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最美村落
有古老的村庄
有你所熟知的那个维维
有物流集散基地
这里就是张集镇,位于铜山东南部
2000年由原吴邵乡和张集乡合并而成
距徐州新城区10公里
东邻房村,西接棠张
他的故事,还有哪些?
张集镇
张集镇镇政府驻地在后楼村,辖张集、城头、梁塘、水口、孟庄、李村、二陈、伴山、杨楼、翟山、店东、店西、邓楼、阎窝、张楼、魏集、姥庙、吴邵、下张、孙湾20个行政村。
张集行政村
辖后楼、张集、许庄、徐庄、后赵庄、前赵庄、潘庄、杨洼、韩堂9个自然村。
张集:张集村是个古老的村庄,此村历史至少有1800年以上。该村以张姓取名,设有集市,原名张家集,建国后简称张集。
后楼:原名权楼,因在张集后公路北,故取此名。
许庄:以许姓取名。
徐庄:以徐姓取名。
后赵庄:原名赵庄,以赵姓取名,因在路北故名后赵庄。
前赵庄:原名赵庄,以赵姓取名,因在路南故名前赵庄。
潘庄:嘉庆三年,潘姓在此地居住,故名潘庄。
杨洼:原名葛李庄。后因杨姓人丁兴旺,又因地势低洼,故改名杨洼。
韩堂:韩姓早居,并建有家堂庙,故名。杨洼水库扩建,此村迁至堰上,仍名韩堂。
水口行政村
位于故黄河南岸。辖水口、新村2个自然村。
水口:原名“河头庄”,庄址在堰湾处(现在的水口水库的北闸南部)。
新村:因扩建水口水库,迁建新村,故取其名。
店西行政村
原名小店。因元朝末年,黄姓在此地开店,故名小店。以村中店为界,在店西的村,取名店西村。
店东行政村
原名小店。因元朝末年,黄姓在此地开店,故名小店。以村中店为界,在店东的村,取名店东村。
城头行政村
辖城头、上洪、苗窝、上庄4个自然村。
城头村:因该村位于吕梁城西头,故名城头村。
上洪:很久以前,黄河水上涨淹没此村,故名上洪。
苗窝:苗姓在山窝居住,故名苗窝。
上庄:原名上林,后因住户增多,改名上庄。
梁堂行政村
辖西梁、东梁、尖山3个自然村。
西梁村:原系梁姓家堂庙,庙西为西梁村。
东梁村:原系梁姓家堂庙,庙东为东梁村。
尖山:此村在尖山脚下,故名尖山村。
孙湾行政村
下辖大孙湾、小孙湾、黄庄、吴楼4个自然村。
大孙湾:清初,孙姓迁居大堰湾里,故名大孙湾。
小孙湾:由大孙湾迁出建庄,故名。
黄庄:黄姓早居,故名。杨洼水库扩建,此村迁至堰上,仍名黄庄。
吴楼:明末,此地有望水楼,吴姓在此地居住,故名吴楼。
孟庄行政村
辖东孟庄、西孟庄、后杨家、仁和村4个自然村。
孟庄:相传在很久以前,孟庄村这块土地上没人居住,到处是荒草。后来一对夫妇从山东带着四个儿子来此地安家落户。在此安顿好以后,就想给居住的地方起个名字。父亲说:要想以后过上好日子,我们对外要仁义,对内要和睦,咱就给村庄起个村名叫仁和村吧。过了很久,又来了一户姓孟的人家,孟氏家族昌盛,人口众多,有钱有势,他们就把仁和村改成了孟庄村。
东孟庄:孟姓在此居住,位于东边的,故名东孟庄。
西孟庄:孟姓在此居住,位于西边的,故名西孟庄。
后杨家:杨姓早居,住在东孟村后边,故名后杨家。
仁和村:原名小刘庄。因大家团结互助、家家安居乐业,遂改名仁和村。
李村行政村
辖李村、西郝庄、党庄、陈楼、韩楼、王堂6个自然村。
李村:因李姓而得名。
西郝庄:因郝姓早居此地,位于张集西边而得名。
党庄:清乾隆年间,因党姓而得名。
陈楼:因陈姓早居此地,且建有楼房而得名。
韩楼:因韩姓早居此地,且建有楼房而得名。
王堂:因王姓建有家堂庙而得名。
二陈行政村
辖二陈村、坡里秦、朱洼、卢楼4个自然村。
二陈村:全名二陈集村。
坡里秦:地处湖坡洼地,秦姓在此地居住,故名。
朱洼:朱姓在地势低洼之地居住,故名。
卢楼:清初,因卢姓早居,盖粮仓、做生意,建楼房而得名。
伴山行政村
辖伴山、后杨家2个自然村。
伴山:村庄南部又有两座大山,东部叫黄龙山,西部叫玫瑰花山,在中间又有座黄枚水库,此村庄依山而建,故取名伴山村。
后杨家:杨姓在湖山后居住,故名后杨家。
杨楼行政村
辖杨楼、班庄、赵洼、王庄4个自然村。
杨楼:因杨姓早居,且建有楼房而得名。
班庄:班庄的来历,一说是班庄西北约四百米处,现存有清凉寺的遗址。当时,此寺内存有藏经,数量很多,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份,需晒经一次,要用不少人工搬运出来晾晒,故此得名叫搬经庄,后简化为班庄。另一个说法是当时在本地居住的移民中,最早来到此地的姓班,后来,就把搬经庄改为班庄村。
