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街道简介
磐石街道基本情况一览表
1999年12月曹城地图
2018年12月磐石街道地图
2018年12月曹县城区磐石街道办部分地图
郝庄
位于曹县城东4.8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长400米;南北街1条,长300米。汉族。有陈、王、葛、刘4姓,陈姓为多。为郝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郝庄、孙花园2个自然村。明洪武间(1368-1398年),郝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命名郝庄。后该村转卖与张泗庄陈氏十四世祖永智公,村名未改。
孙花园
位于曹县城东5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南侧,西邻郝庄。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长300米。汉族。有崔、李、任、郑、孙5姓,李姓为多。属郝庄村民委员会。明万历间(1573-1620年),孙氏自本县孙老家迁此,因建花园而名村孙花园。明弘治七年(1494年),崔氏自山右平遥迁曹,其后裔买下孙花园,遂以姓改名崔花园,后复旧称。
孙花园村牌
孙花园村貌
东刘庄
位于曹县城东4.6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南北胡同2条。汉族,有张、刘、周、崔4姓,刘姓为多。为东刘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东刘庄、后石庄、袁庄、班庄、前石庄、任庄、杜家庄、韩庄、合庄、柳园等10个自然村。据刘氏始祖碑文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刘氏始祖讳文兴携二子绪、述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刘庄。为避重名,1958年改村名为东刘庄。
后石庄
位于曹县城东4.5公里,东刘庄北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中心街1条。汉族,有贾、王、张3姓,贾姓为多。属东刘庄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石氏由山西洪洞老鹳窝迁此,名石庄。1958年族人析居,遂改为后石庄。据《贾氏族谱》载:“我贾氏方自春秋贾伯后,即因国为姓。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始祖建基公自山西洪洞迁鲁西城武县贾家堂。明嘉靖间(1522-1566年),九世祖朝用公下分五门,其中ー门迁石庄。
袁庄
位于曹县城东5公里,后石庄东面。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街1条,长400米;南北街2条,长均为400米。汉族。有袁、张、李3姓,各姓人数均等。属东刘庄村民委员会。据《袁氏族谱》载:袁氏系出汝南,后徒山西洪洞。元末,始祖讳成甫迁楚丘县黄岗里,后分支于此建村,以姓命名袁庄。
班庄
位于曹县城东4公里,前石庄西北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中心街1条,长450米;南北街1条,长250米;南北同3条。汉族,有袁、李、常3姓,袁姓为多。属东刘庄村民委员会。明初,班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班庄。清初,班氏卖庄田搬出,袁氏迁入,村名未改。
前石庄
位于曹县城东4公里,班庄东南面。聚落呈正方形,有武、常、李、苗、刘5姓,武姓为多。属东刘庄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石氏迁自山西,名石庄,据《武氏族谱・序》载:明初,武氏自山西洪洞城南大武庄迁曹邑武老家,后转徒于石庄。由此,石庄改称七里河石庄,1958年改易今名。
任庄
任庄村牌
位于曹县城东4.8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长300米;南北街2条,均长230米。居民汉族。有任、崔、张3姓,任姓为多。属东刘庄村民委员会。据《任氏族谱》载:任氏原为山西洪洞县人。始祖讳显,明洪武间《1368-1398年》携三子东迁曹邑,ト居城南,后转迁斯地,与二世二门终守于此,以姓命名任庄。
任庄村貌
任庄村貌
杜家庄
位于曹县城东5.3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南北200米,东西250米,3条南北胡同。汉族,有杜、张、朱、郑、冯5姓,杜姓为多。属东刘庄村民委员会。明初,杜氏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此建村,以姓命名杜庄。1987年4月更为今名。
韩庄
位于曹县城东5.2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长250米;南北街1条,长150米。汉族,有韩、张、王3姓,韩姓为多。属东刘庄村民委员会。据《韩氏族谱》载:清末,韩氏祖诸广德自济南历城县迁曹县城北朱楼,1936年迁此,以姓命名韩庄。
合庄
