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博采风追影 Jumbo Huang 皇氏古建築大全Jumbo Heritage List黃剑博读书旅行
第3135回:留耕堂何氏大宗祠,开笔礼正衣冠拜师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我欣赏了一些乐器之后,又去街道上参观,我走到三稔厅,据说广东音乐发源地纪念馆—“三稔厅”,它位于北村安宁西街7号,建于清嘉庆年间,房子前面有精美的灰塑,这里也是广东音乐纪念馆,晚清至民国历时百年之久,
三稔厅成为广东音乐界、曲艺界精英荟萃之地,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沙湾的音乐厅。沙湾的广东音乐名人何博众、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藉三稔厅常邀集邑人和省内外音乐爱好者,演奏、研讨、创作广东音乐。《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大量广东音乐名曲就是在这段时间面世的。
沙湾北村地处沙湾镇中心北面,青萝路以南,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下设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60多人。 沙湾北村具有8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街巷建筑布局精妙,
各大街小巷均采用花岗岩石板铺砌而成,辖内有省级文化保护单位“留耕堂”、“光裕堂”、“车陂街”等古建筑群,堪称岭南古建筑的代表。座落于北村中心以北的象贤中学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
三稔厅有一株极老的杨桃树,两进的古宅保存完好。我走到三宝轩参观,出售一些精美的工艺品,进士里巷道也铺设了条石,三达巷人流量较大,
锦围里的镇南祠位于沙湾古镇内的安宁西街20号,原为何氏家族的祠堂(分支之一)。目前祠堂被改造成了黄友镇崖柏艺术馆,
该馆依明清建筑镇南祠原址,为三进两天井精致砖木石格局。馆内契合沙湾古建筑传承氛围,陈列了当代著名艺术家黄友镇的很多木雕作品。
黄友镇岸柏艺术馆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柏味氤氲蝴蝶梦来琵琶弦上,下联:友情荏苒桃花扇底燕子灯前。
黄友镇是广东潮州人,生于1966年,1988年毕业于广东省陶瓷学校雕塑专业。现任广东高校教育联盟常务副主任,副教授,动画导演。广东省工艺美术师。
广东省动漫专业学科带头人。曾任全国及全省崖柏艺术展评委。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动画系创始人。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动漫系创始人。广东《柏友堂》崖柏根雕艺术创始人。广东《黄友镇崖柏艺术馆》创始人。
雕刻,这样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枯木逢春,败根回生,在根雕人手中的刻刀下流转着生气。艺术家黄友镇教授,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
隐居在清幽宁静的沙湾古镇,带着心中的崖柏艺术,如闲云野鹤一般,修身养性,潜心创作。生活与艺术的结合,
是黄友镇在崖柏根雕创作中,最初的落脚点。他时常千里迢迢跑到大巴山、太行山等崖柏产地,花费比常人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深山中寻找优质原料,甚至常常攀爬高山峭壁,只为一枚顶级崖柏。通过苦行僧工匠般苦思冥想,构思布局,动刀雕刻,一丝不苟,精中见智。
他的作品,拒绝呆板,而是希望成为感染人、与人对话的灵性之物。他追求每件作品独一无二的特性,蕴含着作者几十年人生经历与沉淀而成的文化底蕴。
三十多年来,黄友镇一直从事动漫画的创意、设计、导演、监制等工作,酷爱泥塑、木雕、国画创作。经过长期的艺术探索与沉淀,形成了独有的浪漫、夸张的创作风格,其每一件作品都彰显了灵动、传神的超现实主义精神。
镇南祠的垂脊狮子灰塑,虾公梁木雕狮子、异形斗栱、雀替和墀头砖雕都保存下来了,门口有两个石鼓,我走进馆内散步,一个美女企图打开音响,但网站有故障,尔后我就看到她去泡茶了,馆内只有我一个游客,我看到馆内除了雕塑,还有大量的绿植,显示屋主是一个很多情调的人。
我绕到育才小学前面,看到一株极大的古树,沙湾西村育才小学创办于1946年,镇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是北师大创新教育跨越式实验学校之一,素以校风好,质量质量高,有特色而在区镇中享有盛名。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595人。学校占地69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38平方米。
