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宗问祖 追根溯源
——麻城155部谱牒分析
盛世修谱,是中国传统文化。麻城民间叙谱始于宋代,发展于明代兴盛于清代。麻城市志办现收藏本市境内各姓谱牒200余部,市外谱牒60余部。本书(指《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序言与始祖研究》,下同,编者注)收录麻城境内133个姓氏、155部谱牒,188篇序言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一、修谱概况
1、麻城民间谱牒创修年代。
从本文统计表可以看出:本次收录的155部谱牒中、南宋时期创修2部,明代16部,清代116部、民国18部、改革开放时期3部,从本书收录的188篇序(叙)言中可以看出,麻城民间叙谱最早时期为南宋。如麻城《施氏宗谱》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创修墨谱,麻城《成氏宗谱》于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创修墨谱。麻城明代创修的谱牒为:李家坝《李氏宗谱》、燃照堂《刘氏宗谱》、铁门梓树畈《刘氏宗谱》、新店《周氏宗谱》、石麟书屋《徐氏族谱》、大文堂《朱氏族谱》、护儿山《陶氏宗谱》、百岁堂《梅氏族谱》、明德堂《毛氏宗谱》、说善堂《项氏宗谱》、敦本堂《邱氏宗谱》、四勿堂《颜氏族谱》、孝友堂《童氏宗谱》、麻中南《钟氏族谱》、三凤堂《薜氏宗谱》、三星堂《靖氏宗谱》。清代麻城民间修谱达到高潮,创修谱牒116部,占本书收录谱牒的74.8%,其中康熙年间创修12部,雍正年间5部,乾隆年间23部、嘉庆年间15部,道光年间19部,咸丰年间10部、同治年间6部、光绪年间19部、宣统年间7部。麻城民间在元代89年间,没有发现创修谱牒,或许与元代长期战乱有关。明代麻城民间创修的谱牒大多数为墨谱,正式刊印的比较少。
20世纪50年代初期,麻城民间还在继续续谱。但从“破四旧”、移风移俗开始至文革末期,麻城民间中止了续谱,并毁掉了不少民间谱牒。20世纪70年代末期,麻城民间开始半公开恢复续谱,中断了20多年的民间叙谱又悄然兴起。至20世纪90年,麻城民间又一次兴起续谱高潮。
2、麻城民间谱牒续修频率(次数)
本次选录的155部谱牒,共计编修(含创修)650次,平均每部谱牒编修4.2次。其中,编修10次的有2部谱牒,分别为龙池李家坝《李氏宗谱》和鼓楼许家凉亭世綵堂《廖氏族谱》;编修9次的有5部谱牒,分别为梦松堂《丁氏族谱》、大文堂《朱氏族谱》、孝友堂《童氏宗谱》、麻中南《钟氏族谱》、三星堂《靖氏宗谱》;编修8次的谱牒有7部;编修7次的谱牒有6部;编修6次的谱牒有16部;编修5次的谱牒有22部;编修4次的谱牒有31部;编修3次的谱牒有28部;编修2次的谱牒有35部,其余3部为创修谱,还没有进行续修。
3、麻城谱牒堂号
