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年猪
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过完腊月就是年。喜欢吃猪肉的家庭,开始忙着杀年猪。民间有谚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那么,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猪肉的呢?
猪的历史要追溯到四千万年前,而人类历史不过几十万年。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开始吃猪肉了,只不过在会用火之前吃的是生肉,而且是野猪肉,因为他们还不懂驯养家畜;懂得取火以后,才会做“烤野猪”这道菜。(呵呵,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可是天天吃烧烤,很诱人吧!)
甲骨文“家”字
新石器时代,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人们在从事农耕和定居以后才有条件养猪和吃猪肉;游牧时四海为家,很难做到这一点。汉字的“家”字,就是一个屋顶下躺着一头猪的样子,这是定居成家的标志。
考古发现,在我国半坡遗址、河南沥川下王岗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猪骨头。例如,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48种动物骨骼中,猪骨占大部分,说明猪肉是河姆渡人主要的肉食来源。科学家发现:这些猪都是幼龄猪。说明当时人们还没有掌握阉猪技术,因为没有阉割的成年猪味道难吃,而幼崽的肉就好吃多了。
河姆渡遗址陶猪
商周时期,养猪规模大增,贵族们也参与了进来。因为青铜器产生后,食物制作水准提高了(我们今天去博物馆看到的大型青铜器,似乎大部分都是炊具),猪肉的做法就更多了。商朝有从事养猪职业的,叫“豕人”、“牧人”;还出了一个新字——“豮”(fén),就是阉猪,说明这个时候,阉割的技术已经有了。有了这技术,猪可以养大了再吃,生产的猪肉就更多了。在郑州的二里岗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猪、牛、羊、马等将近四万片的骨头遗骸,证明了那时的富人有拿畜类殉葬的习俗;大家看《封神榜》,里面有“酒池肉林”,想必也有猪肉吧。
周朝养猪更普遍了,《周礼》《礼记》《尔雅》《说文解字》《方言》中都有记载。《诗经》中有咏猪的诗:“执豕于牢,酌之用匏(pao音跑,酒杯)”(圈里捉猪宰杀,杯中酌满美酒)、“言私其豵(zang音宗,小猪),献豣(jian音尖,大猪)于公”(自己留下小猪,大猪献给公家)。
三牲
而且,猪肉成为祭祀“三牲”之一。《礼记·王制》规定:“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和猪。不过,猪的地位略低一些罢了。《国语·楚语下》说:“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汉代的肉食主要是“六牲”,即:马、牛、羊、豕、犬、鸡。《黄帝内经》所谓“五畜为益”中的“五畜”即后五种。随着汉代社会饮食不断发展,肉食在汉代饮食中所占的比例较前代也有了很大的增长。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盛放食品的三十个竹笥中,盛放肉食品的竹笥就有二十四个,还能看到牛、羊、猪、鹿、兔、鹤、雁、鸡、鸭、鱼等类的残骨,有的竹笥还能找到原来串肉食的竹签。根据竹笥的木牌并对照遣策的记载可知,这些肉食品的烹调和加工方法包括羹、炙(烤肉)、脍(细切肉)、濯(加菜水煮肉)、熬(煎)、炮(烧烤)、蒸、腊、脯(肉干)等,所用的调味品有盐、酱、醋、豉、糖、姜等,跟今天的吃法已经不相上下。
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协所撰的《齐民要术》在养猪篇中还介绍了用猪肉制作肉酱、腌肉以及蒸、煮、煎、炒、烤、炸等美食烹调法。
以上例子,说明那时人们对猪肉的吃法已经研究得五花八门了。
唐朝时期,以每家养一两头猪的模式为主,保持“家二母彘”(每家至少养两头老母猪) 。还有少数养猪大户,能开养猪场,饲养上千头猪,出栏后可就近供应长安市场。据考证,有名的美食——“金华火腿”就始于唐代。唐开元年间(713-742)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载:"火腿,产金华者佳",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了。
金华火腿
