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来历与姓氏有关】
寇庄位于小店区营盘街办。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莱公别墅在城南八里寇庄”。相传宋相寇准封莱国公后在此建有莱公别墅,清时官场、花园、土地庙遗迹尚存,以花园东、西、北立三村,名东寇庄、西寇庄、北寇庄。又传,明代有陕西渭南寇姓人家来此“扎桩”种地,后立村名为寇庄村。当时有东、西、南、北寇庄,南寇庄后不存,北、西寇庄现在统称寇庄村,东寇庄则并入了王村。 李家庄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李家庄现在的老住户都是李姓人家,据传李姓始祖约在明代洪武年间从现在的西温庄乡北王名村迁来,该村由姓得名。李姓人家从北王名迁来时,有兄弟二人带来两个大碓臼,后来有一个迁往现在的晋源区吴家堡村时带走一个,另一个就留在了李家庄村。2005年春,李家庄村民把它作为建村纪念物,安放于古庙遗址处的一棵老槐树旁,周砌围栏加以保护。 贾家寨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以姓氏而名,是明太原县屯军“九营十八寨”之一。明嘉靖十九年时曾修筑堡寨一座,高二丈二尺,周八十丈,已毁。 温家堡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温家堡村现在没有温姓人家,但在该村耕地范围内有温家坟地。村中老人们说,温家堡村就是因温姓得名。 宋环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宋环村始迁居民是在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始迁姓氏为郑姓,村名为郑家堡村。到明末时郑姓人家衰落,宋姓人家虽然户数少,但有权势,就把村名改为“宋瑰”。由于“瑰”的繁体字“瓌”与“環”字形似,清雍正年以来书写时讹变为“宋環”,简化后叫宋环。 西贾位于小店区西温庄乡。传说,古代战场上有贾姓弟兄三个溃兵,流窜到太原县东边与榆次县交界的地方。一个落脚北面,一个落脚东面,一个落脚西面。此后不断有散兵游勇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三个村庄,北面的称北贾村(1950年后被太原农牧场占用),东面的称东贾村(现属晋中市榆次区),西面的称西贾村。 大吴、小吴、西吴位于小店区龙城街办,均以吴姓得名,因时间久远,现在只有小吴村吴姓较多,大吴村、西吴村已无吴姓。大吴村东500米处有史匡翰神道碑一通,镌于后晋天福八年(943),现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吴村内有北极宫,是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呼延村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街办。相传此地为宋将呼延赞的养马场。《永乐大典》引《元一统志》:“呼延社,在阳曲县西北,元魏时部族之地也。”《元和姓纂》:“呼延,匈奴四族有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呼延村名当源于北魏时呼延部族集居地。
【它们的来历与谐音有关】
道把位于小店区北营街办。道把村地处东山地区,外人去道把村,说快到了,但是还得再爬一个坡,才能到达。“道”“到”谐音,“把”“爬”谐音,就演变成道把村。 大村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传说元代叫富村,后因村中有回龙寺,村北有青龙河,五条街道呈龙形,称蟠龙街,村南有卧龙滩、龙窝地,遂改名为卧龙村。清代初年,一巡按路经卧龙村,以村名犯上为由将卧龙村改为代村。村民不服,因“大”字的另一读音为“代”,且村子又大,就将代村改称大村。 西温庄位于小店区西温庄乡。西温庄和东温庄两村原为一个村。因明代有一位姓文的千户在此居住,人称文千镇,后传为温泉镇。明末李自成率军路过此地,镇内靳姓大家族进行反抗,几乎被杀绝。部分居民就迁至温泉镇东一个名为温庄的地方,由于居民增加,起名为东温庄村,旧村称西温庄村。 高中位于小店区西温庄乡。相传村中有孙姓之人,是铸钟艺师,技艺高超,故村名为高钟,后讹传为高中村。 摄乐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街办。相传五代时,后唐与后梁曾混战于此地,村被夷为平地。后人在废墟上建村,明称铄落村,后因嫌名不雅,谐音改为摄乐村。 芮城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街办。传说五代时,在汾水湾建有小城堡,名为内城。《永乐大典》载:“内城,已废。”成化《山西通志》亦作“内城”。道光《阳曲县志》记作“芮城”。“芮”或为“蠕”音转。《通鉴·宋纪》胡三省注:“芮芮,即蠕蠕,魏呼柔然为蠕蠕。”疑芮城北魏时为柔然(蠕蠕)族集居地。 下元位于万柏林区小井峪街办。村名原为柳圪垛。清雍正年间,古交磨石村和北石村的刘、王两人来柳圪垛的下处定居,种菜成园,故名下园,后来写为下元。