155部谱牒中,有堂号133部,无堂号22部,其中堂号为敦本堂的谱牒有6部:《胡氏宗谱》、《卢氏族谱》、《邱氏宗谱》、《沈氏宗谱》、《訚氏宗谱》、《柯氏宗谱》;堂号为孝友堂的谱牒有4部:《张氏宗谱》、《肖氏宗谱》、《童氏宗谱》、《闵氏宗谱》;堂号为务本堂的谱牒有3部:《刘氏宗谱》、《詹氏通谱》、《盛氏宗谱》;《叶氏宗谱》和《聂氏宗谱》的堂号都为问政堂;《邓氏宗谱》和《缪氏宗谱》的堂号均为敦睦堂。麻城熊氏修谱的堂号最多,共有5个,其中白田畈、燕山一修宗谱和燕山六修《熊氏族谱》的堂号为孝友堂;白田畈四修《熊氏族谱》的堂号为洗心堂;白田畈六修《熊氏族谱》的堂号为吉庆堂;鼓楼沈家庄民国三十五年《熊氏族谱》的堂号为清源堂;阎家河古城畈《熊氏族谱》的堂号为礼教堂。麻城苏氏修谱有两个堂号,分别为敦伦堂和坡怡堂。麻城民间续谱绝大多数保留了创修谱牒的堂号,极少数姓氏续谱时重新命名新堂号。麻城民间谱牒的堂号命名绝大多数优美动听,耐人寻味。比如,笔花堂《江氏宗谱》、俊逸堂《鲍氏族谱》、梦松堂《丁氏族谱》、通德堂《郑氏宗谱》、琴鹤堂《赵氏宗谱》、济美堂《金氏宗谱》、秋香阁《俞氏族谱》;但也有一些比较庄重的堂号,比如,鲁阴堂《饶氏族谱》、骨鲠堂《史氏宗谱》、基厚堂《屈氏宗谱》。教化色彩比较浓的堂号,比如,怀仁堂《严氏宗谱》、宽容堂《娄氏族谱》、百忍堂《张氏宗谱》、问政堂《叶氏宗谱》。部分堂号的由来还与当朝皇帝御赐有关,如五知堂、百忍堂等。
二、迁麻始祖
1、迁麻始祖的原籍
在本书收录的133个姓氏,155部谱牒中,从江西迁入麻城(包括转迁)的始祖135位,占87.1%,从江西饶州府各县迁入麻城的最多,其中,乐平县11位,鄱阳县9位,余干县8位。从江西各地迁入麻城的135位始祖中,从瓦屑坝、筷子巷两个小地名迁入麻城占三分之一强,特别是瓦屑坝这个地名,不仅鄱阳县有、乐平县、余干县也有,说明瓦屑坝这个地名已经成为江西填湖广移民后裔心中的“记忆符号”或“精神家园”。其余20位始祖中,18位迁自外省,其中原籍江浙4位,分别为陈富武(江州)、夏荣七(会稽)、姚子瑞(绍兴)、佘伯三(江南);原籍湖南3位,分别为徐六三(湘桃)、毛廷元(衡州)、邱林淑(沅州);原籍河南3位,分别为成范(汴梁)、段少连(开封)、向海;戴伯四,原籍安徽休宁县;林古松,原籍福建甫田;詹元亨,原籍河北涧县;田大芳,原籍山西代县;郝梅庵,原籍山西太原;商禄,原籍山东;苏潮,原籍四川眉山;白祥,原籍陕西榆林。桂东阳,世居麻城;包有才,迁麻前,世居黄(红)安包家冲。
2、始祖迁徙时间
在本书收录的133个姓氏,155部谱牒中,除桂氏世居麻城外,其余154位迁麻始祖,从唐代开始迁入麻城,一直延续至清代。其中,唐代迁入麻城的始祖有4位,分别为田大芳、商禄、管千泗、白祥;北宋时期迁入麻城的始祖有5位,分别为陶邴、甘理、段少连、许珍、佘伯三;南宋时期迁入麻城的始祖有13位,分别为李季八、刘彦、夏荣七、汪禄宝、郑亨、冯念三、雷贵一、成范、阮子硕、俞洪四、苏潮、聂万四、向海;元代初期迁入麻城的始祖有2位,蔡祥甫、毛廷元;元末明初迁入麻城的始祖127位(元末44位,明初83位)占82.5%,明中期迁入麻城的始祖1位,饶继二;明末迁入麻城的始祖1位,蔡仁富;清代迁入麻城的始祖1位,谌华八。
元末明初迁入麻城的始祖以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最多,超过半数,特别是洪武年间的头10年(1368年—1378年)最集中,当时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相关,导致大量江西居民躲避战难而北迁,也可能与朱元璋推行的“江西填湖广”新政密切相关。
3、始祖迁徙的路径
