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过年,长辈们会随手撕下门上对联一角,把一两毛钱包在里面,送给孩子压岁。钱虽少,意义却不小。如今,压岁钱越来越多,寄托的情感同样真挚。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在合肥家家景园社区、丁香社区、迴龙桥社区等地随机采访60 位老人,发现大部分老人给的压岁钱在千元以下,而坚持传统民俗成为老人们给压岁钱最大的“动力”。
数额:压岁钱越来越多
每到过年,许令胜老人会准备两份红包,一份给家里孙辈,一份给亲戚朋友家小孩。他今年给12岁的孙子包了500 元压岁钱。“我们吃晚饭前会把压岁钱准备好,用红包包上,吃晚饭的时候给孙子。”这是许令胜家的惯例。压岁钱给了孙子,许令胜老人不会干涉孙子怎么花。“我孙子平时很乖,他自己存着不会乱花钱的。而且他还小,吃穿住都是家里给的,也没有用大钱的地方。”
许令胜老人回忆,儿时由于家里贫苦,饭都吃不饱,压根没想过能收到压岁钱,“更没想到现在压岁钱会有这么多。”
成家以后有了孩子,许令胜开始给孩子们压岁钱。那时,10元、20 元跟现在的100、200 元差不多。许令胜会特地把钱换成崭新的,发给孩子们。1978 年那会,领到5 元压岁钱,孩子们都很兴奋。孩子们会把从各家亲戚那收到的压岁钱统一放在鞋盒里攒着,到一定金额后交给父母。
现在,很多孩子收到压岁钱,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欣喜。许令胜觉得,可能是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缺这缺那,家长有能力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大额压岁钱对孩子们来说也不是必需的。
形式:生肖币表达心意
82 岁的孙家胜老人把红包取名为“高兴包”。他说,过年发红包就是让小辈们高兴高兴。孙大爷也见证了红包的变迁。他回忆,上世纪80 年代末给孩子包红包还是一毛、两毛。孙大爷会特地找崭新的连号的钱发给孩子们。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也很期盼过年。
“现在社会发展了,钱不像那个年代一般稀罕了。”所以在孙大爷看来,特定的礼物会比红包的意义更大。他在过年时,更倾向于送人生肖纪念币。他家为此攒了许多不同年份的生肖纪念币。今年是猪年,如果有朋友亲戚属猪,孙大爷就会送给他们猪年纪念币,表达自己的新年祝福。
方式:网络红包也喜庆
今年过年,周翠云大妈通过微信和支付宝红包,给孙辈们发了三千多元压岁钱。“奶奶也会发微信红包了。”孙辈们领到钱,都表示很开心。
周大妈说,网络红包虽然方便,但总觉得过年给几个孙子们包现金红包是老传统,她也会特意提前去银行换好新钱。不过,去年底周大妈脚崴了一下,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奔波,孩子们一直不让她出去走动,新钱也就没有换成。“后来我一想,干脆发微信红包。”除夕当天,几个孙子回来了,周大妈一一通过微信发了压岁钱,孙子们也很开心。
周大妈说,跟现金红包一样,她会附上一些祝福的话,比如“学习进步、心想事成”,或者是“努力勤奋,更上一层楼”。等孙子们读到这些字的时候,能感受到周大妈的真挚祝福。这种收发红包的喜庆氛围也能感染一家人。
“压岁钱只是过年一个习俗,真正的年味还是在心里的。”周大妈说,虽然过年期间大家一直都忙着抢红包,但家人之间的压岁钱才是最贴心的。
□专家声音
压岁钱是一种文化传承
——省民俗学会会长王贤友
以前过年,人们趁天还没亮就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拜年,有的要对长辈们行礼拜年,才能讨到压岁钱。如今,很多人打开微信支付宝,就能派发或领取压岁钱。不管形式怎么变,终究还是一份文化传承。
王贤友说,近些年过年包压岁钱出现一股不正之风——攀比心理。王贤友说,如果出现攀比,就失去了压岁钱的本意,不仅扭曲了民俗内涵,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压岁钱不是炫耀社会地位的工具,也不能用来表达心意的轻重。
上个世纪末,孩子们拿到几十元压岁钱能兴奋一天,现在有的孩子面对500 元压岁钱都无动于衷。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把压岁钱当成一种理所应当,而不觉得是长辈们对自己期许与鼓励的表现。“应该让压岁钱回归传统文化中,比如感恩与期许。”
压岁钱是维系情感纽带
——安徽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王云飞
压岁钱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维系情感的方式之一,王云飞说,晚辈通过向家里长辈拜年,取得压岁钱,长辈们看到儿孙绕膝的热闹温馨场面,会主动给晚辈压岁钱。这是一种双向的情感满足。
王云飞说,如今红包的形式呈现多样化,除传统意义上的现金红包,网络红包越来越流行。“网络红包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仪式感。”网络红包派发简单,手指一点钱就发送出去,看不见摸不着。老人们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情感关怀,孩子们也越发注重金额的大小,而忽略其中的感情内涵。
压岁钱是一种民俗,一种过年的仪式。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情感,可以通过这种仪式来表达。但感情的深浅与金额大小不能直接划上等号。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455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