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齐河县赵官镇各村庄“村名来历”

齐河县赵官镇各村庄“村名来历”

赵官镇各村村名来历介绍如下。让我忍不住收藏了,看看你村在其中吗?分享给同乡的微信群或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了解

北一村、北二村、西街、东街、南街唐朝时,称“锦川镇”。明洪武年间,朝廷派了一位赵姓官吏到锦川镇负责管理移民安置、部队屯田等事项。赵姓官员勤奋工作,日理万机,从移民分散安置到部队屯田开发,从耕种收获到移民的衣食住行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同时,把锦川镇也修建得颇具气派,最终积劳成疾,于洪武末年死在离任的路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赵姓官员,遂将锦川镇改称赵官镇,沿用至今。民国时期,赵官镇村按地理位置分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街,四街各设有街长。1959年,分为赵东、赵西、赵南、赵北四个队。1961年,赵北大队分为赵北一、赵北二两个大队。1984年,改为赵北一、赵北二两个行政村。赵北一村简称北一村,赵北二村简称北二村。赵西大队改为赵西村,习惯上沿称西街。赵东大队改为赵东村,习惯上沿称东街。赵南大队改为赵南村,习惯上沿称南街。北一村姓氏孟、王、徐、刘、候、胡、李、阮、郝、赵、朱、韩、肖、柴、张、何、宋17姓,北二村姓氏孟、徐、王、郑、刘、陈、韩、朱、黄、崔、周、胡、张、马、李、乔、杨、阮、杜、孙、谢21姓,西街姓氏常、王、李、周、张、葛、陈、崔、卢、安、宋、赵12姓,东街姓氏李、熊、徐、孙、张、刘、周7姓,南街姓氏姜、阮、韩、朱、王、张、闫、李8姓。

小王庄明永乐年间,王君官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建村。当时人数较少,故起村名“小王庄”。后与“西尹村”相邻,也合称“尹小王村”。本村姓氏王姓。

西尹村明洪武年间,尹靳风、尹靳云兄弟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此建村,定名“尹庄”。人民公社时期,为别于另一个“尹庄”,改名“西尹庄”,简称“西尹”。本村姓氏尹、王、常、马4姓。

大胡村明永乐年间,胡仲祥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胡庄”,后称“大胡庄”。传至三世时,兄弟三人分别立村。胡文魁居大胡庄,胡文隆迁居小胡庄,胡文雄迁居河东坦山南。小胡庄在大胡庄西南一公里处。本村姓氏胡、时、刘3姓。

西韩村明永乐十二年,韩翠和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韩庄”。人民公社时期,为区别于另一个“韩庄”,改村名为“西韩庄”。本村姓氏韩、陈2姓。

季北王村明宣德二年,王贞由掖县牛王庄迁此建村。因用大石碾造纸谋生,取村名“碾王庄”。清初,改为“季北里小王庄”,简称“季北王”。本村姓氏王、张、刘、于4姓。

邢庄据《邢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邢氏从山西省太原府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邢家庄”,简称“邢庄”。本村姓氏邢、曹、李3姓。

刘黄村明洪武四年,刘光辉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此。因原村址为一片荒碱地,取名为“刘家荒庄”。1918年,长清县吴县长来到该村,认为村名不吉利,故改名“刘黄村”。本村姓氏肖、刘、靳、邢、阮、吴6姓。

水东村、水西村明永乐年间,此地有“谢家堂子”、“张庄”、“王庄”三个小自然村。明嘉靖年间,村南、村东各有一条河,河水经常泛滥,村庄被淹,遂起名“水坡”。人民公社时期,为区别于另个“水坡”,改为“西水坡”。1962年,分为“水东"、“水西"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两个行政村。水东村姓氏刘、谢、汪、张、李、徐6姓,水西村姓氏张、李、尹3姓。

张庄据传,张氏最早来到此地建村,取名“张家庄”。明永乐年间,张凤坤在村西建练武场,每天跑马弯弓,习练十八般武艺,无论刮风下雨,练武不止。后考中武解元,名扬四邻八乡。“张庄”因此也名噪一时。本村姓氏白、王、杨、顾、张、侯、客7姓。

靖庄明宣德六年,靖永福由长清县归德马山村迁此建村,取名为“靖庄”。本村姓氏李、柴、耿、邵、苑、张、韩、肖、安、邱、靖11姓。

南何庄宋朝时,此地为大员外庄柯的一所花园,名为“何庄”。因村前有棵紫金树,时人称“紫金何庄”。又因村东南有寺庙,亦称为“花园寺何庄”。人民公社时期,为区别于附近的“东何庄”,改为“南何庄”。本村姓氏李、张、边、齐、刘、卢6姓。

