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编者按: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世俗的人们提出了生命与真理的哲学思考,他认为悲剧体现了生命真正的形而上的功能,提供了某种形而上学的安慰。而面对正在上演的悲剧,生活在其中的艺术家,正在经历什么思考?

也许生活中反常的东西,对艺术来说却是正常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出现后,几乎所有经历过“非典”的人们都会回忆起十七年前的那段日子,空气中弥漫着白醋,消毒液与恐惧混合的味道。我们以为永久删除的病毒,似乎一键恢复,并升级爆发。灾难面前,艺术也许是无力的,也许是挣扎的,也许是疗愈的。也许我们不应无视艺术家在作品中记录的过往与预示的未来,无论什么时刻,人们都需获取精神的救赎,而艺术恰恰是其中一扇通往那里的门。

艺讯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专题系列采访,为大家讲述,经历过非典也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艺术家、策展人、学者的状态。本辑分享人:王璜生、林志、张隆、靳卫红、张春红、周岚、徐冬青 、叶蓓、张春华、韩文强、黄含康、刘琦、张文超、冷广敏。

王璜生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王璜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

原定春节期间,在家乡揭阳的狮峰书院举办一场学术讲坛,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教师王艾博士主讲《地缘文化与美术潮流---以岭东绘画与上海美专的亲缘关系为中心》专题,节前我还到狮峰书院先安排好相关的工作。不料,1月23日一早,好友孙晓枫来电,说目前“新冠”疫情好像严重起来,劝我狮峰书院这次的讲坛还是不办推延为好。他还说,今天起广东美术馆等都闭馆不对外了。我当时想,难道这么严重,公共服务机构说关门就关门了吗?记得2003年“非典”期间,广东美术馆所处的广州二沙岛,有一所医院,据说“非典”的第一例死亡就是发生在这里,而且还是医务人员为了救治“非典”病人而感染牺牲的(后来在医院里还树了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像纪念这位牺牲的护士长),二沙岛一时成为了“谈之色变”的重灾区。

而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广东美术馆,那时也没有闭过一天的馆,观众参观人数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当然,我们加强了很多的检测、消毒等措施。有意思的是,当时正好举办《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特展》,开幕的时候,我们除了邀请来艺术界文化界的嘉宾外,还特别将广东省佛教协会负责人,也是“六祖”真身所在地的南华寺主持释传正大和尚也请了过来。大和尚的隆重出席,自然带来了众多的随从和信徒,一下子开幕式热闹非凡。大和尚在开幕式结束参观来自“天竺之国”的佛像展厅时,郑重其事地来了一场为世界祈福,为人类消灾的“法事”仪式活动,他击打的清脆铃铛声与口中念念有词的诵经声,使整个展厅增添了艺术之外更丰富的内涵,“佛像”回归于她们本源的意蕴。这实在太有意思了!其实,“非典”时期的广东,尽管曾被指责因钟情“野味”而引发“非典”,但是,广东的市民生活依然很“鲜活”。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王璜生,《疫期日记20200206》(局部),2020, 纸本水墨拓印,100 × 68 cm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王璜生,《疫期日记20200214》,2020, 纸本水墨拓印,65 × 46 cm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王璜生,《疫期日记20200217-1》,2020, 纸本水墨拓印,68 × 68 cm

这次的“新冠”疫情来势凶猛,一下子武汉“封城”了,到处也“封城”“封区”了,城市里的马路街道,一下子也变得万分的寂静,有时感觉寂静的像死城一样。每天一起床都迫不及待查看疫情的发展情况,特别是为那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而屏气揪心。在这样的疫情期间,有太多的感触、感动、感怀与思考,面对如此汹涌而来的自然病毒,甚至是社会病毒,艺术能做什么呢!我想,只有去行动,去表达,表达对生命的抗争、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创伤、生命的珍惜与呵护等等的感受与思考,因此,疫情每一天都在发展变化,我也每一天记录下自己情绪的波动与思绪的关注,便有了这批《疫期日记》系列作品。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疫期日记20200218》 纸本水墨拓印,136x68,2020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疫期日记20200204》 纸本水墨拓印,100x68,2020

