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姓氏来源
源流一:源于妘姓,出自为颛项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流二: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
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四: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或汉化为氏。
源流五: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罗可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六:源于苗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苗族,属于汉族融入苗族化为氏。
源流七:源于布依族,出自春秋时期古罗国后裔,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源流八:源于彝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九:源于土家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源于瑶族,出自广西西部背篓瑶,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一: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二:源于土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三:源于京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四:源于拉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五: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六:源于黎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七:源于白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颛顼、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斛瑟罗。
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长沙郡:周朝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灭楚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等地。西汉改郡为长沙国,东汉仍改回为郡。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罗 州:即广东省湛江市属廉江市。廉江地处雷州半岛北部,粤桂边界,扼粤桂两省交通要冲。廉江,古称罗州。始建前在秦朝时期属象郡地。汉朝时期属合浦县地。晋朝时期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朝宋、齐时期为高凉郡罗州县地。南朝梁、陈时期为罗州高兴郡石龙县地。隋朝时期属高州高凉郡石龙县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龙县建石城县,属罗州,唐玄宗天宝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为濂江县。南汉时期属罗州。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罗州并废濂江、干水县,划入吴川,属辩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改辩州为化州。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76年),复析吴川西乡置石城县,属化州,元朝时期属化州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属化州府,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属化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属高州府,清朝时期属高州府。民国元年~三年(公元1912~1924年)属高州道;民国三年改石城县为廉江县,属高州道;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废除道制,属高州善后处;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属高雷廉钦琼崖罗阳八属联军总指挥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八属联军全部覆灭后,属广东南路行政公署;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公署;民国三十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公元1949年),属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1月11日廉江县城解放,属广东南路专员公署;1950年9月属高雷专区;1952年11月属广东粤西行政区;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县合并为雷北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0年11月雷北县易名为雷州县,届广东湛江专区:1961年3月撤销雷州县,恢复廉江、遂溪、海康三县。按原县区域分治和归属;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属湛江市;1993年12月经国务批准,廉江撤县设市(二类市),归广东省直辖,并委托湛江市代管。
堂号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尧堂: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怀汉公(即珠公)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氏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氏郡望。豫章堂号源此。
宗祠通联
门楣
理学传家:罗氏为何有此四字之题?拜读《罗氏族谱》,言及“理学”者有四处,最先是苏东坡在《罗氏谱赞》中有“理学真儒,后先继续”之句;其后,是明朝人杨士奇在“罗氏族谱序”云“……宋元而下,数百年间,有以勋业垂天让,有以仕宦名海内,有以理学闻……”;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也说到:“……历唐宋以迄前明,闻人辈出,理学文章光昭史乘……”。然而上述文章都是概述,未言及何人何事,清光绪年间的包罗万象有“罗氏族谱题辞”注,其中一句“鸿儒延道脉”注曰:“宋仲素公称豫章先生,朱子曰,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旨远,惟仲素一人而已。”既然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宋大理学家朱熹对罗仲素评价如此之高,想必其学业成就非同一般,在理学方面肯定是出类拔萃者。这一点,在《广东龙川罗氏族谱》中得到证实,该谱载:“罗从彦(字仲素)即著名的豫章先生,他笃治理性之学,著有《遵尧录》(按该书曾传到日本,引起彼邦人士甚大注意,加以研究,由该国文学博士九洲大学教授罔田武彦等编为《罗豫章集》并入和刻影印《近世汉籍丛刊》中)《春秋毛诗语解》等书,对于中国的学术研究,厥功至伟”。罗仲素本人亦有诗“观书有感”曰:“静处观书尘不染,闲中稽古意犹深。周诚程敬应粗会,奥理休从此处看。”诗中“周诚程敬”,“周”即周敦颐,“程”即程颐,均是宋朝理学家。由此,“理学传家”即源自罗仲素其人其事,颂扬罗氏这位显祖的业绩风范。
龟山受学;鸟梦征奇。
