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顶上的梅县博物馆,曾经的梅城最高点如今已被现代高楼包围。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1945年,金山顶为1000多名来梅师生接洽住宿地点。图为中山大学临时办事处办学纪念柱。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红四军攻打梅城战斗遗址旧照。历史资料图
这里曾是梅城区域内的最高点,于是人们在为它取名时,特地用了“顶”来彰显它的特点;这里是旧时梅州人的文化休闲之地,县立图书馆、梅县博物馆都曾建在此处;这里还是有名的战斗遗址,红军攻打梅城最惨烈的战斗便发生在此处。
重返曾经的血战现场,一草一木皆忠魂。金山顶之战是红军攻城最关键的一战,当时为占领梅城制高点,战士们一层一层地往上冲,不畏牺牲,一往无前。激战最烈的时候,步枪声、机关枪声、迫击炮声以及喊杀声震天动地,声闻数里。
92后的今天,硝烟散尽,残垣断壁已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被填埋于地下,只留下小部分斑驳的墙体。我们只能在文字记录与前人的简单描绘中寻找红色印记。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梅江区党史办对此文亦有贡献)
承 载 历 史 记 忆
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青瓦覆顶,红窗点缀,墙体红黄相间,四周挺立着6根长约7米的大柱子。在梅州,已经很少看到这么富丽堂皇的歇山庑殿式建筑了。在梅江区金山街道办事处虹桥居委文保路上,这座与周围现代民居格格不入,却又吸引人眼球的两层建筑,已经成为当地一个极具代表的文化标志。
这里的“文化”,既包括客家文化,也指红色文化。
1935年,梅城第一家县立图书馆,便设立在金山顶上。当时的县长看到梅城读书氛围浓厚,而当地却没有供市民读书的地方,便拆除了在金山顶的观音堂,将其改建成了红墙绿瓦、富丽堂皇的两层宫殿式图书馆,馆里所藏书报甚丰。
“金山顶是当时著名的图书馆,我在那里阅读过许多文艺作品,例如《工农兵》(由汕头专区出版的刊物,当时梅州属于汕头专区)《广西文艺》《萌芽》等。”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丘峰说。
同时,地处梅城最高点的金山顶,在红四军第二次攻打梅城战役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29年,红四方面军两次攻打梅城,不仅在梅州这块土地上留下了红色记忆,更为这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高耸立的金山顶下,古城墙静静依偎,细诉着那些早已深深刻入历史年轮的红色记忆。
“老人们常常和我们讲起有关古城的故事,如数家珍,哪里出过名人、哪里商贸繁荣、哪里因为战争遭受破坏……”顺着市民侯永泰手指的方向,在他略带沙哑的讲述中,时间仿佛被拉回到了90多年前。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八一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与湘南农军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并于5月4日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最强大的武装工农革命第四军,随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任红军第四军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当时年仅21岁的梅州人朱云卿,在军队中担任参谋长。”梅江区党史办主任江文秀提到。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从上海发出了要红四军进军粤东的指示。朱德、陈毅、朱云卿率领一、二、三纵队共6000多人,从福建向粤东推进。在攻下松源、蕉城后,红四军决定攻打梅城。
“当时,红四军是从蕉城出发,经梅县石扇、杨文抵达大浪口,然后与侯淼率领的警卫队接触。”江文秀解释,第一次攻打梅城的时候较为轻松,当时敌军没有料到红四军会攻打这里,因而并没有派驻大量军队。驻在梅城的警卫队抵抗1小时后,向南口方向溃逃,红四军轻易地攻下了梅城,随后便有了著名的“朱德讲演”事件。
在演讲时,突然传来了不明的枪声。由于不明敌军虚实,担心是敌军会集军力反攻,红四军决定暂时撤出梅城。然而红四军第二次攻打梅城时,远没有像第一次那么容易了。
为什么要二次攻打梅城?“一个原因是为了消灭敌人一个团的有生力量,夺取大量的枪支弹药。同时也为了在东江作一次推动性的政治影响。”江文秀说。
播 撒 红 色 火 种
为攻打梅城最惨烈的战斗
