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历代王侯将相为何喜欢白鹿原

撩开白鹿原的神秘面纱白来勤

白鹿原,神奇的原,瑰丽的原。

古往今来,它以黄土高原的厚重色彩、包罗万象的秦人胸怀,南眺秦岭而不群,北窥黄河而不依。西瞰古都,东倚篑山,北望骊峰,岿然终南怀抱,雄踞天地之间。在她身上,可见西北汉子的敦厚和豪勇,又有关中女子的雅致秀美与大方,集阳刚与阴柔、自然与人文、古典与现代之美于一身。数千年来,秦汉雄风劲吹,唐宋诗韵翻飞,以白鹿原风情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枚不胜数,尤其是白鹿原骄子、已故文学大师陈忠实的一部《白鹿原》,浓缩了历代文人墨客和思乡游子的情怀与向往,令华夏儿女竞折腰。

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白鹿原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与热议。这里,就让我们撩开她的神秘面纱,走进现实生活中的白鹿原。

白鹿原,一脚跨三县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方,东南依终南山余脉篑山,山与原之间隔沟相望,西安市旅游环山公路顺沟南北贯通;西和南皆滨浐河,东与北同依灞河,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为军事要地。

白鹿原是经亿万年形成的黄土台塬。该原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约30公里,面积约263平方公里。

白鹿原的自然区域包括灞桥区的狄寨街道、红旗街道、席王街道和纺织城街道;长安区的炮里乡、鸣犊街道、魏寨街道;蓝田县的孟村乡、安村乡、前卫镇和焦岱镇,耕地约35万亩,人口50余万.原下包括浐灞河流域、浐灞交汇之间与原畔的“浐灞生态区”、灞河湿地区域,已成为西安市的“绿肺”。

白鹿原见证着人类的童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

秦岭,中国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在秦岭北麓、灞河的源头,白鹿原的东南约20公里处有个公王岭,大约1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这里林密草茂,气候温润,白鹿原最早的原住居民、人类的先祖“蓝田猿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先祖们在这里打制石器捕获野兽、发现并保存火种,驱逐黑暗,过着的简朴生活。当族群不断扩大时,逐渐走出山凹,沿倒淌的灞河在白鹿原周边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在白鹿原畔定居并学会了制陶、豢养家畜,过着母系氏族的原始部落生活,并逐步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8300年前,白鹿原周边一片水乡泽国,由于它高出周围许多,因而被称为“华胥之渚”、“华胥之洲”,华胥氏在白鹿原及灞河流域建立起“华胥国”,先民们在这里开始渔猎生活,取牺牲以充庖厨,制婚娶之制,造书契,画八卦,社会由此走向文明。如今,华夏民族的祖母华胥氏还长眠在白鹿原畔的华胥镇孟岩村,每年“二月二”,世界华人都会聚集于此,举行隆重的公祭华陵仪式。

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杭育声中,先民艰难的跋涉到白鹿原东畔郭村,又经过白鹿原来到浐河东岸的半坡村。长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觉得,广袤的原野,更适宜生存。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制作工具,打鱼、捕猎、耕种,烧制极具力学原理的尖底瓶、几何图案人面鱼纹盆,创造发明出汉字符号雏形等原始文明。将5000年的华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2000年!从此,华夏民族的祖先们由深山走向河川、平原,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繁衍,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物质资料的匮乏,为了部落的繁衍和生存,先民间的争斗也不可避免。据《通志》载,相传,黄帝之臣风后消灭蚩尤的战争就发生在白鹿原上的荆山和尤风岭一带。

白鹿原因有白鹿出现而得名,历代史籍均有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也有“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名。

历代帝王对白鹿原情有独钟

白鹿原是历代帝王十分青睐的地方,王侯将相多次前来白鹿原或征战、或饯行、或休闲、或登基,周秦汉唐乃至五代十国间,都城越来越靠近白鹿原,白鹿原祥云缭绕,王气斑斓,也成为都城最好的屏障。