上联典指北宋南剑人罗从彦,字仲素,在萧山跟从杨时(人称龟山先生)学习。建炎年间曾官博罗县主簿,任职期满后,入罗浮山隐居,不再做官。朱熹曾说:龟山在东南讲学倡道,弟子很多,但能深思力行、得其旨趣者,只有仲素一个人。学者称“豫章先生”。著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中庸说》《豫章集》等。下联典指东晋耒阳人罗含,字君章,相传梦中吞下五色鸟,从此文思大进。历官州主簿、廷尉、长沙相。大司马桓温很看重他的才华,称他为江左之秀。
江左之秀;湖海散人。
上联典指晋朝州主簿罗含,字君章,耒阳人。擅文章,桓温极重其才,誉之为“江左之秀”。累官廷尉、长沙相。下联典指元末明初小说宾罗贯中(公元1330~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又有庐陵、钱塘、东原等说)。撰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残唐五代史演义》等,还有杂剧剧本《风云会》等。
诗耽郑女;曲感赵王。
上联典指唐朝文学家罗隐,字昭谏,杭州新城人,本名横,因为十次考进士不中而改名。在咸通、乾符年间,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曾官节度判官、给事中等。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有讽剌现实之作,多用口语。著有《甲乙集》《谗书》等。据说宰相郑畋的女儿爱读他的诗。“耽”,谓非常爱。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邯郸女子罗敷,赵王家令王仁的妻子,曾出城在陌上采桑,赵王登台看见了她,很喜欢,要强娶她。她不从,作《陌上桑》诗自我表白,赵王只得作罢。
清推忠节;明著文庄。
上联典指清末湘军将领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湖南省湘乡人,诸生出身。咸丰年间与曾国藩办团练,扩编为湘军,后因进攻太平军有功,升道员,相继加按察使、布政使衔。曾与曾国藩标榜程朱理学。死后谥忠节。下联典指明朝学者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人。嘉靖年间状元,曾官翰林院修撰、春坊左赞善,因上疏得罪世宗,被削官为民。从此,甘于淡泊,潜心治学,曾精研舆地,用十几年时间撰《广舆图》。著作有《念庵集》。死后谥文庄。
题诗衣襟;讲学西塘。
上联典指明罗复仁致仕,帝赐大布衣,题诗于上,褒扬之。下联典指清罗天闾,居西塘精舍,讲性道之学。
四诗风雅颂;三维长宽高。
此联为罗“罗”姓拆字联。
惠播五县德政;寿高双轮花甲。
上联典指宋朝进士罗适,字正之,宁海人。历知五县,任京西北得点刑狱。慷慨陈词,体恤民情。尝与苏轼论水利,兴修者五十余顷,民甚爱戴。下联典指后魏屈蛇侯罗结,代人。太武初累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时年一百零七岁,精爽不衰。为人忠厚,甚受信任。归老后,国有大事,遣人驰询。终年一百二十岁。
万里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归东。
此联为罗邺《春晚渡河有怀》诗句联。唐朝诗人罗邺,余杭人。有“素有英资,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朝“三罗”之一。他留下的一百多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溃灭前的社会真实景象。
岩畔早凉生紫桂;井边疏影落高梧。
此联为罗隐《杜陵秋思》诗句联。唐末文学家罗隐(833-909年),本名横,字昭谏,新登(今浙江省富阳西北)。少时即负盛名。因议论时政,讥刺公卿,十考进干不中,遂改名隐。后投吴越王钱鎏。历任钱唐令、节度判官、著作佐郎等官。他所作诗文多愤懑讽刺,同情人民疾苦。所著散文集《谗书》,鲁迅说它“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著名有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革命一生未虚度;戎马廿年耻矜夸。
此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罗瑞卿(公元1906~1978年)《叙怀》诗句联。
百世雍和修孝悌;一堂敦穆教读书。
广东省鹤山市坪山镇罗氏宗祠“以绢公”堂联:上联是指继承百年父子和谐世系,学习儒家的孝悌道德;下联为指满堂和睦,教导子孙去读书。
家声不坠唯端品;壮志欲酬必读书。
广东省兴宁市宁新大圳罗氏四角楼祖堂联。该堂联凝聚着客家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让客家子孙随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标语,创造出一种立身处世的文化氛围。这些堂联内容广泛,主要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显扬祖德,激励后生;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乐观豁达,情操高尚;爱国爱家,报效祖国,等等。特别突出勤俭、孝悌和读书为本的精神。
理学名高,延平儒士;文藻日丽,湘水琳琅。
上联典指宋朝名人罗从彦的事典。下联典指晋朝州主簿罗含,字君章,耒阳人。
读书好、积德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广东省兴宁县宁新大圳罗氏宗祠四角楼中堂联。兴宁罗氏客家人对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奉为信条,尤其是对孟子所言“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读书为本,重教崇文笃信至深。这种重教化,着力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优良传统,无疑对今天的科教兴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客家文化普及,人才辈出的历史渊源。
慈孝友恭,启迪后人昭世德;诗书礼乐,缵承先绪振家声。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罗瑞合村罗氏宗祠联。联中“慈孝友恭”云的“慈”,是指父母爱子女;“孝”,为指子女孝顺父母,合两所言“慈孝”,《庄子渔文》记载有“事亲则慈孝”即指能行奉养孝敬的人。“友恭”,指兄弟间之相亲互爱。下连“启迪后人昭世德”,当便为开启、教育罗氏子孙去发扬祖蜚“慈孝友恭”这种的德行:上联“诗文礼乐”云的:“诗书”,指《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书;“礼乐”,循《礼记仲尼燕居》所载:“礼也者,理也;乐山者,节也。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下联“缵承先绪振家声”,“缵承”即继承,“绪”指世系,那“先绪振家声”便为继承先祖事业,发扬罗氏祖传良好风尚。
鸟迹徵奇,藻思发琳琅之笔;钱江互瑞,倡言成吴越之功。
上联典指晋朝州主簿罗含,字君章,耒阳人。下联典指唐末文学家罗隐。
派衍连城,敢云声价千金重;系开郯国,还念恩流一脉长。
台湾省苗栗县铜锣乡罗氏宗祠“豫章堂”联。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由于历史原因,与祖国分离了半个多世纪,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1997年7月1日,香港已实现回归,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也不会遥远。多少年来,身居香港、台湾的人民祈盼团圆,虽然深圳河划界、海峡相隔,而香港、台湾人民与祖国人民情相依,“……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心依然是中国心”。这是现代歌词,而居住在香港、台湾的客家人的宗祠堂联,早就道出了他们情系祖国的心声。
瀛海衍宗枝,系出豫章,一脉渊源承故郡;香港崇昭穆,祠成元朗,八方祀事启新基。
香港特别行政区元朗罗氏宗祠堂联。
寝庙卜迁,兹瞰鼓桑澜回,派启湖田流愈远;墓门欣在,迩望金峦霞起,采联平地焕重光。
此联为湖南省湘潭罗氏支祠联:上联“鼓桑”,指湘潭鼓桑洲。下联“金峦”,指当地小山名。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524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全国罗氏字辈之「湖北」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