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萧云志和萧云松是一对同胞兄弟,同病相怜,从小学起便一直与同学们“格格不入”,因为他们平日只吃自带的窝窝头和玉米馒头,只穿打了一个又一个补丁的旧衣裳。

众所周知,小孩子的攀比心最是严重,同学们见到萧家兄弟如此,总会好奇地调侃他们:“我们如今都改革开放了,你们还吃这些东西,穿补丁衣服,难道你们家依然很困难吗?”

萧氏兄弟听罢,只笑笑不应答,同学就下意识觉得他们默认了,自此后时常对他们说些嘲弄、排挤的话,将萧家兄弟摒除在“圈子”之外。

久而久之,“问题”传到老师的耳中,老师特地把萧家兄弟喊到跟前,友善地问他们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学校可以给予一定帮助。

萧家兄弟摇摇头,仍旧不愿袒露半点儿“隐私”。

直到几年后,萧家兄弟学成毕业,和他们同校的师生才于无意中知道他们的“来头”有多大:萧云志和萧云松的父亲叫萧星华,萧星华的父亲则是华夏的开国上将萧克。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但为什么身为萧克的亲属,萧氏兄弟的生活会清贫到那种地步?难道萧克“养”不起儿孙吗?

01,穿旧衣是萧家传统,从祖到孙无一例外其实不然,用萧星华的话来说:在萧家,穿旧衣裳即是传统,从祖辈到孙辈,无一例外。他的父亲萧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书香门第,自幼尝尽人间苦难,对“身外物”并不看重。

萧克在嘉兴读书的时候,由于家境清贫,一贯只穿一身旧蓝布长衫,与富贵人家的子弟形成鲜明对比。但萧克未曾感到半点儿不自在,反倒表示自己非常认同宋濂“贫非罪”的观念。

待到萧克身居高位,依旧不改勤俭习惯。他所居住的房子特别陈旧,可萧克执意不肯修缮翻新。

有一回,有位中央领导到萧家拜访前辈,见他的居住环境这般简陋,心生好奇,问萧克:“萧老怎么住在这样的地方?不如我请示总参,为您拨款修缮一下?”

萧克立马严肃了神色,坚定拒绝了。他告诉来客:“我现在住的房子可比老百姓好多了,用不着修,把钱省下来,留给该帮助的人吧。”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萧克和夫人蹇先佛一直认为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保护水资源应当从个人做起。他们家的浴缸旁常年放置两个大桶,洗澡时会把用过的水全部倒入桶里,再用它来冲刷厕所。

在萧家,这个习惯犹如穿旧衣的习惯一样,是祖传父、父传子,代代相传的优良品德。

红烧肉是萧克最爱吃的一道菜肴,但即便后来萧家的生活条件变好了,萧克也没有纵容自己享受口腹之欲,而是特地规定红烧肉只能在节假日出现,其余时候则是小米与窝头、五谷杂粮等混吃,十分朴素。

萧克的勤俭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萧家子孙,让他们潜意识觉得浪费和奢华是可耻的行为。

萧星华是萧克和蹇先佛唯一活下来的儿子,小时候寄居在别人家,直到局势稍显平稳,才回到父母身边。可萧克夫妇并未因儿子的坎坷经历而宠溺他,反而对他的要求更加严格。

萧星华上小学时,萧克严厉叮嘱他不能在外面说起自己的父亲是谁,不能炫耀家世。萧星华乖乖听话。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他穿着的衣服多是母亲用旧衣裳改制的,不仅不合身,而且补丁打了一层又一层,特别破旧。他的同学同样笑话他,说他吝啬。但萧星华并不在意,他无比坦然地反问:“穿旧衣就很丢人吗?我觉得很好啊。”

萧星华有一条背带裤,曾出现在与父母的合照里。后来,背带裤小了,就被他送给堂弟萧石英,萧石英从小学穿到初中,裤腿短了即找块相同颜色的布料缝制加长,继续穿着。

生在这般家庭,萧云松和萧云志从小耳濡目染,亦将勤俭刻入骨血,始终坚定奉行。某一回,萧云松与同学们到郊外春游。

别的同学准备的午餐皆是面包或者饼干,唯有萧云松一人坦然从背包里拿出两块窝窝头,就着白开水平静吃光。有同学向萧云松投来异样眼光,萧云松完全不在意,反正家里给什么,他就吃什么。