通过对133个姓氏,155部谱牒和188篇序言的分析,可以看出迁麻始祖大部分是从江西直接迁入麻城的,少部分先迁入湖北其他地方,生活几年至几十年后,再迁至麻城安家落业。在155位始祖中,除世居麻城县的桂氏和世居黄安县(今红安县)后迁入麻城的包氏两位始祖外,其余153位始祖,直接从外省迁入麻城的有113位,辗转迁入麻城的有40位,其中从江西等地先迁入黄冈县(今含黄州区、团凤县、武汉新洲区)后转迁麻城的有24位,他们分别是刘宗甫,先迁黄冈县东弦乡,后任麻城知县,卸任后定居麻城;王华先迁齐安梆子街,因洪水复迁麻城歧亭;张显先迁黄冈县中和乡占家子,第九子张万九复迁麻城;夏荣七先迁黄冈、复迁罗田,最后迁入麻城东山;程国瑞先迁入黄冈县三店(今新洲区),复迁麻城望花山;蔡祥甫先迁黄冈县上伍乡校鱼村,复迁麻城县亭川乡望花山;蔡仁富先迁黄冈,复迁麻城东界岭;梅贵一先迁黄冈县青邱村,复迁麻城青龙区;雷正一、雷正三先迁黄冈,复迁黄陂,再迁麻城;高德性先迁黄冈古朱邑,复迁黄安,再迁麻城;沈清先迁黄冈县鄢家山(今花凉亭),复迁麻城;毕达先迁黄冈县,复迁麻城白果;祝万五先到黄州任通判,卸任迁居麻城;童贵一先迁黄冈中和乡高家岭,复迁麻城坳风河;史和淑先迁黄冈县史家凉亭,复迁麻城八里畈;韩复益的后裔韩大仁(十四世)由过籍地黄冈(现新州区旧街土库湾)复迁麻邑太平乡肖家楼;游元镇先迁黄冈县冯铺,复迁麻城石香炉;魏理容先迁黄冈县(今新洲枣刺林),复迁麻城;杜铎先迁黄冈县中和乡武乐村,复迁麻城;邵千四先迁黄冈县慕义里(今淋山河),复迁麻城曾山河;谈祥先迁黄冈县张店西乡,至九世定艺复迁麻邑北门外望仙桥郭家墩;缪三一先迁黄冈县过贤埠(现新洲区汪集茶亭村),其后裔复迁麻城盐田河缪家里;靖普山先迁黄冈县邾城南(今新洲区),其十四世靖厚启率三子复迁麻城中馆驿石堰岗。从黄安县转迁麻城的有3位,赵铨先迁黄安县中和乡,其八世孙赵由复迁麻城歧亭香山;殷福启先迁黄安中和乡,其十七世孙殷继茂复迁麻城中馆驿陈寨村;仲清先迁黄安中和乡,其儿子仲大良复迁麻城太平桥张家屋。从蕲春转迁麻城的有2位,尹再九先迁蕲水南乡,其儿子复迁麻城横河区(夫子河)祠堂垸;骆玉二先迁蕲春,复迁麻西卧牛石堰头大屋。从罗田转迁麻城的有2位,吴季益先任罗田县令,其儿子吴大贵复迁麻城;廖仲二先迁罗田县河铺仙女岩福地桥,其儿子廖文辅复迁麻城圣门外许家凉亭;从黄陂转迁麻城的有3位,曾明鍟先迁楚北黄陂,复迁麻邑严家河;甘仲八先迁黄陂,复迁麻城甘家河;谌华先迁黄陂木兰山黄土港古井冲,其后裔于清末复迁麻城中馆驿林寨。从大冶县转迁麻城的有2位,分别为潘念二的后裔潘明大从大冶迁居麻城铁门岗;明万镒原籍江西吉水县贡家巷瓦屑坝,元末先迁大冶,复迁麻城中馆驿。另有余高于洪武七年(1374年)自江西瓦屑坝迁武昌金牛,次年入籍麻城中馆驿;屈得安、屈得永两兄弟原籍江西,先迁湖广襄阳府枣阳县,后迁麻城宋埠屈家巷;任思文原籍江西乐安,先迁孝感县二郎畈,明洪熙元年(1425年)任思文携孙任景春入籍麻城东义洲。麻城成氏始祖成范,原籍河南汴梁(开封),先迁兴国(阳新)湖头畈,宋朝末年,成范十四世孙成献康由阳新黄桥庄迁居麻城歧亭九螺山下枣林岗。
4、迁徙原因
(1)因任职入籍麻城。因到黄州府、麻城县及其他县任职,卸任后入籍麻城的有34人:陈富武、黄榜、丁宏、杨茂春、郑亨、陶邴、戴伯四、鲍宗仁、林古松、詹元亨、唐龙溪、赵荣、万敬二、万寿甫、喻千禄、方庆四、毛廷元、龚谦、项万二、成范、邱林淑、邱竹奄、甘仲八、宋层缉、祝万五、阮子硕、童贵一、苏潮、闵福镒、钟受、游元镇、邵千四、柳子功、上官兴等。这些人既是迁麻始祖,又是本姓氏有官职之人,其中任职黄州府的最多,任职麻城县的次之。如邱竹庵之父任黄州通判;阮子硕任黄州府巡检;方庆四任黄州府学教授;毛廷元任黄州府团练副使;宋层缉任黄州府都司;唐龙溪、项万二任麻城县教渝;邱林淑、闵福镒任麻城县丞;上官兴任麻城县主簿等。