崔桥村原名“后小王庄”,王氏族人立村。明洪武年间,崔子高、崔子德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崔姓人财两旺,成为村内大族。明末清初,崔家在村东北角范公河、巴公河、赵牛河交齐界处修了一座三孔石桥,名日“崔家桥”。后村随桥名,称为“崔家桥”,简称“崔桥”。本村姓氏崔、张、王、许、赵、周、房、胡8姓。

黄口村原名“周家老庄”,仅七八户人家。明洪武年间,黄永明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此,因见村形似凤凰,改村名为“凤凰庄”。因黄河经常决口,为挡洪水,官府把党、高两姓迁此,以图镇住洪水。结果,不仅没把黄水镇住,黄水还在村中间冲开条河(即今巴公河),把村分成两部分。故此,村改名为“黄口”。本村姓氏黄、周、党、王4姓。

崔庄原名为“西北小庄”。明朝末期,有一崔姓官员在此落户,村庄定名为“崔庄”。因为村小,人们习惯称之“小崔庄”。本村姓氏董、崔、周、李、刘5姓。

西赵村南宋建炎三年,赵兴洲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取名“赵庄”。当时,该村位于肥城、平阴、长清3县交界处,属于平阴县管理。周围村庄分属于长清、肥城两县,而本村属平阴县管理而远离平阴县境十几里,故称为“后(beng)星赵”,后称“赵庄”。人民公社时期为区别于另一个赵庄而改称“西赵庄”,分为赵庄西、赵庄东两个行政村。1984年,两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简称“西赵”。本村姓氏赵、侯、朱、胡、邢、刘6姓。

小胡村明永乐年间,胡仲祥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胡庄”,后称“大胡庄”。传至三世时,胡文魁、胡文隆、胡文雄兄弟三人分别立村。胡文魁居大胡庄,胡文隆迁居小胡庄,胡文雄迁居河东坦山南。该村称“小胡庄”。本村姓氏胡、傅、孙3姓,曾有赵姓,已消失。

官庄明嘉靖年间,张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后来,耿氏、陈氏、马氏、李氏等相继从河北等地迁来,成为一个东西长3里、南北宽1里的大村庄。四周有围墙,东西有寨门,村名为“耿庄”。清咸丰年间,黄河改道,村庄成为行洪河道。洪水退后,在原村庄高处修房盖屋。为治理黄河,政府在村西修了营房,村东大堤上建了官厅,此后耿庄便改名为“官庄”。新中国成立前,官庄有“二、七"大集,茶馆、客店13家,酱园铺3家,馒头房2家,装卸队1个,为方圆百里的农贸中心之一。本村姓氏张、马、陈、李、孟、房、武、杨8姓,曾有田、常、耿姓,已消失。

阮庄明洪武四年,阮子有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到娄庄北老五垅坦西边、新五垅坦东边建村,称为“阮家口”。始祖兄弟4人,子有排行老大。其二弟迁往山东黄河下游北镇建村“阮家嘴”三弟迁往河南省建村“阮家窗户”,四弟留在原籍。数年后,始祖后世挪到现居住地与张氏同居。后张氏失传,仅存阮氏一姓,故取名“阮家庄”,简称“阮庄”。本村姓氏阮姓。

东何村明嘉靖年间,何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逃荒到山东平原何家寺定居。清康熙十年,何聪由平原何家寺讨饭来到原老村址居住地,在崔家当长工。何聪勤劳能干,崔家把姑娘许嫁与他。自此,何聪夫妻男耕女织,勤奋度日。后何家子孙满堂,人财两旺,成为村内显赫家族,原村庄遂改名为“何庄”。人民公社化时期,为区别另一个“何庄”,改名为“东何庄”,简称“东何”。2000年,村由防汛路南迁到今居住地。本村姓氏何、曹、高、阮、崔5姓。

大马头村、小马头村元末,村名为“姬家庄”,位于大清河(又名盐河)北岸。据传,现村民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过来的。村附近有一个装卸盐的码头,由山西省一个姓汤的盐商经营管理,车往船来,生意红火。因为村庄紧靠河旁,是两岸船舶停靠、商品交易的主要渡口,久而常之,人们把“姬家庄”称之为“码头村”。清同治年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改道进人大清河,“姬家庄”成为行洪主道。洪水过后,原村民一部分居住在河西岸(即现村址附近),一部分生活在河东岸,就是现在的长清县归德镇的小马头村。为了让后代知道这两个村的血缘关系,河西的村庄叫作“大码头村”,河东的村庄叫作“小码头村”。后来,一部分“小码头村”的村民迁回至“大码头村”东北1华里处,仍称“小码头村”。后来人们为使用方便,把“码”字改为了“马”字,即成了“大马头村”与“小马头村”。大马头村姓氏李、曹、邓、于、黄5姓,小马头村姓氏李、于、邓、董、韩、杜6姓。