说来也奇怪,去年以来,我一直在关心生命与呼吸的问题,也创作了一批以“呼/吸”为主题的作品,包括平面水墨、影像、装置等,原定今年2月份在上海龙美术馆展出,个展的题目就叫做《王璜生:呼/吸》,因疫情关系,更是因“呼吸”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展览也延期举办了。但是,其中的影像作品,近期偶然发给了范迪安院长看看,他马上发回了观后之感,特别说到,“在表达上运用了叩击感知的元素:急促的呼吸声直逼人心,氧气瓶象征着救赎,他自己敲击氧气瓶的行为如同驱疫的仪式···作品在场景和动态的剪辑上丝丝入扣,在光影和声音的混响上构成多声部节奏,结尾的钟声尤其富有意味,交织着生命的飘逝和生存的希望。”真没想到,我的作品中还有一种“驱疫的仪式”感,这使这作品多了一层现实的涵义与意义。联想到2003年“非典”期间南华寺主持大和尚的那场祈福消灾“法事”,似乎冥冥中我的敲击氧气瓶的行为及所发出的洪钟般的声音,也有着“驱疫祈生”的意味。愿全世界的疫情早日消除!愿生命得以美好!

2020年4月3日于北京北郊

林志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美术史、设计学院教授及绘画系主任杰克逊国际研究院中国研究所联席教授

去年十二月初,一些中文海外网站开始报导武汉出现奇怪病例。刚从威尼斯回美不久,根本没注意,只看标题,从未点击,更没读文。十二月圣诞节期间,忙着准备研修假后返校授课和2020年与中国美院和东南大学交流的事项。此时数个东亚国家发现类似武汉的病例,感到武汉情况非同一般并关注国内和海外报道,追踪、严查中文报刊引用的英文报道和欧美专家的原文阐述,以辩真伪。回想「非典」疫情时,我没有这么投入。

2003年春,我在准备由杰克逊国际研究院中国研究所资助的南京考察时,得知国内非典疫情。天气变暖,回国的可能性变得更小。所以,改变了行程,五月东去犹他,八月南下加尼福利亚。从此我踏上研究美国十九世纪华人历史的行程。2003年至2011年,每逢五月我去犹他州参加金道钉庆典, 以纪念1869年5月10日美国首条跨洲铁路的竣工。最后一次去那现场录影是2018年。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2018年林志在犹他州现场录像重演金道钉庆典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1869金道钉庆典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林志大型视频实物装置“中国佬的机会”

回顾这些年对美国历史的研究:上百次赴华工遗址采访、写生和录像,在西海岸重要档案馆、图书馆、法院、历史协会寻找第一手史料,十几次在美术馆举办专题个展。可以说这个历程改变并全面了我对美国历史和欧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识。

春节之前新冠疫情突变,武汉封城!湖北封省!接着,全国人民待在家!中英文的报导铺天盖地,每天提着心细读。单日手机视频时间的记录不断刷新。接着我开始了一场自发的运动:在脸书的朋友圈内发文登图,在与同事和研究生的交谈中讲事实、辟谣言、批谬论。这是一种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责任。当年苦难的华人受到语言和文化的限制,没有话语权。作为一个读书和教书的,怎么能在这百年不遇的人类灾难中吞声无息?

我正在制作一幅反映1885年秋发生在美国塔科玛市驱逐华人惨案的十米长卷。因为涉及许多历史细节和使用各种复杂的文化符号,作品仍在制作的中期阶段。这幅作品提醒美国民众,这个国家拥有根深蒂固仇恨和虐待中国人的历史。十九世纪的华人用血肉和生命建成五条横贯美国的铁路,但是每条铁路的完成庆典上却没有他们的任何踪影。华工全心投入美国西部的建设,而且夜以继日地在二十九个州保养和维修整个铁路系统。美国回报他们的却是无数的排华流血暴和屠杀,以及臭名昭著的种族歧法规案:《1882排华法案》—— 历时六十一年严禁华人入境和成为公民。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林志塔科玛美术馆个展

二月二十九日晚,学校要求准备进行网上教学和期末考试。二月中下旬华盛顿大学Dr. Helen Chu教授顶着压力,通过测试证明新冠肺炎已在美国社区传播。国家防疫中心命令她立即停止所有测试,不准她公布结果。但是华大校内的安排紧锣密布, 所以当国家防疫中心一公布疫情,华大立即于3月6日晨宣布停止教室授课转网上教学。这是美国第一所大学因疫情关教室授网课,当晚西岸的斯坦福、东岸的普林斯顿纷纷跟进。

