力继续
庚子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宾馆增收的旺季变成了淡季,作为我市现代化、花园式、综合性四星级旅游饭店,濮阳迎宾馆在疫情发生前已连续保持营业收入6年攀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因疫情全面停业的时候,我市宾馆行业如何化危机为转机,走出自我解困与创新之道?濮阳迎宾馆办公室主任刘晓青讲述了他们的战“疫”重启经历。
在我市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全市许多行业停业,濮阳迎宾馆的经营也按下了暂停键,这一按就是42天。42天的危机中,濮阳迎宾馆员工的自我提升却按下了快进键:宾馆领导要求,各部门充分利用难得的大段空白时间,加强员工内部学习与培训。宾馆组织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全体员工,开始深入系统学习、复习服务管理知识和疫情防控常识,宾馆定期对学习效果进行严格督导。因疫情停业期间,濮阳迎宾馆先后开展了企业文化理念、深入认识“六常”管理和基层管理能力提升等多种培训,先后对员工开展各种能力测试10次。
2月11日至3月5日,濮阳迎宾馆被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征为抗疫医疗队指定休整场地,任务光荣,责任重大。为医疗队提供休整服务的23天,宾馆上下全力以赴,用心极致为医护人员提供亲情化服务,做好住宿、用餐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荣获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先进集体”称号。
他们还与我市多家机构联手,举办“龙都运动家”全民战“疫”·健身达人大赛,把健身课办到网上,把健身房搬到市民家中,活动被“学习强国”平台报道。
3月12日,按下暂停键的濮阳迎宾馆正式复工。面对市场客流量受疫情影响、资金周转困难两大问题,宾馆领导班子逆境中带领迎宾人积极自救,他们积极通过多媒体营销、微信公众号推广等线上手段寻求突破,寻找后疫情酒店时代的经营路子和方法,推出游泳健身年卡、游泳次卡打折、客房优惠促销等,多种活动刺激消费。
恢复营业后的濮阳迎宾馆,客流量逐渐恢复,员工们也因复工后的忙碌而感到踏实和满足,各部门发展重新稳步向前。“我们相信疫情后的人民更坚强,疫情后的祖国更强大。我们会继续加油,相信宾馆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刘晓青说。
餐厅受到冲击 但奋斗要继续
3月29日,王世仓的清心素食餐厅终于恢复营业。这家以各色素食为特色的自助式餐厅,自2017年开业以来,一直坚持素食养生的经营理念,因其素食品种丰富、饭菜可口、价格亲民,渐渐在我市打开了市场,赢得了相当一批忠实顾客。
据餐厅负责人王世仓介绍,疫情发生以前,餐厅每天的中餐和晚餐食客络绎不绝,餐厅不仅接待大批慕名来吃素食的散客,还经常接待旅游团体、学习团队等的团体用餐。生意好时,一天平均可以接待四五百名顾客。
年前农历腊月二十六,王世仓将餐厅暂时关门歇业,给员工放了年假。春节假期对于餐饮业来讲,是一年中宝贵的旺季,王世仓原本打算让员工正月初六就返岗,让春节时吃腻大鱼大肉的人们重拾素食的清淡、养生。他没有想到,餐厅放假几天以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他的餐厅恢复营业的日期也不得一推再推。
餐厅歇业的两个多月来,王世仓并没有闲着,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全国新闻报道中疫情的发展。当看到武汉前线医护人员物资紧缺时,他与餐厅股东商议拿出一部分资金捐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餐厅的一些老顾客看到他在朋友圈发的捐款信息后,也主动要求加入捐款队伍,委托王世仓把自己的爱心送到前线。
这次爱心行动,王世仓和身边的热心人共筹集爱心款4万余元。他们得知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当前急需电吹风和剃须刀,就决定把善款购买成前线最紧缺的物资,购入500台吹风机和500套电动剃须刀。采购捐献物资时,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自掏腰包补齐了剩余的资金缺口,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濮阳市分公司免费帮他们把物资运送到了湖北。众人拾柴带来的感动,坚定了王世仓恢复营业的信心,他相信祖国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恢复营业前,王世仓一直没有停止思考,房租的压力、顾客的流失、员工的生活及餐厅如何在疫情下生存,都是他要周密考虑和应对的问题。3月29日,餐厅内外严格消毒后的素食餐厅开门迎客,王世仓和他的员工来到熟悉的岗位,开始了熟悉的工作。
“跟疫情之前相比,现在来就餐的顾客没有以前多,但我们的员工要生活,餐厅经营也要继续,我们让员工暂时分班轮流上岗。虽然餐饮业受到疫情冲击,但我相信抗疫迟早会迎来全面胜利,餐厅的热闹还会回来。”王世仓说。
“神兽”返校复课 校园恢复生机
4月27日,迎着清晨温柔的阳光,陈女士带着女儿出了家门。在市第二实验小学外,她站在马路边一直目送女儿排队走进了校门,突然发出一声感慨:“今天孩子第一天上学,我只顾激动了,怎么就没想到给她拍张照片纪念一下!”