东韩村东韩庄原名“韩家庄”,简称“韩庄”。人民公社时期为区别另一个“韩庄”,称为“东韩庄”。本村姓氏齐、韩、王、张、周、贾、高7姓。

刘庄明洪武年间,刘氏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取名“刘家庄”,简称“刘庄”。1974年,因韩刘闸引黄淤地抬高地面,村周围低洼潮湿,由黄河河旁部门投资,全村搬迁到房台新村址。本村姓氏刘姓。

董寺村明初,董敬、董致、董达兄弟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到河北枣强县,后又迁到今齐河、长清两县(区)境内的大清河两岸。老大董敬定居大清河西岸立村,名“董家村”,即今之“董寺村”。明万历年间,董澜官至兵部侍郎,在村东修建了一座占地10多亩的大寺。大寺修得规模宏伟,构建精致,远近闻名。自此,村名改为“董家寺”。“董家寺”也简称“董寺”。因旧村庄地形低洼,1975年3月——1979年12月,全村整体搬迁,离开原址西移1华里另建新村,即现村址。本村姓氏董、李、邵3姓。

程官庄元朝前,本村已有常住人口,村名“出家庵"。元朝时,程姓由冀州枣强县迁来,后人丁兴旺,成为村内大姓。明朝时,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清初,程姓出了武官,村遂改名为“程官庄”。本村姓氏朱、程、赵、傅、董、李、胡7姓。

古河宋朝末年,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村有两条清水小河,故名“清河赵家庄”。后来两条小河时常干枯,故改名“枯河”。人民公社时期定村名为“古河村”。1976年,因黄河北展工程迁至现在地方。本村姓氏万、韩、赵、王、贾、阮、邵7姓。

邵庄明初,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起名“邵家庄”,简称“邵庄”。本村姓氏邵、张、李、王、肖、齐6姓。

李全村先前该村无常住人口,仅有座小庙。小庙红瓦白墙,式样别致,门前有一对大狮子,庙顶成五垅形状,时人称之为“五垅庙”。庙周围生长者松柏、果树,鱼池里生长著各种各样的金鱼。景色优美,方圆百里的人们都来游玩观赏。李、赵、徐、孟、马、杨等姓迁此居住建村,称为“五垅庙村”。后来赵、徐、孟等姓或搬走他乡,或绝后,姓李的成为村里的大姓。康熙二年,李延福由山西汶水县迁此,与原来的李姓合在一起,成为村里的大家族,村名由“五垅庙村”改为“李全庄”。

吴庄清光绪二十七年,吴永全由山西迁至肥城县岱家庙居住。后来吴家人旺,当地人嫉妒,在村里修了“镇吴庙”。吴氏在岱家庙受限不便,从岱家庙迁到此地立村,取名“吴庄”。本村姓氏吴、张、陈3姓。

邱庄明朝初年,邱氏从山西迁来,来时没有其他住户,故取名“邱家庄”,简称邱庄。后其他姓氏陆续迁来。1958年,邱氏迁往黑龙江省,该村沿称邱庄。本村姓氏艾、朱、杜、张、李、伟、于、王、马9姓。

律东村、律西村、律北村元朝时,姓吕的和姓官的在此立村,取名“吕官屯”。明永乐年间,陈、郑、郭、刘、汪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后因陈氏后代考取进士,在朝里为管理律吏的大官,故改村名为“律官屯”。后为管理方便,分为“律东”、“律西”、“律北”三个行政村。律东村姓氏阮、刘、郭、陈、张,黄、吕、赵、肖9姓,律西村姓氏汪、张、孙、凌、刘、王6姓,律北村姓氏娄、陈、王、郑、郭、胡、张、曹8姓。

刘西村、刘东村明永乐年间,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后刘氏在此开盐店,设集市,故称“刘集”。全村分为四条街道,即前街、后街、东街、西街。西街原有座神庙,周围村庄的人们每逢一、六日都来这里赶集,因此,人们称刘姓居住的西街、东街和后街为“刘集”。前街住的多为高姓,因而称为“高庄”。后因几个街道连在一起,日久天长,人们把四街统称为“刘集”。1958年人民公社以后,为便领导,把刘集划为两个行政村,即把西街划为刘西村,其他三街划对东村。刘西村姓氏李、张、孟3姓,刘东村姓氏高、刘、邵、赵、李、杨、冯7姓。