(2)因避乱入籍麻城。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大批江西难民北迁,其中有21部谱牒明确记载,因战乱外迁,涉及迁麻始祖23位;李季八、刘宗甫、胡胜三、熊易甫、汪禄宝、邹迁八、曹良卿、邓遄、邓遐、卢升、鲁禄、訚雄甫、余高、饶继二、饶以仁、姚子瑞、郝梅奄、杜铎、白祥、盛组公、娄福一、向海、佘伯三等。分析155部谱牒,其中有61部谱牒没有载明迁徙动因。虽然部分谱牒没有记载迁徙原因,但麻城民间各姓氏仍然把躲避战乱作为重要迁徙因素,甚至把躲避战乱作为唯一的原因。由此可见,在“江西填湖广”的漫长过程中,因躲避战乱而迁入麻城的始祖远远不止这23位。
(3)因奉旨入籍麻城。在本书收录的155部谱牒中,有明确记载奉旨迁入麻城的始祖有9位,李胜明洪武三年(1370年)奉旨迁入麻城宋埠西李胜村;王宣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旨迁入麻城圣门外王家岗;王华明成化年间奉旨从饶州瓦屑坝迁入麻城歧亭南门;戴克丰兄弟三人明初奉旨从饶州乐平县迁入麻城歧亭;万寿甫明初奉旨从饶州瓦屑坝迁入麻城乘马万义;卢福禄明初奉旨从南昌府南康县迁入麻城铁门岗;洪仁卿明初奉旨从饶州府乐平县迁入麻城龟峰河;邵千四明初奉旨从饶州府迁入麻城曾山河;殷福启明初奉旨从乐平县瓦屑坝迁入麻城中馆驿陈寨。
(4)因游历(学)入籍麻城。在本书收录的155部谱牒中,有明确记载游历(学)途中入籍麻城的始祖有8位,王必兴,自江西豫章瓦屑坝以文学游楚,见山川秀丽,风俗和美,遂定居麻城东乡磨子山;彭均衡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授翰林编修,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隐退,遍游名山大川,路经麻城,见风景秀丽,自此隐居麻城,成为麻城“十大彭”的始祖;江千四原籍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元末携弟江千五宦游麻城,定居邑西宋埠,千五复迁麻北骑路铺定居;戴伯四先迁浠水,其后裔戴法显在永乐年间游学麻南横河(现夫子河),见山水清幽,依依不舍,遂接母亲王氏定居横河左岸,湾名老屋河,后人繁衍兴盛至今达1.2万余丁。董奉高原籍江西乐平县流坑,元末迁徙楚北,寓住邾城(现新洲)西北陶家冲,游览光黄期间,途经麻城白果,遂寓居横河(夫子河),后复迁县城西七里岗曲龙溪;傅德兴原籍江西乐平县瓦屑坝,明洪武二年(1369年)游览麻城象棋山,见风景宜人,“悦象棋山水而定居”,当时地名为麻城县亭川乡象棋山,现为夫子河傅兴湾;段少连原籍开封,任北宋科试校书郎,后因范仲淹举荐,升任龙图阁直学士,路过光黄古道时,“闻麻城地土丰厚”,遂定居宋埠七家庙区滕田铺(今宋埠西十五里彭泽湾);晏良兴原籍江西筷子巷,元代进士,任职荆门州,元末因受麻城“三台八景”影响,“欣然迁居麻城”。
三、迁川情况
查阅155部谱牒有关迁川情况可以发现,其中有93部谱牒明确记载迁川人的姓名,世系(代数)和部分迁川时间;有62部谱牒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迁川情况,但有不少“外迁无考”或“外迁不详”的记载,这些外迁者有可能部分迁往四川(重庆),只不过编修谱牒时没有详细考证而己。
