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行走,走240国道,沿洣水上溯,途经吴集、杨林、草市三镇。
一条河流,便是一条人类繁衍生息的文明带。江河万古流,人类的文明才可以同样无尽延续。河边的小镇,或许有些苍老,但它承载了数千年的往事,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种油然的敬意,每座小镇,都被清晰地分成了新旧两个片区,新区有着新的生活方式,而老镇老街,则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相比之下,我们觉得老街里那些精致讲究的建筑和悠长缓慢的节奏更让人迷恋。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吴集]
祭拜为炎帝治理洣水操劳过度而死的杨山侯
从衡东县城到吴集镇,不过一河之隔,十分钟路程,240国道衡东段便在此开端,它也被称作吴(集)南(湾)公路。
衡东县城被洣水环绕,除了东北部分,其余方向都可到洣水。离开干净整洁的县城,到吴集,便是另一种感觉了。老旧混乱似乎是湖南小镇的通病。吴集镇地势较低,从公路下到小镇,就进入了一种无序的混乱中,站在镇中的主公路上,我甚至找不到一点古镇的感觉。这是一座在河边丘陵地带开辟出的小镇,空间本来就狭促,新修的建筑物又异常密集,整体感觉逼仄压抑。
直到询问了路边一个猪肉摊的摊主,才知道前面路边的一条小巷子就是吴集北街,那条在互联网上被反复提及的古街。
古街并不宽阔,青石板路倒还算整齐好看,路边的建筑或新或旧,但整体格局依然未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语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的红砖房上,留存着当年的审美:一种两个菱形相互交叉的建筑装饰。
旁边一座老屋内,不经意间看到一块牌匾,写着“豫章堂”,下面就是罗氏祖先牌位。豫章,说的就是江西,罗氏是衡东大姓,罗荣桓元帅就是衡东荣桓镇人。豫章罗氏是发源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始祖是西汉时期的大将罗珠。据《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姓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姓郡望。
也就是在老街,才能看到这种对于先祖的敬仰。
走到一个小交叉口,赫然发现一尊石狮子立在路上,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只“趴狮”,狮子只有一只,形态憨萌,典型的南方风格。询问附近居民,得知本来这里有一个牌楼,狮子也本是一对,一般是一公一母,可惜另一只已遗失,由此推测,前面应该有大户人家。
果然,没走几步,就看到了秦氏宗祠。
宗祠保存状况尚好,青砖主体,木结构,旁边的省保碑却是以“秦孝仪故居”的名义而设。本以为秦孝仪是某一位秦姓古代名人,查阅资料才得知,秦孝仪出生于1921年。自幼继承家学,精通儒学经史,博览群书。上海法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深造,荣获该大学人文科学博士。他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致力于学术研究,是蒋介石的四大“文胆”之一。
秦孝仪故居是秦家的老房子。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方位坐东北朝西南。典型的小青瓦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在吴集可算得上是大户人家了。
行至街尽头,却发现路上全是流水,水流向街口,街口有一门楼,牌匾上写着“威震杨山”。杨山在衡东县城,可谓人尽皆知。进入吴集镇的公路旁边,就是杨山,据说杨山也是眺望县城的一处极佳观景地。谁可以“威震杨山”呢?
避开流水绕行,眼前是一栋规模较大的古建,是素雅的青砖黑瓦硬山顶,大约绕了几十米,就看到了这座建筑的正面,原来这里是杨山神庙。
吴集镇昔日的戏台,已成为晒萝卜的好地方
庙前有一戏台,早已无人唱戏,广场上晒满了衣物,柱子上则被牵了绳子晒萝卜干。庙台正中四个大字“半入江风”,取自于杜甫的名作《赠花卿》里的一句。其后的两句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赞美乐曲的诗句用在这里,恰如其分。
戏台虽已荒废,杨山庙却依然香火兴旺。杨山庙祭拜的是杨山侯。这是传说中为炎帝治理洣水操劳过度而死的荩臣。荩臣,即忠臣。杨山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现为省保单位。