位于曹县城东5.4公里,韩庄北面。聚落呈方块状。汉族,属东刘庄村民委员会。1946年,由柳园、韩庄二村迁来数户,因联合建村而得名。
柳园
位于曹县城东5.5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街1条南北街2条。汉族,有王、袁、张、秦、傅5姓,王姓为多。耕属东刘庄村民委员会。该村原为柳氏所建,取名柳园。明末,袁氏十七世祖讳浚钟买下此村,仍袭旧称。
窦堂
2021年8月15日拍
位于曹县城东南5公里,东西400米,南北3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李、王、周4姓,崔姓最多。为窦堂村民委员会驻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窦氏自菏泽迁此,因村东有庙堂乃名村窦堂。清康熙间(1662-1722年),崔氏八世祖由定陶仿山迁曹县兵马楼,九世祖思魁从兵马楼迁窦堂。后窦姓他徙,村名未改。
尹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5.2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南北街2条。汉族,以农为主;全村尹姓。属进士庄村民委员会。据《尹氏家谱》载:清顺治元年(1644年),尹氏十三世祖讳大相,自城东北今磐石街道尹坑迁来,以姓名村尹庄。
进士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5.4公里,曹县新党校南邻,东西250米,南北2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以农为主;有王、户2姓,王姓最多。为进土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进士庄、尹庄2个自然村。据《王氏族谱》载:清康熙间(1662-1722年),王氏始祖讳三接,原居和尚庄,进士及第后任山西汾西县知县,于此置田建村,人称进士庄。
路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5.6公里,太行堤河南0.4公里。东西350米,南北51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街2条,南北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为路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路庄、张家庄、北杨庄、北傅庄、后李庄5个自然村。据《路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兄弟三人携家自山西洪洞迁曹,有祖讳达定居于此,以姓命村路庄。
张家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6公里,汉族,以农为主。属路村民员会。清康年间(1662-1722年),张氏自阎店楼镇张集分支迁此,以姓命村张庄。后改称张家庄。建八里湾景区时拆迁。
北杨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6公里,东西320米,南北19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杨、阎、李、尹4姓,杨姓为多。属路庄村民委员会。据《扬氏族谱》载:明末清初;九世祖从曹县西北四十五里前杨庄迁尤庄集,后尤姓无改称杨庄。1989年更名北杨庄。
北傅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5.8公里,东西350米,南北50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街2条,南北街1条。汉族,以农为主。有傅、王、胡、周、李、朱6姓,傅姓最多。属路庄村民委员会。据《傅氏家谱》载:元至元间(1335-1340年),傅氏始祖讳颖,从南直隶句容首迁武陟,又迁小宿州,明初再迁砀山,至二世祖迁曹今址,以姓命村傅庄。后改称北傅庄。
后李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6.4里,汉族,以农为主。属路庄村民委员会。清顺治间(1644-1661年),李氏二人自本县城西王吕集迁此,分建南北两村,此居北,以姓命村后李庄。
田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1.7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有尚、任、刘、常、李、张、郭7姓,尚姓为多。为田庄居民委员会驻地。据《田氏族谱·序》载:明洪武初年,田氏始祖讳国宝自山西洪洞迁至南华郡,徙盘石镇,后分支于田洼。清康熙间(1661-1722年)迁此建村,以姓命名田庄。
尹坑
位于曹县城东北2.6公里,聊(城)商(丘)路东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250米,南北12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有崔、常、李、孙、王、刘6姓,崔姓为多。为尹坑村民委员会地,辖尹坑、北纪楼、武庄、印生楼、袁小楼、康庄等6个自然村。据《尹氏族谱·序》载:明洪武初年,尹氏始祖讳士字造播迁曹邑古营集创业,派分五居,四门分居城北三里白枞树村。因地势低洼如坑,遂改村名为尹坑。2019年拆迁,成为万达广场部分,并在原址建设金沙江路小学。