宋朝时期,东京汴梁城每天食用的猪肉都达到了上万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唯民间所宰猪 ,须从此(南薰门)入京, 每日至晚 ,每群万头, 止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 。”可见首都汴梁人不论穷富,对猪肉多么喜欢,养猪的规模又是多么大。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可谓“吃货鼻祖”,他发明的“东坡肉”至今仍是一道名菜。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发生了所谓“乌台诗案”。十二月,苏轼被贬往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即如今黄州以西的黄冈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1085年苏东坡从黄州复出,经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开封,在朝廷里任职;没过多久,因受排挤,1089年调往杭州任通判,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后流行于江浙。
东坡肉
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东坡肉用猪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肥而不腻,带有酒香,十分美味。
元朝时,虽然蒙古人不吃猪肉,但是汉地和南方地区的人依然要吃猪肉,所以养猪业并没有衰落,《马可波罗游记》中有相关记载。此不赘述。
有人说,明朝的皇帝姓朱,是禁止吃猪肉的。这里有一段曲折。先说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是不禁止养猪的。据说有一年的除夕,他微服私访,还给一个劁猪(阉猪)的写过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万三蹄”,据传是江南巨富沈万三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相传当时朱元璋当了皇帝,于是全国都避讳说猪(朱)。一次朱元璋到沈万三家坐客,沈万三以猪蹄膀招待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后故意为难沈万三,问他这个怎么吃?因为是整个蹄膀,没切开,如果沈万三用刀,那朱元璋就可以名正言顺治他的罪了 ,而沈万三却灵机一动,从蹄膀中抽出一根骨头来,以骨切肉,解了朱元璋的难题,也就有了万三蹄膀的传统吃法。朱元璋吃了觉得很好吃,就问沈万三:“这道菜叫什么名字?”沈万三一想,总不能说是叫猪蹄膀呀,于是一拍自己的大腿说:“这是万三蹄啊!”于是“万三蹄”由此得名。
周庄名吃“万三蹄”
后来,皇位传到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身上。这位皇帝被人一怂恿,说猪肉不好,皇帝姓朱还属猪,养猪就是大不敬,所以就下了一道禁猪令:“禁止养猪, 违者永远充军 , 以俗呼为国姓,旬日之间, 远近尽杀, 减价贱售, 小猪埋弃 ,一时骇异。”意思是:谁都不准养猪啊,活着的都杀了埋了。谁家养猪,我就把你全家发配充军!《万安县志》载:“正德中 ,禁天下畜猪, 一时埋弃俱尽 。陈氏穴地养之, 遂传其种 。”好在有个姓陈的,偷偷地把几头猪养在地洞里,这才没有让猪绝了种。实际上,不管是朝廷祭祀的三牲惯例,还是老百姓的生活,没猪肉是不行的,老百姓过年没有猪肉吃还不造反呀。因此,这个荒唐的“禁猪令”不到三个月就作废了。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30多个以猪油来做药的方子,并解释了猪油的功效:
“甘,微寒,无毒,利肠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肿,生毛发;破冷结,散宿血;利血脉,散风热,润肺。”看看,猪身上都是宝啊!
清代有一个“颁胙”仪式,乃是祀礼名。按照清廷定制,在坤宁宫举行春秋祭祀大典后,朝廷会把祭肉赏赐给王爷、大臣,称为颁胙。而且,坤宁宫每天都有个小型日常祭祀制度,用猪两头,皇帝也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些祭祀过的肉,而且还要由御膳房给后妃们送去一定部位的肉。
纪晓岚与和珅(剧照)
据说,纪晓岚不吃五谷,就喜欢吃猪肉,一顿能吃好几斤。有一天来了客人,厨房端了火锅来,纪晓岚看到里面有三斤多猪肉,馋虫勾起来了,不管不顾,一会儿就把肉都吃光了,把客人给惊呆了。
在《红楼梦》第26回里,薛蟠曾说他生日的时候,朋友送了“这么大的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薰的暹罗猪、鱼。”可见,曹雪芹对美食是相当有研究。
解放后,吴连登曾给毛泽东主席当过生活管理员,陪伴毛泽东度过了最后的12年。他回忆,主席喜欢红烧肉,到晚年的时候,他最多一次吃过1斤2两红烧肉。我们第一次给他做了8两,过了几天主席就讲了,他说:“你们红烧肉也不经常给我吃,做一次你们也不给我吃够,你们啊太小气了”。后来我们就给他弄了1斤2两,他别的基本上都没吃,就把那红烧肉给吃完了。
毛主席做为一位伟大的开国领袖,他一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吃一碗红烧肉,可见他老人家生活是多么简朴啊!
多年前,在春节聚会时,有一位老学究吟诵了一副对联:“百菜怎比白菜美,诸肉哪有猪肉香。”场景至今记忆尤新,而此联鲜有人知!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680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