不去学校也好,宅在家里练习写字,否则怎能把黄遵宪的《逐客篇》书于长卷的后跋?所以天天写。没名师高人指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争取早日能成为被赶上架的鸭。动手和动眼,但耳朵闲不住,所以系统地听完几本美国史、世界史以及有关人类机体研究的有声书籍。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疫情中练字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练字时听完的有声书籍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华大美院系主任网上会议截屏

不去学校,整天在家里绞尽脑汁把绘画课程搬上网。这周所有的会议都在网上开,下周所有的课全在网上教。两周前师生匆匆离校后,清洁工们立刻把教室逐个消毒。前天在「呆在家」的州长指令生效之前赶回办公室取书,整幢美院大楼只有我一人。看着绘画系的走廊中到处挂着学生没取走的作业,不免问,何时学生们能会回来取画?我们何时复课?

还有一个重大事件:三月十日华盛顿州进行了总统初选投票。那几天暂时把疫情抛到脑后, 但疫情影响了无数人的决定。关键时刻要选对人,否则国将不国的日子没完没了。许多同事和知交们相互用电话邮件劝说,没日没夜,没完没了。是的,在国难和人灾之际,需要的是有理性、尊重科学和能办事的人。投完票后立刻在脸书上登了此照片:别再来劝票。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停课后的华大美院绘画系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3月10日總統初選投票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华大校园樱花周六3月28日

每年三月底,华大校园里百岁樱花树的灿烂引来人山人海。今年开满花的树下却空无一人,谁有心赏花?今日的美国是二月的国内,纽约当今就是当时的武汉。

下周春学季开学。我们要把所有绘画的课程推上网,谈何容易。美国的疫情日趋严峻,恢复正常之日非常遥远。许多的未知,无数的挑战,而且这一切谁都没经历过。“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们能成为胜任的探路者吗?

林志

2020年3月28日于美国贝尓优华盛顿湖畔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4月3日参加"家测新冠肺炎"的试验

后记,4月3日晨接到西雅图地区新冠肺炎评定网络的通知:已发「家测」试验盒。中午,接到试盒,迅速按程序完成采样。下午1时,测试盒被取走。3月23日由华大医学院和盖茨基金会开始招募志愿者进行「家测」的试验,便立刻报名。希望「家测」早日被批准并送至成千上万人的家!

张隆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张隆 当代美籍华裔艺术家

2003年非典时期我在上海。我被代理公司从洛杉矶派往上海,完成我的衍生品生产计划。我的作品被手工复制到玻璃上。我每天清晨就去工厂,一直到晚上12点,有时更晚些。我对细节的挑剔经常使工厂经理恼火,引起很多争论。作品从二维平面转为三维立体,经过手工艺师的复制变成一件衍生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我需要从开模具开始。

我因为太忙几乎没有感觉到非典疫情的存在。我的两位同事因为听不懂中文,根本不知道有非典这回事。由于作品都是在美国创作,然后带回来制作,所以在非典时期我没有画过新的作品。2003年我感觉自己已经从经典现代主义艺术的圈子里走出来了。在整个80年代中国的艺术家沉浸在欧洲现代主义绘画的形式之中,由于没有参照,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只能单向学习,把学到的画法当作自己的创造。这种习惯在一个崇尚独立创新的社会是行不通的。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Acrylic on linen canvas.208 X 120 cm/82 X 47 inch.2018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Acrylic on linen canvas.208 X 120 cm/82 X 47 inch.2018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Acrylic on linen canvas.208 X 120 cm/82 X 47 inch.2018

非典时期的上海很多餐厅都关闭。小餐馆里的宫保鸡丁找不到大块鸡肉,都是一些连皮带骨的小块鸡肉。我没有问题,什么都可以吃,两位同事开始抱怨没有整块的鸡肉吃,我们开始寻找KFC,找到一家营业中的肯德基炸鸡店连吃带打包。所谓中西文化融合是不太可能的事,也没有必要。宫保鸡和炸鸡都很好吃。工厂周围的火锅店也关门,但没过多久又开门营业了。火锅店换了主人:一位美丽的重庆女孩买下了关闭的火锅店,每天开门到深夜。30年过去了,每次回上海一定会光顾这家火锅店。第一个集装箱货柜终于离开了上海港,我的工作也完成了,回到洛杉矶开始新的创作。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Jimmy 和我在比弗利山庄