北纪楼
位于曹县城东北2.6公里,聊(城)商(丘)公路东側。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50米,南北90米。汉族。有武、石、王3姓。属尹坑村民委员会。原为纪氏建村,因筑楼而名纪楼。另据《武氏族谱》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武氏二世四门祖讳嵩由山西洪洞迁于曹县大石潭之东(武老家),后买下此村,仍袭旧称。1987年3月改名为北纪楼。2019年拆迁,原址建尹坑武庄和纪楼安置房。
武庄
长江路武庄村碑
位于曹县城东北3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南北150米,东西200米。有东西大街1条。居民1汉族。有武、郭、杨3姓,武姓为多。属尹坑村民委员会。《武氏族谱》:清雍正间(1723-1735年),武氏自武楼析居于此,以姓命村武庄。2019年拆迁,成为万达广场建设区域。
印生楼
位于曹县城东北2.3公里,南邻曹县农机站,北接尹坑。聚落呈东西长块状,南北90米,东西120米。汉族。有白、潘、宋3姓,白姓为多。属尹坑村民委员会。据《白氏族谱》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白氏祖讳寄来自山西洪洞县石观村携家迁曹,结户于郭村之东,曰白家庄。后因印生公生子盖楼,易村名印生楼。
袁小楼
位于曹县城东北2.5公里,北临四级河网。聚落星东西长块状,东西250米,南北120米。东西大街1条。汉族。有袁、李2姓。属尹坑村民委员会。据《袁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袁氏十六世祖诸忠自本街道三里庙村迁此,因建小楼一座,故名袁小楼。目前原址成为锦绣江南小区。
康庄
康庄村碑
位于曹县城东北3.1公里,西邻袁小楼。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200米,南北150米,东西、南北大街各1条。汉族。有李、武、陈3姓,武姓为多。属尹坑村民委员会。原为康氏建村,名康庄。后有武氏自武老家分支迁此。康姓绝继,仍袭旧称。目前原址是锦绣江南、中央公园小区等。
杜庄
杜庄村碑显示该村在曹邑已有650年
位于曹县城东北2公里,石油支公司南面。聚落呈南北长块状。汉族。有杜、王、崔、张、郭5姓,杜姓为多。为杜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杜庄、马庄、于堂、王庄、史庄等5个自然村。原为瞿氏建村,名瞿庄。据《杜氏族谱》载:“余本南京万宝山十字河人也。自明祖迁北,随胡元开辟山东。我祖兄弟三人遂群而北迁,均无名号,第称几老。大老择于齐之东,三老还于河之南,唯我二老讳云拳拳于曹艮之地三里许,入赘于瞿庄。”后因杜氏渐众,遂更名为杜庄。目前杜庄原址建设为学府名邸小区。
1984年杜庄村貌
东顺河上的网红桥杜庄桥
马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2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南侧。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有周、徐、王、郭4姓,周姓为多。属杜社庄村民委员会。原为马氏建村,以姓命名马庄。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祖讳尚书,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王河(今本县),后分支马庄。”王氏迁入,马氏乏继,村名未改。
于堂
位于曹县城东1.2公里。南连东关,东邻王庄、西接胡街。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汉族。有周、顾、谷、朱、王等姓,周姓为多。属杜庄村民委员会。据《于氏家谱》载:明初,于氏二世二门祖讳荫北字镇燕自磐石镇西关迁此建村,因建庙堂,故名于堂。目前已拆迁,原址有锦宏地产等。
王庄
位于曹县城东1.7公里,南接东关,东邻史庄。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街1条长150米,南北街1条长120米。汉族。王姓为多。属杜庄村民委员会。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命名王庄。
史庄
位于曹县城东1.8公里,南接东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有南北大街1条长150米,东西大街1条长100米,汉族。有史、路2姓,史姓为多。属杜庄村民委员会。据《史氏族谱》载:史氏于明朝中叶迁居曹县城东十五里大史庄,后又迁此建村,取名史庄。
阎庙
位于曹县城东北3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街各2条。汉族。有阎、袁、朱3姓,阎姓为多。为阎庙村民委员会驻地,辖阎庙、崔庄2个自然村。明初,阎氏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至曹县城东阎楼。建文年间(1399-1402年),由阎楼分支于此,因立家庙而得名。
崔庄
位于曹县城东3.1公里,北通四级河网。聚落呈刀把形,东西街1条长200米。汉族,全系崔姓,耕属阎庙村民委员会。明初,京官井氏慘遭诬陷,带崔姓佣人逃难来此,为避灭族之祸,改以佣人崔姓,生息繁行,渐成村落,遂以崔姓得名崔庄。原址已成为五金城区域。