翻开清康熙《程乡县志》和乾隆《嘉应州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金山,县署后四十丈,高三十丈,周六十丈”,“耸立城北,女墙跨其上”。故有“县衙最高”“金山顶”之称,“金山,昂首耸立,形势突兀,居高临下,鸟瞰全城”。
这个占地4600多平方米的地方,是宋朝年间人工垒筑形成的,为梅城制高点。明朝时期,当地县官将此处原有的河流当作护城河,建起了土城墙,北面城墙沿金山顶最高点而建,气势雄伟。到清朝时期,土城墙已略有破损,为了巩固墙体,当时的官员将部分城墙改造为砖墙。
在军事上来说,占据制高点,对夺取战斗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撤离梅城之后的第6天,1929年10月31日,红四军前委决定第二次攻打梅城。天刚蒙蒙亮,红四军便由梅南出发,3个纵队把梅城东西北三面紧紧包围,红四军指挥部设在城外西北郊离城一里多的黄塘小山坡上。
上午10时,战斗首先在城西中华路、新庙前打响。然而城西建筑密集,敌军占据着城墙、骑楼等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因而战至午后红四军仍然没有突破城池。
于是,红四军便把攻击重点由城西转移到了北门和金山顶。“难攻进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形上对我军不利,二是在勘查时出现了误差。以为在梅城的驻军只有1个团,实际却是加强团,兵力相当于2个团。”江文秀说。
在北门和金山顶的战斗也非常不易。北门岗和赤岌岗是一片开阔的坟墓坡地,因此金山顶和北门易守难攻。当时,红军冲至北门外、观音堂、金山顶下一带数十次,还是未能占领北门和金山顶。
弹丸大的地方简直变成了死亡地狱。红军向金山顶发起了一次又一次进攻,勇士们从沙土里钻出来瞄准,伤员们也拿起武器顽强反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当时率领一纵队的罗荣桓,也在此战中负了伤。他率第九支队攻打北门时,腰部受伤,由谭政等抬下火线。
后来,一纵队多名战士英勇地攻上金山顶,打伤白军团长郭思演的脸部,打死姓郑的团副。但终因寡不敌众,全部战士壮烈牺牲。这些弹尽粮绝、身负重伤的战士,意志像钢铁一样坚强,他们一波一波地向金山顶前进,毫不畏缩。步枪声、机关枪声、迫击炮声,以及喊杀声震天动地,声闻数里。
战斗至下午5时,红四军死伤人数较多,朱德见难以攻下梅城,又闻外地白军的援军将到,于是下令停战撤离。“金山顶战斗是红军攻打梅城最惨烈的战斗,红军损失精锐293人,大部分均牺牲于此。”江文秀说。
虽然没有攻下梅城,但是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精神却震撼了敌军。当日红军撤离时,敌军龟缩城内,不敢出城追击。而且断绝城内外交通一连3日,至11月7日仍积极戒备。
如何看待这个历时近半个月的红四军攻打梅城战役?“它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这次战斗最后虽未成功,却给我军留下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更重要的是,经过两次攻打梅城,在当地播下了红色种子,也推动了东江土地革命和粤东北苏区的创立。”江文秀总结道。
传 承 光 辉 历 史
修旧如旧打造金山顶公园
从梅城撤出后,红四军分两路撤离,一路沿玉水方向撤离,一路则从城北扎田、群益方向撤离,最后在梅县大坪会合。红色故事也在这里暂时告一段落,但牺牲的200多名红军战士却长眠于金山顶,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青山依旧,英雄何在。而今,金山顶上那仍留存约4米长斑驳的古城墙,犹如红色的丰碑,激励着后人。
近年来,为加强梅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进一步传承弘扬客文化,按照《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求及市政府工作部署,梅州市2018年初启动组织编制《梅州市金山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下称《规划》)。
《规划》提到,金山顶历史文化街区有五大价值特色。它不仅是红色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是梅州市城市起源地,还是梅州历史城区地标、古城中轴线的政治文化高地,是客家宗族文化和传统生活集中体现区。
一直以来,梅州都将金山顶作为千年文脉的传承地之一。这里是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孩子们看书的乐园。“无论大人孩子都喜欢来这里看书、玩耍。”梅县博物馆原馆长朱迪光说,他小时候也常来这里看书,后来梅县博物馆在这里建成后,他还到了这边工作,开始了客家文化的研究。
