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腾冲和顺坝子的油菜花海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腾冲美丽的高原云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腾冲热海景区内霞客亭

腾冲“极边第一城”的称谓源自徐霞客。1639年4月11日,徐霞客翻越高黎贡山,两天后来到腾越镇,看到一片繁华景象,不禁感慨:“此城迤西(滇西)所无。”那一年,徐霞客52岁,这是他一生中到达过的最西的地方,也是他游历生涯的最后一站。

腾冲有着地理、政治、文化三重意义的“极边”。腾冲是大盈江的源头,大盈江流入缅甸后称伊洛瓦底江,最后汇入印度洋。腾冲是我国的西南边陲重镇,有长达150公里的中缅国境线,是中国走向南亚的“桥头堡”。腾冲是滇西少数民族集聚区的一块汉文化飞地。从芒市到腾冲穿越高黎贡山,过了龙江特大桥就进入了腾冲县境。山坳里不时闪过一个个村庄,风格不同于芒市瑞丽的民族村寨,建筑样式也更接近浙皖赣的山区民居。当我们来到腾冲坝上,田野间汉风鲜明、古风悠然的村落更是星罗棋布,要不是远处有高黎贡山巍峨伟岸的身影,我真以为自己已回到江南。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高黎贡山山坳里的村落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腾冲坝子里的村落

朱元璋派军平定云南后,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边疆政策——留兵戍屯,在云南建立大量军事卫所,军人带家属迁入,屯田自给,世代为军。腾冲的第一批军户就是明朝洪武年间迁入的,腾冲汉人的先祖很多来自遥远的苏浙皖。行走在腾冲,我们随处可见粉墙黛瓦的汉式民居和汉式寺庙道观。600年过去了,从家乡带来的文化、习俗和建筑,早已在3000公里外的西南边陲扎下了根。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腾冲的汉人通过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宗族文化保留和强化着自己的身份。一个村子通常不止一个宗祠,和顺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8大祭祀祖先的宗祠。回程时,送我们去芒市机场的司机小郑的先祖来自浙江,前些年郑家的老人还远赴东

汉人深厚的玉文化传统,使偏居一隅的腾冲成为蜚声世界的翡翠之都。腾冲不产翡翠,但邻境的缅甸翡翠都涌入腾冲来加工,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当年从腾越至缅甸密支那一线有“玉石路”、“宝井路”之称,最兴盛时每天有2万多匹骡马穿行其间。寸开泰的《腾越乡土志》记载:“腾为萃数,玉工满千,制为器皿,发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和顺“弯楼子”李氏家族的“永茂和”、翡翠大王寸尊福的“福盛隆”都是当年响当当的大商号。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翡翠公盘展示的精美摆件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腾冲路边诗书砖塔

我们是丁酉鸡年大年初一抵达腾冲的。天气出奇地好,层叠的高原云在蔚蓝的天际铺陈开来。不停变幻的壮观白色团云,时而堆砌,时而延展。白云下面不断地闪过油菜花和村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地赏心悦目,这让我对和顺村外的油菜花海充满了期待。和顺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古名“阳温暾”,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

和顺的寸、李、尹、刘、贾五姓,原籍重庆巴县,明初五姓先祖追随傅有德、兰玉、沐英征战金齿、腾越,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刘氏家谱》叙其始祖刘继宗与寸氏始祖寸庆遍览腾越,最后找到了“阳温暾”,见“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感叹“是泱泱大邑风也……此处可以卜居矣”。他们联络了李姓始祖李波明、尹姓始祖尹图功、贾姓始祖贾寿春,商定一起到“阳温暾”安家。和顺的先民们虽背井离乡,落户高原极边,但和顺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无不浸润和保存了遥远家乡的传统。但他们又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与滇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整合,还走出国门带回异域的文化风情。现在的和顺,全镇只有6000多人口,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却多达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坝子里的油菜花海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巷口外的月台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悠长的巷子

几百年来腾冲一直有“穷走夷方急走厂”的传统,“夷方”对腾冲而言就是相邻的缅甸、泰国、印度;“厂”则是指缅甸北部的猛拱、帕敢、抹谷一带的玉石、宝石矿山。民国元老李根源说和顺“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仪,南州冠冕古名乡”。清末云南学者王灿说和顺“地甲腾冲郡,人行阿瓦城。……富来施教易,日看进文明”。“走夷方”和“下南洋”都是汉民族向外讨生活,颠沛流离、奋起创业的壮举。

