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的岁末年关,湖南湘乡县柳树铺(今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一户姓陈的农家要在这个年关给儿子娶媳妇了,正当家人都开开心心贴对联,放鞭炮,请宾客的时候,突然不见了新郎,父母和全家都在找新郎的时候,学堂的先生告诉母亲,他的儿子陈赓再也不回家了。
就这样,年仅14岁的陈赓投笔从戎投了军,等到1927年,离家出走十年的陈赓,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特务营营长了。当这一年陈赓写信回家的时候,一旁的谭世名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和妻子说想要跟随大哥去当兵,妻子秋葵也是全力支持丈夫的想法,随即就给大哥陈赓写信,表明了自己的这个想法。
而这位谭世名,就是以后的谭政大将。
没错,谭政和陈赓之间不仅仅是亲密的战友,有着共同信仰的同志,他们还是郎舅的关系。
图|1959年12月,谭政(左)、邓颖超、陈赓(右)合照
1903年的一天,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小山村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给这个家增添了几分生机,家人为这个孩子起名陈庶康,这便是后来的陈赓。六年后,又诞生了一名女婴,她便是后来谭政的妻子秋葵。
而离湘乡柳树铺不远的一个村子,住着谭姓家族,1906年,谭家的长孙出世了,家人给他取名谭世名,这便是后来的谭政。
谭家一家是方圆数十里范围内有名的读书人家,父亲谭润区是当地的教员。陈赓的祖父曾是跟随曾国藩的一员猛将,后来解甲归田,带着积蓄回家,置办了一些家业。谭家和陈家也算是门当户对。
谭世名刚满6岁的时候,就被送入“蒙馆”也就是以前的私塾,只是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里的蒙馆变成了小学,此时的七星桥国民小学变得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气,谭润区虽然守旧,但也无奈听之任之,谭世名便去了这个小学。陈益怀听说之后,也带着自己的孙子陈庶康来到了谭家借读,二人逐渐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
谭世名帮助陈庶康练字,庶康就教世名拳脚功夫,就这样渡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
庶康去了县立的东山高小,而谭世名未能如愿。
父亲作为一个旧时私塾的教员,面对新的变化,自然是万般拒绝的,这种态度自然也就牵连了一心想去东山读书的谭世名,四书五经还没读完,作为书香门第的谭世名怎么可能去读新式学堂呢?
图|东山书院
谭润区四处奔走打听,正好陈家附近有个私塾还没有被封,他又将长子送到陈益怀家里借读。
谭润区和谭世名来到陈家的时候,开门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便是将来谭世名的妻子——秋葵。
秋葵开门,谭润区对这个小姑娘很喜爱,穿着一身土布衣裳,一双熠熠发光的大眼睛,很让人喜欢。
此后,陈庶康和谭世名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陈家人也对他格外亲热。谭世名也明显感觉到,陈家和自己家不一样,这是个没有封建礼教约束的家庭,没有读书人家的那种沉闷呆板,一家人都显得那么随和。陈庶康的爷爷和奶奶也格外慈祥,有空就和孩子们在一起,和他们讲自己年轻时候随湘军征战的故事,会教给孩子们武功,一家人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一天,谭世名问爷爷,为什么要从湘军回来,爷爷告诉他们:“湘军打的是农民起义军啊!我后悔不该为腐败的满清皇帝卖命,所以就辞官回乡了。”
从此谭世名对爷爷更加崇拜。
在陈家的日子,是谭世名青少年时期最开心的时候,也为他将来的发展打下了铺垫。在陈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尤其是在听陈绍纯回家给他们讲那些起义的事情,袁世凯卖国求荣,签订《二十一条》。所有这些都对年少时期的陈谭二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图|谭政
世名和陈家兄妹感情也很深,尤其是秋葵。世名刚来的时候,热心接待的小妹妹,她从小就很喜欢他,谭世名来到陈家,是秋葵帮他打扫好自己的屋子,虽然读私塾让人感到无聊乏味,但是看到其乐融融的一家人,看到聪明可爱的秋葵妹妹,自己也觉得幸福满满。
而秋葵对世名的关心,也成为弟弟妹妹们的笑料,说她偏心,就是自己的哥哥陈赓也拿两个人打趣。
转眼间,谭政已经在陈家两年了,在这个家庭里,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没有自己家那种枯燥无聊,更多的是和兄弟姐妹们一块玩耍,听爷爷讲以前的事情,听陈绍纯讲一些国家大事,和秋葵妹妹的感情似乎也更加深了。
秋葵也逐渐长大,跟着谭政念了一些书,身材也更加苗条,出落的也更加可爱漂亮。
如果说年少时期的世名和秋葵是简单的兄妹情和深刻的友情的话,那此刻的世名和秋葵便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了,他们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大,产生了爱情,而这些,自己的哥哥陈庶康也都看在眼里,在哥哥看来,世名和秋葵也是天生一对,一有机会便打趣他们,弄的两个人都不好意思。