赵洼:地处湖坡洼地,赵姓在此地居住,故名。
王庄:因王姓早居此地,得名。
翟山行政村
辖翟山、下庄、旗杆村3个自然村。
翟山:因翟姓早居此地小山坡上,得名。
下庄:此村在翟山北山脚下,取名下庄。
旗杆村:清朝咸丰时期,张氏先人张亮基官至云贵及两广总督之职,属内阁一品大员,咸丰皇帝赐匾一块,官察地建造府地与张旗杆,并准其树立旗杆因此得名,叫张家旗杆,建国后简称旗杆村。
贺楼行政村
辖贺楼、郝庄、邓场3个自然村。
贺楼:明末,贺氏在此地居住,建楼安庄,故名。
郝庄:因郝姓早居此地,得名。
邓场:因邓姓早居此地,并有大场地用于收嗮粮食而得名。
魏集行政村
辖魏集村、小河涯村2个自然村。
魏集村:元时,魏氏始祖魏德兄弟三人随母从山西曲沃县,东迁至徐州东35里13图隆乡顾贺东庄定居(位在今小河涯村东南角至下马村西北角一带)。明中时,因此地低洼(现百姓俗称后洼地)屡遭洪水浸淹,人们无法居住,于是村中魏氏族人商定,南迁一里多路建村定居,名曰魏家。明万历10年(1582年),魏氏族人又商定申请建集,并建火神庙立碑纪念,村名遂改为魏家集。
魏家集初更名时,以火神庙为界,庙以东称上马家,庙以西称魏家集。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为防太平军北犯徐州,“昭各直省坚壁清野,以断盗粮,……巩固徐土,用以义安(太平无事)”。于是魏家集开始以石建寨(俗称圩子),将上马村和魏家集圈在古寨内,上马家村名遂消失,统称魏家集。1950年开始,实施土地改革政策,取名为魏集村。
小河涯:该村坐落在小河边,遂取名小河涯。
吴邵行政村
辖吴邵、林东等自然村。
吴邵村:明朝年间,吴、邵两姓在此地安家,故名。
林东村:清初,宋姓迁居彭家林坟东,取名林东村。
下张行政村
辖上张、下张、肖家村、董家村、圣庵村5个自然村。
下张村:清朝,张姓祖居此地,兄弟俩分家,此庄为老二居住,故取名下张村。
上张村:清朝,张姓祖居此地,兄弟俩分家,此庄为老大居住,故取名上张村。
肖家:因肖姓早居此地,得名。
董家村:原名涝坡村。因董姓早居此地,得名。
圣庵:又名圣水庵。清朝,因此地有尼姑庵,庙前有山泉,时称圣水,故名圣水庵,后简称圣庵。
邓楼行政村
辖邓楼、范湖、张桥等自然村。
邓楼:因邓姓早居住,且建有楼房而得名。
范湖:村前有古黄河,范姓在湖边居住,故名。
张桥村:张姓祖居此地,明初黄河泛滥时修桥,取名张桥村。
阎窝行政村
辖阎窝、徐庄、杏坡三个自然村。
阎窝村:明朝年间,阎姓在此地山窝安家,故名。
徐庄:徐姓祖居此地,取名徐庄村。
杏坡村:古时,此村山坡上栽种白杏(银杏),故名杏坡村。
张楼行政村
辖张楼、苏庄、夏楼三个自然村。
张楼村:明洪武二年(1369),明政府令,迁山西平阳(今临汾市)各县民,至中原归德政府(即商丘)徐州东路屯耕生息。其中一支张姓族人,在族长张胜的率领下,迁入彭城东35里隆德乡顾贺西庄定居。明嘉靖26年至32年(1547-1553),徐州连续七年发生洪涝灾害,“膏壌每成鱼路。”明万历44年—45年(1616—1617),徐州再次发生水灾,致黄河在狼夭沟(今大坝村)决堤,顾贺西庄复遭大水淹没。张氏族人为避水患,遂南迁一里多远至出头山北麓定居,建村曰张家。
苏庄:苏姓祖居此地,取名苏庄村。
夏楼:夏姓在早居此地,建楼安庄,故名。
姥(方言,音同亩)庙行政村:
下辖邓庄、姥庙、下马、路庄、魏桥5个自然村。
姥庙村:原名姥家庙。坐落于张集镇境内,南临老回山,北依房亭河,是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
路庄: 因路姓早居住,得名。
魏桥:清朝,魏家在此地修一座小桥,取名魏桥。
下马家:马姓居住在魏集东北角洼地湖里,故名下马家。
—完—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买卖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来源: 彭城房产-铜山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356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