对于和陈女士一样的市城区小学生家长来说,4月27日是一个让他们难忘又振奋的日子——新冠肺炎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孩子们经过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最长寒假”,四、五年级的小学生终于开始返校复课,低年级的小学生也迎来了复课的曙光!
因为疫情不得不停课的日子里,我市教育部门提前谋划、统筹安排,全市中小学积极配合,纷纷开通网络课堂。原本习惯于课堂教学的老师,开始努力学习网络直播知识,在线上与孩子见面,让知识通过电子屏传输到孩子们的脑中;家长为了配合学校的网络教学工作,也成了半个班主任,他们在家负责监督、辅导孩子学习,提醒孩子及时完成读书、作业的线上打卡;因疫情过了“最长寒假”的中小学生,在家时并没有放弃学习,部分人在春节假期就已随学校的脚步开始了线上学习模式。两个多月的居家学习生活,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去自由阅读,能去广泛涉猎各科知识。这场疫情,也让更多学生看到了无数逆行抗疫英雄的付出,看到了祖国的强大,看到了人民的团结,也更加懂得自己学习的意义和身上的责任。就像小学生桐桐在开学第一天的日记中所写的那样:“在这个最长版的假期,我读了很多的书,知道了很多新鲜的故事,也重新认识了社会,看到了英雄的伟大。我会让自己尽快恢复在校学习的状态,去努力追求我想要的未来!”
希望不灭,未来可期。就像疫情后重启的濮阳迎宾馆,就像努力给身边人温暖的王世仓,就像因疫情成长的小学生桐桐,人生总有不期而至的寒冷,但只要不放弃努力,希望就在,美好仍在,一切都还会回来!(记者 王亚娟)
抗疫的历程:无畏无惧 每个人都是“战士”
抗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中,每个人都不可能置之度外。面对曾经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龙都儿女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演绎了人间大爱。他们的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在抗疫中所做的事情不同,但他们都堪称无畏的“战士”。
王海明:钢铁勇士也有绕指柔情
“儿子出生24天了,我会经常在视频中看看媳妇和他;母亲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媳妇和孩子,她为我们受累了。等疫情过去,我想带着家人去旅游,用陪伴来弥补我心中的亏欠……”濮阳援鄂医疗队队长王海明说。2月26日,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进行表扬的通报》,我市有2人入选,王海明就是其中之一。
王海明出生于清丰县,在农村长大的他至今仍保留着农民的质朴,话不多说但踏实苦干。2006年,他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他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到市中医医院工作,如今已是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师。工作后,他又先后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北京西苑医院学习深造,并在我市举办的中医技能竞赛中,两次荣获二等奖。
2020年春节,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带走了万家团聚的欢乐。作为一名医生,王海明明白疫情的严峻意味着什么,随时做好了奔赴战“疫”一线的准备。接到我市组建援鄂医疗队通知后,他毫不犹豫就报了名,甚至没顾上征求即将生产的妻子的意见。
赶赴湖北前,王海明匆匆回家见了妻子一面,愧疚地对她说:“对不起,湖北有很多病人需要医生,这次生宝宝我不能陪在你身边。”妻子大度回应:“你放心去,孩子有我,再说,咱还有爸妈呢!”母亲对即将远征的儿子虽有万般不舍,仍含泪叮咛:“你放心去医治病人,家里有我,不会让媳妇和孩子受委屈。”
2月2日,怀揣着家人的支持、领导的嘱托,王海明义无反顾奔赴湖北抗疫一线。2月3日凌晨,王海明的小儿子在濮阳呱呱坠地。当天,在湖北岗前培训休息的间隙,王海明才从微信中得知了消息。
王海明的事迹经报道后,不仅在我市引发巨大反响,还先后被《河南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他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感动了全国人民,刚出生的儿子也成了全国网友喜爱、关注的“网红宝宝”。夫妻俩经过商量,又结合全国网友的建议,最终给孩子起名“佑华”,意为“天佑中华”,愿疫情尽快散去。
