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闫家大院
村内的石阶路
卧云铺村
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卧云铺村是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之一, 因其村庄位于泰山霹雳尖悬崖的中间,海拔在600米左右,村庄长年被云雾覆盖,人躺在床上就好像躺在云彩上一般,所以小村取名卧云铺。
村碑
村貌
6月3日下午,在老领导曲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探访了卧云铺村。
石碾
石楼
王家大院
下工的村民
上山的石头路
地下钱庄遗址
从村西头往东看, 尽是满眼的石头房子。坍塌的, 完整的, 高耸的, 矮平的……
石屋一般为四合院结构, 正房大都是三间,依山而建。侧房及南房也各为三间,比正房略低,因山高坡陡,侧房及南房多为二层石房,当地人叫二起房,高度比三层楼高,上面居人,防潮保暖,下层饲养牲畜或储藏东西,充分利用了空间。
高耸入云的石屋,是石头有序排列的集合体,石头间没有任何粘合剂,他们像磁石般相互吸附着、依靠着。门窗上面的“过木”,有木质的,有石头发碹的。木“过木”大都坨下来了,而石碹的“过木”,历经几百年丝毫未动样子。房上石头各有其名:里檐、脊檐、挑翅、挡捎、腰枕、拴马石……陡峭的挡捎上挂着长长的压捎石。挑翅、挡捎、压捎石之间用由子、桪子相互“擒”着,像挂在空中一样。
“十八行子”砌墙,青色石料筑阶的村落
村里拉呱的老人
坍塌的石屋
完整的石屋
卧云铺村有王、张、李、刘、苏、吴、闫七姓人家,一姓一大院,以族聚居;一姓一泉,泉随人姓,一泉立一井;一井一石碾,碾随泉姓;石井在稍东侧,石碾在稍西侧,曰东青龙西白虎。
卧云铺的石房建筑处处充满着人性和宽容。
刘家大院是四合院,正房有七级台阶,建有月台,其他房子的台阶依次是五、三、一级,彰显着尊老敬贤鲁国后人的儒雅风范。石碾一侧墙壁的正中,有一个龛,是碾的邻居放油灯的地方,方便早晚推碾的人们。巷道转弯处内侧的墙角,硬生生地“抹去”了墙角,不是为了显摆“转弯抹角”的意思,而是怕抬大花轿、抬大架子石头、抬棺材的人们转不过弯来。门槛一端与门框的夹角处,特意留了一个通往屋内的洞,叫“猫道”,方便猫主人出入房屋。
走在石街石道上,路边、墙角、院内随处可见石质的生活用具:石碾石磨、石槽石臼、石缸石盖……
卧云铺人用的石头大都取材于村顶的山石“十八行子”。层层分明、薄厚不等、色泽不一的十八层石头层层叠加着沉睡于蛋黄色碎石层中。“十八行子”每一层都有自己名字和用途。如“顶盖皮”,盖房砸乱石用;“四指子”,盖房做挡捎、阶檐;“红三寸”,做碑石;“对半子”,打石桌;“二寸五子”,做磨盘、碾盘、石臼等;“三寸子”,打猪食槽子;“半尺子”,打牛驴槽子……根据厚度、硬度、颜色,卧云铺人把“十八行(xìng)子”石头应用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在卧云铺人的感情世界里,石头就是他们生活、生产、生命的全部,亲切地称之为“子”。
卧云铺人开山劈石、肩挑人扛、锤敲钳凿地盖起来了一沟的石房子,本想过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日本侵略者打破了卧云铺人的清静,卧云铺人全民皆兵,年轻人参军参战,老弱妇幼利用自己的石房保护着自己的亲人。李家大院天井的下面都是空的,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这里成了《泰山时报》印刷部、经理部最安全的办公地点,泰山地委宣传部长高启云就住在东屋。路边墙上拴马石的内环被磨得溜光铮亮,刻录着《泰山时报》经理部的七匹战马从这里驰向泰山地区七个县的征程。石洞石穴、堰屋石窖成了掩藏八路军伤病员的最隐蔽的地方,这里曾是八路军董家峪军医处的后勤卫生所,最多时接纳伤员20余人。
日本的铁蹄无处不践踏,连建在沟深林密之中、挂在半山腰上的卧云铺也未放过。1944年秋,穷途末路的日寇把卧云铺村的房屋烧光。卧云铺人是石制的,像石墙、石磨、石碾一样坚不可推。
《泰山时报》经理部旧址
五百年来,卧云铺人在筑就满眼石房子的同时,铸就了自己的风纯俗美,一百年前,当卧云铺民风陷入两个月低谷的时候,卧云铺人敢于自律,通过立戒赌碑堵住了坏风气支流,通过成立业余剧团疏通了新风尚主流。扶正压邪,文化兴村,法德结合的治村经验永远值得借鉴。(部分文字来源于《大众日报》)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703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男虎宝宝取名忌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