我看到育才小学右侧是一个别墅,广场旁边居然有一个出售春联的地摊,我看到【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608:汝善何公祠前面也有人在摆摊,几个老人在聊天,
最近沙湾古镇创新活化利用汝善何公祠,建成沙湾古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一座老祠堂从此“焕然一新”,从“空房子”变成“人气馆”。“群建文化”的理念将这里建成了“一站式”群建服务场所,已服务3.5万多人次。
从现代化的市中心到数百年“高龄”的古镇,文化场所在新时代下获得新的角色。不断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厚重的历史得以保留、创新的文化借以传播。兼容并蓄,百花齐放。沙湾正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塑城,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建设文化强村范例,不断提升文明古镇的高度,争创文化厚重的古村镇典范。
汝善何公祠也刚经历过大修,它的左侧是坑尾直街,外墙使用红纱岩,我又走进另外一个巷道,看到更多的老宅和文明户,很快就迷路了,这个沙湾古镇实际上是非常大的,罗山里大街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祠堂,
罗荫巷道更安静,跃龙巷有一户人家的外墙上种植了炮仗花,我走到福祥巷,发现一些残破的老宅,再行一会,遇到一对小情侣,一个少妇带着儿子在玩耍,我走到官巷里,遇到两个少女,这里地势很高,旁边有一个农耕生活馆。
沙湾古镇也是一个文化气息相当浓郁的地方。在沙湾古镇有一座仅有三层高的六角塔,但是在当地有着“孔庙”一般的地位,是学生们到沙湾古镇旅游必去的地方,
同时也是当地人气最高的景点,这个三层古塔下是一片小广场,广场上有花池石台,每个小角落设计都格外精致。沿着石阶往上走,塔周围的花岗岩围栏上挂满了祈福金榜题名的红丝带,随风飘动,每一条红丝带上都写着一个学子的心愿。
文峰塔位于北村官巷里与步云里交界,又名文昌阁、文魁塔,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文峰塔曾是古沙湾的最高点,由安宁西街进士里巷进入。该塔六角三层,不但是何族留耕堂的风水建筑,而且塔内供奉了“文魁星”神像,原为乡中读书人和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之神。
建塔意在昌盛沙湾文风,勉励读书人努力学习,奋发进取。沙湾是珠三角著名古镇,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沙湾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书香名镇。这里曾培养出70多位进士、举人,保存至今的“诗书世泽”“三凤流芳”“文学流风”等牌坊石刻,留耕堂、文峰塔、古镇书斋等著名景点,无不充满书香文化气息,展现着沙湾古镇八百年来崇文重教、以耕读传家的传统。
古时沙湾四大姓氏之一何氏一族在沙湾生息繁衍,通过历代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财富后,大力推崇重文兴教,并用家族的资金建立奖学金,
对考取功名的子孙按照等级排名,分别给予对应的奖学金及土地以资鼓励,逐步使这里成为一个以“耕读文化”著称数百年的富裕名乡。
古时沙湾,儿童入学前,家长都会携带孩子到文峰塔焚香叩拜,请老师开笔破蒙,让学童在凝重庄严的开笔礼仪式中,体验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已进入了一个学本领、学做人的新阶段。
每年6月至8月沙湾古镇都会举行传统开笔礼活动。孩子们来到何氏大宗祠留耕堂和文峰塔开启人生求学路,包含“正衣冠”、拜师礼、点朱砂、习三字经、写人字、击鼓明志、
许愿等程序。文峰塔下有一幅书童鳌鱼主题墙绘,一群可爱的小书童身穿着浓郁传统特色的汉服,额头点朱砂,追逐着鳌鱼欢快嬉戏。鳌鱼作为番禺区重要文化符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沙湾古镇也推出文创产品——鳌鱼刺绣贴,灵感来源于民俗“鳌鱼舞”。鳌鱼,民间有“独占鳌头”的寓意,作为登科代表,沙湾古镇将鳌鱼以刺绣的形式,用在孩子服装上,配上桃花、李花的腰带,寓意考取功名,桃李满天下(肖桂来,李波)。
我离开古塔之后,又走进巷道,参观了一些精品店,经过清介居,已经关门,我继续走到大马巷,看到更多的蚝壳墙,穿过骏兴门,再行百多米就来到了陀螺王餐厅,广场前面是池塘,后面就是当地最大的祠堂了。
