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说到颜之推,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的《颜氏家训》,因为这个被称为“古今家训之祖”的传世经典,实在是太有名了,以至于我们甚至都不清楚他来自哪个朝代,更不知晓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实际上,这个来自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的颜之推,他身历五朝、三次被俘、四次成为亡国之人,颠沛流离、坎坷痛楚的一生,更像是一册写满战乱之苦的历史书卷,让人不忍卒读。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颜之推

1、初仕于梁

颜家是典型的儒学世家,世代家传的精通《周官》、《左氏》之类的儒学经典,到颜之推这一代,更是将家传儒学发扬光大,推到极致。

这颜之推,八岁时父亲去世,后由其长兄颜之仪教养成人。

十二岁时,当时的湘东王萧绎,亲自讲解《老》、《庄》之学,他就以门徒的身份,聆听学习。

他的父亲颜勰,曾任萧绎的镇西府咨议参军。

这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后即位为梁元帝。

按说能有机会听王爷讲课,当然是莫大的荣幸,可是十二岁的颜之推,随堂听了几节课,就翘课不去了,因为这萧绎讲课,只一味好虚谈清谈,不切实际,太假大空了,颜之推瞧不上,索性回家里继续研读他的家传儒学经典,自学成才去了。

数年后,颜之推学有所成,还得萧绎赏识,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就被授以官职:

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

但是有才学之人,往往也有类似杨修这种恃才放旷的个性,当时年少气盛的颜之推,也不例外,年轻时候的他,有两大爱好,让时人颇多诟病,一是饮酒放纵;二是不修边幅。

这萧绎看他行为不检点,慢慢也瞧他不上了,一竿子把他支到二儿子萧方诸的郢州去了。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2、因乱被俘

这萧方诸,当时也就十几岁,生平最爱饮酒赌博,与当时的颜之推,倒也臭味相投,但是他们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叛将侯景就来了。

这侯景,原为东魏大将,后来与高澄不和,叛变投梁去了。然后他又在梁起兵作乱,饿死梁武帝,两年后自立为帝。

侯景叛军攻陷郢州时,自恃有父亲萧绎的大将徐文盛与敌对峙,叛军绝不会打到郢州的十五岁的萧方诸,当时还正坐在一个叫鲍泉的长史的肚子上,用五色丝线,把他长长的胡须,很有耐心的编成一根一根小辫子玩。

当然都被一刀劈死了。

时任萧方诸管记之职的颜之推,也差点被杀。

不知怎的,看颜之推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的侯景,多次要杀他,却被一个叫王则的人,数次为其求情,最终以俘虏身份,被囚送至建康。

在建康,颜之推看到了饱经战乱后的古城,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

横尸满路,无人埋瘗,臭气熏数里,烂汁满沟洫。

杀外必先杀内的萧绎,在将对自己称帝构成威胁的弟弟萧慥、侄子萧誉等人悉数杀死后,才开始组织江州刺史王僧辩和扬州刺史陈霸先,率军收复建康,平定侯景之乱。侯景最终为部下羊鹍所杀。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3、二度被俘

建康被收复后,颜之推顺利回到江陵。

天正元年,萧绎即位于江陵,是为梁元帝。

萧绎即位后,颜之推被任命为散骑侍郎。

然而萧绎的江山并没有坐稳,就在他宣布称帝的同一年,萧衍第八子萧纪,在益州称帝。

一国怎容二主?萧绎自然要讨伐他,然而接下来萧绎的一番操作,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他公然向当时宇文泰的西魏政权称臣,然后联合西魏攻打萧纪。

萧纪最终被大将樊猛所杀,萧纪政权顺利被灭后,益州也并入了西魏版图。

这萧绎倒也搞笑,仗打完了,江山也坐稳了,他又不干了,写信给西魏,要求重新划定疆界,也就是明摆着想把益州要回来。

接信后的当时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大怒,立即派大将于谨、杨忠,攻打梁朝的都城江陵。

