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各乡镇的名称,
原来都是有讲究的!
快来看看你家乡~
各位如有遗漏,敬请谅解!
宿豫区顺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黄河泛滥,因黄河宿迁段不利航运,清廷采取“避黄济运”治水措施,于1686—1688年在宿迁县城区开挖一条运河命名“中河”,从此,南来北往船只均从中河通过,沿河的今顺河村一带很快形成集市,俗称“顺河集”。
晓店: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此地有饭店,拂晓营业,故名。
王官集: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王承猷做京官,在家乡兴办集市,故名。
皂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疏浚河道以泥皆黑土,故名皂河,地因河名。
仰化: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船经此地,见两岸多围观百姓,曾说: “河干百姓,都是仰化民”,此地遂名仰化集。
来龙:因有来龙庵得名。
大兴:传明代中叶张大兴在此垦荒、开客栈,故名。
关庙:以原有关帝庙得名。
黄墩:地处废黄河北侧,为防洪水危害,筑土墩,称黄墩,故名。
丁嘴:原系仓基湖东嘴,有丁姓在此落户,故名。
保安:民国初期,有张姓在此筑圩防匪,称保安圩,地名源此。
塘湖:因地势低,曾有县东湖,又名小塘湖,名源于此。
侍岭:地处马陵山脉南延山岭,多侍姓,故名。
宿城区
三棵树:传清代有一枯柳,中空分三杈,故得名。
双庄:原有臧、史两庄,后连成一片,故名双庄。
郑楼: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道台郑明太在此建楼,称郑家楼,简称今名。
洋北:因地处洋河镇北,故名。
耿车:原有耿姓居住,家有大车屋,往来人常在此休息,故名。
仓集: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仓姓兴集故名。
埠子:原系湖泊,后形成滩头,俗称埠子。
南蔡:为区别于北部的蔡集,故名。
龙河:以境内龙河得名。
井头:传说马陵山自山东蜿蜒南伸,有龙蛇之势,遂称龙头,山有泉井,又称井龙头。据传,清朝乾隆皇帝携儿南巡,途经此地,儿病,随取该井之水煎药送服,痊愈,特赐名“井儿头”,后简称“井头”。
支口:以地处支流汇入中运河处,得名支河口,简称支口。
屠园:清初屠姓在此种园,故名。
中扬:清嘉庆年间为陈姓地主的中心客庄,称中央庄,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筑圩兴集,以谐音改中扬庄,简称今名。
洋河:明代前有河与白鹿湖相通,巨浸如洋,名白洋河,镇以河名,后简称今名。
沭阳县塘沟:以临近唐沟而得名,后讹作今名。
庙头:相传元代当地庙宇多,其中天齐庙为众庙之首,故称庙头。
马厂:传元代为牧马场,故称马场,后书作马厂。
华冲:传清代沭河过境,汛期常决口,当地俗谓“华冲”,故名。
韩山:附近有韩山,传韩信为楚王时曾在此讲武,故名。
陇集:因李姓移民,为纪念祖籍甘肃陇西,取名陇西集,后简称今名。
高墟:传昔因村地势高,后居民全部迁走,留下废墟,故名。
龙庙:因清代建有龙王庙,故名。
李恒:传清代李恒在此摆渡,称李恒渡口,庄名源此。
七雄:原名官田,传为明代官员封地,故名。1968年以境内著名的仲湾战斗牺牲七烈士更名七雄公社。
官墩:传清代官府曾在此地筑一石墩,高六七丈,故名官墩。
湖东:传明代青伊湖东有一水口,湖淤塞后建村,故名。
吴集:传清代吴姓在此兴集,故名。
悦来:清末叶姓倡议筑圩,后兴集名叶来圩,又名约来圩,民国 27年(1938年)取“近者悦,远者来”意更名为悦来圩。
青伊湖:因地处青伊湖荡得名。
章集:传清代章姓在此兴集得名。
新河:因靠近新沂河,故名新河。
万匹:传清初在此建有五更庙,每逢庙会,常有万头以上的马匹进行交易,故得名万匹。
阴平:因位于阴平河畔,故名。
十字: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耿姓修桥,因横河竖桥,取名十字桥,村以桥名。
扎下:因地处扎下河流域得名。
西圩:传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在陡沟圩西边筑一土圩,故名。
汤涧:传清代由汤姓和徐文涧共同兴集,协商命名汤涧街。
颜集:颜姓在此兴集而得名。
沂涛:1949年设太平乡,1958年改公社。1965年为纪念本乡烈士朱沂涛而更名沂涛公社。传该地明代乃硕项湖中小岛,为航船避风处,有太平港之称,硕项湖淤塞后,名太平集。
贤官:以明代所建贤官亭名。
桑墟:因位于古桑墟湖之滨而得名。