2020 年疫情发生时,我在洛杉矶。原计划春节后回杭州工作室完成一组由30幅大型油画组成的系列作品。我和朋友 Jimmy 都是60年代出生,80年代进入大学。我们对如何表达那个时期充满兴趣,Jimmy 是学中文的,我认为中文系的都善于表达自己的。我计划2020年完成的新作品,因为疫情我只能通过网络与他交换想法。去年和 Jimmy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过的生日,他说春节带夫人和女儿再来,没想到遇到COVID-19,他选择与自己的企业和员工共度疫情,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最新创作的这组画的名字都是他取的,等作品完成后会专门出版一本画册,也许可以取名为COVID-19。

我是在iPad上完成第一阶段的图稿。过去从来没有想过在iPad 上画画,我对画家大卫·霍克尼的iPad作品表示怀疑,我怀疑那些风景画都是草稿。根本没有完成就被卖出去了,也许是我羡慕嫉妒恨。哈哈!因为在iPad这样的电子设备是不可能达到手绘的质感。无论乔布斯有多么聪明,他最终没有体会到画笔和画布带来的灵动。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为慈善拍卖做画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慈善拍卖海报

2020年3月4日,在上海作品《狂墨》参加 “风雨同舟” 艺术抗疫慈善拍卖。疫情期间艺术家参加这样的慈善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事,无论拍卖结果如何,事实上为艺术家提供了一次表达的机会。郑好先生告诉我这次参加拍卖的艺术家多数是专门为拍卖活动创作了新作品。就在国内疫情开始好转时,美国疫情暴发了。这里的生活很平静,我一般都不关心外面的事情。前几天去超市发现卷桶卫生纸都卖完了,人们的恐慌开始蔓延。没过几天,洛杉矶的第一死亡感染者开始出现,学校停课等都跟着来了。

我在大学里学习的是写实绘画,从最基本的素描开始到油画写生和主题创作。我从1988年开始画抽象画,从此写实和抽象总是同时存在于我的画室里。我觉得很自然,没有什么不舒服。我能够驾驭写实与抽象的表达方式也是我的风格,越是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越是喜欢在不同的风格之中自由行驶。比如毕加索、克利、李斯特等等。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女儿在家做的烘焙

宅家里做饭是比较有兴趣的事,女儿喜欢烘焙各种西式甜点,在我看来甜点是西餐的画龙点睛。上海的西式餐厅很多,要知道是不是正宗西厨,点一个甜点就知道。我喜欢烤牛排,吃过我做的,都比较认可。2018年,张小波和他太太、弟弟和弟媳在我家过年,我做的就是牛排和烤羊肉。回北京之后他就买了一个烤炉,估计每天烤牛排,没多久就喜得贵子。3月24日,疫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灾难!感染人群迅猛飙升。病毒是上帝的特权,在人类开始傲慢无礼时就会面对病毒的袭击。历史上发生的由病毒引发的瘟疫已经很多,圣经说末日审判不会只有一次。

靳卫红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靳卫红 艺术家、艺术史博士

2003年的SARS对我来说已经很遥远了,留下来的只有一点点淡淡的印象:戴二层口罩去办公室;见朋友需隔着栅栏;关心CCTV新增患者的数字;北京的抗疫圣地小汤山,其它的,真是淡 了。自然, 一个名字我是不会忘记的,就是这次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钟南山。我在南京,疫情不严重。

这次疫情,我还是在南京,本来是春节大家庭南京聚会。这次疫情带来的最大的体验就是安全界限没了,全球疫情搞成现在这个样子更是加强了这个感受。碎了一地的疫情生活,碎得一地的网络生活。方方的封城日记最近大火,一个疫区的亲历者想说一些自己的话,她本意也未想过要成为时代的纪念碑,但围绕着她的写作掀起的风波,发生的争辩,真让我看不懂。我疑惑了,方方说了该说的话,为什么这些人如此轰她?是她跑过了时代,还是时代又折返回去了?她的日记处境提示了一个大问题。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疫情》 纸本 2020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痛苦》 纸本 2020

最近我的创作一直是与自我相关的,而这个自我总是有些不开心的,有些孤独的。开始宅在家有种很安定的感觉,灾祸来了,只好等着它过去吧。每天在家写字,做些小作品,也不错。后面便听见某种号召,要求艺术家拿起手里的画笔参与到抗击疫情斗争中,接下来我们都看见了,美术家们的铺天盖地的战斗豪情。艺术只能概括你自己的处境,虚假的动作不会起任何效果。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压倒》 纸本 2020 手稿