阿不都艾尼·斯马义力:伊宁赤子濮阳情 千张馕饼暖人心
26年前,阿不都艾尼·斯马义力(以下称“艾尼”)带着妻子从新疆伊宁市潘津镇皮里其村出发,来到我市华龙区创业。从刚开始卖羊肉串起步到如今开起了民族团结饭店,20多年的创业经历让他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也没有让支持和帮助他的濮阳人民失望,在当地与汉族房东结成了亲戚、成立了“艾尼民族团结慈善救助基金”、资助汉族孤儿、救助贫困学生,他的热情大方、乐善好施、知恩图报,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疫情突发后,新入党不到一年的艾尼,坐立不安,他不仅惦记着家乡的安危,更时刻关注着第二故乡濮阳的疫情。他第一时间联系到新疆伊宁市潘津镇的工作人员,希望能为家乡捐款。家乡工作人员建议他,家乡疫情不严重,如果有能力为濮阳做点什么吧。艾尼听从建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本行。他马不停蹄地召集员工和家人,12个人准备面粉、和面、模具定型、撒上辅料、推入馕坑,9个小时后,800张馕在华龙区委统战部干部的协助下,热腾腾地送到了大庆办、任丘办、人民办等辖区的一线人员手中。从那天之后,艾尼一家坚持向防疫一线送馕饼累计2000多个,每当看到大家吃得开心,艾尼就很满足:“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族人民都要手挽手、心连心,共同为疫情防控加油助力。只要有需要,我还给大家做!”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在濮新疆籍流动党员自发行动起来,支持抗疫。一个个暖心之举,党员的先进性得以体现,党组织的生命力得以彰显,民族团结之花开遍河南濮阳。
濮阳千余名大学生:筑起“生命防护墙”
“作为一名新时代团员青年,我的身份已不允许我只是待在家中,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我有责任、有义务冲在防疫的最基层。”郑州西亚斯大学的申琛在填写志愿申请时说。
像申琛一样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很多很多。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共青团濮阳市委牢记使命职责,让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在疫情阻击战中持续发光,第一时间向返乡在濮大学生发出倡议,短短数日,1035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团旗下集结,用他们的青春身影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市县协同,组建了一支疫情防控大学生志愿者生力军。请战这次疫情防控的大学生们,主动放弃假期与家人团聚,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志愿服务经验,全身心投入到战“疫”行动中。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的孙久彬在志愿者申请表中写到:“我是一名共青团员,非常想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吃水不忘挖井人,得于家乡还于家乡。”同时,“跟党走”“为人民服务”“服从指挥”“听从安排”等字样,在大学生志愿者申请表中赫然醒目、随处可见,撼动心灵。
他们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防疫基层一线,西南大学研究生刘芳芳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居家隔离群众做心理疏导;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户慧聪在镇疫情监测点向值班干部普及专业医护知识……像他们这样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很多,在镇村干部口中,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不仅缓解了基层疫情防控人员不足的难题,还依托大学生的知识和影响力提升了防疫效果,一张张年轻的新面孔成为疫情阻击战中一道青春亮丽的风景线。
王毅:疫情就是警情 全力做好防控
疫情防控以来,市公安局建设分局民警王毅走街串巷,入户核查、卡点值守,从迅速排查人员、线索追踪,到部门联防、隔离封控、秩序维护一次次数据比对分析,一个个电话寻找、通知,一回回上门核查记录,安抚情绪烦躁隔离人员,处置疫情防控纠纷。工作之余,她还悉心关照疑似病例隔离人员年仅9岁的留家儿童,当起了“临时妈妈”!