1、迁川时间
本书收录的155部谱牒中,共记载入川2385人,其中,元末明初迁川10人;明中晚期迁川74人,清代迁川2301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前后延续五百多年,在这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麻城孝感乡成为这两大移民运动的结点,麻城孝感乡与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鄱阳湖瓦屑坝一样,成为移民后裔的精神家园和永恒的记忆。麻城孝感乡向四川移民,开始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中晚期,清早中期达到高潮,一直延续到清末。
(1)元末明初迁川实例。麻城松鹤坝陂(今李家坝)李氏迁麻第二世李玄中在元末迁入四川,其后裔居住在重庆府长寿县等地,如今发展到了3000余户。明初期坝陂李氏三世李振纲、五世李义甫、六世李信忠等人迁入四川。据吉庆堂《熊氏宗谱》记载,迁麻始祖熊易甫的第四个儿子熊寅四明初迁入四川,其后裔散居重庆府和邻水县。麻东黄市汪氏家族七世汪维章、汪维美两兄弟元末明初迁入四川。麻城义井徐氏家族,三世徐朝佐于元末迁入四川。麻北护儿山陶氏家族九世陶梁元末随农民起义军迁入成都府,十世陶思厚元末也迁入成都府。
(2)明中晚期迁川实例,坝陂李氏十世李浩(字朝翰)明中期迁入四川高县庆符镇;铁门梓树畈刘氏十世刘瑕明末迁入四川。蕨淡山周氏十一世周士玉、周士盛于明末迁入四川巫山县等地;新店周氏十世周之冕、十二世周炳熙、周大长、周二长、周喜生于明末迁入四川泸洲等地;据孝义堂《黄氏宗谱》记载,该支黄氏迁川始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如五世黄文富携子黄阳迁入四川。白果柏林堂《罗氏族谱》记载,该支罗氏迁川始于明中期,如四世罗均权迁入四川河水坪,九世罗华清、十世罗楚秀、罗楚策、十一世罗中纯、罗中纶、罗祯祥、十二世罗以文等人在明中晚期先后迁入四川。歧亭杨氏九世杨哲、十世承祚明末迁入四川。麻东黄市汪氏家族十五世汪一朝明末迁入四川。中馆驿余氏家族十世余金铉于明末迁入四川崇宁县。麻北护儿山陶氏十五世陶清、十七世陶极纯迁入四川成都府。麻城百岁堂《梅氏族谱》记载,该支梅氏从第十世开始迁川,如十世梅玉龙在明成化年间随姐夫毛海先往荆州做生易,辗转迁入四川内江县定居,还有十世玉润与觅狗、中元三兄弟于明成化年间迁入四川,十三世树科、十四维发、十世斐清明末迁入四川。麻城圣门外郭氏六世郭尚法赴四川泸州任职二尹,入籍四川。歧亭香山赵氏五世赵谕、子奕于明中期迁居四川虁府百贤里。扶风堂《万氏宗谱》记载,四世玉珑、玉彰、五世大舜、六世万台、七世延湍等5人在明中期相继迁往四川。中馆驿叶氏九世叶定、十世必芳、大式于明末迁入四川。中馆驿浮桥河金氏四世金珊明中期迁入四川。仙居乡紫云区方氏九世方宏泰在明末迁入重庆府。五脑山毛氏七世毛性廷在明永乐年间迁入四川。宋埠项氏十世项启、项言、项可三兄弟、十一世项和、项穆两兄弟等5人明末迁入四川。铁门卢氏九世卢高于明末迁入四川。蔡店河田氏六世学成、学书、七世田宾3人明末迁入四川。仙居乡永宁村(现宋埠)祝氏七世应履、八世尚优、尚俸3人于明中期迁入四川。宋埠七家庙区段氏迁川始于明代,十二世文滔迁居重庆府巴县南河乡,十六世启明、启圣、启烈三兄弟于明末迁入四川。仙居乡臬山俞氏十一世其良、十三世万春在明代迁入四川。仙居乡永宁村(现宋埠)施氏三世元贞、九世大福、大训、大龙、十世年乐、年林6人在明代迁入四川。麻西独山郝氏七世可传于明中期迁入四川。麻中南白氏四世白憬志携三子于明末迁入四川仁寿,八世白玉凌明末也迁入四川。