且不说黄帝臣风后战蚩尤于黄土岭、黄帝采铜于首山(白鹿原)、铸鼎于荆山下(将军圪垯),也不说周文王伐纣伯夷叔齐在此挡驾、平王东迁过白鹿原呈现祥瑞,秦始皇霸上送王翦成就统一大业、沛公军霸上的《约法三章》就值得称道。前者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后者成为以信誉德威服天下的绝好例证。

白鹿原的北坡灞桥区境内古称青凤山,又称凤凰嘴,位于灞河西南岸,正中山嘴高耸,恰如凤凰昂首俯视灞川。两侧山岗低缓,向外伸张,犹如凤凰展翅。这里山原墨绿,青茵如染,杂花野卉,点缀其间。这就是霸陵,一代英主汉文帝长眠的地方。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卒葬白鹿原,开创了帝王以山为陵、不殉葬金银宝器的节俭先例。

文帝陵东南约二里处的原上,是文帝皇后窦氏之墓窦陵,因地近龙湾村,又称龙湾冢。文帝陵西南约五里处的原上鲍旗寨村附近,是薄太后墓,又称“薄姬冢”,汉时称南陵。据考古发现,薄姬陵中的陪葬品竟有大熊猫和犀牛角等珍贵物品。薄太后逝于文帝驾崩之后,临终嘱咐孙儿,将自己葬于白鹿原上,为的是“西望吾夫(汉高祖长陵在咸阳),东望吾子。”文帝窦皇后在文帝死后,虽贵为太后,仍一直遵从文帝遗言,对太皇太后(薄太后)这位婆母孝敬备至。窦太后于武帝六年逝世。由于这座陵墓高低错落,民间有“汉文至孝,顶妻背母”之说,因而白鹿原也成为传承孝道的活教材。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征购民田,广开“上林苑”,在白鹿原捕获白鹿制鹿币,成为金融史上的一段美谈,令白鹿皮成为了金融史上纸币的先驱。据史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武帝刘彻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曾设奇招、制皮币,此皮币即以白鹿皮制成。武帝要求“王候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壁,然后约行。”每块白鹿皮值四十万,相当于当时黄金一斤。中央“只需将禁苑中的白鹿杀取其皮,加以缘馈即成。”王候宗室只得向朝廷购买,这样他们手中的大量金钱便流入中央政府手中。据说豢养白鹿的禁苑就在白鹿原上,呦呦鹿鸣带来国运昌兴。所以,白鹿原又成为财富与昌盛的象征。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刘彻养病于白鹿原上林苑之鼎湖宫,改鼎湖宫为鼎湖延寿宫,于此戒斋沐浴,与宠姬卫子夫共度良宵。白鹿原的水滋阴壮阳,白鹿原的风爽身健体,武帝龙体康乐,子夫心花怒放,家国安乐祥和。子夫不负帝望,为皇上连生三女一子,解决了大汉帝国子嗣传承的重大国是。

汉武帝是一位遵循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帝王,接受儒道文化熏陶,经常戒斋沐浴,祈求上天先祖保佑国泰民安。也许冥冥之中有白鹿原的神灵保佑,他通过洗涤这个极为传统的濯汗涓洁之举,顺顺当当的刮起了大汉雄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无独有偶,公元617年五月,隋太原留守李渊也在白鹿原沐浴沟洗澡,不久,荣进大丞相,晋封唐王。更是于一年后,接受了隋恭帝杨侑的禅位,临朝称帝了。此后,唐太宗李世民多次游猎于白鹿原,得鹿原之启迪,“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公元682年,唐永淳元年,李治、武则天在白鹿原清凉寺避暑,展示皇恩浩荡,引得诗人王维多年后大发感叹,赋诗吟咏。诗中写道:“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龙颜不可望,玉座生尘埃。”

公元843年,会昌三年,唐武宗李炎与臣子兴高采烈的游猎于白鹿原,而他做梦也没想到,短短的37年后,一个盐商出身的“落榜生”黄巢也会因白鹿原的福祐,被朝廷的要员簇拥着从霸上迎入长安,临朝称制;更不会想到52年后,自己的后人唐昭宗不知为何得罪了白鹿原的神灵,在圣寿寺躲避兵乱是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