当我们漫步在和顺那一条条悠长悠长的小巷,细数那一栋栋历经百年风雨的深宅大院,随处可见那精美的雕梁画栋、德国的钟、捷克的灯罩、英国的铁艺……还有堂前的光鲜大照片。百年老照片中的和顺男人,或气宇轩昂,或春风得意,但照片背后的艰辛和辛酸又不是我等匆匆游客所能感同身受的。据说以前每年的大年初二,“走夷方”和顺男人就要准备出门了。和顺村南有一个“隔娘坡”,多年形成的规矩,母亲送儿只能到这里。和顺民谣《阳温暾小引》这样记述男人离家的心绪:“抛父母,别妻子,吞声独走;众亲友,同送到,隔娘坡头;隔娘坡,好一似,阴山背后;过此地,把家乡,一概全丢。”

《阳温暾小引》又名《吹烟调》,是当年滇西边地男人在家乡成长、出国谋生种种经历的实录,用村言俚语、半文半白写成的歌谣。数百年来,一代代和顺人三五为伴,数十为群,挑上简单的行李,跟随马帮跋涉于边境的穷山恶水之间。从和顺到夷方的路途充满了险阻,一路的狼虫虎豹,一路的瘴烟疠气,一路的人生陷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踏上了异国的土地,“或手艺 ,或帮人,不住跑走;天气热 ,只晒得,汗水长流,起五更,睡半夜 ,谁人怜佑……”。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图书馆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的洗衣亭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暮色里的雨洲亭和贞洁牌坊

于是,和顺多了雕梁画栋的高屋大院,有了平坦的灯芯路和休憩的大月台,有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图书馆和学校,即使到今天,他们的子孙还在领受着先人“走夷方”的那份余泽。和顺村前的三合河,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矗立在水边,这是和顺独特的洗衣亭,共有七座。造型各不相同,但都能晴天遮阳,阴天避雨,亭里铺设了井字形石条,旁边有木凳可坐。清凉的河水从石条间流过,洗菜、浣衣十分方便,这里曾是女人们交流信息、说家长里短的平台。有人说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馈赠,但它真能装得下和顺女人们的委屈和酸楚吗?“有女莫嫁和顺乡,才做新娘就成孀,异国黄土埋骨肉,家中巷口立牌坊。”这些曾经的民谣,无一不向我们倾诉着那个时代,作为和顺女人的那份辛酸。

绕村而过的三合河日夜流淌,蜿蜒西去,汇入大盈江,流入缅甸的伊洛瓦底江。缅甸,正是男人别妻离子闯荡拼搏的地方。清末腾冲人尹艺在《竹枝词》中写道:“担桶河边汲水时,婵娟影照泪如丝。轻风飘坠梨花雨, 流到骠城君未知。依枕风萧雨又凄,梦郎归自瓦城西。懊恼最是长鸣鸟,不管人愁故早啼。”命运稍好的和顺女人,在倍受相思煎熬、含辛茹苦之后,也许会迎来“走夷方”的男人衣锦还乡的那一天。也许,和出门的男人一起回来的,除了那满箱的花花绿绿外,还有一个异国装扮的女子。《小引》中女人们直白地告诫自己的男人:“最要者,不可贪,外国花柳!”但真的带回了,作为一个弱女子又能如何呢?

并非每个“走夷方”的男人都能功成名就、满载而归。如果和顺女人,盼到的是村口徘徊到天黑才进村的白纸灯笼,那只有一袭青衣,形容枯槁,靠着那半分“守志田”,开始一种心似枯井、情如止水的生活直至终老。和顺曾经有过不少的贞节牌坊,如今,村口的双虹桥头、荷花池畔,在原址上恢复了一座,勾起我们对昨日和顺那些命运辛酸和顺女人的回望。牌坊上一副:“遥邻古柏标坚节,永伴青莲送晚香”的对联,让我久久思量,牺牲如花似玉的青春容颜、花样年华和终身的幸福,换来这冰冷的牌坊或许是那个时代和顺女人的宿命吧?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坡坨上的和顺村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村口的荷塘云影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村口的虹桥

和顺的过往一直流淌着诗意,恰如腾冲诗人黄绮襄描绘的那样:“远山经雨翠重重,叠水声喧万树风。路转双桥通胜地,村环一水似长虹。短堤杨柳含烟绿,隔岸荷花映日红。行过坡坨回首望,人家尽在画图中。”和顺的东面是来凤山,西面是马鞍山,北面是宝峰山和擂鼓顶山,南面是黑龙山,和顺就建在黑龙山北麓的斜坡地上,坐南朝北,靠山面水。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也曾用一幅对联来描摹和顺:“一路沿溪花覆水,数家深树碧藏楼”,这幅对联现在挂在“和顺小巷”的大门上。

村前三合河环绕,水流平缓而清澈,村东与来凤山之间还有陷河湿地和野鸭湖。环村还有一个个池塘,塘中多种荷花。荷塘尽头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和顺的高原水乡美景浑然天成、清新自然,但这绝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和顺人经过很多代人努力改造的结果。嘉靖初年(1522),在京为官的寸玉告假回乡,组织乡亲们治理河道,并且修建双虹桥,平添了水卧桥横、花开柳垂的自然风景,感戴寸玉治水功劳,和顺人尊称他为“桥头老爷”。

