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文氏与闻氏 有何联系?

闻氏,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而有一些闻氏则是“闻出于文”,文与闻不仅同音,在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还有许多闻姓也是同一家人,宋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军溃于空坑抗元失败,部份文氏族人潜逃避难,分散各处,有以文改姓闻。本期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题头图片靖江闻氏绍德堂家谱)

文氏与闻氏 有何联系?

闻一多 像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散文家和学者。

浠水闻氏始祖

据史料和谱牒记载,浠水闻氏始祖是闻良辅。良辅本姓文,是南宋举孝亷,系文鹏高第三子,世居江西吉安庐陵,在元军大举进犯南宋时,曾是文天祥抗元文家军中的一员战将。宋景炎二年(1277),天祥军溃于空坑,幸而脱险,以良辅为首的多名将士被俘,在押往元营途中,良辅趁机脱逃,流落定居于“蕲之兰清邑” (今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改“文”为“闻”,成为浠水“闻”氏的始祖。

《江右统宗世系》有载:“鹏高生三子,长子良恭、次子良彦、三子良辅”;《当阳文氏族谱》亦载:“鹏高生三子,长子良恭、次子良彦、三子良辅”,其长子良恭为当阳文氏先祖。

据2012年《闻氏族谱·大事记》载:文氏肇月姬文汉唐及宋代有闻人祖宗德俱载家乘宸翰名翰表里旌门中孝节义公侯将相家谱。文叔姓姬,名析,周文王支孙,封镇雁门,康王时宛滋曰文权,后以文为姓氏。十八传至种。种仕越大夫,佑越王勾践亡吴,功封相国。十六传至翁。翁字仲翁,居卢江舒城,汉景帝时蜀郡太守,兴学校教化大行。十二传至球。宋景定时,旧谱以球为一世。球下传十二世,春元为长房,下传至十三世有天祯、天祥公,为球二十五世;春志为未房,传至良辅为球廿世。自姬文汉唐及宋传至天祯、天祥为七十一世,传至良辅为六十六世。

宋瑞宗景炎二年信国公文天祥兵溃空坑,其系裔良辅被元人执送于燕,中途逸出潜逃于鄂之蕲水县永福乡二十七都十三图(今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百永乡广福寺化儿湾)改文为闻,隐居保身以绵宗祀。浠水闻氏自此始。

闻一多与文氏

闻一多,湖北省浠水县下巴河镇人。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了“五四”学生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积极指导和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运动,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是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慷慨陈词,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人士、诗人、爱国学者。他一身铁骨,一身正气,从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民族英雄南宋丞相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形象。

那么闻一多是否文天祥后裔呢?“闻”姓与“文”姓有何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曾产生过追根求源的兴趣。早在他于清华读书期间,就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最后只在日记中写了“不得其详”而不了了之。

查阅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上面清楚地记载“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信国公(文天祥)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道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真是一个极为悲壮的忠烈史诗!后来,闻一多纪念馆的研究人员来到了湖北武穴市龙坪镇五里村,查阅了文天祥的堂兄文天祯的第二十二代孙文明杰,第二十四代孙文尚雄、文尚志所珍藏的十四本《文氏家谱》,终于找到了准确的答案,破解了玄机。其《江右统宗世系》上清清楚楚记载:“鹏高生三个儿子,次子良彦,三子良辅”而且在“良彦”、“良辅”名字的后面都注明“世系未祥”的字样,“世系未详”就是其人以后的情况不知。

通过对照武穴《文氏家谱》与浠水《闻氏宗谱》,人们发现两个世系图中,不仅两个“良辅”二字相同,而且所录籍贯都为“江西吉安”,通过对时间的推算,“文良辅”与“闻良辅”有同时存在的可能,完全有可能就是同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文氏家谱》中文良辅之后“世系未详”,按历史事实文良辅“被执”并“在道潜逃”于浠水后,为了求生,不得己以“文”改“闻”,元军所要追杀的文良辅似乎在人间“消失”,故此人“世系未详”无从记载于《家谱》之中。而在《闻氏宗谱》中恰巧记载闻良辅上代“谱牒无存”,也就是说“闻良辅”之前的“简历”无为人知,我们将两个断了代的“世系未详”和“谱牒无存”相连接,就会发现历史的破镜在此“重圆”了。

