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武功窦氏 温婉贤淑的李世民之母

武功窦氏 温婉贤淑的李世民之母

李世民之母窦氏,史书有传,但记载甚简。况,只记其姓,没记其名。这恐怕与中国历史上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吧!尽管如此,可这位非凡的女性所留下的故事,却在民间广为传颂。

  明初的《唐太穆皇太后窦氏传》的石碑拓本是这样记述的,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窦氏,北周神武公窦毅之女,窦氏年少,习诗文,善书法,文富体雅,聪慧过人。能以贤淑之性,温婉之情为他人称道。其远祖为避难,于西汉新莽年间徙迁平陵侯苏建封地武功而居,故也称京兆平陵人。五百多年的生息繁衍,武功渭河岸上就多了一个望族并形成了庞大的村落,明时称其为“十里窦村”。难怪,《续志》和《武功地名志》均有“李世民之母窦氏,武功古窦村(今立节村)人”的记述。

  窦氏出身名门世家,经济上自然允许她涉猎诸子百家,诗词书法和度曲弹唱的爱好。而让她从小就懂得事理的是,父亲虽说在朝为官,却怎么也得不到生性多疑的舅舅周武帝宇文邕的重用,她们全家人也只好和其他皇亲贵族一样,被迫远离京城,住在武功这块分封之地上。窦毅每隔十天半月回来一次,每次回家除了给她辅导功课检查作业以外,就是陪着夫人烧香拜佛,坐禅诵经。慢慢的父亲这种韬光养晦的作派和母亲那种与世无争的性格,以及耳濡目染的佛家学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就是在这样环境的熏陶教育下,她显得尤为的持重老成,小小年龄就已经懂得了臣藩之礼、应变之道。练就了“遇事多谋,且能机智周旋”的能力。

  在她幼年时代,就已经用她超前的思维和眼光让人们认可了她见识超群的智慧和胆识。那是她六七岁的时候,北周四面楚歌,周武帝为了得到力量强大的突厥人的帮助,便娶了一名突厥公主为妻。谁料想这场政治婚姻,就没有感情可言,夫妻关系更是薄如纸片。两人经常为一些小事大动干戈,吵吵闹闹,双方为此都颇感失意。而这位突厥公主更是触景伤怀,痛哭不已,悔恨自己当初就不该下嫁到这北周之地。这事让窦氏知道后,她就利用元宵节来长安皇宫舅家小住的机会,主动劝说舅舅。“现在我们还没有力量抵挡四面的敌人,期盼舅舅能以天下为重,怜惜百姓,与皇后和睦相处,这样强大的突厥才能帮助我们消灭江南和北齐的敌人,等我们力量强大了,就有望统一中国。”周武帝听完这番奶声奶气的话语后惊讶地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这平日里不起眼的黄毛丫头,竟然说出如此谋略深远的话,真是让他始料不及。此时的周武帝倒说不出一话来,激动、感慨、委屈、难过,复杂的情绪写满在这位硬汉的脸上。他感激地一把搂住这平素里不曾相见的外甥女,眼泪就像泉水一样从眼眶里涌了出来,滴到了窦氏的脸颊上,窦氏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的话语在舅舅心里起到的变化。于是,她又像一个小大人似的几乎天天来到新皇后的宫里,脸笑开了花,为皇后弹曲唱词,解烦除闷,她那天真烂漫的性格与作为,渐渐得到了皇后的喜欢和认可。

  窦氏13岁,已出落得楚楚动人。正当提亲者络绎不绝为她择婿选夫时,却传来不幸的消息。宣帝病故,国丈杨坚借女儿贵为皇后掌握了兵权,以“禅让”为由废掉并毒死只有6岁的周静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这让窦氏实在难以接受,她恨自己不是男儿,没有力量帮助舅家夺回江山。悲愤之中提起毛笔在纸上抒发自己内心感怀。“国亡心亦碎,无暇选夫君。誓言复北周,巾帼胜须眉!”争强好胜的性格,加速了她复仇之心的膨胀,她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是不是应选择志同道合的夫君,和自己共同实现复兴大计。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这位在改朝换代中谨言慎行,先图自保,再谋反击的忠良之将,态度冷漠,表情淡然,但内心已和爱女达成共识,只是没有表白而已。这时,他想到更多的是这女子决非庸俗之辈,选夫真的应慎重考虑。

  经过一段时间的留心物色,杨坚的外甥、少年唐国公李渊进入了窦毅的视野。李渊这个身上融合了独孤氏人与汉人优点的皇亲国戚,虽说年龄不大,可人缘特好。且武功高强,尤其骑射技艺堪称一绝。他和窦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爱好书法。窦毅思忖女儿如能与李渊结合,那定会是珠联璧合,方成大事。窦毅把这一情况向夫人和爱女告知之后,全家人商议策划,决定就用“锦屏射雀”招惹李渊前来参加此项活动。窦毅便请来画师让其在屏风上画好两只孔雀。规定凡有意上门求婚者,必须在百步之外用箭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如果谁能射中,就把女儿许配给谁。告示发出后,人们相互转告,这事很快也就传到了李渊的耳朵,李渊也早闻窦毅之女才貌双全,倒还曾动了拜会之心,未曾想却传来这等消息。比试那天,好些射箭功底扎实的青年才俊都以失败而退出,最终被百步穿杨、动作潇洒的少年李渊用两箭一发之功射中目标,一举夺魁,成为窦家的乘龙快婿。雀屏中选的成语也就由此而来。