2月12日,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者付某卫突然暴躁发病,抗拒疫情防控,持械行凶,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王毅等人迅速赶赴现场,她不顾个人安危,勇夺凶器,控制住付某,从其身上搜出水果刀、三十公分铁门插等危险物品。随后又紧急协调防疫、卫生等多部门,终于将付某安顿到病房。截至目前,王毅先后参与入户排查2700余人次,检查单位、超市、药店等30余家,及时化解涉疫矛盾纠纷15起,核查各类人员、线索500余人次,有力地维护了疫情防控期间辖区治安大局的稳定。
工作之外的她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作为双警家庭,她和丈夫将两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顾。逆行前进,走上了防疫情的第一线……
在做好疫情摸排、核查、宣传的同时,王毅克服疫情期间侦查不便、感染风险增加等困难,严厉打击涉疫违法犯罪活动。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一些不法分子借疫出售假劣药品、医用防护等疫情防护用品,严重扰乱了疫情防控秩序。2月10日,王毅接到群众举报,有人通过微信朋友圈以销售口罩、消毒酒精为名进行诈骗,她核实情况后立即将向分局领导汇报。分局迅速组织人员开展立案侦查,并迅速查获嫌疑人藏匿在站前路北侧一小区内,但具体楼号不明。王毅利用社区民警熟悉辖区情况的优势,迅速锁定嫌疑人员所在单元、门号,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排查带来的疫情风险,协助侦查员成功抓获嫌疑人刘某,并带破电信诈骗案件5起,严厉打击了涉疫情违法犯罪活动。(记者 杜鹏)
感恩的心情:疫情过后 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段时间内打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正常秩序。社区封闭、工厂停产、公园闭园,还有些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许多人在疫情中反思,从疫情中学会了感恩。
感恩生活:负债80万元 他决定重新开始生活
“你知道我最难的时候是什么吗?就是每个月还款日那几天,压力大得让人窒息。银行贷款、网贷,甚至之前欠下的货款,都是要还的。可别人欠我的钱,却要不回来。疫情发生后,我的身体没有出现问题,可我的生活几乎崩溃了。”35岁的杨军(化名)闭着眼,一只手撑着额头靠在桌子上,缓缓地吐出上面的话。
两年前,杨军辞去收入尚佳的室内装修设计工作,投身商海,开始创业。凭借着自己在装修领域的积累,他一鼓作气贷款近百万元,投资了两个家居店。为了改善生活,杨军选择了创业,然而,从那个时候起,杨军的生活开始了日复一日的下沉。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创业本身并没有问题,错的是我选择的行业及进场时机。”杨军苦笑着说,“门店开业后,生意就一直不好,每个月的房租、人工、货款和收入能持平,我就感觉很欣慰,好的一点的时候会略有盈余,可是还要还贷啊,还要养活一家三口的开销。我觉得越来越累,我开始喝酒……”
30多岁的年纪正是担当之年,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杨军正是这样,母亲身体不好,女儿刚上幼儿园,生意不见起色,每个月面临着几万元的贷款要还,创业没有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反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压力。渐渐地,他开始喜欢上了喝酒,也开始习惯了下班后在车里坐一会儿再上楼。
2020年春节前夕,伴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刚刚迎来消费热潮,新冠肺炎疫情来了。商场停业,杨军的店铺也关门了。闭店后,杨军彻底失去了收入来源,一蹶不振。回忆起抗疫期间三个月的宅家生活,杨军说:“那三个月很多人都在享受天伦之乐,而我一直在为资金周转发愁。”
本以为自己会这样一直沉沦下去,可直到那一天,援鄂英雄回家了。和许多人一样,杨军也站在路口,迎接英雄们凯旋。杨军说:“那天我看到援鄂英雄回来,看着他们的照片,听说这他们的事迹,我突然一下就醒悟了,面对生死他们都可以无所畏惧,而我只不过是经历了一次创业失败,虽然很难,但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有困难才会有成长。”
伴随着全行业的复工复产,杨军卖掉了两个家具店中的其中一间,偿还了部分贷款后,杨军依然负债60余万元。“援鄂英雄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疫情没有击垮任何人,同样不会击败一个身负重担的中年人,加油!”杨军这样说。
感恩爱情:居家抗疫 情感危机的转机
“我们已经分居近半年了,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们也许就真的要离婚了。疫情是残酷的,但因为疫情而产生的情感却是饱含温度的。感谢这次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解了彼此,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一次磨难,才让我们更加懂得了珍惜。”谈起自己的婚姻,宋亮(化名)这样说。
宋亮结婚已经5年了,从新婚燕尔到激情褪去,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宋亮告诉记者,他和爱人燕子(化名)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当时燕子刚从英国回来不久。从恋爱到结婚,两个人用了不足半年的时间。结婚后 ,问题开始渐渐显露出来。由于燕子在英国留学多年,深受西方观念的影响,结婚后两个人之间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从生活习惯的差异,到情感观念的不同,宋亮和燕子二人争吵越来越多,直到2019年的7月,他们分居了。分居期间,除了必要的问题,他们很少沟通,直到疫情发生……