群雄逐鹿白鹿原,历来兵家必争地

秦汉至明末,白鹿原一直是统治者屯兵、练武、控制古都长安的要隘,发生在白鹿原的群雄逐鹿事件及遗址比比皆是。

公元前154年,正月,太尉周亚夫东征吴楚,亚夫用赵涉俗计谋,走蓝关,出武关,大破吴楚。

东汉初,赤眉军汉将延岑作战于霸上,刘秀走南阳。

《晋书》载,公元316年,晋愍帝四年,刘耀迫长安,散骑常侍辑、监、京、兆四郡屯兵霸上。

公元356年,晋永和十年,东晋桓温反苻苌于蓝田。同年六月,桓温与前秦苻健战于白鹿原,桓温连胜东晋军。当时王猛着破衣衫求见桓温,口若悬河,扪虱而谈当世大事,令温折服。苻坚遣王猛伐慕容冲,亲送至霸上,苻坚将领姜宇等击慕容冲与霸上。

公元402年,后秦姚兴皇元年八月,晋师迫长安,姚泓屯兵霸上。九月,刘裕入长安,王镇恶迎于霸上。

公元418年,雄心勃勃的匈奴后裔赫连勃勃筑坛拜天于霸上,即大夏皇位,改号元昌武。设坛称帝的地方就在灞桥区狄寨街办潘村附近。

《周书》载,公元534年,魏孝武帝永熙三年,东魏遣将逼潼关,宇文泰军驻霸上。

《唐书》载,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入京师时,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员从灞上迎接黄巢入长安春明门,数日后,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即皇位,国号大齐。

公元1023年,宋天圣年间,大将军狄青征西夏时,驻军白鹿原。

公元1634年,李自成、刘宗敏义军与明军大战于白鹿原,其别部深入大峪,饥民应之者甚多。

公元1862年,同治元年五月,同华回民起义,十二月入蓝田,白鹿原大亮、黑沟、川道及南山一些村庄的回民积极响应……

据不完全统计,中华民国以前,白鹿原上大的战事达20余次。由此可见:“得鹿原者的天下,失鹿原者乱朝纲。”

白鹿原,民族融合的大家园

随着季节的荣衰、朝代的更替,白鹿原成了民族融合大家庭。远在西汉时期,白鹿原就有少数民族迁徙而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二次派张骞率300人携大批金银丝绸礼品出使西域,张骞到乌孙后,分别派遣使者去大宛、康居、月氏等国。后来乌孙和这些少数民族国家先后都派代表团随汉使者来到长安交往,一些少数民族随之在长安周围的白鹿原定居。有些少数民族氏族在天灾、瘟疫、饥饿、战争等恶劣环境中灭绝,有些与其他民族融合后生存了下来。经历代分化、融合后,形成了现在的白鹿原人。白鹿原人多数为混血族人,但总称为汉人。白鹿原上许多村名与从西北迁徙而来的少数民族姓氏有关。

原姓氏为匈奴族,后改姓氏成、以姓氏命名为“成家坡”。

原姓氏姚,后改姚姓氏的羌族,以姚姓取村名为“姚村”“姚家沟”。

库莫奚族,原姓屈突,后改姓氏屈,以姓氏取名“屈家坡头”村。

原姓氏石,后改名姓氏的石国人,以“石”取村名为“石官寨”。

由西域迁来白鹿原的月氏人,原姓氏支,后改支姓,并取村名“支家河”。

原为北方狄人迁来白鹿原居住,如狄村、狄寨(狄青将军安营扎寨得名),宋天圣年间,狄青屯兵白鹿原,周围八大村寨多以部将姓氏取名。汉武帝置八大校尉的长水校尉即由狄人组成。

狄寨西南的南大康、北大康、小康村、五康村及孟村康和村原康姓人,乃西域康居国人,前苏联境内名撒马尔人,以国为姓,现在这些村均无康姓。乃康绚父康穆举族三千户迁往襄樊定居,史称“胡人流寓”。而孟村镇康和村古代以康、和二姓得名,和姓亦是西族大姓。孟村,以孟姓人居住而得名,自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后称孟村镇。