故此“闻”良辅即为彼“文”良辅。文天祥堂兄文天祯的后裔文良辅在道潜逃蕲之兰清邑后,化“文”为“闻”成了浠水闻姓的“始祖”了。可见良辅是文天祥的旁系后裔,“闻”由“文”改来是符合事实的。闻一多便是江西文姓大家庭的一员,其后人中科院闻立士院士也曾回吉安祭祖。

闻氏发展

文为闻,遂家焉今兰溪镇,蕲之属地也。良辅祖明哲保身,以绵宗祀,生子四。伯仲季皆卒无后,惟第四子闻谷瑞,威猛善谋,元末以义勇破走红巾军,保障乡邑,录功镇守蜀之衢州卫。谷瑞亦有四子,分别名真一、真二、真三、真四。后真一子孙留蜀,真二子孙迁皖,只有真三、真四的子孙归居蕲(浠水),后复散处各地。其中,真三之后居河坪,真四之后盛桂等之高祖显高居巴河,其余或在罗田或在武昌,分支派别,繁衍昌隆。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续闻氏宗谱为一修(原件存今谷城县历史博物馆仅一套)。清同治二年(1862)再续闻氏宗谱为二修。至民国5年(1916)四修宗谱时,巳传二十六世,人丁约四千余人。2012年为六修。据谱载,从始祖良辅迄今765年,已传至二十八世左右,人丁约两万余人,散居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河南、安徽、北京、上海、广州、海口等省市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和美国,在湖北散居浠水、英山、罗田、黄梅、广济、蕲春、黄冈、新州、麻城、黄陂、孝感、武昌、鄂州、黄石、蒲圻、监利、沙市、荆门、襄樊、枣阳、谷城、当阳、大冶、建始等县市以及武汉市,尤以浠水、英山、罗田、鄂州、监利等县市及武汉市居多。

当阳文氏与浠水闻氏

2006年夏和2007年春,笔者(文光福)先后在当阳市慈化寺文家河村和玉阳办事处窑湾村发现了两册清末以来就已难见的《文氏家谱》,此书均为八开本,宣纸线装楷书手抄而成。透过沉睡的墨迹,我们清楚地看到当阳文氏同属于江西吉州江右文氏,所载始祖文求与江西《文氏家谱》完全相同。文求是文党翁的后裔。文党翁又名文翁,字仲翁,西汉庐陵县(今安徽庐江西)人。生于西汉高祖吕氏摄位元年甲寅八月初五(公元前187年),卒于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享年77岁。任蜀郡太守,兴教育、修水利、选贤能,在成都功绩卓著。其后人文求世居成都朝阳门兴庆坊。文求于南朝陈武帝(约557-559)时,奉旨到江西吉州江右担任吉州教谕。自此兴家立业,繁衍生息形成了江西吉州的“江右文氏”。世代传承,于十二世时生玉英、玉霄、玉简三兄弟。其中玉英传于十三世生春元(名文时);玉霄传至十三世、生春魁;玉筒传至十三世生春志(号元鼎),春元下传十二世生文天祥;春志下传七世而生鹏高,“鹏高生三子:长子良恭、次子良彦、三子良辅”,说来也巧,此处的“次子良彦、三子良辅”名字的后面都加注了一个“0”表示其后世“终止”,这就与武穴市《文氏家谱》所载“世系不祥”相吻合,同时当阳《文氏家谱》中,又多了一个“长子良恭”这就填补了武穴《文氏家谱》中只有“次子”和“三子”的记载,使谱牒更加完善。

连年不断的战争,使田地荒芜,人民涂炭,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四乡流离。据谱载:盖未来,先已与父兄计议,恐迁徒之后,关山难越,年湮代远,不知木之本,水之源,使子孙废坠而失传。