(3)清代迁川情况。麻城迁川移民在清代前期和中期达到高潮,主要集中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在清代迁川2301人中,康乾年间占三分之一。坝陂李氏十三世李志辉清初迁入四川,十四世至二十二世有45人先后迁入四川;铁门梓树畈刘氏十三世刘文尧携子刘洪明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迁入成都府红布街,后定居新都县木兰乡农和村,从十三世至二十三世共迁川191人(不含明末1人),十五世迁川人数达到高潮;鼓楼王氏十七世王士玉、王士凤、十九世王道乾隆年间迁入四川;马家店陈队氏十二世陈天惠于清康熙年间迁入成都义和乡,此支陈氏十四世至二十一世有17人在清中晚期先后迁入四川;宋埠胜三胡氏十一世至二十世在清中晚期先后迁入四川14人;白果罗氏十三世至十九世在清代迁入四川145人,其中十四世至十七世迁川人数最多,共计128人。吉庆堂《熊氏宗谱》记载,该支熊氏迁川时间主要集中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即十四世至十七世,如十四世熊远贸易成都,秉衡、秉鉴、秉镇三人迁居成都凤凰山;十五世大川、利仁、欲仁、丽中、廷柽、廷杞、廷彩迁居虁府;十六世美柄、美槐、熊棣、克理、学文学礼兄弟及启贤启明兄弟迁入四川;十七世来兴、来时、来材、云灼也先后迁入四川。歧亭杨氏十四世人先雍正八年(1730年)九月迁入四川和包场,人集乾隆五年(1740年)冬月迁川,熊宗林迁入四川,十六世武达迁入四川;中馆驿迎河集吴氏自十五世起,在清朝中晚期先后迁川23人,如十五世廷槙迁入遂宁县,廷伦迁入蓬溪县;二十二世振文、振武两兄弟贸易入川;铁门彭氏于清朝中叶,先后有7人迁川,即十五世厚安,十六世彭神、致宗、致宏、十七世泽龙、十八世才魁、二十一世士宽相继入川;麻东黄市汪氏家族,二十一世汪之尧于嘉庆年间迁入四川;中馆驿余家湖余氏家族清代迁入四川23人,如十三世在天、在朝、在国同胞三兄弟入川,十八世廷熙迁入四川什邡;麻城义井徐氏家族在清代有8人先后迁川,如十六世之澜、原吉,十七世维锦、维正等陆续迁川,二十三世发祥迁入开县汉丰镇;麻溪河朱氏家族是麻城迁川人数最多的家族,有名有姓的达195人,从明末清初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从第十代至第十八代连续九代不间断,如十世逢英、逢盛;十一世成文、长顺、长理、长衮、长福、作楫……十八世光法、光瀚相继迁入四川;据五希堂《邹氏族谱》记载,该支邹氏从十二世至二十三世向四川移民58人,延续整个清代,如十二世如川、十三世应运、十四世邹惠……二十三世功根相继迁川;白果望花山蔡氏家族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向四川移民,从十一世至二十一世共计迁入四川95人,如十一世胜春、十三世国林……二十一世业香、业光、业煌、业沅、业潞相继入川;据俊逸堂《鲍氏族谱》记载,该支鲍氏在清代有19人先后入川,