1962年6月,因国家实行精简机构,成立于1959年8月、设于梅城东较场(文化公园体育场)“忠烈祠”旁的梅县博物馆被撤销,工作人员与馆藏文物并入梅县图书馆,从此金山顶梅县图书馆一身兼具两种功能。
1979年5月,梅州市(县级市)复办博物馆,原并入梅县图书馆的人员与馆藏文物重归博物馆。馆名为梅州市博物馆,馆址仍在梅城金山顶与原梅县图书馆共址,博物馆馆舍使用面积约180平方米左右。
后来,梅县博物馆搬迁至梅县区新县城,金山顶旧馆一直被闲置。为保护江北古城、传承客家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梅江区加快推进金山顶公园建设,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计划将其打造成为集展示城市新貌、紧急疏散、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园。
于是,这座留住老梅城记忆和市民乡愁的地方,被命名为金山顶公园,并于2018年11月开始动工。原本破损的阶梯以及西边后来建造的3层楼房被逐渐拆除,原图书馆古老建筑则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
听到金山顶被重新利用,许多市民表示非常期待。“金山顶公园的修建,既是对古城墙、七贤亭、金山顶梅县博物馆等承载历史记忆物品的保护,也是对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及梅城人青春记忆的保护。”市民侯文泰说。
■相关
金山顶的前世今生
由梅城江北文化公园东西方向,横穿虹桥头、老梅州卷烟厂宿舍,随后连着文保路、金山巷向南包围起来的小山,就是被人们惯常称为“金山”或“金山顶”的地方。它隶属于梅江区金山办事处辖区,历史上为旧时城垣所通过的最高处。
七贤亭
“七贤亭”位于老梅城原梅县博物馆(老梅县图书馆)上方的小山坳。
据考证,明朝嘉靖年间,梅州人民为褒扬忠烈刘元城、文天祥,在百花洲建起了双忠书院。明崇祯年间,增祀与程乡县历史有关的前贤3人:张九龄、狄青、蔡蒙吉,更名为五忠祠,建于城东攀桂坊。清朝顺治二年(1645),当时的程乡知县又增祀韩愈、程旻二贤,改为七贤书院。
后来,七贤书院被摧毁。为了纪念七位前贤,于1937年在金山顶建成六角形的七贤亭。该亭为六角形,绿色琉璃瓦面,宝瓶顶。伫立亭中,凭栏可眺望梅城诸多风景。
1987年,七贤亭出现较大的龟裂,政府部门进行了一次维修。但因资金短缺,未彻底夯实地基。几年后,七贤亭再次出现龟裂,且缝隙越来越大。2009年七贤亭倾侧严重,成为危亭,为避免伤及无辜,于2014年拆掉。
而今,沿着老博物馆旁的一条小路往上走,绿树掩映下,有一块被拆去建筑物后整理出来的平台旁边,竖立着一方孤零零的水泥石碑。这便是金山顶上那尚未被连根拔除的七贤亭碑刻,而那堆满石头砂砾的平台,就是七贤亭原址。
梅县图书馆旧址
1935年5月,民国陆军少将梁翰昭出任梅县县长,启动了为期4年的拆城墙扩街道等市容市貌改建。当时,金山顶北麓仍有一座佛寺与观音堂,梁翰用了两年时间才将佛寺、观音堂拆除。移城墙下为静福庵,原址则改建为二层钢筋结构、红墙绿瓦的县立公共图书馆。富丽堂皇的梅县图书馆占地近3000平方米,包括东西两侧空地187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藏书近30万册。
梅县区博物馆旧址
本世纪初,位于江南的梅州图书馆落成后,原梅县图书馆的全部图书搬至新馆,改称梅县区博物馆。这里收藏有千年以上的文物7000多件,其中被列为国家三级以上的文物有860多件,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5件。
抗战时期中大临时办事处
1944年秋,第三次粤北战役爆发,日军攻占韶关,在坪石办学的国立中山大学再度被战火波及,被迫进行抗战以来第三次迁校。同一时期,私立广州大学、岭南大学等名校,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同样苦不堪言。在这样艰苦的背景下,华南教育界想方设法保全国家教育之根本,于是开始高校内迁。
1945年,金山顶作为中山大学临时办事处,共为1000多名来梅师生接洽住宿地点。除了中山大学外,抗战时期搬迁至梅州的还有香港南华学院、岭南大学等8所高校,共18处办学旧址。
2020年9月3日,中山大学临时办事处办学纪念柱揭幕暨办学纪念地挂牌仪式,在梅江区金山顶原梅县博物馆举行。这个八面体纪念柱柱体匀称、基座厚实,柱体每层分别展示中山大学名人肖像、学院试卷旧迹、相关研究旧迹等内容。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691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半世飘零终执手,鸿蒙初梦几生钟
下一篇:郭宵瑞|西建安郭氏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