萧绎兵败如山倒,很快被俘,后被萧衍之孙萧詧,用土袋活活闷死。

萧绎被杀后,在西魏的支持下,萧詧正式即位,建立西梁政权,年号大定。

顺利称帝后的萧詧,和他叔叔萧绎一样,不但失去了益州,还被逼向西魏称臣,以换取江山稳固。

这西魏的宇文泰,后来在魏恭帝三年病逝。第二年,宇文觉废魏帝自立,建立北周,西魏灭亡。

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说。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只说在这江陵一战中,数万百姓,自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阖城长幼被虏入关”,西魏大军“选百姓男女数万口,分为奴婢,驱入长安,小弱者皆杀之”。

身处这场战乱浩劫中的颜之推,再次被俘,旋被遣送至西魏的长安城。

在长安羁留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的江南故国,思念梁朝的山山水水。

当时的西魏,有一个叫李显庆的将军,很器重他,后来又推荐他去弘农,担任他哥哥阳平公李远的书干,也就是担任文书之职。

正是这样一个难得的外出机会,颜之推开始了他的出逃计划。他打算乘船先去北齐,然后由北齐辗转回梁。

4、淹留北齐

当时的东魏,早已被高洋的北齐所灭,之所以先经北齐,是因为颜之推听说当时凡是梁朝大臣,北齐均将他们礼送回梁。

有一个梁朝宗室,叫萧渊明的,就是这样回到了梁朝。

为以防不测,确保顺利回到故国,因此颜之推才决定先到北齐,再由齐返梁:

闻梁人返国,故有奔齐之心。

出逃那日,却是盛夏时节,黄河水暴涨,他带上妻子孩子,面对滔滔河水,毅然决然冒险乘船,奔赴北齐都城邺城。

沿路有险滩、有急流、有巨浪,更要经过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的砥柱山,遇风波恶浪无数。他眼望柔弱妻子、幼小孩子,一路为他们心惊胆颤。

好在上苍庇佑,一路虽有惊有险,却也竟能借风势之势,一路加速狂奔,“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平安到达邺城后,询问沿路经行之地,“时人称其勇决”, 大家都对他一家人的胆气和运气称赞不已。

刚到北齐, 他就受到了齐文宣帝高洋的热情相迎。然而他私心想的,不过是把北齐作为中转站,先在此耽搁数日,然后便委婉提出回梁朝的请求。

他却怎知,当时的梁朝,早已不是萧绎统治下的梁朝了。自萧绎被杀后,西魏统治者立萧詧称帝,北齐又扶植萧渊明为帝。

他心心念念要回到的大梁朝,早已一分为二,名义上它们都姓萧,实际上它们早已成了西魏和北齐的附属国。

他的梁朝故国,早已名存实亡,纵使如今高洋放他归去 ,他是去追随萧詧还是萧渊明?

他迷惘了,困惑了,犹豫了,不知何去何从。

他知道自己不论追随谁而去,都回不到自己的故国了,它们不过都是空顶着一个萧姓的字,它们其实都姓不了萧。

他若执意前往,和再度回到西魏抑或北齐,本质上又有何不同?

萧渊明即位的第二年,司空陈霸先起兵于京口,废黜萧渊明,另立梁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一手掌控朝政大权。

永定元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为帝,定国号为陈,梁朝灭亡。

也就两三年的时间,身处北齐的颜之推,终于死了心,所有的希望奢望幻想奇迹,都没有了,这一次,他彻底清醒了,他的故国,是再也回不去了。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5、出仕北齐

这一年,他27岁了,已届而立之年的颜之推,不想再折腾了,这朝代频繁更迭、成王败寇的乱世,他不过是南北漂泊类转蓬,不过是乱世里的一粒尘埃,一棵蒲公英的种子,落到哪里,哪里便是家,更何况,有妻子在旁,有稚子在侧,守着妻儿,在哪里,不是家?