这种爱情,是最简单,最纯洁的,也是羞涩的。
图|陈赓在延安中央党校
这一切,除了陈赓和众多兄弟姐妹看在眼里,爷爷陈益怀更是喜爱这两个人。
三年私塾的时间转眼就到了,谭世名也要离开陈家,回到自己家了,爷爷为他们举行了一场送别的宴会。
“世名来这里念了三年书,要走了,若他不是谭家长子,我永远收留他。我自幼家庭贫寒,无钱念书,今天凭一身武艺创下家业,总算能供你们念书,不能仅仅上个小学就完了,就是倾家荡产也要你们读完高等学堂。我要你们做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做爱国英雄。世名,回去你父亲若不让你读书,回来找爷爷,我送你去东山。”
世名离开的时候,秋葵恋恋不舍地送了他很远很远。
回到家的谭世名,又开始苦闷起来,自己的好友陈庶康读了东山高小,那个时候的世名还在读私塾,每次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庶康哥回家,总是把东山的新课本给他看,跟他讲学校讲的什么内容,世名听的也津津有味。
他回到家中,便为读东山做着准备,但是父亲却迟迟不同意,加上一家八口人,谭润区作为一个读书人,不会做别的营生,家境也逐渐困难起来,而谭世名读书一年就要花好多钱,并且读东山也没有在他为儿子计划的人生中,怕他接受了新知识之后会远走高飞,倒不如拖两年,直接结婚生子,在家里这样平稳地度过一生。
图|东山书院旧址
谭世名回家不久,陈绍纯便遵从父亲的意思来谭家提亲,谭润区对这桩亲事也是求之不得,两个年轻人本来就是情投意合,加上父母满意,自然很快就订婚了。
秋葵知道谭世名的心思,也不断帮打探东山学堂的消息,此时的陈庶康已经离家出走,参军了,离开的时候,还拜托父亲的好友帮助世名考进东山学堂。
在秋葵和世名订婚的当年,陈益怀爷爷便去世了,他在去世前,嘱托身边的儿子,一定要帮助谭世名上学,谭润区家庭如今比较困难,作为半个儿子,这个岳父一定要接济他。
而谭润区还是坚持要给孩子办完婚事,才答应让他去东山学堂。
1923年,对于谭世名来说是件双喜临门的事情,自己娶了自己喜欢的姑娘秋葵,同年,接到了东山学堂的入学通知书。
东山学堂和私塾相比,多了很多新的科目,学习西方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很多自然科学等课程,毛泽东和弟弟毛泽覃也曾在这里求学,谭世名也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他在这里知道很多时事新闻,国内外的新鲜事情,还有俄国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里,谭世名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知道了十月革命,知道了很多以前在旧私塾都不知道的东西。
他在新学堂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看书,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个书呆子,自己能在阅览室读书读到很晚,从《新青年》杂志读到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图|新青年杂志
这期间,工农运动高涨,东山学堂的人也积极响应,谭世名,这个大家眼中的书呆子,却在一次次运动当中也有很高的积极性,谭世名在东山学堂的这一段段经历,也使他终生难忘,他曾在自传中写道在毛泽东,陈赓他们就读过的东山学堂参加过的活动:
“对我的思想转变很有启发,从这时起,开始具有民主科学思想和爱国反帝思想。这些为我后来参加革命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1926年,谭世名从东山学堂毕业,又回到了家中,谭润区对儿子的归来很开心,读完书,结了婚,儿子终于可以安稳在家了,他经过很多关系,为儿子找了一份小学教师的工作,也算是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了。
但是对于谭世名来说,回家只不过是暂时的,在东山学堂的这几年的时间,让他知道了太多外界的事情,即使是千绳万锁也无法制止他那颗向往革命的心了。但是父亲绝对不可能同意自己这样做,自己这个时候似乎也是报国无门,唯一能帮助他的就是陈赓。
在东山学堂读书期间,他和陈赓一直有书信往来,得知陈赓离家以后先在湘军当兵,然后到了长沙铁路局当了办事员,又考取了黄埔军校。陈赓也知道谭世名书生气十足,但是自己也有一腔热血,所以经常写信鼓励他要投入到革命斗争当中去。
图|陈赓
大舅哥陈赓的话,让自己很受鼓舞,回家之后便和妻子商量,要走陈赓的路。
秋葵知道丈夫志不在此,也希望他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两人商量后,便给陈赓写信,谭世名也只好边教书,边等陈赓的来信。
而这个时候,他看到了《国民政府北伐宣言》的消息,偷偷带回家给妻子看。
二人认定,北伐军里肯定有陈赓,只要他真的回老家,谭世名便跟着陈赓走,直到几个月以后才盼到陈赓的来信。
陈赓迟迟没有来信的原因,是去苏联学习了,学习半年后,回国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担任特务营营长,就在武汉。
图|《建军大业》谭政剧照
等到大哥的来信,夫妻两个特别开心,秋葵让丈夫赶快写信给大哥,和他讲自己去当北伐军,刚提起笔,谭世名想到自己新婚不久的妻子。
“四妹,我要是走了,你......”