最近读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些文章写于90年代,但完全可以放在现在看啊。写作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有价值了。他谈人性,谈政治,谈文明,谈文化,每篇都是当代的镜子,很益智的文字。说到做饭,自然啊,不做也没吃的,外面都关了。我本来也是个爱做饭的人,但是还从来没有过两月顿顿在家吃饭的经历呢。中国人的宗教其实是吃饭。

张春红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张春红 艺术家

2003年非典时期, 我正在美国读研。作为局外人,非典对我的艺术创作没有任何影响。当时有幸获得全额奖学金,首次参加在美国东北部缅因州斯高黑根绘画和雕塑学校 (Skowhegan)的艺术驻留,并用综合材料完成了第一件室外装置作品和一幅在24小时内完成的3米高的意大利湿壁画。这些实验性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Life Strands, 30ft H x 5ft W, charcoal on paper on scrolls, 2004

这次疫情我仍在美国,从去年年底在中国的始发到今年三月中旬在美国的蔓延,这段时间是我创作的繁忙期和对疫情的关注期。在每天不到6个小时的睡眠下,一边赶制今年4月在米兰大皇宫的展览新作,一边还要抽空跟踪疫情的最新报导,人被搞得身心疲惫。从开始对中国媒体不透明性的愤怒,再到封城后对百姓和救护人员生命危机的担忧,最后就是对作品能否按期完成的紧张。这批新画是我和米兰著名的 Alcantara布料公司的首次合作,并用水墨在巨大的黑白布料上绘制完成。一共8幅作品,每件 2米宽10米长。从去年10月初实地考察回来后,就已经定好了构思。作品内容跟当下的疫情没有任何关系,主要是结合诗书和绘画重新解释中国的山水画。由于近日欧洲疫情的大爆发,导致了意大利的封城沦陷。米兰的展览也因此推迟了。惊讶的是自己在这个非常时期将作品全部完成,如期寄出。遗憾的是不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作品最后完成的效果。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working with Fresco

现在中国处在疫情稳定期,美国处在爆发期。由于两国国情和疫情各异,政府和百姓对此的看法和心态也有所不同。两周前美国开始进入紧急状态,一些病菌受害的地区包括我住在的堪萨斯州也宣布了禁行令。但目前美国的事态并没有像中国封城那么严重,人的心态也没有那么恐慌。疫情对美国的侵害程度也取决于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像我住在的美国中部地广人稀,确诊和死亡人数都没有过百。疫情严重的地区多发生在东西海岸。近日对华人的种族歧视也都爆发在几个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像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尤其是在房价低和犯罪率高的地区。这些人是没有文化的无业游民和社会底层,他们是被政府利用和新闻误导的少数,并不代表美国有学识和见解的大多数。但是哪里都有好人坏人,还是要多加小心和提防,庆幸自己住在美国中部安全的大学城。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Twin Spirits#2 side view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Environmental Study#1

周岚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周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

2003年非典期间我在北京,那一年的经历印象深刻,因为头一年8月底我刚生完孩子,休完产假接着休寒假,还没等到5月初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就收到了非典停课的通知,所以前前后后等于休了一整年的假,不过什么创作也没搞,就在家带孩子了。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20200207-1 北京

这次疫情我也一直在北京,只觉得突如其来的灾难仿佛暗箭一般,让人猝不及防。一切都很失真,楼下的街道空无一人,仿佛多年前描写末世的科幻电影《我是传奇》中的镜头:人类被病毒击垮,空荡的城市里一片死寂。

如期而来的寒假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为了准备开学以后全院网络教学的工作,我和同事们从1月23日大年初一就开始了紧张的组织工作,好在一切顺利。原来的创作计划全被搁置了,只做了些分类整理的工作,主要是心思不在。由于家里的至亲分住在各处,这段时间尽是担心。买的书也没读几页,关于食谱和如何抢救我那几盆待死不活的绿植的资料倒是认真查找了不少。近几日,看到萌出的新芽,发现嫩绿色真的好看。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到处安放的心愿》系列-1,2019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到处安放的心愿》系列-2,2019

叶蓓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叶蓓 歌手、音乐制作人

非典时候我在上海呆了几十天,那段时间晚上看新闻,经常抹眼泪。但人都是好了伤疤后忘了疼,那段时间停摆了工作,也不太敢跟人说我们是北京的,一个多月很快过去,之后恢复了正常。十七年后眼前的疫情,对我或身边的人来说,都是重创。

