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氏命名是有一些规律性的。大致就是山川河流的名字,地名,人名,临时改名,从事的职业,祖先的官职,祖先的爵位名,颜色,动物名,皇家赐姓,音译等。还有人的日常称呼。
比如曾经的中国第一大姓姬姓,得姓的原因就是当时的部落附近邻近姬水,于是就以河流命名部落的名称。姜姓也是因为邻近姜水,所以部族的名字就叫姜部落。
到了唐朝的时候,由于为尊者讳,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基的同音。姬姓这个大姓的人大部分都改姓周了。
而操这个姓,据说来自于曹操的“操”字。后代子孙中,有以曹操的名字为姓的。
而林姓,有一种说法是,商朝的纣王叔叔比干被纣王以炮烙(音ge)的酷刑杀死后,怀孕的妻子跑到牧野野外的一个小树林里,生下来了比干的幼子。为了躲避盘问,就对问到的人说是姓林。
而比干及商朝王族的姓是“子”。子这一称呼,类似于现在的“人”,“娃”,“儿”,当然是不分男女的。
比如,古人说的“内子”,即是“内人”的意思,这说明,在古代,子是一种不分男女的称呼。
王姓,则是古代的历朝历代的王族后裔,在自己的朝代更替后,纪念自己的祖宗曾经的身份,就以王为姓。
还有因为国家发生动乱,导致原来的贵族改姓。如郑伯克段于焉后,本来就是姬姓的共叔段就因为逃亡,就改称段氏。就是后世段姓的始祖。
春秋末期,楚国的王族白公胜发动叛乱,后来叛乱被叶公沈诸梁平灭。白公胜出逃他国。后人就改白公胜的楚国王姓芈,改称白氏。后来唐时的大诗人白居易,就自称是白公胜的后代。白公胜就是白姓的始祖。
后来还有少数民族入汉姓。比如,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皇帝北魏孝文帝要求本族官员带头改汉姓。皇族的拓拔其中有很多人都改姓元了。
唐时的安禄山是以音译为姓,他的后世子孙以安为姓。还有一些穆斯林以自己的名字中的音译为姓,如马,艾,李等姓。
还有各个朝代的皇帝赐姓。皇帝为了笼络朝中大臣,一般都会赐国姓。比如:徐茂公曾被赐姓李,郑成功曾被赐姓朱。所以郑成功曾被称为国姓爷。
在秦汉以前,姓是代表一个人的所属的大部落的名称,氏是代表大部落下面的小部族名称。姓氏并行且互不混淆。比如姜子牙就属于姜姓吕氏,屈原就属于芈姓屈氏,被称为楚狂接舆的陆通就属于芈姓陆氏,叶公沈诸梁就属于芈姓沈氏。
在秦汉以后,姓氏的地位突然就并行了。于是一下子就平添了很多氏升格的姓。如姬姓郑氏直接称为郑姓,同样的姜姓吕氏就直接成为吕姓。
最初由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冠姓权天然的属于母亲。
随着男子的家庭地位提高,女性逐渐失去了对子女的冠姓权,大部分的子女都随父姓。随母姓逐渐成为随父姓的补充和例外。
冠姓权的存在,在封建宗法制度存在的情况下,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每年的正式的节日和祖先的忌辰,后世子孙就对祖先进行祭祀,供养食物。如果不是同姓,是得不到祭祀的。在讲究身后神权秩序的古时,拥有冠姓权和后世的子孙众多,是自己在身后能够享受祭祀,不做馁鬼的有力保证。
所以,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人们对于冠姓权的痴迷,以及流传到骨髓里的重男轻女的陋习,并不是没有一点原因的。
本节内容圆满。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649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