郭庄明朝初期,由郭姓立村,名“郭家庄”。后其他姓氏相继迁入。郭姓于1910年消失。因人口较少,当地习惯叫“郭庄”或“小郭”。本村姓氏汪、韩、段、孟、王、秦6姓。

大徐村明永乐年间,徐学第从山西槐安府山阴县迁来立村,取名“徐家庄”。后来,分为三个小自然村:小徐、徐庄、大徐。后三村又合而为一,称“大徐庄”。本村姓氏徐、孔、吴、韩、侯5姓。

傅庄村明洪武年间,傅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到山东地界,走到此处时,见有喜鹊与蛇相互搏击嬉戏,认为是龙飞凤舞之风水宝地,遂在此盖一阁楼定居,前街后舍人们皆以“傅家楼”称之,后村名定为“傅家楼”。清朝年间,村庄被黄水淹没,水落后,重建家园,改名“傅家庄”,简称“傅庄”。本村姓氏傅姓。

冯厅村明永乐年间,冯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名“冯庄”。后冯氏出了在朝带刀的指挥官,在家乡修了大厅。从此,“冯庄”改名“冯家厅”,简称“冯厅”。本村姓氏冯、周2姓。

孟寨子村明永乐年间,孟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孟寨子”。本村姓氏孟姓。

于寨子村明初,山东地界内红头蝇危害惨烈,村民大半伤亡。明洪武年间,王志高领妻携子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来此建村,取名“王家寨”。后于氏也来到此地居住。清雍正年间,黄河决口,村庄被淹,村庄不得不重建。因于氏人数多于王氏人数,故改名“于家寨子”,简称“于寨子”。本村姓氏于、王、戴、崔4姓。

王厅村元初,村名为“土山头”。后王家出了将军,官势显赫,财大气粗,在村内修了“对华厅”、“接官厅"、“厢房厅”三座大厅。此后,“土山头”改为“王厅村”。本村姓氏王、吕、李、周、梁、张、刘7姓。

东尹村明永乐年间,尹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建村,取名“尹庄”。人民公社时期为区别于另一个“尹庄”,改名为“东尹庄”,简陈“东尹”。本村姓氏尹、王、张、许、邓、靳、傅7姓。

葛庄明初,先祖葛玫由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葛庄”。本村姓氏葛、李、齐、赵4姓。

东赵村明万历年间,赵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定名“赵庄”。清乾隆年间,本村出现了10名文人,分别为贡生、廪生。当时,轰动附近村庄,人们街谈巷议,推崇备至。村里人们觉得很荣耀,为扬名后世,教育后人重视文化,故改村名为“十补廪赵庄”,简称“赵庄”。人民公社时期,为区别于“西赵庄”改名为“东赵庄(村)”。本村姓氏赵、傅2姓。

董桥村明初,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赵家庄”。明末,董氏自本镇董寺村迁居此村。后董氏出了大官,为方便行人,在黄河渡口修了一座桥,名为“董家桥”。后村随桥名,称为“董家桥”简称“董桥”。1957年,由于黄河涨水,村由黄河大坝东旧址(黄河滩区)迁至黄河坝西。本村姓氏董、孟、赵、吕、刘、苑、林、王、闫、李、曹、邓、张、杜14姓。

东水坡村明初,李倚由河北枣强县边村迁到马集乡北方寺村。七世祖李邦彦随母亲姚氏由北方寺迁到黄河边居住。后张氏、肖氏、董氏、刘氏陆续来到此处居住。因为此地连年上水,故取名“水坡”。清光绪十八年,黄水为患,难民失所,长清县设迁民局,备价买地,以安居民。本村迁居翟家庄西,即现在的长清县新翟子村。后黄河改道,原村庄由河东变成为河西。洪水回落后,大部分村民重新回到原村址修房盖屋。自此,一村之民分为两处居住。人民公社时期为区别于本镇的另一个“水坡”,改名为“东水坡”。1996年,黄河发大水,地处黄河滩区的村庄被淹。第二年村庄迁入现居之处。本村姓氏李、张、肖、董、刘5姓。

银杏树村原名为“河北庄”,包括小王庄、小娄庄、小许庄、小徐庄四个自然村。李氏在明洪武年间迁此村居住,取村名“亚水庄”,后因村东有一棵银杏树,故名为“银杏树村”。本村姓氏李、娄、许、王、郝、陈6姓。

周娄村明初,周氏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原村名叫“阮冯庄”,该村只剩下一家姓阮的绝户,死后,村就改名为“周庄”。后娄氏迁居于此。经商议,改为“周娄庄”,习惯上称“周庄”。村庄近似于正方形,一条主街道横贯东西,将村里的两姓隔开。住在街南的为娄姓,住在街北全为周姓。本村姓氏周、娄2姓。

来源:走遍齐河

声明:转载或引用图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删除,谢谢!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657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