  血管里都流淌着贵族血液的一对有缘人终结莲理。婚后的那段日子,是李渊和窦氏最幸福的时候。他们举案齐眉,畅想在弹曲唱词的快乐里。他们相敬如宾,徜徉在对诗填词的游戏中。窦氏用她超常的才华和细腻的体贴,让李渊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依靠。而李渊用他骄人的武功和高超的骑射技艺,更给家人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和安全感。夫妻俩就这样琴瑟和鸣,恩爱相溶,才有了窦氏留下观漆水入渭河风光景致的诗文。“漆水清,渭水明,两水汇流亮如晶。左岸槐,右岸柳,渭河漂行船几艘。相公那知吾家美,只有居住才明白。”今天,在立节村南的漆、渭水交汇处,就有他们当年居住的庆善宫遗址。我想,窦氏当时让李渊把家安置于此,一个是为了照顾父母,再就是把水路当做现代的高速公路用,图的就是便捷快速。也就是在这个家窦氏用宽厚仁慈,有求必应,勤劳俭朴的美德,初次在李府上下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和声誉。

  当他们的儿子建成长到12岁女儿长到6岁时,李渊从山西楼烦调到岐州任刺史,全家人也搬进了县城武功居住。这时,窦氏身怀有孕快九个月了,可她还要亲自忙碌着搬家未尽的事宜。开皇十七年(597)十二月十六日,窦氏再次从漆渭渡口的家搬完所需物什,就把若大的府院交给了窦门堂兄一家人看管,自己便带着丫环佣人和家院分坐几辆马车向县城走去。一路上北风凛冽,天寒地冻。马车的轱辘只能顺着弯曲的车辙,高低不平地向前行驶。当行驶10里地时,天空就飘起雪花,窦氏的肚子开始疼痛起来,她想距离生产还有些时日,是不是车辆颠簸的原故。于是,她让丫环给屁股下面垫上被子,并嘱咐车夫不要磨蹭快点回家,自己却咬紧牙关硬是坚持到了家门口。此时,窦氏肚子疼得已经下不了车了,佣人们只好前呼后拥地将她从车上抱到了卧室,几个有经验的老妈子看了情况后知道夫人要生了,便吩咐人们生火的生火,暖炕的暖炕,烧水的烧水,接生工作很快就准备就绪。窦氏在一阵痛苦之后,孩子终于出生了。母子平安,又是男孩,李渊得知这个消息后,顶风冒雪骑着快马,火速赶回。当他看到爱妻娇弱的身子骨和在襁褓里的婴儿躺在温暖的炕上时,他提到嗓门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一个多月后,窦氏全面回复。只是孩子因早产而体质虚弱,需要细心的人周到的呵护。看着亲骨肉还是如此的稚嫩,窦氏心如刀绞,不顾自已虚弱的体质,便扑下身子无微不至的照管起了孩子。或许是母爱伟大无私的原由,不到一月的时间,孩子已经脸泛红色食量大增,身体逐渐硬朗起来。一天,窦氏正在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转悠,李渊和女儿在一旁玩游戏的时候,只见一书生模样的青秀男子走进庭院来到窦氏跟前,看着她怀里抱着的孩子说:“这孩儿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方弱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走后,窦氏和李渊便在其语中取出两字,给孩子起名“世民”。

  世民质弱及为难管,好不容易长到两岁,可偏偏中原干旱,只有关中小麦还有点收获。窦氏为了补充口粮,她带领仆人们来到贞元以东收割过的农田里拾麦穗。她不怕烈日暴晒,不顾麦茬扎手,让拾麦穗的人都很感动。人们看到窦氏两只手一刻不停的在地里捡拾麦穗,被麦茬扎得鲜血都流了出来也不叫苦,便大加赞叹,“夫人做活可层的很么!”后来,当地的人们以皇帝他妈到此拾麦为荣,就将此地称为“可层”。可层为武功方言,是“利害”之意。至今,北可层、南可层和可层铺这三个村子的人们都有拾麦穗的习惯。

  窦氏不但有天下女性共有的善良与勤劳,还有一般女性所不具备的机敏和聪慧。特别是她帮助李渊处理事务,仿照李渊笔迹给好些折子上批写出的毛笔字,让同僚和下属都难以辩出。窦氏的才华让李渊为之倾倒并有了依赖感,一日,李渊闷闷不乐的回到家里向夫人叙述,隋炀帝嫌他脸上皱纹多说他是阿婆脸,窦氏听后反倒乐呵呵地说,“阿婆好呀!阿婆就是堂主的意思,夫君不是唐国公吗?那不就是说你是唐主吗,有啥难受得,应当高兴才是。”一句话说得李渊眉开眼笑。窦氏就是用这种锐利的眼光,超越的思维,抚平了丈夫的心伤。

  窦氏和李渊的感情甚笃,她一生给李渊生了四儿一女,儿女们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可以说人人是英雄,个个是好汉。至于后来弟兄们为了争夺皇位,李世民杀兄刃弟,这都是封建皇位终身制和继位嫡长制导致的结果。可是,李世民执政以后却将古老的中华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成为后来历代帝王治国理政的典范和榜样。

  而这一切,窦氏这位伟大但又可怜的母亲没有看到,却因痨病于大业九年(613)五月,死在了去涿郡探亲的路上,时年46岁。

作者简介

杜晓辉,字建辉,男,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咸阳分会副会长、武功县文联主席、武功县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武功创作基地主任,创办《有邰文苑》文学期刊,任主编。中国文联第20期全国市县文联负责人研修班学员。主持编写了《武功文联志》。作品散见于《文艺报》《解放军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华英才》《作家报》《陕西日报》《延河》《黄河》《延安文学》《西安晚报》《咸阳日报》等国内报刊网络。“苏武里贯考析”一文入选2015年至2016年成人高考教材。著有散文集《故土情思》《望我故乡》《盛世印迹》、诗集《溪水流韵》。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416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