秋葵安慰丈夫,对于丈夫的选择,自己是支持的,在信的最后一定要写上,免得大哥担心自己。
信寄出去了,不久,终于收到了陈赓从武汉的回信,信上说:
“不几天将有国民革命军邹姓副官带人去湘乡招募新兵,顺便接世名去武汉投笔从戎。”
谭世名多年以来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只是他这一走,便再也没有见过妻子。
三月的一天,谭家门口来了两个军人,这两个人正是来接谭世名去当兵的。
谭润区一听,便火冒三丈,而无论父亲说什么,怎么骂他,他都默不作声,只将所有的罪过都怪到陈赓身上,一口气跑到了陈家,责怪陈绍纯教子无方,不仅陈庶康自己去当兵,还把自己的儿子也要勾引去,陈绍纯怎么可能不知道亲家的来意,怎么可能不知道女婿心里的惆怅。
最懂的谭世名的不是自己的父亲,而是自己的岳父岳母,陈绍纯早就将他写进了陈家家谱。
陈绍纯劝说谭润区,孩子大了,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是左右不了的。
“这些男娃儿女娃,思想都在变化,心比我们大。他们想出去拼一拼,闯一闯,也不是什么坏事......孩子们不能走我们这条路,就让他们出去闯吧!”
经过岳父的一番劝说,终于说动了谭润区,谭世名终于可以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他辞掉了小学教员的工作,离开了故土,迈出了自己人生道路上最为关键的一步,书生气的谭世名也投笔从戎了,这一举动亦惊动了十里八乡。
图|参加1927年秋收起义的部分人员于1937年在延安合影,后排左三位毛泽东,左七位罗荣桓,左八位谭政
正是阳春三月,谭世名离开家的这一天,岳父岳母早早就来送行,而妻子秋葵则送了丈夫一程又一程,夫妻二人嘱咐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他们没有想过,这一别竟是永别。
到达武汉以后,他第一时间改名谭政,给妻子写信:
葵妻:
我已顺利抵达汉口,来到陈庚兄所在兵营,庚兄已按我之意愿让我在二连担任文书。来汉口,人生地不熟,加上我未出过远门,承蒙陈兄关照。
又,陈兄多年未见葵妹,又闻身体不佳,陈赓兄对妹挂念至极。
入伍前,我已把咱商定了的"谭政"大名上报连上,从此我的名字,将改为谭政,不再叫那个封建主义的谭世名。好不?
入伍后,操练繁忙,唯军事生活尚来习惯。但特务营与其他不一般,这里书报刊物齐全,有《向导》、《中国青年》、《共产党ABC》等等,这些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书刊,我狼吞虎咽地阅读。走后,仍挂念你弱体多病,望不过分劳累,注意保健。
兄谭致启
离家以后的谭政开始了自己的逐梦之路,而妻子秋葵在家里,则承受了一个普通女性所难以承受的生活重担。
谭政离家以后多年,杳无音信,秋葵则在这个封建大家庭受尽了怨气,当谭家父母担心儿子安危的时候便将所有的怨气都撒在秋葵身上,“要不是你这个儿媳妇,世名能去当兵吗?”
秋葵也无法反驳,无法辩解,只能自己默默承受着一切。家里没有了主心骨,弟弟妹妹年纪尚小,自己只能拼命劳动,家务事。小姑子,小叔子的所有事情都需要她自己来料理,唯一幸福的事情便是自己忙碌了一整天,晚上回到房间,将丈夫写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捂在胸口,丈夫好像就在身边安慰自己。
来到军营的谭政则跟随陈赓离开了国民革命军,二人参加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二人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长征中,陈赓担任由军区直接领导的红军干部团团长,他们在后来的抢渡金沙江时又抢占了急先锋,率先渡过了金沙江,接着率先爬过夹金山,为红军胜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而谭政在长征开始时,担任红一师政治部主任,突破重重防线,后来在挺进嘉禾,强渡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中,都是打头阵,并最终取得胜利,多次收到领导的肯定和表彰。
1955年,谭政(左三)在大将授衔仪式上
而秋葵在丈夫离开不久之后,便因操劳过度病倒在床上,这一病,便再也没有起来过。秋葵死后,不断有人给谭政介绍对象,他却一直没有从对秋葵的思念中走出来,即使陈赓也多次劝说,他仍旧不为所动。
1937年,在罗荣桓和林月琴的介绍下,谭政终于走出了对亡妻的思念,认识了王长德。
图|1937年,谭政(右1)和冯文彬(右2)罗荣桓(后)等在延安合影
谭政也终于在秋葵数年后,找到了自己走过余生的人。
解放后,谭政的妹妹来到北京,当问到秋葵的时候,妹妹说嫂子临终还把他写的信放在胸口。谭政瞬间哭出了声,“你秋葵嫂子死得太早了,要是能看到全中国解放,该有多好啊!”
秋葵所做的事情,虽然和丈夫相比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她仍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没有她对丈夫的支持,没有她在家的贡献,也许也没有谭政传奇的人生。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74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