五里墩
五里墩村貌
位于曹县城东北4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南北街3条。汉族,有于、王、李、张4姓,于姓为多。银香伟业集团驻地,为五里墩村民委员会驻地,辖五里墩、东赵庄、东马庄3个自然村。据《于氏家谱・序》载:明景泰八年(1457年),京师“夺门之变”,忠肃公于谦遭难,其子长曰免、仲曰康、叔曰广避难于曹县城东北三里于庄,后分支于此,因距县城五里,取“三里一庙,五里一墩,十里一铺”之说,得名五里墩。
东赵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3.6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300米,南北150米。东西街1条。汉族。有袁、王、赵、薛4姓,袁姓为多。属五里墩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此建村,以姓命名赵庄。1987年4月改村名为东赵庄。
东马庄
位于曹县城东3.8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长300米;南北街1条,长150米。汉族,有王、李2姓,王姓为多,属五里墩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马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名村马庄。为避重名,1987年4月改名为东马庄。
苗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5.2公里,五里墩东北面。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街3条,南北街2条。汉族,有苗、徐、王、康、孙、常7姓,苗姓为多。为苗庄村民委员会驻地。据《苗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苗氏始祖讳显阳由山西洪洞迁至曹县青堌集东,因建土楼而名村苗土楼。后世二门分支于此,以姓命名苗庄。
小北关
曾名小北拐。位于曹县城东1.2公里,青菏路东侧。北临胡街西之水坑,南靠东关大街。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80米,南北200米。南北中心街1条,汉族,有杨、王、尉3姓,杨姓为多。村民以经商为主。明初,此处因道路弯拐曲折,名小北拐。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葛氏自本县普连集迁此定居,改名小北关
孙大井
位于曹县城东1.2公里,青菏路东侧,南邻东关。聚落呈梯形。南北街5米,宽5米。汉族,均系孙姓。村民以经商为主。属东关北居民委员会。据《孙氏族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孙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县皇观寺孙庄,二世二门祖迁至城南黄金村,后改名孙庄,五世祖迁此定居。因于村中淘大井一口而名孙大井。
胡街
胡街村碑
胡街村碑,因黄山路改造不知道挪到何处了
位于曹县城东1.3公里,聊(城)商(丘)公路东侧。西邻县防疫站,北靠农贸市场(现为翰林府)。聚落呈南北长块状。南北街1条,长150米,宽6米。汉族。村民多从事百货零售、商品批发等行业。属东关北居民委员会。明末,杨、吕等姓建村于曹县城护城河外。因村中街道平直,且近城墙,遂取名护城街。因“护”、“胡”谐音,后习称胡街。
正在拆迁的胡街
小南关
位于曹县城东1.2公里,青菏路东侧。东靠护城堤,北通东关街。聚落呈南北长块状,南北街1条,长750米,宽6米。汉和回族。有李、赵、魏、马等姓,李姓为多。无耕地,村民以经商为主。为东关南居民委员会驻地。明初、此处因道路弯拐曲折,名小南拐。清康熙间(1662-1722年),李氏自济宁州迁此,改名小南关。
丁园
位于曹县城东南1.5公里,县汽车站东侧,中国农业银行曹县支行南,南邻县保险公司。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300米,南北250米。多汉族。有马、丁、王3姓,马姓为多。无耕地,村民以经商为主。属东关南居民委员会。清乾降间(1736-1795年),丁氏自菏泽丁庄迁此建村,以姓命名丁园。后马氏迁入建寨,改名丁园寨。1958年复称原名丁园。
东关
位于曹县城东1.7公里,青菏路东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长1500米。回族占多数,有马、沙、张、王、李、赵等姓,马、沙2姓为多。为东关东村民委员会驻地。元朝初年,此处称东磐石。明正统间(1436-1449年)建曹县城,因其位于县城东门外,遂称东关。
豫剧大师崔兰田诞生地崔家胡同,五台山路与东关大街交汇处西50米路南,米家胡同东侧
豫剧大师崔兰田、马金凤、崔少奎出生于东关
美食城东边古槐树,有500多年历史,列为县级一级保护古树,编号001号
美食城南边,东关大街古槐树,马金凤大师儿时经常在此玩耍
三里庙
位于曹县城东北2.4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有南北街、东西街各2条。汉族。有袁、王、史、黄、吴5姓,袁姓为多。为三里庙村民委员会驻地,辖三里庙、葛庄、李庄、于庄、刘楼、临城集等6个自然村。据《袁氏族谱·序》载:明洪武中期,袁氏九世祖讳成甫携二子士能、士达自山西洪洞县迁曹邑黄岗里,其后裔迁此建村。因距县城三里且建家庙,故称三里庙。