靠经商致富发达的和顺,田野和人文气息却十分浓厚。双虹桥是和顺的大门,大门之外就是万亩平畴,大年初一,油菜花已然盛开,绵延成片一直到远处的山脚,这气势磅礴的田园风光是和顺最好的底色。军屯的汉人愣是把腾冲开垦改造成了滇西高原的江南,不要以为《阳温暾小引》就是教和顺人做生意的,其实《小引》首先是劝人为农、劝人读书的:“石头山,是吾乡,田园万亩,勤快的,数口人,衣食可谋。”“幼不学,老何为,如同禽兽,三代人,不读书,好似马牛。”“读书人,肯用心,将书读透,自古道,黄金贵,书中搜求;种田人,勤耕种,功夫用够,到秋来,自然得,加倍丰收。”耕读才是和顺人世代流传和向往的生活方式。“穷走夷方急走厂”是生存所迫,是不得已的选择。我想双虹桥前春天的万亩菜花秋天的万亩稻花,永远是走夷方的和顺人梦里那抹最浓的乡愁吧?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文澜壮阔”闾门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文昌宫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图书馆

崇文重教的人文气息是从一走进和顺就可感知的。双虹桥前荷花池中的亭子叫“雨洲亭”,是为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字雨洲)而建的。荷花池边的路叫秋农路,是为了纪念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而命名的。秋农路尽头是“文治光昌”坊,双虹桥西侧桥头是“文澜壮阔”闾门。双虹桥畔传统的文昌宫和现代的图书馆并列更是体现了和顺人对文化的尊崇。和顺图书馆曾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对文化的追慕和追崇是熔铸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的。这种传统赋予和顺浓厚的人文气息,这样的氛围培养出很多的文化及教育名人,我熟知的大众哲学家艾思奇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和顺,已是太阳西斜时分,蓝天白云,昏黄的光线把和顺坝子四周的青山、成片油菜花和鳞次栉比的村庄都染上了神奇的光泽。三合河与环村道并行,道旁是一座座月台,一棵棵大树环绕,站在月台眺望,视野开阔。作为巷道入口或视觉底景,月台不但在空间上有缓冲作用和标志作用,同时还反映出传统的风水观念。当我们转身走进和顺高低起伏的街巷深处,数着和顺的老宅就像数着一个个的梦一样,每个四合院都有一代代“走夷方”的故事。和顺的外沿是江南的表征,村落的内核却带着浓浓的山城气质,高低转圜,层叠起伏。和顺几乎所有的街巷都带着坡度,颇有爬山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了最早来到和顺的五姓祖籍地重庆。他们对阳温暾一见倾心,也许是因为这里依稀有着家乡的模样吧。

和顺“聚族而居”,每一族居住的地名和巷道就以姓氏命名,如尹家坡、赵家月台、寸家湾、刘家巷、贾家坝等等。和顺带有融合的混血气质,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由于“走夷方”,和顺还深受外来文化浸染,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刘家大院的西洋乐台,福盛隆二楼的英国铁艺……和顺8个大姓祭祀祖先的宗祠,也是都风格各异,各种建筑风格就这样水乳交融,和谐并存于和顺。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月台照壁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和顺巷门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坡度不小的和顺巷子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

天色渐晚,我期待的晚霞没有出现,在大石巷深处抬头只看到一点淡淡的红晕。走出深巷,西边的白云变成了灰黑色,而且变得越来越凝重,而天地衔接处还有一点淡红的微光。华灯初上,和顺村口的建筑都做了亮化的勾勒,因为有水,倒影还是很美的,再加上天边别致的黑云,那是带着点雄阔的滇西高原的水乡韵味。

耳旁仿佛听到了《和顺谣》:“小巷深几许,老屋苔色青。山村读书楼,古道风雨亭。朝求金,暮求银,过眼烟云。山养心,水养性,桃园仙境……”“斜阳炊烟起,田园牧童归,河边笑语声,村女洗衣回,少小离,老大回,鬓毛已衰,游子衣,慈母泪,流年似水……” 低吟浅唱中和顺田园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走夷方”的离愁别绪在字里行间弥漫,情真意切,韵味悠长。

这块曾经上演过无数生离死别、飞黄腾达人间大戏的土地,如今也已成为现代人暂别都市喧嚣浮华的世外桃源。历史上的和顺男女与现代人,面对的是同样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老照片上的永恒一瞬,故纸堆中的白纸黑字,只不过百余年的时光距离,远赴边陲寻梦的我们,还真能够读懂这里并不如烟的往事吗?

腾冲和顺:“穷走夷方”走出来的滇西江南

在暮色里告别和顺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322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