杨山庙的庙门装饰极为繁杂,顶部是“八仙过海”浮雕,下面则是各种历史故事大集合,包括“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空城计”等,以三国演义故事居多,中间竖牌匾上书“太古灵侯”,想来杨山侯所处的年代,的确可以说是“太古”了。洣水在古时多泛滥成灾,吴集在水边低洼处,多受其害,因此纪念治水之神,祈求平安也在情理之中。
走入庙中,有铁钟,细看看到一行大字“华大公司造”,应该是民国时期的华大企业所铸造。
从吴集古街回到240国道,路边即是杨山。上山的小路旁,有一座大院建于山下,这里竟然是衡东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博物馆是个不可不去的地方,然而走进博物馆,却发现这里正在整修,馆内空无一物,实在是可惜。
沿小路上杨山,费力爬了上去,终于到达山顶,这里一直就是俯瞰衡东县城的最佳观景点,被洣水环绕的衡东县城,在此可看到全景。
吴集镇杨山庙前,老人们在闲适地聊天
与衡东县城隔水相望的吴集,虽然两地之间已有数座桥梁,但摆渡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交通方式依然存在。我们在衡东县这边的码头,坐上渡工毛水知大姐的渡船,她话不多,脸上却总带着温和的笑意,她熟练地用撑杆将船推离岸边,然后发动机器,只需五分钟左右的航程,便将我们送到了对岸。同船的多是对岸村里进城卖菜的农民,以及来对岸上学的小学生,他们与毛大姐早已相熟。上岸时,我们把两元钱的船费给她,她却颇有些不好意思地推让着。
衡东人和善亲切的性格,在她身上毫无保留地体现出来。
对岸的村落,是衡东县城的一处幽境。这里的建筑多为红砖砌成,极少贴瓷砖,因此有了一种简约而纯粹的美感,与屋舍相邻的是生机盎然的菜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夕阳下安适的牛羊,这是令人羡慕的小城田园诗画。
杨山庙是祭祀杨山侯的场所
[杨林]
保存了老建筑和街巷原貌的古村落
油菜花田中的小镇杨林。
从240国道衡东段的开端吴集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杨林镇,沿途山势起伏,河流谷地间的油菜花让我们感受到春的降临。
到达杨林镇时,全然不见古意。错乱的民房让这个镇子显得凌乱不堪,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于是走出小镇,去看洣水边的油菜花田,却不经意看到一个古村落正在大片的明黄中隐现。
衡东杨林,油菜花田与古村,和谐共存。
走进古村,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清幽到极致的古村里,寂寥无人。一栋栋老建筑在无声诉说着历史。这里是典型的湘南民居风格。作为湖南民居中有代表性的一派,湘南民居的影响力不仅在湘南一片,湘东和湘中也受到它的极大影响。
经典的迭落式马头墙造型与青砖灰瓦组合是它的特征,沧桑的古意与充满生命气息的油菜花,搭配得如此完美。这个村是杨林村,杨林镇也因它而得名。这里几乎是一个空村,偌大的村中只有寥寥几户人家,街上也很难碰到行人。地处国道边、洣水旁黄金地段的村落,为什么会无人居住呢?
我们在村子靠近洣水河的渡口边,遇到了董文胜老人,他从小在这里长大,老了也舍不得离开,主要营生就是靠在洣水两岸摆渡。
他告诉我们,杨林村历史上深受洪水之害,1983年和2007年相继发过两次大洪水之后,村里人就开始慢慢迁移到镇上去,这里因此成了一座空村,它才得以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还没有多少人有钱盖新房,迁移之后,村里剩下的全是清一色的老建筑和街巷,所有的一切,都是原貌。这样的古村,比起那些掺杂了瓷砖房现代建筑的村落,显得更加纯粹。
祠堂是古村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杨林古村的祠堂,如今相对完整的有“董华公祠”与“棣亭公祠”,董华公祠是村中董姓的家庙,坐落于村东南角,门前有一棵形态极为优美的李树,正含苞待放,若是能晚来几天,便能看到古祠美树相得益彰的好景致。门前的门枕石上刻有“鹿衔灵芝”的精美纹饰,这种纹饰多用于表达“健康长寿”之意,门槛则刻有祥云纹饰,寓意“吉祥如意”。
走进祠堂,一股寒气袭来,这里已经太久没有使用了,没有牌位,看起来空空荡荡,用来支撑房屋结构的石柱上保留着许多文字。其中一副对联是“华表竟何从乌石岭前惟洒泪,公归无定在绿杨祠外为招魂”,显然这是寄托了对祖先的哀思。
祠堂正面墙壁供奉牌位的两侧,有残损的壁画,仔细辨认,似是一文官持笏板。对于进入体制内的渴望,一直是民间的传统精神支柱。