葛庄
位于曹县城东2.7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南北街1条。汉族,均系葛姓。属三里庙村民委员会。据《葛氏族谱》载:葛氏本山右洪洞县人,始祖讳桐、齐、府,于永乐二年(1404年)迁曹县东六十里白家集。永乐三年(1405年)又自白家集迁至今址,以姓名村葛庄。目前原址已成为五金城区域。
李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2.7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南侧。北连葛庄,西邻三里庙。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南北街2条。汉族,有聂、李、王、袁4姓,李姓为多。属三里庙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李氏由山西洪洞迁到今曹县孙老家镇李庄,成化间(1465-1487年)分支于此建村,仍袭旧称。目前原址已成为磐石新城位置。
于庄
位于曹县城东2.8公里,李庄南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2条。汉族。有于、吴、田、刘4姓,于姓为多。属三里庙村民委员会。据《于氏家谱・序》载:明景泰八年(1457年)京师“夺门之变”,忠肃公于谦罹难,其子长曰免、仲曰康、叔曰广避难于此,以姓名村于庄。目前原址已成为磐石明珠位置。
磐石新城福泽苑内的古榆树,曾位于于庄村南
刘楼
位于曹县城东2.4公里,泰山路东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庄(寨)青(堌集)公路从村中穿过。汉族。有任、王、聂3姓,任姓为多。属三里庙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刘氏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盖楼而得名。
临城集
位于曹县城东南2.4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南侧,泰山路东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均长220米,宽7米;南北街1条,长160米,宽5米。汉族,有任吴、袁、王4姓,任姓为多。属三里庙村民委员会。明正统间(1436-149年),刘氏自本县刘楼迁此建村,后成集,因临近县城而得名。
李堂
位于曹县城东6.1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街2条,南北街3条。汉族,有姚、张、郑、崔、白等姓,姚姓为多。为李堂村民委员会驻地。李氏于此建村,并筑祠堂,故名李堂。清康熙末年,该村转卖给姚氏文龙、飞龙,改名姚李堂。后复旧称。
牛王庙
牛王庙村碑
位于曹县城东6.6公里,十二里河北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南北、东西大街各1条。汉族,有周、李、丁、王等姓,周姓为多。以农为主。为牛王庙村民委员会驻地。据《周氏族谱》载:周氏世居曹县西关,十三世祖讳时德迁到曹县城东十二里处建村,因于村西建牛王庙一座而得名。
村西牛王庙
王ロ
位于曹县城东7.4公里,许(河)单(店)公路南侧,西临团结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长500米;南北街1条,长150米。汉族,有王、刘2姓,王姓为多。为王口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王口、小袁庄、十二里河等3个自然村。据《王氏族谱》载:王氏始祖讳洪元系自晋迁曹,聚族曹邑西六里新驿塔。三世祖体元公字乐田建村于城西王乐田庄。四世文启公迁此,因建村于河畔渡口处,故名王口。
小袁庄
位于曹县城东7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大街1条,长200米。汉族,有周、季、赵3姓,周姓为多。属王口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袁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小袁庄。清乾隆间(17361795年)赵氏登松公迁此居住,村名仍旧。
十二里河
迎宾大道十二里河村牌
迎宾大道十二里河桥牌
位于曹县城东6.6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北侧。聚落呈南北长块状,南北和东西大街各1条。汉族,有阎、周、李、季、陈、王、田7姓,阎姓为多。属王口村民委员会。明成化间(1465-1487年),袁氏自本县今倪集街道袁楼迁此建村,因距县城十二里且临河,故名十二里河。
高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1.8公里,聊(城)商丘)公路东侧。聚落呈南北长方形,东西300米,南北400米。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有姬、刘、李、赵4姓,姬姓为多。耕地属沙果园村民委员会。据《姬氏族谱·序》载:姬氏源于西周,封居东鲁。明永乐间(1403-1424年)以教谕衔携五子迁曹就职,长子周居县南姬庄,次子能居县东聂庄,三子信居县西姬堂,四子德居南关,五子安居县东南木瓜园候庄。1928年,德公传人自南关迁此,因建村于高庄村墟之上,仍名高庄。