如十二世鲍相、十三世鲍敦行迁入壁山县……二十世鲍树基迁入重庆、树柏迁入奉节;麻南汝阴河冯氏家族向四川移民集中于清康熙、乾隆年间,自十七世至二十世共向四川移民10人,如十七世廷采、廷选、廷魁、廷相、廷元、正元迁入四川南山县(现重庆南山区)……二十世冯赐武也迁入四川;问礼堂《林氏宗谱》记载,中馆驿林氏清代迁入四川35人,如十三世有堂、十四世林钜、林荣迁入四川仁寿县汪家场,十四世林希元于乾隆年间迁居四川置有铺屋……二十世林生富迁彭县、林中立迁奉节县、林中珩迁温江县;白果横河董氏是迁川大户,清代从十一世至二十一世迁川达111人,主要集中在十四世至十七世,十六世董维禹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启蜀、启川,可见当时白果董氏迁川“盛况”;麻西浮桥河曹氏在清代迁川28人;麻城青龙区梅氏除明中晚期8人迁入四川外,从十六世至二十三世在清代迁入四川多达130人;歧亭香山赵氏从十三世至二十世在清代迁入四川38人;铁门大万家万氏在清代迁入四川8人;亭川乡傅家湾(今夫子河傅兴湾)傅氏在清代迁入四川25人;阎家河红石桥喻氏迁川22人;浮桥河金氏在清代迁川110人;仙居乡紫云区方氏在清代迁川41人;五脑山毛氏迁川8人;铁门卢氏迁川35人;麻浮河梁氏迁川26人;麻中南易氏迁川38人;宋埠屈家巷屈氏迁川56人;中馆驿饶家河饶氏迁川42人;仙居乡永宁村(现宋埠)施氏迁川26人。麻城八里畈史氏迁川26人;麻西独山郝氏迁川50人。麻西金茨林章氏迁川27人。宋埠独山薛氏迁川22人……
2、迁川大族
在93部有迁川记载的谱牒中,迁入四川人数10人以上的有51部,50人以上的有12部,100人以上的有7部。麻城迁川人数最多的姓氏分别是为朱氏、刘氏、罗氏、梅氏、董氏、金氏和周氏,具体家族是:麻溪河大文堂《朱氏族谱》上记载有名有姓迁川者195人,是麻城目前发现迁川人数最多的家族;其次是铁门梓树畈《刘氏宗谱》记载迁川192人;白果柏林堂《罗氏族谱》记载迁川153人;青龙区百岁堂《梅氏族谱》记载迁川138人;白果横河道原堂《董氏族谱》记载迁川111人;中馆驿济美堂《金氏宗谱》记载迁川111人;新店、蕨淡山《周氏宗谱》记载迁川106人。麻城迁川50至100人的有5个姓氏,分别为蔡氏、邹氏、屈氏、郝氏、李氏,其具体家庭依次为:亭川乡望花山《蔡氏宗谱》记载迁川95人;麻西北五希堂《邹氏族谱》记载迁川58人;宋埠屈家巷基厚堂《屈氏宗谱》记载迁川56人;麻西独山晒书堂《郝氏宗谱》记载迁川51人;松鹤李家坝《李氏宗谱》记载迁川50人。
3、迁川世系
在93部有迁川记载的谱牒中,除世居麻城和唐宋时期及元初迁入麻城的26个姓氏(始祖)外,其余姓氏迁川主要是从迁麻始祖的第十一世开始,延续至二十三世前后。如果每世(代)按25年计算,正好是从清初开始迁川,第十三世至十七世达到迁川高潮,这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时间相吻合,也与川渝移民后裔来麻寻根提供的迁川始祖大多数是在康熙至乾隆迁川的时间相吻合。同时也与麻城民间谱牒记载的迁川时间也相吻合。麻城迁川七大姓氏(朱、刘、罗、梅、董、金、周)的世系基本上也符合上述规律。如麻浮河朱氏迁川主要集中在清前期,即十三世至十六世迁川163人,占该姓氏迁川总人数(195人)的83.6%;铁门梓树畈刘氏从十五世至十八世迁川150人,占该姓氏迁川总人数(192人)的78.1%;白果罗氏从十三世至十七世迁川135人,占该姓氏迁川总人数(153人)的88.2%;青龙区梅氏从十六世至十九世迁川91人,占该姓氏迁川总人数(138人)的65.9%;白果横河董氏从十三世至十七世迁川63人,占该姓氏迁川总人数(111人)的56.8%;中馆驿金氏从十三世至十七世迁川74人,占该姓氏迁川总人数(111人)的66.7%;新店、蕨淡山周氏从十三世至十七世迁川88人,占该姓氏迁川总人数(106人)的83%。