同萧云松相熟的某位研究生师兄向旁人讲述对萧云松的印象,说:他一年365天,几乎天天穿一身明显洗到泛白的旧军褂,仔细严谨地系上风纪扣,骑着一辆哪怕不锁,也不会有人偷走的破自行车,悠然自得地享受着他的世界。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1994年,得知萧家将有纂写家谱的萧克,专门写下“勤劳勤俭”4个大字送到纂写办公室,并写信告诉侄子萧祖保,纂写家谱与建设萧氏村庄是一样的道理,都必须发扬先辈们勤劳勤俭的精神。

02,当个懂得感恩的人,拒绝利用特权谋私当然,别看萧克对自己和子孙这般“苛刻”,实际上他对群众却无比大方。当他的故土将要搭设高压电线时,听闻此讯的萧克毫不犹豫地拿出一笔钱财,无偿资助故土。

几年后,萧克又动员相关机构,资助清贫家乡建造了一座希望小学,并从自己积攒多年的稿费中抽出部分资金,与有关单位和个人捐款结合起来,成立了“萧克教育奖”,用于奖励郴州市的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们。

曾在萧克手下工作过的人均说萧克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上司。

某一回,萧克准备回乡探亲,他特意规划了一条特别的路线:从漳平开始,一路顺着汀州、瑞金、汝城等地行进,最终抵达故土嘉禾。那是他昔年自家乡走出参加革命的道路,也是一条铭刻了无数回忆的道路。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他拜祭了原红28团团长王尔琢;极力打听曾经担任白沙区苏维埃主席的欧祖光下落,获知他已牺牲后,又帮助欧祖光的女儿落实烈士家属的待遇。

当他听说曾与他一起战斗过的陈东日尚有一个女儿留活于世时,专程改变计划,绕道前去拜访。于萧克而言,就算战友们早已化作历史的青烟,他亦不会忘记他们和他们的亲属。

萧克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出生在长征草地上,蹇先佛在一个藏民遗弃的土围中艰难生下了他,萧克给儿子取名“堡生”。

长征路本就辛苦,更别说抱着襁褓里的孩童一起前进。某一次,实在受不住饥饿的蹇先佛一头栽倒在地上,幸而李伯钊及时拉了她一把,才没有摔伤她和堡生。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事后,李伯钊特意取来自己仅剩的一斤大米交给蹇先佛,蹇先佛坚决不肯接受。李伯钊将大米硬塞到她的怀里,说了句“不能饿到孩子”,便径自离开了。

萧克和蹇先佛十分感激李伯钊的雪中送炭,常常同萧星华重提此事,感慨道:“若不是你伯钊阿姨的大米,妈妈恐怕早倒在草地上了……”

萧克告诉萧星华:一定要当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萧星华出生时,正巧遇到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残忍扫荡,萧克夫妇无法带着儿子频繁转移,只能把他寄养在一个名叫王金生的老乡家中。

王奶奶看着依依不舍的蹇先佛,向她郑重保证:“您放心,是八路军救了我们家,我们一定会尽心照顾你的孩子的。”

王金生一家确实如他们所言,竭尽全力保护着萧星华。他们家很穷,常常吃不起饭,可即便日子再苦,王家人还是会勒紧裤腰带,省出些许钱财买点儿小米煮糊糊喂给萧星华吃。

萧星华1岁那年,王家实在“揭不开锅”,一辈子没有求过人的王金生狠狠心,跑到县城亲戚家借了5斤小米,维持住了萧星华的口粮。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长大后的萧星华回忆当年,说:“那个时候,几乎家家断粮,树叶、树皮全被吃光,全村一共22个孩子,只活下来2个,我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王家长到3岁,萧克与蹇先佛才抽空把儿子接回身边。对于王家人的恩情,萧克夫妇一直没有忘记。

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到王家拜访,并让萧星华在王家居住几日。等到新中国成立,萧家人搬到城市,依然未改定期拜访王家的习惯。

萧克告诫儿子:王家对你有养育之恩,你务必记得他们的恩情啊!