“赫家村”在孟村乡的白鹿原北畔,全村人均姓赫,据村上老人讲,他们都是1500年前赫连勃勃的后代,以前都姓赫连,解放后嫌其不便,遂改单姓赫。赫连勃勃是后秦左贤王刘卫辰之子,先在后秦主姚兴部下当骠骑将军,姚兴分给他五部鲜卑和杂胡两万余,令他镇守朔方(晋陕甘宁及山西等地)。后赫连勃勃在朔方称雄一方,自封“大夏天王”,国号夏,建都统万城(今陕北靖边)。刘裕灭秦后,赫连勃勃率少数民族奇兵南下进犯,打败刘裕派驻的长安守将,占领长安城及关中。赫连勃勃在白鹿原筑坛拜天,登皇帝位。因怀念北方统万城,又怕边防失守,遂率人马北归。其后人留居原上“赫家村”。

白鹿原,文化积淀丰厚,传说与史实相映

近万年的狩猎和农耕文化在白鹿原留下丰厚的文化积淀不可磨灭的历史古迹。

自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当时俗称长寿山的白鹿原游猎时发现白鹿后,白鹿原及白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意识形态”领域。白鹿吉祥呈上瑞,成为诗画艺术创作之潜规。早在公元前291年,也就是西晋永平元年,白鹿原就修建了圣寿寺(亦名杨孔寺),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先后建立寺、观七十多所。

慧玉法师、智圣法师,这两位出生于白鹿原的高僧,早于唐玄奘百年即去印度求法,是他俩首先把佛学引入了中国,极大的影响到公元624年从河南西行长安的唐僧玄奘,坚定了玄奘西行印度求法的决心,使佛教产于印度,兴盛与东土大唐。玄奘圆寂后,唐高宗李治钦定葬于白鹿原西北麓的云经寺。因此,白鹿原是佛教在中国的发祥地。

道教是我国本土教派,在白鹿原有道教尊为五大元帅之一的邓艾任职的长水校尉将帅堡遗址,有韩湘子等八大仙经常聚会的聚仙坊,更有袁天罡、李淳风的墓地“金刚冢”,还有许多诸如老洞、南洞、北洞、真人洞、真武观等道观洞府星罗棋布各处。

儒学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精髓,据传白鹿原巩村、孟村村名来源与孔子、孟子的弟子在白鹿原传授儒学有关。大唐兴盛的数百年间,白鹿原是文人墨客游历的圣地,据目前搜集整理历代诗人咏白鹿的诗词56篇,字里行间流露着白鹿原仙风道骨啸长天,风雅别恋数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提起狂草书法家怀素、楷书大家颜真卿,人们一定不会陌生,他俩都是白鹿原人。还有诗人王昌龄、杜牧、韦应物,画家阎立德、张萱、韩干也都诞生于白鹿原。

考古工作者们在白鹿原上,发掘出汉墓数百座,北周墓数座,隋唐墓100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数十万件。仅蔡文姬纪念馆收藏了有关蔡文姬文物130多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0件。

白鹿原上就有一位“有名反身耻”的奇人,名叫韩康。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东汉隐士,常在霸陵山中采药,到长安市上出卖,30年始终言不二价。官府曾多次征聘不就。汉桓帝曾备厚礼派使者安东征聘,韩康不得已应允,但不乘安车,自乘紫车,凌晨在使者之前启程先行。为给韩征君(指韩康)修路补桥,灞桥亭长征集民夫车牛服役,见韩康衣着简陋,乘紫车过桥,以为乡民,强征其牛。片刻,使者至,发现亭长夺了韩牛,欲奏请有司杀之,韩康忙说:“牛是我自己的,亭长寿命执事,无罪。”由于他看破红尘,故在往官署途中逃走,从此隐居不出。唐朝著名隐士吴筠有诗一首赞韩康,诗云:“伯休抱遐心,隐括自为美。卖药不二价,有名反身耻。安能受玄熏,秉愿终素屐。逃遁崇所尚,萧萧绝尘轨。”