冷店
位于曹县城东南1.6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大街2条,有范、张2姓,范姓为多。属沙果园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山西洪洞民应诏迁此,因建庙宇修大殿时,适值隆冬,冷冽彻骨,遂名村冷殿。因“殿”、“店”谐音,演称如是。
打鱼庄
位于曹县城南2.4公里,青菏路东侧,太行堤河北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淮河路横贯村内,长350米,宽8米。汉族,有黄、王、赵、马4姓,黄姓为多。属沙果园村民委员会。明洪武四年(1371年),陈氏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打鱼为生,遂名村打鱼庄。
张庄
位于曹县城南1.8公里,青菏路东侧。聚落呈南北长块状,南北街2条,东边1条长400米,西边1条长250米;东西街2条,南边1条长200米,北边1条长250米。汉族,有张、王、焦3姓,张姓为多。属沙果园村民委员会。据《铁张家谱・序》载:明建文间(1399-1402年),先任山东参政后升兵部尚书铁公讳铉,因抗燕王篡位而殉难,其子德奄祖偕母铁夫人逃至山东曹具城东六十里黄岗投亲存身,改铁姓为张姓。后移居黄岗东北二里许,择地立籍,因有三子讳玑、璇、环,故名村张三黑楼。长子肌迁至曹县城东南堤角,以姓名村张庄。
沙果园
位于曹县城东南2.1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南侧。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350米,南北300米。东西街1条,南北街3条。村东部有1座小学校,汉族,为沙果园村民委员会駐地,辖高庄、冷店、打鱼主、张庄、沙果园、张五棠、兵马楼、冯庄等8个自然村据《延陵吴氏族谱・序》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氏祖节拯公总兵胶州,抚山西洪洞县民迁徙,自西徂东,定居山东牧民曹州郡。清初,分支迁曹南古陶集(现青山集东)。后十四世祖宪章公成章公转迁于此建村。因此地原有一片沙果林,故名沙果园。
张五棠
位于曹县城东1.8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北侧。东连民兵训练基地,西挨东顺河。聚落呈正方形。南北大街2条,长均300米。有李、沙、刘、赵4姓,李姓为多。多有经商者。属沙果园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张氏迁自山西洪洞。其后裔讳五棠者在京居太医院吏目,于此置村,遂以人名命村张五棠。
兵马楼
位于曹县城东南2.6公里,打鱼庄东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长400米,宽7米。村中偏东南有1坑塘。汉族。有王、武、仝3姓,王姓为多。属沙果园村民委员会。据《曹南三槐堂王氏左丞世系图)载:元顺帝时,王氏始祖讳茂,字伯昌,号东村,任户部尚书,自南京迁居王老林。后裔王士龙、王士金从王老林分迁邵楼,后又迁曹县东南五里许设籍。于明成化至弘治年间,五、六世王珣、王崇文、玉崇、王献等于此建起东西二楼。明嘉靖间(1522-1566年),八世祖王提,字倚衍,任北城兵马间指挥使。缘此,取名兵马楼。
冯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2.4公里,太行堤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南北街1条,汉族,有冯、李2姓,冯姓为多。属沙果园村民委员会。据《冯氏族谱》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冯氏祖讳晓赞自山西洪洞偕子恺嶷迁曹邑占籍磐石镇。长门祖讳际可居十方院(庙名)。后十方院拆除,原居改称冯庄。
毛 寨
位于曹县城东南3.5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南侧。聚落呈东西长方形,东西大街2条。汉族,有张、董、李、杨、吴5姓,张姓为多。为毛寨村民委员会驻地。明洪武间(1368-1398年),毛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在村边围筑寨墙而取名毛寨。后张氏等迁入,毛氏绝,村名未改。
袁岔楼
袁岔楼村碑
位于曹县城东南3.5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均长300米;南北大街1条,长350米;另有东西胡同4条。汉族。有袁、武、马、张4姓,袁姓为多。为袁岔楼村民委员会驻地。据《袁氏世系》载:袁氏系出当汝南,后迁山右洪洞。明洪武元年(1368年),从山西洪洞迁曹隶籍于黄岗里建村袁老家。清康熈十年(1672年),十一世相沛孟渊复从黄岗里迁此置村,并建岔楼七座,遂名村袁岔楼。目前该村已拆迁,原址南部建美景天城小区,北部建安置房和迎宾路小学。
盐土山