我从疫情开始没多久便开始弹琴唱歌给大家听,并在微博上发布,看了一下今天应该是四十九首,大概从三十几首时我两天发一首,所以疫情其实六十几天了。

从一开始的焦虑到逐渐找到律动,都需要细心地观察。我们早已习惯不断地往前走,而不擅长盘点自己所拥有的。但是,在疫情面前,每一个人不得不突然刹车,这时候我问我自己,有哪些是一直想做但却一直没做的,哪些是今后不愿意再做的,哪些对于现在来说是遗憾的等等。这一次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到生命的无常,在时间面前,我们被疫情所唤醒。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叶蓓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记录1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叶蓓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记录2

世界各地疫情的快速蔓延像是一张平行图,这些安排让我们有了一次安静的思考,要感谢因特殊周期产生的智慧和力量。多年后的某一天,我们会回望今天。今天的样子是我们过去所决定,而未来的样子是我们今天所决定。这中间,我们有多次的选择和调整的自由。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叶蓓近期工作状态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叶蓓的歌谱

徐冬青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徐冬青 中国国家画院工作,艺术家

2003年春,非典的初期我在北京,随着SARS的蔓延,单位停止了上班,餐馆关门,超市里人们在抢购东西,北京陷入了恐慌中。后来在家人的催促下,我回到了安徽老家。

非典时期我没有画画,当时刚好手边正有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约稿编著《走进大师——傅抱石》,我利用宅家一个月的时间编撰完成了这本书。傅二石先生那时给我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我的父母当时也都健在,而到了这次疫情,几位老人家却已纷纷离去了。以前总感慨世事无常,而现在我却感觉到瞬息万变。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生命与死亡》 30X 40cm 2018年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爱人的近旁》 40X 30cm 2018年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群鸟从身边飞起》 52X 43cm 2018年

今年春节机缘巧合,我和家人约着来景洪过年,没成想节前新冠肺炎大爆发,景区全部关门,道路封闭,我所在的住所位于嘎洒机场的到港航线上,渐渐地,头顶上空呼啸而过的飞机声越来越稀疏了……钟表停摆,人类的时间被拿到了一边。

留住景洪的生活过得简单,三件够换洗的衣服,一天两顿饭,可乐瓶子作笔筒,矿泉水瓶当笔洗,澜沧江边捡的石头成为了镇纸,小茶几用作画案,外在生活的简化使得更为转向关注内心,我开始用画笔与花儿交谈,明白了生活必需品、物质生产与消费的关联,也理解了高更后来为什么不愿再返回人类文明世界,因人类社会已异化为金钱社会,比较可悲的是如今的大溪地也已被消费。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它们已飞回永久的家乡》 43X52cm 2018年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雏菊》 52X 43cm 2018年

我在景洪住处的阳台上画小画,常常想起自己在非典时写的那本书,抗战时期,傅抱石先生曾在重庆沙坪坝的金刚坡生活了将近8年,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先生画画用的是家里吃饭的小饭桌,他画画要等家人用完餐后,其画上常题署“金刚坡下斋”即由此而来。这次疫情的发生使我滞留云南,才算懂得了先生当时的处境,明白了日常人们听说的或读到的体验只在外围,都是努力去理解罢了,所谓真正的彼此印证只有在亲身经历后方为实在。

也许每位艺术家都有兵荒马乱的时间段,中国有句老话“百无一用是书生”,此种情形下艺术家何为呢?c.s.刘易斯二战期间完成的《纳尼亚传奇》、黑塞的《堤契诺之歌》对于我是答案。上世纪人类工业化革命时代,世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如今人工智能信息化时代,新冠病毒蔓延全球,人们窝在家里没法出来,我和朋友笑说虽没有硝烟,这就如同第三次世界大战,每家每户就是一个个的防空洞。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让生命重新流动》 43X 52cm 2018年

徐冬青在景洪住所附近写生

非典时期我没戴口罩,北京雾霾天也没戴,去年自己生病坚持不戴,因我没法忍受戴着口罩(面具)去交流,而这次疫情的汹涌我却戴了,这多多少少打击到了我,我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自己的某种妥协,还是标志着人对自身的认知仍维持在原有层面。人类群体病入膏肓,2020年的疫情感染提醒了我们17年前SARS只是预演,人们再一次意识自己的软弱无力,根本就没有进步,一切正如数千年、数万年前一样,进步与文明都只是发生在表面的字意上,外在形式改变了,人的本质并没有变。

