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于昨日完美收官,明代一哥王阳明的形象被演员辛柏青演绎得淋漓尽致,极具立体感。在观看节目时,我们发现“弹幕”中有很多观众仍然觉得意犹未尽,想进一步通过别的渠道了解王阳明,但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希望今天的推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节目里未曾提到的一个冷知识

王阳明出生在一个书香望族,往远了说,他的家世可以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往近了说,他的祖父王伦是当地著名的名士,因喜欢竹子,号竹轩,人称竹轩公,而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王阳明自出生时,便被寄予厚望。据相关资料记载,其母亲郑氏怀孕十四月时才生下了他。出生时,祖父给他取名叫王云,而他出生时的那个小楼,被当地人称为“瑞云楼”。

王阳明自小便聪颖异常,但令家人不安的是,他到了五岁时仍不会说话。有一天,有个僧人路过,说了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说白了,就是“王云”这个名字中的“云”字,道破了天机。竹轩公恍然大悟,于是改名叫王守仁。没想到,名字一改,王阳明马上就能说话了,而且居然能将爷爷读过的经典著作中的话脱口而出,竹轩公很惊讶,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爷爷您老人家平时读书时我就在一旁默默地记下了。他后来在一个叫阳明洞的地方呆过,自称阳明子,以后大家就称他为阳明先生,又称王阳明。(以上记载,见中华书局版《王文成公全书·附录一》、《王阳明集·附录一》)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王文成公全书》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王阳明集》

除了领兵平叛,王阳明竟然还注过兵书

在《典籍里的中国》中,王阳明熟读兵书、谙习兵法这一点被反复强调,特别是平定宁王朱宸濠南昌叛乱这一场景,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节目还有一个没有呈现的事实,即王阳明不仅战功卓著,军事才能相当了得,而且还留下了相关方面的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阳明批注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可以说是兵学文献中最璀璨的明珠了。王阳明的批注,最大特色是将他的心学思想融入其中,如对《六韬·文师》“嘿嘿昧昧,其光必远”的批注:“看‘嘿嘿昧昧’一语,而《韬》之大义,已自了然。”“嘿嘿昧昧”指的是不为私欲所遮蔽,也就是“不动心”的精神状态,王阳明认为,这就是《六韬》一书的要义。能把兵学和心学结合起来的,大概也只有阳明先生了。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辽宁省图书馆藏《王阳明批注武经七书》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司马法集释》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李卫公问对校注》

研习王阳明,绕不开的《传习录》

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如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四句教等,在《传习录》中均有体现,可以说,读懂了该书,也就读懂了大半个王阳明。那么,读者应如何准确、高效地阅读《传习录》呢?我们郑重推荐王晓昕先生的《传习录译注》。

王晓昕先生是贵州省阳明学学会会长、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阳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点校有《阳明先生集要》《王文成公全书》(其简体字本为《王阳明集》),编著有《阳明学与阳明文化》等。通过长期对阳明文献做抽丝剥茧式的整理与研究,作者在译注《传习录》时,既能从整体上把握阳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又能于细微处加以准确注释,对深入理解一些哲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极有帮助。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阳明先生集要》

除了译注准确外,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即制作了非常详细的目录和名词索引,可以帮助读者精准导航,快速找到想要了解的内容。如阳明学的两大核心观点“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里面都提到了“知”,那么,“知”在《传习录》中都有哪些内涵呢?打开索引最后几页,会看到这样的内容:

致良知(致其知、致其极):(8)(118)(135)(136)(137)(138)(139)(140)(147)(163)(168)(170)(171)(179)(183)(185)(187)(188)(189)(190)(201)(206)(222)(239)(243)(253)(262)(280)(284)(318)(319)(320)(326)(329)(330)

致知格物:(8)(134)(135)(137)(138)(140)(148)(162)(164)(167)(169)(170)(174)(189)(210)(211)(212)(225)(283)(305)(317)(327)

知(知识):(8)(71)(78)(85)(95)(118)(119)(126)(134)(137)(174)(227)(282)(289)(290)(295)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321)

知觉:(101)(134)(195)(201)(213)(322)

知命:(134)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5)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5)

知天:(6)(134)(136)(192)

知行:(26)(133)(136)(137)(165)(291)

知行本体:(5)(133)

知行功夫:(133)

知行合一(知行并进):(5)(6)(132)(133)(136)(139)(140)(168)(226)(320)(321)

知性:(6)(134)(192)

知学:(96)(172)(303)

知之匪艰,行之惟艰:(320)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133)

知止而后有定:(2)

知至:(65)(134)

一看便知,这就是《传习录》字头为“知”的名词和术语。后面括注的数字,是译注者为每篇文字取的小标题序号,如“(8)”,即正文的第八篇。与之相应,为了方便找到每篇的具体页码,我们配套编制了一个详细目录,样子是这样的: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传习录上”,即《传习录》“上卷”“中卷”“下卷”中的“上卷”,下面的“一”“二”“三”等等就是篇章序号,“一”后面的“(9)”就是代表该篇所在的页码,即第一篇在本书的第九页。如此,将索引和目录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快速定位准确位置了。节目中反复出现代表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两句话,分别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通过本书的索引,可以知道都是在《传习录》上的第5章,再检目录,就知道是从第19页开始,用起来简直太方便了。翻到该处,就可以看到详细的注释和讲解。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丰富得很,比如前面展示的关于“知”字的索引,就有: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如果要想真切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真谛,则还需要认真阅读《传习录译注》这本书。而要想全面了解阳明先生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他是怎样实现了“三不朽”,则还需要看《王文成公全书》或《王阳明集》。 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传习录译注》明代“一哥”王阳明,我们可以这样读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574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