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山道古
第八十七期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太虚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革新者,
他学成普陀,
被称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本期《老舟山道古》,
庄和刚老师为你讲述
太虚法师的故事。
人物名片
太虚法师(1889-1947),俗姓吕,乳名淦森,字沛林,号昧庵,别号悲华。祖籍浙江崇德(今桐乡),生于海宁。
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随外祖母朝普陀山以来,一生中“五渡莲洋”到普陀山,学成普陀,弘法寰宇,著作甚丰。
他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革新者,称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生平介绍
太虚法师光绪三十年(1904)在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出家,21岁到南京金陵刻经处“祗洹精舍”学习、研读佛经。在谭嗣同以及中国同盟会会员栖云法师、华山法师等人的革命思想影响下,他决心改革佛教。1912年,他与同学仁山等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中国佛教协进会并入中华佛教总会,被推为会刊《佛教月报》总编辑。撰文宣传“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的僧团制度。曾任世界佛学苑苑长、中国佛教学会会长、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1947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
(一)艰幸童年结缘普陀山
1890年,在浙江海宁长安镇,被招赘为婿的泥瓦工吕骏发家里降下一个小生命,村里占卜先生说小孩生于农历已丑年、丁丑日、己丑时,五行缺金木水,便取名吕淦森,以补五行之缺,他便是“太虚大师”。
1898年的正月,小淦森随外婆前往浙江舟山普陀山,这是他第一次到普陀山。到普陀山后,见到观世音菩萨,外婆讲的关于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传说,油然而生的在其幼小心灵里,埋下了深深的神秘烙印。
小淦森十三岁那年,传来改嫁母亲夭逝的恶讯,后又经历父母双亡,舅家败落,父家冷漠的世态炎凉,小淦森产生了出家的念头,打定主意,日后就去普陀山观音道场出家,以圆童年有梦缘。可后来因一段搭错船的插曲,缘结小九华,在苏州小九华寺出家。
众高师悉心指点、栽培,独偏爱太虚,加上太虚自身聪慧好学,至十八岁的太虚之佛学造诣已远超同辈,以致他自己“矫然有鹤立鸡群之概”。
(二)太虚、印光两法师
机缘相投、彼相唱和
青年时代的太虚法师阅经有悟,禅悦充盈,面对处于内忧外患之朵的中国佛教,太虚在华山等进步僧人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革命著作,结识了革命僧人栖云,接触民主革命思潮,萌发了改革的意愿。
1909年,在普陀山,太虚与印光法师相识,尽管年龄相差近三十岁,但太虚非常尊敬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也器重太虚。
1911年5月,太虚自广东回到上海,并第三次来到普陀山。时年51岁的印光法师阅太虚诗文,深为赞许,“和我的掩字韵以勗,每深谈数小时不肯分手”,两人以诗文结交,彼此结下了深厚情意。
(三) 闭关普陀山锡麟院
1911年后,太虚组建的佛教协进会逐渐走向失败,太虚也对佛教改革一度产生悲观情绪。深感自己必须清醒的思考,寻一处清静之地,远离尘俗,静心澄虑,对所遇困境进行全面思考,以期重新调整改革的方法、步骤。
1914年8月,他第四次来到了普陀山,向了余法师提出在普陀山闭关,并且选定了余法师昔年闭关的锡麟院作为自己闭关场所。
三年的闭关,虽尚未避而立之年,但他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偏激与狂放,更多了一种宁静和安详中流露出的稳健和坚忍。
(四)新佛教的领袖
在出关之后,太虚便力图将种种的理论付诸实践。虽然了余请他在普陀山寺中任职,但他游肖既动,在普必需品山待了十多天后,便到宁波、上海寻师访友。
1917年,太虚又赴日本、东南亚等考察当地佛教,借鉴宗教改革的经验教训。1918年,应了余法师邀请,太虚来到普陀山担任前寺知众,主要办理全寺对外交涉事务,这使他有机会与社会进行了更多的接触,并于7月认识了普陀山进香的老同盟会会员陈元白。在陈元白的帮助下,太虚法师创办《觉社丛书》杂志,后改名《海潮音》月刊,倡导佛教革新。从此太虚名声大起,不得不四处讲经弘法,桃李天下,成为当时的新佛教领袖。
此后,他先后成立了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柏林教理院、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等僧学校,又经常于各地各国讲学,传播佛教教义。
1947年3月17日,太虚在上海玉佛寺因脑溢血圆寂,葬于浙江奉化雪窦山。太虚大师一生为佛教奔波,几渡莲花洋结缘普陀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到的还是普陀山,有遗诗云:
年年世世劳心积,五渡莲洋暗自伤。
齐到沧桑亦萍絮,听东风雨胜宫商。
编辑:张瑜
点分享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673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