位于曹县城东南4公里,瓦屋庄西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长200米。汉族。有王、刘、常3姓,王姓为多。为盐土山村民委员会祝地,辖盐土山、瓦屋庄两个自然村。据《王氏族谱》载:吾祖讳茂,字伯昌,号东村,元户部尚书。元末自南京迁曹邑石镇王老林。至十世祖讳竖业,字敬甫,从王老林迁此以做小盐为业,因盐土堆积如山而得村名盐土山。
瓦屋庄
位于县城东南4.8公里,盐土山东面。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汉族,有苗、赵、刘3姓,苗姓为多。属盐土山村民委员会。据《王氏家谱〉载:王氏祖开迹于唐,居于晋。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山西洪洞迁归德府(今商丘)东北八十里王楼。清乾隆元年(1736年),十五世祖讳风雷,字中雨,从王楼迁此,因建数排新瓦屋而得名。
和尚庄
位于县城东南4.6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3条,南北街1条。汉族,有赵、陆、孙、杨4姓,赵姓为多。为和尚庄村民委员会驻地。清嘉庆间(1796-1820年),县城皇观寺和尚将田租给佃农耕种,后佃户于此相聚成村,故名和尚庄。
目前,盐土山、和尚庄和瓦屋庄三村因八里湾景区建设而集体迁居八里湾社区。
丰楼
位于县城东南4.2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南北街1条,汉族,有袁、白、傅、徐、王5姓,袁姓为多。为丰楼村民委员会驻地。据《袁氏世系》载:袁氏系出汝南,后迁山右洪洞。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迁曹隶籍于黄岗里。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袁氏祖子景公迁此建村,因养蜂并筑楼取名袁蜂楼;因村东南有袁楼故称蜂楼。因“蜂””谐音,演称丰楼。
姚寨
位于曹县城东南6.8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2条,汉族,有姚、李、王3姓,姚姓为多。为姚寨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姚寨、姜楼、陈庄、刘庄、王苇坑、程王庄等6个自然村。据《姚氏族谱》载:金末,姚氏始祖市清由陕郡东迁到山东巨野、历三世分前后三门,二门祖嘉进公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巨野迁曹县城东南十里定居,因圆村筑寨而得名姚寨。
姜楼
位于曹县城东5.5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南北街3条,村西南角临庄青公路,汉族,有任、王、张、李、鹿5姓,任姓为多。属姚赛村民委员会。明初,姜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筑楼而得名。
陈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5.9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长300米;南北胡同7条。汉族。有陈、王2姓,陈姓为多。属姚寨村民委员会。据《陈氏族谱》载:陈氏祖讳平,昆仲三人,于明末自福建之福州迁至曹县,建村大陈楼。清乾隆间(1736-1795年)名世荣者又自大陈楼迁此建村,以姓命名陈庄。
刘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6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长230米。汉族。有刘、张2姓,刘姓为多。属姚寨村民委员会。据《刘氏族谱》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刘氏先祖从山西洪洞迁至曹邑东南十里处建村,以姓命名刘庄。
王苇坑
位于曹县城东南6.1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南侧。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长150米。汉族,有王、李、张3姓,王姓为多。属姚寨村民委员会。据《王氏曹社宗谱·序》载:元户部尚书调福建左丞讳茂自金陵迁曹相宅王老林,九世祖讳土楷居兵马楼,十一世析居王柒庄,至三门十三世祖沛省字继增析居于此,因村前有一大苇坑,故名。
程王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6公里,太行堤北面,东临团结河。聚落大致为正方形,东西街1条,南北街2条。汉族,有李、朱、赵、孙4姓,李姓为多属姚寨村民委员会。明初,程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继有王氏迁入,遂以两姓名村程王庄。清康熙间(1662-1722年),孙氏十三世祖讳万照自李庄(今属孙老家镇)迁此,而程、王二姓迁出,村名仍旧。
孙楼
迎宾大道孙楼村牌
位于曹县城东南7公里,庄(寨)青(堌集)公路北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1条,长250米。汉族。有孙、杨、周等姓,孙姓为多。为孙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孙楼、崔家庄2个自然村。明洪武间(1368-1398年),孙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并筑一楼,故以姓名村孙楼。