何氏大宗祠又叫留耕堂,位于番禺区沙湾镇。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沙湾何氏大宗祠又名沙湾留耕堂,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大祠堂。“留耕”两字取自“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留耕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为番禺沙湾大族何姓的宗祠。是广东省地方民间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是何姓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创建于600多年前。面积有3000平方米。它的平面呈南北长条形,自南向北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正门、牌坊、钓鱼台、中座、天井、后座及东、西廊和村祠、形成结构严谨,修饰华丽,规模宏伟的建筑物,祠堂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留耕堂是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何氏家族的祠堂。从公元1275年开始,历时四十年建成这座富丽堂皇的祖祠,取名“留耕堂”。它是广州地区年代久远、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造工精巧、轩敞雄伟、格调高雅的岭南古建筑。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晸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的建筑面积为3334.25平方米,平面为中轴对称的五开五进格式布局,依次分为头门、仪门、象贤堂、后殿等四大组成部分。
整座留耕堂以柱多而出名,共有木、石柱112条。全祠有自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木刻、石刻、灰塑等,各具风格,对研究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保存至今,诚属难能可贵。
它凝聚了珠三角劳动人民的聪慧与血汗,是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古镇文明的象征。 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
比广州陈家祠(建于1890午)早了170多年。沙湾留耕堂又名何氏宗祠,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大祠堂。堂名得自于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留耕堂位于北村的“庐江咛道”,为沙湾何氏宗族的始祖祠。始建于元代至元乙亥年(1275 年),数百年来历经劫难,屡毁屡建。现时的面貌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始,按明制品官家庙的有关规格,先后共花了17年时间扩建而成。
全祠地势北高南低,主建筑占地3334.25平方米,为五开五进形制,有头门、钟鼓楼、仪门、东西两庑、拜庭、后寝和衬祠等各个部分。各建筑物按古代宗法礼仪所需的功能而布局,依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对称展开,恢宏轩敞,其建筑布局、结构和典雅宏丽的装饰,展现了高超的古建筑艺术。体现出古代风水学说中的最佳选址与座向。
1983年,被誉为“七国院士”的中科院院士、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的夏鼐老先生参观后,评价留耕堂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第一个在沙湾定居的何氏人家是何人鉴,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购置了沙湾大片土地,成为番禺当时五大名门望族(何、王、黎、李、赵)之一。为纪念和祀奉何人鉴,在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何氏族人兴建了这座留耕堂。留耕堂历元明清三代,先后大修3次,在1986年耗资百万元后装修一新开放,辟为“沙湾博物馆”。
何人鉴于南宋绍定六年购置了沙湾大片土地繁行生息,成为番禺当时的五名门望族之一。为纪念奉祀何人鉴,在元朝至元十二年,何氏族人建了留耕堂。留耕堂里百余条大小不一的柱子撑起了雄霸一方的何氏家族。留耕堂元末毁于兵火,明清屡毁屡建。何氏大宗祠坐北向南,前后五进,左右三路。占地面积约3300百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头门、仪门、拜廊、象贤堂、留耕堂,两侧建有廊庑。古祠的门前是一个大的长方形的风水塘,风水塘与宗祠头门之间的空地上,两边共竖有16块所夹石,这是当年何氏族人考取功名人数较多的明证。
北宋时期何棠何果、何架三兄弟考中进士;何起龙的曾孙何子海延续了祖辈的解煌,身具文采,为官清廉,深得明初名土宋濂等人的赏识。何氏大宗柯头门面宽五间、进深两间,硬山顶,前后有大戏台。支的是六根八角形石柱和六根大圆木柱,