那一刻,他下定决心,从此就在北齐的邺城安居吧。

正是这样一个艰难而痛苦的决定,让颜之推从此在北齐,度过了一段长达二十年的太平安稳岁月。

在北齐,他受到皇帝重视,又深得当时朝中名人祖珽赏识。君臣上下一心,他一路加官进爵,从基层的奉朝请做起,直至升为中书舍人,直接参与朝中大事,为皇帝起草诏书。

因为娴于辞令,又为人勤敏,颜之推在北齐为官,如鱼得水,皇上对他恩宠优渥,青睐有加。

齐后主高纬武平四年七月,陈朝武将吴明彻包围并顺利攻下北齐的寿阳城,北齐的太平历史宣告结束。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四个月后,高纬决定巡幸晋阳,当时的朝中官员崔季舒等一批汉人文官,向皇上谏言,认为陈已攻下寿阳,北齐上下人心惶惶,此时若巡幸晋阳,会被百姓误认为皇上有北逃之举,于是极力劝阻。

这份进上奏折写好后,一众大臣联署签名时,颜之推因家中有急事,还未来得及赶上签名,就匆匆离开了。

谁知道,齐后主看了奏折后,在当时宠臣韩长鸾的调唆下,竟认为崔季舒等汉人文官,此举意在扰乱民心,有谋反企图,应该全部杀掉。

后主马上将在奏疏上署名的官员,悉数召集到含章殿,然后将其全部杀死,韩长鸾又下令弃尸于漳水。

因为在汉人文官之列,颜之推自然也被召入朝堂问话,但是因为没有参与联署签名,最终侥幸逃过一劫。

经此一劫,他不久又升官至黄门侍郎,但是他隐隐知道,他二十年的太平日子也到头了。

他心存感伤,又心怀感恩,毕竟,老天爷终究还是给了他二十年的荣华富贵,给了他幸福安稳的家庭生活,他没有理由怨天尤人。

这岁月静好的半世,他心有遗憾,却也值得。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6、又逢战乱

北齐河清二年,北周大军与突厥联手攻打北齐。

九月,北周柱国将军杨忠率步骑1万,与突厥兵自北道攻北齐,又遣大将军达奚武,率步骑3万,自南进攻平阳,然后两军顺利拿下晋阳。

晋阳沦陷后,被逼逃回邺城的齐后主,这个荒淫无道、任用奸小,一味只知宠爱淑妃冯小怜的荒唐皇帝,竟窘急的焦头烂额,无计可施。

这时,颜之推通过宦官邓长颙,向后主谏言,希望他先投奔陈朝,然后再徐图大业。

走投无路的齐后主决定采纳颜之推的建议,然后他又把这一计划告诉了高阿那肱。

这高阿那肱,是北齐皇室至亲,官封右丞相,但此人却是个奸邪小人,为人行事多奸巧邪术。

他一听此计,因为不愿入陈,便坚决反对,同时挑唆说,这帮汉人,绝不可信,投奔陈朝,无异羊入虎口。他接着鼓动后主,先到青州,后集兵再战。

后主最终依高阿那肱之计而行。

在从邺城逃往青州的路上,后主被北周军队活捉,旋被押往长安。

而此时的高阿那肱却投降了周军,后来还授大将军之职,被封为郡公。

北周建德六年十月,高纬被告发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当然是莫须有,然后高纬、高恒与高延宗等宗室数十人,不分老少,全部赐死。

北齐灭亡。

那一年,颜之推47岁了。

他再次以俘虏的身份,和齐后主一道,来到长安。

二十年了,隔了二十年苍茫悲凉的人生之路,他终于悲哀的发现,这颠沛流离的乱世,兜兜转转的人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轮回。

二十年前,他是亡国之人;二十年后,他还是亡国之人。

这大半生,他三次被俘,三为亡国之人,多次险遭杀身之祸,他不过是要,求一个安稳人生,怎么就如此艰难?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7、怆然作赋