崔家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7.4公里,团结河东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南北街2条。汉族,有贾、崔、蒋3姓,贾姓为多。属孙楼村民委员会。据《崔氏族谱》载:明弘治七年(1494年)崔氏由山右平遥迁曹邑郭楼。十世相体如橘于清乾隆末年从郭楼转迁于此,以姓名村崔庄。1999年11月改为今名。
南朱楼
位于曹县城南3.8公里,青菏路东侧。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3条,南北街1条。汉族,有董、朱、王3姓,董姓为多。为南朱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南余庄、刘新庄、南朱楼3个自然村。明洪武间(1368-1398年),朱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该村位于县城南,遂以姓名村南朱楼。现址已成为天润城一部分。
天润学校东100米路边古槐树,有几百年历史,比南朱楼村历史还长,是曹县城现存古的古树
已列为一级保护古树
刘新庄
位于曹县城南3.5公里,太行堤南侧。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十字大街2条。汉族,有王、曹、甄、武4姓。属南朱楼村民委员会。明成化间(1465-1487年),刘氏自本县刘堤角分迁于此建村,名刘新庄。后武、王、曹、甄等姓迁入,刘氏绝继,村名未变。现址为天润城一部分。
南余庄
位于曹县城南3.4公里,青菏公路西侧,北临太行堤。聚落呈正方形。东西街3条,均长150米;南北街2条,东边1条长150米,西边1条长120米。汉族。有曹、李、陈3姓,曹姓为多。属南朱楼村民委员会。明洪武间(1368-1398年),余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名余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李氏五世祖讳安都迁入,余氏乏嗣,村名未改。为避重名,因该村处县城之南,1987年4月由曹县人民政府改为今名。目前已拆迁,成为天润城一部分,原址建设了南朱楼社区。
赵家楼
位于曹县城东南5.6公里,太行堤河东南方。京九铁路东侧,村南有银香伟业奶牛养殖场。村北有曹县垃圾发电厂。聚落呈东西长块状,南北街2条。汉族,有李、陈、秦、姚、蓝5姓,李姓为多。为赵楼村民委员会驻地,辖赵家楼、李家庄2个自然村。明嘉靖间(1522-1566年),赵氏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并筑楼,遂以姓命村赵楼。为避重名,1987年4月改为今名。目前新农村改造已拆迁。
农牧循环的银香伟业奶牛场
李家庄
位于曹县城东南6公里,赵家楼东北面。聚落呈东西长方形,南北和东西街各1条。汉族。有李、董、张3姓,李姓为多。属赵楼村民委员会。清乾隆间(1736-1795年),李氏由本县北李楼迁此建村,名李庄。为避重名,1987年4月改名李家庄。
祝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5.1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有王、李、徐、宿、贾、吴、时8姓,王氏为多。为祝庄村民委员会驻地。辖祝庄、邢庄、小刘庄3个自然村。明洪武间(1368-1398年),祝氏讳四海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名祝庄。
邢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5.1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南北街3条。汉族。耕属祝庄村民委员会。据《那氏族谱》载:明初,邢氏祖讳明钢定居于今候集回族镇邢庙。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十九世祖分支于此,以姓名村邢庄。
小刘庄
位于曹县城东北5.4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汉族,全系刘姓。属祝庄村民委员会。据《刘氏族谱》载:刘氏先祖于明洪武间(1368-1398年)由山西洪洞迁曹西北刘堂,后移此定居,以姓名村小刘庄。
十里铺
位于曹县城东北5.8公里,小刘庄东面。聚落呈正方形。汉族,有张、姚、李、谢4姓,张姓为多。为十里铺村民委员会驻地。原为官设驿站,因距城十里,故名。《王氏族谱》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王氏奉旨迁往曹邑北十里铺为籍。后王氏迁现青菏街道王楼。另据《张氏族谱》载:张氏原籍山西洪洞县,始祖于明初迁曹邑西豆腐园。后经祖弘道公迁至城南八里潘庄,至四世时,三、四、五门迁居曹县城东北十里铺。
注:参考资料来源《曹县志》、《曹县地名志》、《曹县标准地名图集》和老虎69090考证的曹县乡土历史等。因为棚改有些村庄已不存在,本文介绍希望留下记忆。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692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