柱础全部为花岗岩石。前的木梁架上雕刻有花草、鸟兽、人物等图案。头门有两扇大木门每扇门上彩绘了身穿盔甲的一员武将为门神。门上方高悬红底金字“何氏大宗祠"匾额。大门左右两边还各有一个石鼓,两侧还附有“人孝”“出弟”两间鼓楼。进人正门,是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石牌坊,门额正面的中间是儒学大师陈自沙手书的“诗书世泽”石刻,后面写的是“三风流芳”四个大字,颂扬北宋时考取进士的何氏三兄弟。
牌坊的顶脊是一条灰塑的七彩大龙,形象通真生动。第二进象贤堂、天井、月台和东西两厢。天井方正且宽散大气。月台的基石上有元、明年间的古石雕,相当珍贵。象贤堂建成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面积达400多平方米,面宽五间、深三间,屋顶为硬山拾梁式。象贤堂是由四根石柱和二十四根大本柱支撑的,
在金字形的梁架上浮雕有精美的图案。后墙上悬挂有“象贤堂”“大宗伯”两块匾额。“象贤堂”是为了纪念沙湾何氏宗祖何德明,“大宗伯”是由广东行省中书参知事郑允成手书的,为了纪念明洪武年间礼部书何起龙。古祠的最后一座建筑是留耕堂、其建筑面宽五间、深三间,有三个房间,以中央为大。正中的金漆木雕神寔为长方形、里面放置有何氏祖宗牌位。
沙湾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书联丰富、气势雄伟。留耕堂计有112条石柱和木柱。这些木柱的原料,当时是从东南亚国家采购回来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体现了岭南庭园的精巧的建筑艺术。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山门、仪门(牌坊)、丹墀(天井)、月台(钓鱼台)、享殿(象贤堂)、寝殿(留耕堂)及东西庑廊和衬祠。
留耕堂山门前是宽阔的、用大青石铺成的大天街(广场),大天街正对一池塘,在临近池塘两边是驻马石和8个安装旗杆的石座,这种旗杆是古时考取功名后用以竖旗褒扬的。大天街东西两边各有堵红砖墙,墙上附有彩色灰塑,内容有“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呈瑞”等,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天街正北面,便是恢弘肃穆而又富丽堂皇的留耕堂正门。门上为红底金字“何氏大宗祠”横匾,门两边的一副对联是:“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大宗同小宗异钦于世世。”
联语表明留耕堂的修建,前后历经几十代人几百年,是为使后人生活更美好,并希望全族人同舟共济,永远和睦。正门的两扇大门由质地坚硬的木料制成,门上各绘金盔金甲的武将一员作门神,用的是我国重彩壁画的传统手法,极其鲜艳夺目。在门的两边是两个石鼓,是功名的象征。鼓座基上刻有吉祥图案,其中正面刻的是狮形瑞兽。侧面刻有“老龙教子”、“三阳启泰”等吉祥图案。大门东西两侧是各由三条石柱和木柱及金字托梁所组成的包台。前是礼台,接礼所用;后是“八音台”,迎宾唱名所用。另外、还有“出孝、“入弟”两间鼓楼,它们一起构成留耕堂的门面,已初步展现出这座古建筑的恢弘气象。
在正门最值得细心欣赏的是门顶的横梁,梁上的木雕极其调美,特别是在古建筑学上称为“驼峰”的33个三重如意斗拱,雕刻内容花样百出,或奇花异卉、飞禽走兽,或历史故事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整座前门,梁、枋、斗拱共同构成了一组精美的岭南建筑艺术珍品。
进正门,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便耸立在人们的面前,这座碑坊在古建筑学上称为仪门,属于留耕堂的二进。门额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陈白沙所书“诗书世泽”的石刻,表明沙湾何氏是书香门第,历代不少人考取科举功名。碑坊由八条石柱分出三个门口,顶上红白石精刻花鸟瑞兽图案,其中有大红的玫瑰,艳丽的牡丹,洁白的菊花,雄健的猎鹰等。上檐承以木构如意斗拱,层层飘出,四面檐牙高楼,碑坊的主脊是一条用灰塑的手法雕塑出来的头西足东的七彩回龙。那彩龙正欲摆尾高飞,神态毕现,塑在碑坊顶上,充满了生气而又寓意吉祥。
过碑坊,到丹墀(大天井),回首可见,碑坊额上的“三凤流芳”四个苍劲大字。这是为了表彰沙湾何氏祖先在北宋后期考取进士的三兄弟,这三人在当时被尊称“何家三凤”而流芳后世。
第3136回:岭南第一人陈献章,心在万物上圣鸿儒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580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生辰八字与五行的关系
下一篇:惠安平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