吾先祖辅德公,则曰:“吾已虑之深,而计之熟矣。俟尔迁徒时赐之,以为后世据。”于是吾祖济公治行装,载妻子,望北楚而遄征。父兄送之道旁,携手涕泣而言曰:“父兄等不才,不能体祖宗之德。使尔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尔至北楚,或州或县,须择地而居,所索凭据,为尔后世信守,我已将饭锅倾破五块,给与弟兄各执为证,但尔之锅铁,左弓右弦,上尖下缺,长五寸三分。尔宝藏之,永世弗替。”真乃一幅离景背乡的依依话别图。

故后世称文姓为“破锅文”即为此故。

良辅既已逃蕲,良恭后人只得随四散江南八省(湘、鄂、苏、浙、粤、桂、滇、黔)的江右各房文氏,浪迹天涯。至三十世福三郎来到当阳,在西里湾冈子上挽草为业。尔后的三十四世完用也于明朝正统六年(1440)携带弟弟完德来到“湖广安陆府当阳县垦莲坪沙溪河“(现文家河村),此后的二十六年,完用的堂侄泰常也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带领其弟泰清、泰安(住夷陵)泰升落籍当阳文家河村,至今已繁衍到第五十七世。

纵观史实,闻一多为闻良辅后裔,当阳文氏为文良恭后裔,共同的祖宗为鹏高,因此当阳文氏与闻一多同宗共祖,一脉相承。

如今,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祖国建设飞跃发展,我们当阳文氏应发扬文天祥、闻一多的爱国精神,爱祖国、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富强尽心尽力。

文天祥与靖江闻氏

关于“闻出于文”,在靖江闻氏绍德堂家谱中,认为闻姓是文天祥家族成员的后裔。

文天祥于狱中遗言其胞弟文壁,令文壁次子陞出继他为嗣。陞有二子:添八公和添四公。添八公当时为避元祸,由江西庐陵(今吉安县)流亡出走,途中易文为闻,沿途经过湖南、湖北、安徽(绩溪),后到浙江吴兴县,最后落脚在江苏。其族分支流入常熟、江阴、靖江等地。

从浙迁苏的闻姓均易谱新立,以始祖天祥的子侄之谱分开单立。太仓、常熟为琴川支,江阴的南闸支、花山支,靖江分南支和北支。迁江苏长江以南的为南江闻,长江以北的为北江闻。闻姓族谱自南宋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从浙江迁江苏靖江闻姓亦有六百年左右的历史。

靖江闻姓是从江阴虞东分支迁来的,尊文天祥为始祖。靖江闻姓的第一始祖为用庄公。用庄公之父闻天锡字元奎,为江阴县的教谕。那时天锡公兄弟三人。其二弟申锡迁如皋,三弟永锡迁扬中,天锡公在江阴为官任满,卸任后回英山太夫人处。所以用庄之父天锡公在靖谱上注有葬址无考。2009年,靖江在续辑闻氏家谱中,通过外查,查明天锡公葬在湖北英山县林家冲掌形山上。有石刻碑竖在那里。

靖江闻姓又分南支和北支,总人数12000多人,南支住在靖江柏木桥(今为靖城镇辖区)西北方的常家埭。闻姓人员开始住到称为常家埭的地方,当时此地并无一户常姓的,均为闻姓。闻姓人员住在此地,为纪念祖籍之地常熟,便把居住地起名叫常家埭。

闻姓的北支住在孤山镇西面的戏渔墩,今杨太村。靖谱的第一世始祖用庄公居住于此,是靖江闻姓向外发展的根基,故起名闻家老埭。从此以后,闻姓人员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

湖北浠水闻氏宗谱也有“闻出于文”说法。

而靖谱的前身,常熟谱的修撰要早于浠水县闻姓修辑的谱,靖江闻姓的常熟谱,是公元1567年至1573年间,明穆宗朝代修撰的。也认定“文改闻”。是文天祥的后裔。

常熟列谱十一世,常熟(含江阴)闻氏迁靖江。靖江闻氏谱列世二十二代人,前后闻氏列谱三十三世。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707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