四、麻城特殊姓氏
1、姓氏同音不同字。如“付”姓与“傅”姓;“占”姓与“詹”姓,“肖”姓与“萧”姓;“谈”姓与“谭”姓等分别相通的,可以互用。
2、姓氏同字不同音。如江姓,麻北乘马岗读gāng,麻中南宋埠读jiāng。麻城江姓虽然有两种读音,但是历来是合修谱牒的。
3、生时姓姚,死后姓沈。铁门岗有一支姚氏迁麻始祖本是沈万三的后裔,明初因避免灭族,改姓姚,该支姚氏修谱时一律恢复沈姓,传承至今。
4、留有老谱,麻城境内找不到现居人口。麻城《上官宗谱》记载,始祖上官兴明代从江南徐州迁入麻东太平乡上义区,但从麻城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查不到上官姓氏族居人口。麻城境内只有4个从外地分散迁(嫁)入麻城的“新移民”。
五、结论
1、麻城民间谱牒编修始于南宋时期,发展于明代(以墨谱或忆本为主),兴盛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创修谱牒达到高潮,呈现出盛世修谱的景象。
2、麻城现居姓氏以江西迁入为主。本文随机收录的155部谱牒中,有135位迁麻始祖来自江西,特别是饶州府最多。麻城世居姓氏只有桂氏和包氏(现划入红安与麻合修谱)。另有18部谱牒的迁麻始祖分别来自江浙(江南)、湖南、河南、安徽、陕西、河北、山西、山东、四川、福建等11个省。
3、对于麻城这个移民集散地来说,“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清代早中期。本文随机收录的155部谱牒中,元末明初迁入麻城的始祖有126位,占81.3%。麻城迁往四川2385人中,元末明初迁移10人,明中晚期迁移74人,清代迁移2301人,占96.5%。麻城孝感乡行政区划虽然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就已经撤消,但清代迁往四川的移民仍然自称是从麻城孝感乡迁出的,这与麻城孝感乡在“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的结点地位分不开的,这些移民在麻城孝感乡中转站生活(寄居)时间长达200多年,繁衍十余代人,对孝感乡记忆深刻,导致迁川移民后裔对孝感乡身份认同根深蒂固,口口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选自:钟世武主编《寻宗问祖,追根溯源——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序言与始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726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讲好台商区故事——蔡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