回顾这南北漂泊、无处是家的漫长大半生,他情郁于中,悲不自胜,怆然作《观我生赋》。

在这篇长赋里,他泣诉自己这半世流离无处容身,历数这乱世江山易主朝代更迭,细述这无数宫廷血雨、战乱频仍,大有文姬胡笳十八拍之恸。

余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

鸟焚林而铩羽翮,鱼夺水而暴鳞,

嗟宇宙之辽旷,愧无所而容身。

然而他的苦难还没有完。

三年后的北周大象二年,周宣帝宇文赟病逝,年幼的周静帝宇文阐继位,左丞相杨坚专政。

第二年,周静帝被迫禅位于杨坚,旋被杨坚派人杀害,年仅9岁。

北周灭亡。

六年后,隋文帝杨坚召梁靖帝萧琮入朝为莒国公,废除西梁国。

西梁灭亡。

北周灭亡后,颜之推由周入隋,被召为大学士,朝廷敬重有加。

四年前,他写《观我生赋》,以为这一生的亡国遭遇,已经到头了,却怎知,只不过短短四年的时间,在知天命之年,他再度沦为亡国之人。

他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内心无比痛苦地想到祖父颜见远。

当年南齐灭亡,祖父忧愤绝食而死,气节凛凛,而同样身为朝中大臣的他,四经亡国之痛,却忍辱苟活到如今,实在是愧对列祖列宗。

小臣耻其独死,实有愧于胡颜。

只是,让当年才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的颜之推,如祖父一般欣然赴死,他自是心有不甘。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二十年后,有恩于他的北齐,最终因数代皇帝沉溺酒色、任用奸邪、荒淫无道而灭国,同样的选择,再次摆到他面前,这一次,他走上了和二十年前一样的道路。

帝王荒淫误国,凭什么要让忠心耿耿的臣子用慷慨赴死来买单?

与自己忍辱苟活的痛苦相比,他更痛心于北齐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一干奸臣的兴风作浪:

予武成之燕翼,遵春芳而原始。

唯骄奢之是修,亦佞臣之云使。

忽成言而中悔,矫阴疏而阳亲。

信谗谋于公主,竞受陷于奸臣。

如今北周又亡,作为北周朝一个小小的御史上士,今日若决然赴死,他是殉当日十九岁便为官的萧衍的梁朝,还是赏识任用他的萧绎的梁朝?抑或是给了他二十年荣华富贵生活的北齐,还是当下灭亡的北周?

罢罢罢,在世人看来,他是当日一着错,如今是,步步错来步步悔。

不说也罢。

他有三个儿子,他给他们分别取名颜思鲁、颜愍楚、颜游秦,他用这三个名字,分明寄托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对故乡的怀想、对自己这漫长一生,辗转漂泊、四海为家的悲叹。

8、乱世之花

在隋朝,他又活了十多年。

这人生最后的十年,他回望这“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博越、闻见已多”的一生,结合自己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雨、处世智慧,从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四个主要方面,独立完成了七卷二十篇,意在告诫子孙的《颜氏家训》。

在家训里,他告诉子孙终身学习的重要,叮嘱他们要学以致用、学贵能行,不能纸上谈兵;他痛斥贵族子弟的不学无术、阿谀谄媚,告诫子孙务必为人正直;在婚姻大事上,他反对贪荣求利,反对与富贵之家结姻,告诫子孙,“勿贪势家”。

他历经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一部家训家喻户晓

《颜氏家训》后来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例宏大、兼具学术价值的家训,书中涉及内容极广,用大量史实和现实事例,生动阐述了儒家的齐国治家立身之道,反映了颜之推的全部社会思想和处世哲学。

这颜氏一族之家训,因为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最终成为了我国古代家教的范本,被无数次刊印,历千年而不衰,终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

自颜之推之后,颜氏子孙“治学则为名儒,许国则为忠臣”。其孙颜师古为唐代著名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和文学家;其六世孙颜真卿、颜杲卿,更是在平定大唐叛乱中以身殉国,名耀青史。

只是,这一部享有赫赫盛名的《颜氏家训》背后,有谁知道,它的作者,曾历经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三次被俘,四为亡国之人。

这乱世无数杀伐纷争、人生太多辗转苦辛、内心无量痛楚心酸,说不完、说不尽,欲语泪先流。

这不单是一部家训,也是颜之推颠沛流离的一生实录,更是他用血泪浇灌,在苦难里盛开出的一朵乱世之花。

参考资料:《北齐书》、《梁书》、《观我生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午梦堂主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448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