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外滩解码》:发现不一样的外滩,不一样的上海

3月23日,由浦东新区组织部、宣传部、上海作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SMG合作举办的“东方学习读书会”上,来了一支特殊的团队——红砖文化“城市考现”团队。“城市考现”团队从2011年起,以外滩为起点,开始了关于黄浦江水路的完整行走,记录关于外滩、黄浦江乃至上海呈现的立体感和人文细节。

《外滩解码》:发现不一样的外滩,不一样的上海

《外滩解码》书影

“城市考现”团队在外滩的范围里考察了21条道路、4座桥梁、173座主要建筑,包括98座优秀历史建筑、60处不可移动文物,现场采集38240张街拍图片、约300分钟环境音频、超过47200分钟视频,汇总了54个考察主题。

“我们说上海是魔都,这个魔都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变化,外滩是上海的地标,是上海绕不开的必打卡地点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代表性,能够以小见大,看到外滩的变和不变,从而看到上海的变和不变。”红砖文化“城市考现”团队成员熊楚天与她的小伙伴们来到学习读书会,以外滩为场域,与众多读者一起分享了他们在考现路上的见闻和心得。

熊楚天认为,“考现”不是对久远历史的回溯和考订,而是对近期的转瞬即逝的存在的记录,所以它是鲜活的,可触摸的,如同纪录片一般具有影像的骨感和力量。

《外滩解码》:发现不一样的外滩,不一样的上海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

未见景先闻声。

如果你熟悉外滩,那么提到它,或许会想起准点的《东方红》钟声。“它可能会在人们漫步于苏州河时被听到,或者在一些不知名的小的街道上,也能隐隐约约听到,只要你行走在外滩的范围之内,东方红的声音就一定会陪伴着你,”熊楚天说外滩的声音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其中《东方红》就是整个团队考现过程中最重要的背景音之一。

外滩还有很多忙碌的声音,游人交织的喧闹声、“哗哗”的水声、游轮的汽笛声……而除此之外,外滩还有无声的那一面。“清晨五点的外滩主街道,它还没有完全苏醒,没有游客浩浩荡荡从南京东路一路过来的时候,是静谧的。你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有一些上海本地的老阿姨或者老爷叔他们生活的轨迹,此时会让人感觉到百年前的那些上海风情与你相距并不远,”熊楚天说。

《外滩解码》:发现不一样的外滩,不一样的上海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上海外滩

建筑潮汐

外滩的建筑类型很丰富,犹如潮汐般一重重地扑面而来。其中的第一重是临江的外滩堤岸,包括了沿江步道、黄浦公园、南外滩和北外滩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滩远没有今天这样的金碧辉煌,那时候站在外滩的防汛墙往陆家嘴看的时候,两边皆是黑糊一片。但当时有一个堪称民间的文化现象的景观——外滩情人墙。

《外滩解码》:发现不一样的外滩,不一样的上海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外滩的情人墙

熊楚天分享了文化学者刘传铭年轻时候的一段经历:“他那时候跟他太太两个人也到外滩去约会。那时候的防汛墙边,不像现在还挺亮,对岸是黑黢黢的一片。那个地方特别挤,永远是两个人一起,一对挨着另一对。但当他独自去的时候,边上那一对一定为他空出两个肩膀的距离,帮他空出以后,人家另一对才占位置俩人紧挨着肩膀。你是一个人来,不管你是男的还是女的,都给你留两个人的位置。这是一种约定俗成。这些情侣来自社会百业,各个阶层,没有地图也没有地名,没有人明确告诉你,这个地方是情人客厅。”

这样约定俗成的方式而形成的景观,在历史书或正式场合也许都不会被刻意提及。但细细感知情人墙这一文化现象,或许能读懂一些上海人性格中的一些东西,他们约定俗成地给旁人尊重,又保留了大家的隐私互不干扰,这也是上海文脉中的潜伏着的底色。

外滩的“情人墙”,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浪漫。

外滩建筑潮汐的第二重是万国建筑,是大家对于外滩的一种共性印象的部分,也是外滩建筑潮汐的精髓。熊楚天介绍了其中一些可以进入的、可以近距离体验、进行观察选择的建筑,这些建筑本来就充满传奇和故事,建筑样貌也很丰富。熊楚天还介绍了一些拍摄外滩最佳的角度,“原金城银行和原工部局的一侧隔着,站在原工部局的正对着大楼的绿化护栏上是拍摄的最佳角度,可以看到原有的徽记,同时正好能把三扇窗户和里面的水晶吊灯尽收眼底,大楼亮灯时金碧辉煌。”

外滩建筑潮汐的第三重和第四重是万国建筑背后的转角建筑和里弄。转角建筑不是外滩独有,但是相对比较密集。在这些不可拓宽的马路上,你能看到的转角建筑的体量是很惊人的。这些密集的、集中的呈现,和狭窄的不可拓宽的街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这一部分,熊楚天提示了读者一些细节,“江西中路香港路交界处的四个神兽,隐藏在店招和灯箱中间。路过时可能会看到一只但不以为意,仔细寻找才发现它们自成一体”。还有从“外滩地区唯一的双子楼之一福州大楼的顶楼能看到陆家嘴和外滩。在这里看到住户的天台,能够感受到不同家庭的生活状态。”

江湖一平米

除了外滩建筑的金碧辉煌之外,“城市考现”团队还在考现的路上着重观察和记录外滩人们的生活状态或是生存方式,听听他们所说的故事,逐渐收集值得记录的人文数据。团队选择的大部分受访者是常住居民,包括一部分流动户,也是长期活动于这片区域。

一个冬天的夜晚,团队摄影师在扫街过程中,隐约听到了一点带着爵士元素的萨克斯吹奏声音,摄影师跟随着声音找到了一幢大楼,在底楼的门卫室,是一个老爷叔在吹萨克斯。打听后,爷叔介绍,萨克斯是他退休后的业余爱好。爷叔说:“我自己琢磨,也和别人学。”爷叔的学习对象,是外滩和平饭店里的一支老年爵士乐队,每周四和周六的晚上,顾客们都能看到这群白发苍苍却精神饱满的演奏者。爷叔还说,每当街道里的萨克斯乐队需要表演时,他就是绝对的C位。

《外滩解码》:发现不一样的外滩,不一样的上海

门卫间的爷叔

大家很难想像到,在外滩还有很多这样子的人,他们一天中的时间,其实身份角色是在不断切换的。他们自己有故事,有历史,也是外滩文化的载体。

“有些人呆在这里的时间比我的年龄还长。他们对于这个区域的观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从这些个性的表现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的内容,从中大家还感受到外滩其实是有温度的。”熊楚天说。

“城市考现”团队将上述这些都记录在了新书《外滩解码》中,之所以取名“解码”,也是因为团队成员在做创作以及行走过程中发现,外滩隐藏着许多大家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它也许可能是一个门牌号,或者它也许是距离黄浦江的一个距离,或者它又是某栋建筑上有标志的数字,”熊楚天说团队用这些数字把这本书串联起来,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线索,让大家发现不一样的外滩,不一样的上海。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634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