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大美太康|马厂镇马厂行政村,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马厂行政村位于太马公路与涡河交汇处的涡河南岸,距离县城15公里处,原马厂镇政府所在地,是马厂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分为南村、东村、西村。建国时期称为马厂乡。1955年更名为马厂乡马厂行政村,1998年马厂撤乡建镇,又更名为马厂镇马厂行政村。马厂行政村属于回汉杂居之地,共有人口3200多人,回族群众大部分住在马厂西村,人口有1800人,汉族群众1400多人,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0多亩。解放前马厂行政村称马厂集,历来一直是马厂的经济交流中心,有东西和南北大街两条,店铺林立,异常繁华,热闹非凡。每天早上有集,每月逢五、逢十有会,集会期间,本镇村民及附近乡镇村民来来往往、摩肩接踵,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厂行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村外,田间道路全部硬化,家家户户别墅洋楼,各种家用电器普及应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在马厂新开发区,店铺比比皆是,石化服务区、大宅门业、酒店饭庄、农资供应门市部、水电材料供应站、灯饰店,婚纱影楼、灯饰店、服装店、手机专卖点店、生活用品,百货店等货物齐全,琳琅满目。马厂行政村虽然是回汉杂居之地,但是长期以来,回汉两族人民形成了互帮互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村名由来

很久以前,马厂叫白秋集,明朝末年(1641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带领起义军,三次攻打开封时,在此安营扎寨,并在此地建有养马场,养马数千匹,故称马场,后来演变成马厂。

姓氏族谱

马厂村回族,以马姓为主,另有柳姓、方姓、盖姓、于姓、王姓;汉族多以王姓为主,另有张姓、欧姓、滕姓、靳姓。

马氏,马姓回民很多,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马与默谐音,人口1000多人。

马氏族训:团结奋进、传承文明、创建和谐、族富国强。

马氏家训:品德端正、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友爱兄弟、怜恤孤寡、和睦乡邻、严尊教义、恪守族规、婚丧从简、楞志芸窗、体察民义、清正廉洁。

方氏,据传说在明朝末年(公元1644年),方姓人参加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一部分留在了马厂,因会做生意,就在马厂集上以卖小吃为生,另有一部分去了淮阳,方姓人口有100多人。

柳氏,据《柳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十年(1671年)前后,镇守江北狼山的总兵,柳同春退职后,清政府拨款在太康县马厂为其修建了将军府第,柳氏一脉遂在此定居下来,现有人口100多人。

盖氏,于氏,王氏,没有家谱,据传说这三姓回民是解放前从外地流落在此地的,这三姓居民有400人。

马厂村汉民以王姓为主,居住在南村,太康王姓始祖是王路,他是在父亲王巩因受苏轼的“乌苏诗案”牵连,而贬到岭南出生的,因被王巩怀抱在胸而行走路上,因此取名王路,明朝初期由于人口迁移,王姓一支来到太康马头前坡,之后,马头王氏的一支来到马厂安家落户。目前,王姓人口有1000余人。

马厂东村的汉民欧氏,张氏、滕氏,武氏,皆无族谱,据传这四姓人家是义和团运动时流落到此地安家落户的欧氏目前有150多人,张氏80余人,滕氏20人,武家32人。

民风习俗

马厂西村多是回民,回族群众信奉伊斯兰教,每年过一个月的斋月,不吃死物,以牛、羊肉、鸡鸭鹅肉为主,禁猪肉,在回民面前吃饭时尽量不提猪肉类食品。

方言

二大爷赶集----随便溜。

半过晌----半下午

怪害怕----很害怕

木 牛----没有的意思

特产名吃

马厂鸭蛋

马厂鸭蛋,因北靠涡河,此地的鸭经常在河里放养,鸭蛋多是双黄蛋,色泽嫩黄,食之可口,享誉豫、皖两省,凡来马厂的客人都以吃马厂鸭蛋而自豪,清朝中后期作为贡品曾进贡到北京。

烧饼夹羊肉

马厂烧饼,外焦里嫩,所夹羊肉采用特制配方炖煮,风味独特,自立一派,有句俗语说的好:要想神仙享受,就吃马厂烧饼夹羊肉“。目前,马厂集有两家肉馆,常客不断,生意兴旺。

文物古迹

马厂西街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6年),占地5亩,大殿古色古香,各种牌扁呈现出清真寺的古木典雅和端庄大方,清真寺大斤楼上有醒目的伊斯兰的标志,宝瓶和月亮。北讲堂里挂着曾荣获县、市、省民族工作先进单位的证书和牌扁。

大美太康|马厂镇马厂行政村,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大美太康|马厂镇马厂行政村,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大美太康|马厂镇马厂行政村,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大美太康|马厂镇马厂行政村,村名由来、姓氏族谱、民间传说

马厂繁华街道

口述:方传信

撰稿:王雪梅

审核:赵其正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381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