张圩:因张姓筑圩兴集得名。
茆圩:以境内茆圩街命名。
泗阳县棉花原种场:因为是原直属于省农林厅的,国家级棉花原种场而得名
泗阳农场:原省农垦局的大型农场驻在泗阳,所以叫泗阳农场,现有全国唯一的杨树博物馆。
众兴:古名河北镇,因位于今废黄河以北得名。取众姓兴集之义更今名。
新袁:旧称仁和镇,清道光年间黄河决堤淹没。清同治元年(1862年)陈姓兄弟兴新集,袁姓兴袁集,两集隔河,小桥相联,名新袁集。
城厢:俗称老泗阳,民国 30年(1941年)前为泗阳县治所,故名城厢。民国 30年被焚毁,县治迁今众兴镇。
高渡:以境内高渡嘴自然村得名。
爱园:以其东有“爱园”烈士陵园故址得名。
李口:传李姓在废黄河上设义渡,名李义口,民国元年(1912年)后名李家口,今简称李口。
裴圩:旧名刘圩,清光绪七年(1881年),因县北有北裴圩,故此地又名南裴圩。
卢集:旧称岗岭集,清咸丰初卢姓在此兴集,改今名。
南刘集:民国 2年(1913年)刘姓兄弟在此兴集,故名。
临河:清初王姓在此兴集,以地近废黄河得名。
葛集:民国 7年(1918年)葛姓在此兴集,故名。
黄圩: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黄姓筑圩,故名。
里仁:驻地里仁集,旧名岭集,传明初李姓和任姓夫妇卖茶兴集,名李任集,后人取《论语·上论》 “里仁为美”之义,改今名。
张家圩:清同治元年(1862年)张姓在此筑圩,故名。
魏圩:清同治元年(1862年)魏姓筑圩,故名。
三庄:传明末史姓三兄弟分居,此处为老三住地,故名。
史集:原名至公集,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史姓在此筑圩兴集,改今名。
庄圩:清同治十年(1871年)庄姓建圩,故名。
八集: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黄河泛滥成灾,仅 8户人家幸存,成集后取今名。
穿城:在隋唐时期,被瓦岗军为救秦王李世民,攻打穿城而过,从此就叫穿城了。
泗洪县青阳:古国名。《泗虹合志》记载: “黄帝之孙少昊青阳氏分支子于此。”青阳以此得名。历史上称过集、寨、关、汛、市,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称为青阳镇。属泗州临淮县。
双沟:唐朝时称为双溪,宋初逐渐形成集市,因面临淮河,名顺河集。据《泗州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称双沟镇,以地东西两侧各有淮河汊流得名。
半城:春秋时为古徐国都城所在地。《泗虹合志》记载: “……南北朝时置,或曰徐城地,土基犹少半,故名。”即在南朝梁时(509年),因徐国城低洼处全部被水所淹,只剩下一半,徐城始称为半城。
临淮: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 117年),置临淮郡,此为临淮地名之始,即因面临淮河而得名。
四河:因四面河流环绕,素称“四河里”,以此得名。
天岗湖:原名王集乡,为区别于泗阳县王集乡,1981年以地理实体“天岗湖”而得名。
上塘:唐时,官府在村南开挖一面大塘,此村位于塘北高处,以故得名。
魏营:相传三国时魏国曾屯兵于此,故名。
车门:《泗虹合志》记载: “车门山四望平原,孤峰突出,旁通车路,故曰车门山。”由此得名。
石集:源于石姓。
陈圩:过去有圩,源于陈姓。
城头:又名城儿头集,为徐城镇、吴城镇、高平县、徐县等故地。故名。
芦沟:昔日,此处原有一条小沟,遍长芦苇,往洪泽湖割草捕鱼的人们常从此处经过,称为“芦沟”。
重岗:境内土岗重叠,取名重岗山而得名。
梅花:相传过去此地曾遍长梅花,故名。
归仁:源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宿迁知县喻文伟建归仁集,据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句取名。
金锁:古名公安镇,清同治五年(1866年),清军在此镇压农民起义军,一时得逞,将其改名为金锁镇。
曹庙:清代,曹氏于此建宗祠,俗称曹家庙。
朱湖:过去属湖荡地区,由于历年洪水泛滥,大量泥沙淤积,湖荡变成农田,山东朱姓迁居此地,故称。
太平:土匪常在此出没,百姓渴望平安。民国 30年(1941年)成立太平乡。
成河:以地处成子湖(亦称成子河)畔而得名。
龙集:其地南北狭长,两侧低洼,中间岗岭延伸湖边,开如卧龙,后兴为集市,因此得名。
界集:地处古泗州与桃源县(今泗阳)交界。100多年前,名为沙砬口,是苏皖交界,后兴为附近较大集市,故名界集。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723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