路经一栋老建筑时,发现门上有石刻匾额,字迹却早已被人为毁坏,门前有精致的石墩,应是曾经的大户人家,仔细看门框,却是歪斜的,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中正,为何这里变成了“歪门邪道”?其实这与风水讲究有关,门口对应的风水位需经过精确测算,以此来决定门框的倾斜角度。
废墟美也是杨林村的特色。
时间让建筑物成为废墟,从而成就了另一种审美。
中式建筑以梁柱为主体的框架结构,有“墙倒屋不塌”的特质,因此,在村中,经常能看到只剩下框架的房子,依然屹立不倒,阳光照射在屋内的荒草上,让人慨叹。
植物在废墟内也是奇异的存在。在杨林村,倒塌或半荒废的老屋里,适合生长的蕨类植物已占领了房间的各个角落,有的建筑因为荒废太久又缺少阳光,苔藓已将其完全覆盖,成为真正的“绿色建筑”。从人的角度讲,这是荒草湮没了历史,从植物的角度看,却是生机勃勃的大时代。除了苔藓,藤蔓类植物也在这种环境中变得疯狂了起来,有的建筑甚至完全被其覆盖,就连那些人去楼空后无人看管的家花,也并没有因此衰败,在一栋老房子的墙上,我们见到一株硕大无朋的仙人掌,株型扭曲如外星怪兽,长成了怪异却茁壮的形象。
宗祠是传统村落的信仰根基,而戏台,则是文化娱乐的寄托。
杨林镇古戏台。
杨林村的戏台,就在村中主巷的尽头,靠近洣水边的空地上,旁边是一个堆砌工业设施的场地。戏台也是硬山青瓦,藻井图案是道教的八卦图。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古戏台的山墙也做成了马头墙的形式,作为防火功能的马头墙对于一栋孤零零的独立建筑而言,毫无功用,也许是马头墙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防火,成为建筑装饰物的一种了吧。
鹿在装饰是有吉祥福禄的象征。
如今的戏台略显孤单,当年却是热闹非凡。据董文胜老人回忆,他小时候经常骑在父亲肩膀上来这里看戏,村中还有集市,每逢赶集日,四里八乡的人们就来这里聚集。沿着水路坐船来赶场,历史上就是杨林周边居民的一大盛事。今天这里依然修建有“灵江亭”,供人们在洣水边赶场等船时休憩,水运时代的文化影响依然留存到现在。
杨林古村里没有现代建筑,气质纯粹。
杨林镇过河,对岸有北宋文人黄庭坚曾经吟咏过的古寺:太平寺慈氏阁。青玻瓈盆插千岑,湘江水清无古今。何处拭目穷表里,太平飞阁暂登临。朝阳不闻皂盖下,愚溪但见古木阴。谁与洗涤怀古恨,坐有佳客非孤斟。
杨林镇的董姓公祠。
徐霞客也曾经路过太平寺,但并未进入,他当时正急着赶路,只在江边舟中过了一夜。古太平寺今已无存,然而在240国道的路边,依然经常可以看到立有太平寺开头的南摩阿弥陀佛碑,它的影响仍在。
[草市]
小镇上有自称胜极湘南的灵山庙
灵山庙前牌楼,上面写着:盛极湘南。
草市镇区的感觉比前两个地方更加无序。小镇没有太多规划感,镇上正有人做白事,鞭炮放得山响,浓雾弥漫中人影隐现,倒有了几分迷幻色彩。问镇上的居民,得知灵山庙走一个上坡就可以过去。
穿过混乱的现代民房区,绕过草市医院,继续上坡,转身就看到了一座石坊。上面有四个大字:胜极湘南。湘南何其广阔,一座小镇上的庙宇怎么能胜极湘南呢?况且衡东在地理上应该也不属于湘南吧?其实这个问题和历史有关,最初的湘南地理概念,就是在衡山一线,并不是如今更加广阔的湘南区域。
我们继续往里走,路边立有宣传栏,上面介绍说灵山有八景,看来“八”已经成为景区的一个专用数字了。路边散落着各种建筑构件,有残碑和柱础,柱础纹饰以道教升仙题材为主。灵山庙供奉的是协应侯,据传是宋时皇帝所敕封,被封侯的刘氏三兄弟是汉中靖王之后,曾带领阴兵抵抗侗匪入侵,因此被乡民所敬拜,后又因当地瘟疫,附近村民来这里的泉水取水治病,据说“饮者必愈”,于是这灵山庙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明代诗人张治曾在《草市灵山庙》一诗中咏道:“登临犹不倦,依杖更山扉;旧壁龙蛇落,空堂蝙蝠飞。云香流别涧,树影动深矶;便欲招山侣,青衣振羽衣。”
灵山庙的影响远不止当地,每逢庙会,衡东、安仁、攸县、茶陵等地信众蜂拥而来,在这里祭拜表演,十分热闹。这是湘东地区一处重要的祭拜场所。交易的产品主要有农具、耕牛、饮食、服装、竹木器、中药材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草市如今依然热闹,只是我们没有赶上,据说每逢分社,草市街头、戏坪乃至山坡上的空坪隙地,都被临时搭建的摊位、帐篷所占据。
灵山并非只有神仙的传说。在灵山庙的入口处,我们不经意抬头时发现山坡上有一块中西结合风格的墓碑,这种风格的墓碑大多出现在民国时期,于是我们绕行到山坡上,看清了碑文。原来这里是刘阳生烈士纪念碑,刘阳生这个名字似乎有点陌生,但仔细看碑文,却又看到一段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刘阳生就是草市丫塘村人,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0军19师57旅114团团长。牺牲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因此周围很多人都把这里叫作将军墓。刘阳生牺牲于武汉会战,那是抗日战争中期具有战略意义的一场大战。烈士死后,魂归故里。
