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潘璐 记者 盛锐
杭州人的一生里,会走过多少街头巷尾,路过多少个各种各样的地名标牌?
2021年,杭州全市域共新增地名806个,其中居民点地名242个,房屋地名154个,桥梁地名132个,隧道地名9个,公园地名4个,道路地名265个。
聂雪桥、葭萌桥、松风巷、枫潇巷……有的文质彬彬,有的意味深长。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构成人们琐碎日常的地名,可能承载着一段当地口口相传的典故,也可能经历过临安古城茶楼酒肆的熙熙攘攘,它们被写在地址簿上,被登记在户口本上,成为了和具体的个人相牵系的印记和乡愁。
地名是如何命名的?它们有着怎样的变迁和存续?
小时新闻记者来到上城区民政局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听这里的工作人员讲讲这方水土的故事。
1】小小地名背后,流淌着本土记忆和文化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符号与烙印。”
上城区民政局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燕敏说,一个标准化的地名都是由专名和通名组成的,通名是表示地名所指地理实体类型的词,比如街道、桥、路等等;专名,是表示同类地理实体中某一个体的词,比如彭埠、丁兰,“在专名的选取上,我们往往会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理特点,也会注重传承当地的家风民风。”
周燕敏举例说,彭埠街道的地名背后是这片土地上曾经存续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彭埠这块,原本属于钱塘江北岸沙堤,附近居民常常在那边捕鱼,有彭姓的家族就在那儿建造船埠依水而居,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而丁兰的专名,源自于《二十四孝》,“大孝子丁兰’事母至孝’,常年侍奉病床前。母亲死后,丁兰刻木为像,仿佛母亲依然活着那样敬奉木像。”周燕敏说,古有传言称,这里是丁兰的故乡,所以取名丁兰,“现在谈到丁兰街道,想起的不仅是这个地方,还有历史悠久的孝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如在2021年,新定名的潮生路和慈幼街、慈幼桥,就各自呼应了钱塘江的江潮文化和丁兰街道的孝文化。
2】跟着地名走一走,仿佛穿越到南宋熙攘处
翻开2008年编制的杭州市原上城区地名志,一千多个地名,一千多块历史碎片,其中不乏六部桥、皮市巷、剪刀弄、马市街等与古代历史有关的地名。
作为南宋皇城所在地,无论是已经消散在历史烟云中的巍峨瑰丽的皇城,还是如今依旧熙熙攘攘的市井,上城区一大批古已有之的地名,背后都是生动而详尽的历史。
“南宋时,桥东有都亭驿,为当时接待外国来使之处,故旧名都亭驿桥。绍兴二十七年,以桥西显宁寺为基础扩建三省六部官署,吏员达千余人,遂更称六部桥。”六部桥的得名,正是因为它在南宋政府机构的附近,是六部官员上朝的必经之地。我们走上六部桥,也是走在了千年前古人的朝拜之路。
而皮市巷、剪刀弄、马市街等地名,展现的则是南宋熙攘繁华的市场,“比如说皮市巷就是古时人们买卖皮货的地方,以皮肆所聚得名。”
对于每一个地名,工作人员都如数家珍,因为这是他们翻遍史书、逐一考证而最终确定,对于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地理实体,我们都会争取能让原地沿用旧地名。而因为建筑拆除、道路规划等种种原因,现存的地理实体样貌发生了变化,已经和旧有地名无法匹配的情况下,也会采用就近移植和旁生沿用的方法,“我们希望能尽量在城市变迁当中,把原有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3】2021年发出6500多本门牌证和1万多块标牌
如今,上城区地名系统里已经录入了44.3万条地名信息条数,每一条信息背后,都是史书考证、实地探访和征集建议。
这些地名和居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学、房产交易、工商注册、户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到和地址门牌相关的信息,地名的准确和规范使用也关系到区域内居民的正常生活。
周燕敏记得,去年有个下雨天,有位老爷爷带着孙女过来,说是入学遇到了问题,“当时窗口工作人员一看,原来老底子的房产证都是三本证,三本证分别三个部门出,不统一,导致孙女户籍和房产证对不上。”随后,工作人员前往实地查看,核定标准称呼后,给小姑娘重新办了个一本证。
2021年,上城区民政局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一共发出6500多本门牌证,编制门牌号码5300多个,编制包括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内的楼幢、单元、层牌一万三千多块。周燕敏说,“地名文化是很珍贵的宝藏,我们也不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跟着地名游上城’等等,希望让百姓了解地名、了解地名背后的文化,让地名从文字变为能够触摸的实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331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