宋亮说:“我父亲去世了,所以我们分居的事情,没有告诉母亲。直到这次疫情发生,我们把母亲接到了我们的房子里一起住。也正是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燕子。”宋亮告诉记者,接回母亲后,起初也许是碍于面子,不想让老人担心,我们很默契地开始恢复了之前的生活。宋亮说:“从我妈来的那天开始,我跟爱人好像又找到了从前的感觉,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晚上一起看电视。我妈身体不好,燕子每天都陪着我妈在屋里散步。为了抗击疫情,我们尽可能地减少出门次数,平时都是我去买菜,她渐渐开始分担起家务。我们的共同话题又开始多了起来,随着彼此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多,生活也不再像之前每天上班时那样的冰冷。”
“3月底的时候,我的母亲有些发热,当是我有些害怕,我的爱人却很冷静,母亲一个多月没有出过门,我们两人也没有任何症状。那天晚上,燕子照顾我母亲很长时间,给她冲药、陪她聊天、用温水擦拭。母亲当夜就退烧了。那次我真的很感动,我突然觉得,是这次疫情,给了我重新了解燕子的机会,否则我差一点就要错过她了。”宋亮这样说。
感恩生命:疫情过后 母亲终于决定手术
李女士的母亲今年68岁,患腿疾已经7年了。虽然很早就已确诊是股骨头坏死,但7年来,李女士的母亲一直忍着疼痛采取保守治疗,李女士和爱人带着母亲四处问医,大夫也几次给出手术建议,但李女士的母亲始终下不了做手术的决心。
“我母亲从小在农村长大,思想比较传统,每当我们劝她做手术时,她都会很生气。”李女士说,大概是那次去咨询大夫,把她给吓到了。李女士告诉记者,2016年,她曾带着母亲去咨询一名骨科医生,但是医生给出了手术建议,并告知李女士的母亲,手术内容是将原体的髋关节换成人造假体,从而减缓原体产生的疼痛。手术后,基本生活与常人无异,并且手术风险很小,濮阳的手术技术也非常成熟。原本是一次简单的治疗咨询,却让李女士的母亲产生了恐惧,从此每当提到手术时,李女士的母亲总是拒绝。
2020年春节前夕,李女士母亲的腿疼日益严重,可固执的老人始终不肯接受建议去做手术,一方面李女士希望母亲接受医生建议,尽快治疗,另一方面,李女士也不得不顾及老人的情绪。
正在两难之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了。李女士一边在家里照顾行走困难的母亲,一边做母亲的思想工作,效果却并不理想。“那天是4月1日,我记得很清楚,我正在上班,母亲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帮她联系大夫,她准备做手术了。”李女士说,接到电话后,她感觉非常吃惊,立刻跟爱人回到家中,询问母亲改变想法的原因。
通过交谈,李女士了解到,原来在抗击疫情的这三个月里,母亲每天在电视上看全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的新闻,从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到小区物业把控出入,从带病上岗的医生到努力自救的病人,在这些一点一滴的宣传中,李女士的母亲感受到了中国医疗行业的强大,终于克服了心魔,给了自己克服难关的勇气。
李女士说:“在抗击疫情中,全国人民都在努力,这次疫情虽然带来了灾难,但抗疫期间,每一名医生都是人民英雄,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帮助我和我的母亲渡过难关。感谢他们!”
感恩朋友:和生命相比 没有什么疙瘩是解不开的
3月22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餐饮行业可以复业通知的第二天,市民杨先生就在市胜利路一家饭店,叫了几个朋友一起吃饭。邀请的朋友中,有已经五年不再有来往的陈先生。
杨先生和陈先生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间隙发生在5年前的一次经济纠纷。那时候,杨先生还在代理一种酒,向一家单位出售了6万元的酒,但迟迟要不来货款。一次吃饭中,杨先生对陈先生说:“如果你能帮我要回货款,我给你分一半的钱。”那家单位正好和陈先生单位有业务往来,所以陈先生就答应了杨先生的请求,为杨先生要回来了酒款。但要回酒款后,杨先生迟迟不提给钱的事情,这让陈先生很是恼火,两人就此闹起了矛盾,直至彻底翻脸。
几年来,两人一直没有交往,两个最好的朋友成了陌生人。今年疫情期间,杨先生宅在家里,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感悟颇深。他在新闻上不断看到有人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消息,“和生命相比,朋友间那点小疙瘩算什么呢?”他决定主动和陈先生修好。组这个饭局时,他托朋友邀请陈先生,陈先生其实也早已有和好之意,也就爽快答应了。一顿饭,让两人言归于好。
“珍惜友谊,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珍惜每一个珍惜我们的朋友。”杨先生说,这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给自己的感悟之一。
有人在陆家嘴的二十层高楼大厦里俯瞰繁华,也有人无家可归宿醉酒吧;有人整日奔波尚无安身之所,也有人身染重病却依然笑看春秋冬夏。一场疫情让很多人学会了感恩,让失落的人重拾信心,让冷漠的人相拥温暖,让脆弱的人充满勇气……疫情,带来的不只有灾难,也有感动、感激和感恩,感激那些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甚至于献出生命的勇士,感恩这个我们可以重新拥抱的春天。(记者 赵春晖)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301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