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夏》
金 庞铸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釭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屟到西厢。
“夏至三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要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伏天。
而小暑就在入伏的前几天,气温也是节节攀升,为即将到来的酷热做着铺垫。
1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炎热的小暑并不可怕,深居简出,清心淡欲,便可安然度过。
《逸周书·时训解》云:“小暑之日,温风至。”
“至”在这里不是到来的意思,而是达到极点的意思。
立夏时一夜带暑来的和暖熏风,小暑时已变成了焦卷草木、竭涸川泽的炎炎热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还进一步解释:“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从小暑开始,将一天热似一天,且天地间湿气蒸腾,令人忧闷烦渴。
幸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智慧的字——退藏,助我们度过这难耐的时节。
古代《周易》的研究者从六十四卦中选出十二卦,对应夏历的十二个月,称为“十二辟卦”。
其中,小暑、大暑所在的季夏六月以“遯(dùn)卦”为一月之主。“遯”就是“遁”的异体字,意为隐匿、退避。
这告诉我们,在阳气最盛的炎夏,身体上要减少户外活动,心绪上要收敛恬淡。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像避世而居的隐士那样,或入山,或临水,漫游于幽谷深林。
2
青奴初荐枕,黄釭亦升堂。
竹夫人开始日日放在枕边,昏黄的油灯下也可把公务处理。
青奴,又叫做“竹夫人”,是江南民间一种传统的纳凉器具, 用青竹篾编成筒型,中空,多孔,一般放置在床上,供人夏日休息时搁放手臂、腿脚,或是抱着入睡。
“青奴”这个名字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所取。
当时,黄庭坚的好友赵子充写了一首竹夫人诗。黄庭坚看后,却觉得这种“凉寝竹器”是用来“憩臂休膝”的,好像并非夫人的职责,所以又给它取名“青奴”,且和诗云:
“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
公自有人同枕箪,肌肤冰雪助清凉。”
釭(gāng)是油灯的意思,南朝江淹在著名的《别赋》里就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的句子。
长夏永昼,但总有日暮的时候。
等到夕阳西下,夜色开始覆盖大地,气温也会微不可察地下降。偶尔有一丝风拂过,热意已经不再那么浓重了。
这个时候,点亮灯盏,把日间因为心烦气浮而没有处理完的公务拿出来,是不是觉得思路更加清晰?
3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密密的竹林里,浓阴清凉,鸟儿欢快地叫着;雨打在荷叶上,声儿清脆,一缕幽香淡淡散开。
小暑时,竹子已经长得又粗又高,望过去一片青翠。
碧绿的竹叶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还是一味解暑的好食材。
明末贾所学原撰、清初李延昰补订的《药品化义》记载:“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主治暑热消渴……”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他的养生随笔《老老恒言》里编有粥谱,其中就收录了一道淡竹叶粥。
虽然《纲目》上说,用淡竹叶煎汤煮饭可以祛除暑气(“淡竹叶煎汤煮饭,食之能辟暑。”)但曹庭栋觉得,煮饭哪里比得上煮粥呢?用竹叶熬粥才更为妥当。
与竹叶相比,荷叶入馔就更常见了。最有名的莫过于《红楼梦》中贾宝玉点名要吃的“莲叶羹”。
那是宝玉遭到父亲毒打之后,时间正在“炎天暑日”里。
王夫人问养伤的宝玉想吃点什么,宝玉说:“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
王熙凤解释,这汤就是“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还干脆做出了十来碗大家吃。
对一般人来说,荷叶清凉解暑,止渴生津,可以化除体内的湿热之气。
而对挨打的宝玉来说,荷叶更能“升发阳气,散瘀血,留好血”(《本草纲目》)。
4
晚凉无一事,步屟到西厢。
到了夜间,渐渐凉快起来,手头的事也都忙完了,就趿拉着木底的拖鞋到西厢房歇息。
小暑阳气极盛,阴气将起。
对于人体来说,则是阳气外发,阴气内伏,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
因此,一定要减缓生活节奏,减少焦虑情绪,确保有规律的睡眠,从而调摄精神,保持体力。
但怎么睡也是有讲究的。
最后推荐几条养生家曹庭栋的夏日睡眠“法则”,供大家参考哦——
一是晚睡早起。
春宜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同于春,逆之则伤心……
二是遮护身体。
夏月大热时,裸体而卧,本无需被;夜半后,汗收凉生,必备葛布单被覆之。
三是不宜露天。
至若风檐露院,凉爽宜人,非不快意,但夜气暗侵,每为病根所伏。
往
期
精
彩
芒种: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读诗过节气
小满:白桐落尽破檐牙|读诗过节气
立夏:一夜薰风带暑来|读诗过节气
谷雨:未许飞花减却春|读诗过节气
清明:雨足郊原草木柔|读诗过节气
春和景明,我们一起读诗!
春分:日月阳阴两均天|读诗过节气
月如霜,灯如昼,共读诗词庆元宵
• END •
我的宣言:这是一个小小的空间,交流读书方法,分享读书心得,推荐新书好书,组团亲子共读。所有已经或者想让自己爱上读书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都可以来这里。我们一起到书海中遨游!
牛蛙爱读书
拿起书,你就是牛蛙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728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