之前我会担心自己的画从纸上飞走,有时夜里睡觉也被这种想法惊醒,一大早急匆匆赶到画室,看看画还在才算踏实。如今绘画只为认识与了解,生命与生命交融同在,“我”被搁在了一边。一切都会消失,但又不会消失,在生生死死的起伏间,生命被转化。想象的外衣逐步褪去,花儿与万物指向共同的深处,真相早已大白。

2020.3.25 冬青于景洪

张春华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张春华 艺术家

非典期间,我在北京,当时在望京花家地南里租的居民楼,既当画室也是住所。记得当时画了一个黑白系列,画的是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影响肯定是有的。但那时没有微信和微博这些。所以不像今天铺天盖地的各种消息满天飞,基本就关在屋里画画。还算好吧,我那时本来大部分时间就自己一个人宅着。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剧照—4》 油画 200cmX150cm 2019年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旅途—2》 油画 200cmX150cm 2018年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镜子》 油画 200cmX160cm 2015年

这次疫情我在北京家里。本来打算年前把积在手上一些事处理完。年初二去青岛,和家人、孩子会合,在那边过年的。但随着疫情的快速蔓延,原有的计划就只能放下。谁也没想到灾难会在17年后的今天再次来临,刚开始的时候各种消息泛滥,我们身处其中的确是很焦虑且不知所措。每天醒来看朋友圈的心理感受如同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真是五味杂陈、悲欣交集!其实我们知道现在的医疗和科技这么发达疫情一定会过去的,但在此次疫情期间暴露出的人性之恶对人类的危害比病毒更大,这个世界已经病了,未来是改写还是继续悲剧重演谁都说不好,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吧。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剧照—7》 76cmX112cm 2019年

这段时间只画了一些小稿写了一些感受,倒是看了不少电影。我最近一个礼拜才回到工作室,这边的要求是无论疫情期间有没有离开北京回工作室都要隔离14天。行吧,能回工作室就行,好在我工作室有个小院子。我在院子里面种了点菜,韭菜长得不错。

韩文强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韩文强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非典时期的印象比较模糊了,好像没有进行什么创作。这次疫情,呆在北京的家中。居家时间变多了,被迫借助网络实现办公、购买生活用品,但发现居家隔离对生活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疫情也让我们看到:实体空间中相当一部分功能已经可以被技术取代。网络、软件、快递已经让生活和沟通变得无比便捷了,那么线下实体空间的存在意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如何重新审视实体空间的价值,就变得非常必要了。相信在未来,空间的场景体验、情感记忆、生态与健康等概念会更加被人们重视。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宜昌茶园展示中心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秦皇岛山海禅寺项目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红河艺术家工作室

这次在老家过完年,初三就回杭州了,然后就待在工作室里,宅着的这段日子让我觉得时间过得真是快,事情不能拖得赶紧做。这些日子画了一批一直都想画但没画成的画,之前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拖着,刚好有这么一个时间段就做了,以前没画过这样的题材,很多地方也还处于摸索的阶段,看上去有些生。我们在工作室里放了一个简易的儿童羽毛球网,隔一段时间一家人都会玩一会,这应该是我们每天最重要的活动了。

黄含康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黄含康 艺术家

非典时,我在上海。这次疫情期间,没怎么去工作室。在家做一些装置的方案和新系列绘画的想法。创作就是生活所面对的问题的某种反射。生活中的每一日每一刻气息变化都会影响创作,但它很多时候不是直接会在作品上反映出来,可能在里层。如同疫情,问题所在的位置也不是表层。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操控》 100 x100cm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时间外壳》130x100cm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5000年》160x125cm

疫情是我在公共媒体中看得到的灾难,亦是作为个人看所不⻅的危险。在看得⻅和看不⻅之间这个时态中,所有个人和社会的过去和将来,都从原本的位置中移动偏离。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无尽的旅程》马具 尺寸可变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ArtCollector file orginal

最近如同面临这个状况的所有人,每日宅家会做饭,会关注疫情期间社会的动态。同时继续做之后的作品方案,以及读书看资料。

刘琦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刘琦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任教,艺术家

2003年非典当时我在读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二年级,在 济南。当时在学校管得挺严,借一个同学的画室在学校旁边,能抽空去画两笔看看书。因为整体气氛紧张也会胡思乱想些东西,但觉得还是保命要紧所以非常小心。当时没画什么,后来疫情过去了的假期回老家才有时间和状态画了一张大画,虽然当时的语言还没有现在的成熟,但是就是想记录一下当时的心情。画了几个人挤在室内的一张沙发上,都戴着口罩,神情紧张。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刘琦疫情期间画的线条记录