【它们的来历与职业有关】
小店位于小店区小店街办。旧地处京西官道和平晋县西官道交接处,又是西渡汾河的渡口,客来车往,便在汾河渡口东岸开设商铺店面,称小店。后商贾集聚,逐渐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村。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述:小店,本永安堡,乃四达道也。又因街巷格局形似凤凰,又称“凤凰堡”。 薛店位于小店区西温庄乡。薛店村地处地势低洼的盐碱滩,古时常有移民来此地刮盐土熬制土盐,人称盐坊。后在此逐渐形成一片高台地,人称盐坊圪垯。清代又迁来一户薛姓人家,在盐坊圪垯上开了一个车马店,经营榆次到太原县西山拉煤车的食宿,移民从此渐增,形成一个村落,名为薛店村。 北瓦窑、南瓦窑位于晋源区晋源街办。地处古潜丘故址。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重修惠明寺塔,取其土作瓦,潜丘遂湮。而工匠以烧制砖瓦,渐定居成两村,按方位称北瓦窑、南瓦窑。 南黑窑位于经济区。宋太平兴国年间修筑平晋城时,在城南多设砖窑,形成村落,故名。
【它们的来历与陵墓有关】
老峰位于小店区北营街办。曾名恭园坟,是因晋王朱棡谥号而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月,朱棡薨,葬于此。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明晋恭王墓,在城东南二十里黑驼山南老坟村。”因为晋王王室中较早的一座坟,遂名老坟。又因“坟”“峰”谐音,改称老峰。朱棡墓址在老峰村东北400米处,坐北朝南,墓园占地约48万平方米,四周夯土围墙,现遗存数段。冢高4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峰位于小店区黄陵街办。为明朝晋恭王朱棡五世孙晋端王朱知烊的墓地,因处恭王墓、宁化王墓之东,故名东坟,“坟”“峰”谐音,后称东峰。
这些地方曾经也是村
查阅道光二十三年版和民国二十一年版《阳曲县志》,还可以发现一些在民国末年到20世纪下半叶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只留下村名痕迹的“城中村”: 古城村系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的食邑,筑有城池,因形成年代久远,故名。在今大同路古城西街附近。 十里铺村因宋代此地有一家店铺距太原府城有十里而得名,在今解放北路十里铺街附近。 永兴堡村明景泰初年,府城北关建有城堡,后在北关西修建新堡,名为永新堡,后改为永兴堡。在今胜利街永兴堡小区附近。 旱西关村位于旱西关而得名。1980年撤村改居,划归城区。在今旱西北一条附近。 东岗村地处太原城东部,地势高,故名。在今东岗路附近。 菜园村因村民多种蔬菜,故名。1980年撤村改居,划归城区。在今菜园街附近。 小南关村因位于小南关而得名。在今小南关街附近。 水西关村因位于水西关而得名。1980年撤村改居,划归城区。在今水西关街附近。 老军营村系宋金时驻兵处,明初修建营堡后,称作老军营堡。1980年撤村改居,划归城区。在今平阳路北口附近。 黑土港村因东山之煤进城行经此地,撒落的煤块被碾碎后形成黑土,故名。在今五龙口街黑土巷附近。 五龙口村因东山五条山沟在雨季倾泻山洪时远观如五条龙口吐水,故名。在今五龙口街附近。 红沟子村因此地有一条红色土质的沟,雨季内流红色泥水,故名。在今红沟路附近。 小沟子村因此地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小山沟,故名。在今红沟路小沟街附近。 兵工路村因民国年间开办有兵工厂,故名。在今兵工南马路附近。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456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信仰的力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