北宋时期的“蓝田四吕”,就是儒家“关学”的集大成者,吕大忠、吕大防、吕大均、吕大临,他们都是亲兄弟,尤其是他们制定并完善的《吕氏乡约》广为世人称道。蓝田《吕氏乡约》是北宋时期“关学”代表人物“蓝田四吕”所制定和实施的村规民约,被国学大师钱穆称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宪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乡规民约。《宋史》载:“关中言礼学者推吕氏。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若违约者亦书之,三犯而行罚,不悛者绝之。”《吕氏乡约》运用道德的力量对乡村进行有效治理,是优秀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2017年年初,蓝田吕氏乡约乡仪被列入西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蓝田四吕”之后,白鹿原又出了一名奇人,人称”牛才子”,也就是陈忠实的文学名著《白鹿原》里“朱先生”的原型、关学巨子牛兆濂。他不爱做官,一心治学。关于牛才子的传说,白鹿原上下妇孺皆知,他成了白鹿原上哲人的化身,他的《家训》也成了白鹿原人持家立业的典范追求。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幼年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光绪十年(1884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蓝川先生。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后积极倡导抗日。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

不畏强暴、崇文尚义、乐于奉献是白鹿原闪亮的名片

不说李自成、刘宗敏与明军大战白鹿原,不说同治间回民起义鹿原呼应,也不说民国三年的“交农运动”,即使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也有一点点星星之火,在这里燎原。192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蓝田籍学生田伯荫返回蓝田,与刘子南、胡子琪等在蓝田孟村街成立“勉学会”,学习《共进》刊物,在白鹿原最早传播马列主义,又在孟村街创办了蓝田第一所初等女子学校,创立县立单级师范讲习所。随后,赵伯平、赵希仲、肖光前、徐国琏、张静文、白宗信……等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献身革命,为创立一个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有的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无怨无悔。

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着想,出资捐款在白鹿原上下创办了一座又一座新式学堂,既教知识,又传播火种,小村庙小学、鹿原小学、巩村小学、灞桥小学……让白鹿原成为“红窝子”。在争取民族独立、抗日救国的岁月里,救亡图存的声音,从“红窝子”传遍白鹿原,白鹿原的赤子参与了陕北根据地的创建、实施了丙子“双十二兵谏”、率部东出潼关,激战中条,让倭寇止步于黄河东岸,“中条山的台柱子”是国人对白鹿原将士健儿的称赞!人民军队中,孔从洲、赵启民、肖应堂、于耀江、屈全绳、惠宏安……,耀眼的将星,辉映着白鹿原!

当初的学舍简陋不堪,如今的校园美若花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为当今白鹿原干部群众的理念,捐资助学在白鹿原成为美谈。“双高双普”让教育走向优质、规范,民办教育让白鹿原大学城春意盎然,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西安思源学院、海棠学院、汽车科技学院、外贸职工大学……莘莘学子遨游学海,攀登书山,只为把明天亲手创建!

帝都钟气,人豪代起;前赴后继,蔚为壮观。汪锋、赵伯平、孙蔚如、胡太平、魏增军……从白鹿原走出的共和国的栋梁,气正风清,政声斐然!

名流新秀,群星璀璨;文坛艺苑,百花争艳!这当中,两位白鹿原的老汉,令国人称奇,让世界惊叹!

一个是李正敏,把秦腔唱出了光彩和鲜艳,令人百听不厌,开创了“敏腔”流派,留下中国最早的秦腔唱片,赢得了“秦腔正宗”的美谈!

一个是陈忠实,把关中平原一段乡村故事,烹饪得色香味美令人垂涎,放在地球村的文化餐桌上,让世人尽情咀嚼、品啖,不论美食家还是普通食客,都用味蕾对皇皇巨著《白鹿原》发出由衷地赞叹。

作者简介:白来勤,西安人,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首批入选人员。出版散文、小说、社科专著多部。多篇散文作品入选一些省市的高考、中考试卷或模拟试卷和教辅资料、特色教材。荣获中国金融作家协会颁发的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和首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欢迎下载“齐鲁壹点”app

主创:白来勤 亦凡 杨崇德 淡雾 王安之 苏银东 毕琼 孔凡勇 白春业 完颜蕙蕙

编辑:王新靖 杨新刚 单连强 朱婧 滕悦 赵曙光 许冉冉 郇长亮 崔吉皓

信箱:shirihe@foxmail.com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450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