这次疫情还是在济南,因为我留校任教了,17年后没想到又发生了这样的灾难,而且是全球性的。现在的我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是央美01级油2的毕业生,她有时候会回忆起非典时期的情况,因为当时她从北京回济南被隔离观察过,那种恐惧和无助让她印象深刻。这次疫情我们见证了整个过程,随着新闻报道的加强和手机里的各种信息,还有小区的管控,是全方位的。因为恐惧我们屯了很多粮食和日用品以备不测。但是随着国家和各地医疗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终于挺过来了。心里想没有中国人办不成的事,我们自古就有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样的传说,中国文化骨子里就有这样克服困难的基因。开始肯定是恐惧的,因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所以害怕,这是本能反应。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刘琦疫情期间画的线条记录

在家里封闭的日子尽量不外出,除非必要的买水接包裹,做严格的消毒,从冬天到春天,没有心情想什么所谓的创作。能做的只是找乐和记录。我们从网上买了一台小烤箱,看视频自己研发各种饼干和蛋糕,前后大概做了九种,还挺有成就的,想着以后有机会做一个茶空间,里面配上自己的饼干做茶点。我和妻子画了一些小画,只是记录此时的状态,后来还要在家给学生上网课,之前是没有接触过的,都是新事物。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刘琦疫情期间做的小食

张文超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张文超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任教、艺术家

非典时期我在美院附中读三年级,在花家地北校区,学校封闭后就回到北京的家里。当时的记忆很清晰,我们班正在上中国画课,内容是临摹《八十七神仙卷》的局部,每个人领了一块从原作影印放大的稿板,然后在宣纸上摹画。非典传播得很快,最严重的就是广州和北京,当时互联网还没普及,我们获得信息只有电视新闻报道,和各式各样的小道消息。记得突然有一天,学校紧急开会宣布了停课通知,要求所有学生限期离校,还有人听说北京就要封锁,不走可能就走不了了。于是大家疯了一般的跑回宿舍,好像就在一天之内,全都逃出了北京,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

我回到家里后,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各地的情况从惨烈到逐渐好转,那时候觉得艺术创作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渺小得不值一提,只能在惊恐之中盼望事情可以过去,大家都能平安。直到4个月以后,我们陆续返校,回到教室,看着桌上的笔墨摆放和那些刚勾线到一半的神仙画像,就好像时间停止了一样。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八十七神仙卷》于2018年“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中首次全卷展出。(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疫情我也在北京的家里,比较平静,觉得有非典的经验,应该是可以应对的,但实际情况还是远超预期。这期间原本安排好的作品项目被打乱了节奏,很多团队成员被封锁在了各地,计划中的展映也因为旅行禁令取消了,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能力下,缓慢推进,做一些案头工作。这也带来了一些好处,让我能够从平日的浮躁中暂时离开,思考一些早就应该深入的问题。就像十几年前的感觉一样,面对生死,艺术依然无力,还不如一个口罩管用,或许这种时候艺术工作者能够独善其身,不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已经是最有价值的体现。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流行剧本》作品截图,VR交互电影,张文超,2019-2020

冷广敏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冷广敏 艺术家

非典期间,在山东老家读高一。当时山东非典疫情并不严重,课都没停,所以只是在新闻里了解。当时在读高中,什么都没有上课重要。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灰烬》

这次疫情,在北京。“信息爆炸”这个词从来没体会这么深刻。在极短的时间就经历了吃惊、恐慌、麻木,挺魔幻的。生命在病毒面前太脆弱,人性的扭曲也许只是暴露了深藏已久问题。疫情之后很多东西,包括对生命的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对政府的看法,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许会发生些微妙的变化,我们会不会觉得不适?疫情之后真的需要反思。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冷广敏的工作桌面

艺术圈的节奏慢下来了,我们的节奏都变了,对这个行业来说,当然是比较糟糕的,另一方面对艺术家来讲未必不是好事,可以被动的打破固有模式,算是种休息。在家的时间比较多,创作方面基本上在梳理之前的东西、画草稿,只画完一件完整的作品。去年有了宝宝,所以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陪他玩,时间是零碎的,做饭、看电影、看书、画稿子都是零碎的,八杆子打不着的碎片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许会在大脑里重组,碰出点火花。

采访/艺讯网编辑部

整理/林路

图文由艺术家提供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428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