在灵山庙下,我们果然看到了一口井,井水喷涌不息,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那口神井。绕过古井,到达灵山的另一侧,在这里发现一处天然石洞,似有人住,进去转了一圈,只见到一些日常杂物。
灵山庙接近山顶,站在这里,草市地理一览无余。不远处永乐江与洣水汇合,江水浩荡奔涌,远山隐现,境界由此大为开阔。地处两江交汇口的草市,在历史上是洣水流域重要的码头。码头并不叫草市,而是叫青石码头,水运时代日渐式微之后,公路就成为了这里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从灵山下来,我们没有走回头路,而是一路下行到了江边。
草市如今依然有渡口,只负责从草市到对岸的园艺场之间的运输,我们在这里看到三位老者,他们带着从草市购买的蔬菜和农具返回对岸。
“等草市的大桥修好后,就不用坐船了,可我还是更喜欢坐船的感觉”,坐在船上抽着烟的老人对我们说。
沿着码头附近的河岸行走,前方就是草市古镇。一种不同于草市新街的感觉扑面而来,时间仿佛停滞在了历史的某个时段。老街的标志是老房子和青石板街道,草市老街规模很大,有六条街,因为修在山坡上的缘故,街巷之间交错纵横,极为复杂,我们在里面走了几圈,经常发现又回到了原点,这是个容易迷路的地方。
在老街上漫无目的地行走,路过民主街一家南杂店,店内有一位长者与他的朋友,似乎在闲聊。进店与长者攀谈,却惊喜地得知他以前是草市镇灵山社区的支部书记,果然是遇对了人。
长者名叫刘德华,和歌星刘德华同名同姓,却比明星起名更早。他今年已68岁,以前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供销社倒闭后去了街道,他很乐意对我们讲草市的历史,我们也乐于倾听。
草市社区原来有1176户,3208人,这些精准的数字他依然清晰记得。他觉得草市的地理位置很好,两江汇流,一边是安仁,一边是攸县,相隔不过几十华里,当年有水路的时候,都可以坐船到达,往下游可以直达衡山。
我们问起在灵山上有一个山洞,里面似乎有人居住,他说那位老人姓贺,六十岁左右,是个无儿无女的五保户,政府给他安排了地方他不愿意去住,就喜欢住在那个冬暖夏凉的山洞里。
据刘德华老人所述,草市有六条老街,历史上一直以商业为主,并不怎么种田,依靠着水运,这里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集市,镇上的人也多从事经商、水运、商旅住宿这些服务业。
作别刘德华老人,我们继续在古镇探访。因为他的提示,我们格外注意到了一些细节。譬如草市的很多房子,其实都是按照商铺来设计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门前有出售货品的小平台,虽然现在大多数已经不再使用,但也足以证明当日商业的繁华。
草市经商的风气似乎一直流传了下来,虽然是一片老街区,但街区里的商业气氛却一直没有消散。理发店、照相馆、铁匠铺,曾被称为草市的“三多”。如今照相馆只剩下留在墙上的文字标识,铁匠铺也只看到两三家,但理发店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多,在街区转了几圈,至少看到了七家以上的老理发店,理发师多为年长的老师傅,收费十分便宜,一般不超过五元。
与所有老街区一样,宗祠是必不可少的建筑。
在草市老街,我们所见的宗祠并不多,大多已改做他用。街中心有一座单氏宗祠,规模很大,但已然是翻新的建筑,少了当年的味道。我们重新回到洣水河边,这里河道宽阔,河水浩荡,沉郁的河流与老去的小镇,是草市留给我们最深沉的记忆。
旅行攻略
线路
从衡阳市区出发,经大浦镇到达衡东县城,过洣水大桥就是G240衡东段的起点吴集镇,从吴集镇出发,沿G240衡东段,一路直行,可到达杨林镇、草市镇,终点是南湾乡。
沿途风景
吴集、杨林、草市三个地方都有古镇和老街,吴集镇有杨山庙及秦氏宗祠,草市有灵山庙,在灵山上可以看到两江汇流的景观。春天看油菜花最好的地方在杨林和莫井之间的柴埠村周边。
美食
衡东土菜属于地方传统名肴,“鲜”、“辣”是其主要特色,比较有名的菜品有:杨桥麸子肉、石湾脆肚、草市豆腐、杨梓坪红椒炒羊肉。
住宿
衡东县城有比较好的住宿条件,三座古镇因为并未做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住宿条件相对简单。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525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