萧星华点点头,牢记父亲的教诲,时不时去王家所在的阜平县“探亲”。王金生去世后,萧星华仍旧牵挂阜平县。

他在退休后,特地促成北京医疗专家到阜平县开展义诊赠药的活动,有效解决了县城居民“看病难”的困境。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除此外,萧克也时常对萧星华念叨一句话:你的未来只能靠你自己努力,父母帮不了你太多。

萧星华8岁该上学时,正处于战事紧要关头,学校全部停课。萧克在上前线前,抽空给儿子写下3千个常用字,告诉萧星华:“你只要把这些字全部认下来,就能自己看书了。”

萧星华谨记父亲的话,天天照着字帖练习读写,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便捧着字帖去找妈妈或者战士叔叔,请他们教授自己。叔伯阿姨夸赞萧星华刻苦努力,和他的父亲一样。萧星华眯眼笑笑,从此更加勤奋。

新中国成立后,萧星华有了到正规学校读书的机会,他依然没忘父亲的教诲,凭借自身努力考上北京大学,读哲学系。

特殊期间,萧星华受到牵连,被下放到洞庭湖的农场,工作、生活都特别艰苦。

同样身处困境的萧克给儿子写信,鼓励他一定要经受住艰苦考验,年轻人吃点儿苦,会对以后有好处。萧星华似乎从父亲的话中得到无尽力量,把一切磨难均化成了日后的经验与老来谈资。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等萧星华有了孩子,又把父亲的教诲传给自己的儿子,告诉他们“靠自己努力”即是萧家家训。

萧云松一心渴望当军人,毕业后却因体重未达标,没能走上和爷爷相同的军旅道路,非常遗憾。

可他从未生出过利用爷爷的特权为自己“走后门”的念头,因为他很清楚,他们家的规矩就是不可使用任何特权。如果他做了,非但爷爷和父亲不会“放过”他,他自己也过不了自己那关。

萧云志的人品出众,学成归来进入电力系统相关工厂工作,多年来都只是一名普通干部,看不出任何世家子弟该有的浮华和傲慢。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03,艰苦朴素必须谨记,优良家风理应传承萧云志告诉世人,他和萧云松上小学起,就跟在爷爷萧克身后练习毛笔字。萧克的字很漂亮,颇有一种书法家的韵味。

可他教授孙子们的态度却依旧严谨认真,专门在自己的写字台旁给两个孙子准备了两张小木桌,叫他们坐在木桌前练习描红,他则如同旧时代的私塾先生一样,要求孙子们必须遵循书法“四正”:身正、笔正、纸正、心正。

倘若孙子们偶有懈怠,萧克便会立刻收敛神色,口气严厉地提醒他们,并告诉他们,若不是如今不提倡体罚学生,他肯定会效仿旧时先生,用教鞭敲打他们。

萧云志与萧云松初时不理解萧克的话,后来随着年纪渐长,方慢慢领悟爷爷的苦心:世人常说字如其人,写出一手好字的同时,亦是在锻炼品行,让人不至于在人生路上走错方向。

萧家兄弟穿旧衣被同学嘲笑,老师得知:家庭是否有什么困难?

有好奇者问萧云志、萧石英等人,会不会觉得萧克过于严厉?他们挠挠头,脱口而出道:“没有啊?就是应该这样的。”

2008年,102岁的萧克在首都病故。临终前,他特意叮嘱子孙勿要大办自己的后事,勿要向国家要钱、要照顾。

前来参加他的葬礼的萧氏亲属有20来位,负责治丧的工作人员向他们提出帮他们购买返程车票时,萧家亲属纷纷摆手拒绝,说他们不能坏了萧克坚守一生的规矩,要让他“走”得安心。

对萧星华、萧云志、萧云松及萧家亲属来说,萧克一贯遵循的“艰苦朴素”的家风是理应永久流传下去的重要传承,他们不会忘记,也不会让后代子孙忘记。

文/羽昕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509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