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康平地名」康平县小城子镇村庄地名集锦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头条号转发。禁止百家号转发、抄袭)

康平,取义康乐太平。1802年(清嘉庆七年)开禁,招民垦荒,大批河北、山东移民前来开垦落户。康平建治前属昌图府,因地面生齿日繁,流民耕种殆遍,地方辽阔,蒙民兼理,昌图府鞭长莫及,1877年(光绪三年),设康家屯分防经历,1880年(光绪六年)6月,清廷批准建县。设治康家屯,故名康平县,意为康乐太平。

「康平地名」康平县小城子镇村庄地名集锦

科尔沁南缘的康平风口——康平县小城子镇小城子村(来源于网络)

「康平地名」康平县小城子镇村庄地名集锦

科尔沁南缘的康平风口——康平县小城子镇小城子村 (来源于网络)

【腰苇塘】清同治三年这个地方是一片沼泽,因多大风,此地淤积了一条高十多米,长几百米的一个沙丘,就形成了现在的腰苇塘的东坨子,光绪末年有几户人家在坨根底下居住,由于居住地在苇塘的中部,人们称之为腰苇塘。

【北田家窝堡】清道光末年有一田姓人家在此居住种地,经营多年,生活相当富裕,亲属们都投奔他而来,在此安家落户,形成屯落,得名田家窝堡。为了和另一田家区别,称之为北田家窝堡。

【张士太窝堡】清光绪年间有张姓人家从关内来此首居,而得名张家窝堡。张家到张士太这辈又做起生意,在当地有名气,就以其名为村名张士太窝堡。

【后苇塘】此地在很早以前就是低洼地,野草丛生、芦苇成片,后来人们在此居住成村,因地处苇塘北岸,又称之为后苇塘。

【孙家园子】原名“孙家菜园子”,清道光年间,有孙姓人家从关内逃荒到此开荒占草,经营多年成为财主,并开了多家店铺,且种菜,盖了两间房,管理菜园子,后逃荒者多聚此定居,称之为孙家园子。

【刘家窝堡】原名刘毡匠窝堡,又名刘张家窝堡。清光绪初年,有刘姓的毡匠从关内来到此处定居,除农耕外,做毡子弹棉花,很受欢迎,后相继有张姓等逃荒到此定居,形成屯落,故人们将该村名为刘毡匠窝堡,后简称刘家窝堡。

【高家窝堡】清光绪年间,有三位姓高的兄弟从关内逃荒到此落脚,当时条件简陋,临时搭建窝棚居住,因高姓居首,得名高家窝堡。

【四间房】清光绪初年,有两户姓冯的人家从关内来到此处垦荒,在这里并排盖了四间土房,每家两间,在此居住,人们称此地为冯家四间房,久之,人们就称为四间房了。

【东胜】原名叫达子窝堡。清嘉庆年间,就有蒙古人在此居住放牧,居住很多年,光绪年间,关内逃荒着先后到此定居,形成屯落。蒙古人后来迁走了,所以称之为达子窝堡。文革后期换新任队长,又因在赵家店之东,产量分值都要胜过其他村,故取名东胜。

【冯家窝堡】原名叫大冯家。清光绪年间,就有冯姓兄弟二人从关内到此垦荒,兄为大居住在辽蒙边界上,弟为小居住在东侧,后人们称之为大冯家、小冯家,1978年大小冯家合并到辽蒙边界线上,成为冯家窝堡。

【赵家店】原名赵家旅店,清咸丰年间,有赵姓人家逃荒到此定居,经多年经营,在通往王府和郑家屯的大道旁开了一家大车店,故而得名。

【张家岗】清光绪年间,就有一张姓人家从关内来此,在沙岗上建了两间房子,后相继有逃荒者到此定居,形成屯落,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张家岗子,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张家岗。

【信家】清光绪年间,有信姓首居此地而得名

小城子镇【边家窝堡】清光绪年间有一边姓人家来此居住,后人们称为边家窝堡。

【腰段】光绪初年就有刘姓从关内到此开荒,因土地肥沃,人口迅速增加,土地改革时调并村屯,把这个村分成三段,即腰前、腰中、腰后,故习惯叫它腰段村。

【孙家窝堡】清光绪八年,有孙姓从关内来此开荒占草,故得名为孙家窝堡。

【西富裕】曾用名西獾子洞。光绪二十年此处就有人居住,后来由于居住的人多了,又因书写方便将此地叫为“欢子洞”。“文革”时期,认为其名不雅,改名为西富裕村。

【南高家窝堡】光绪年间有高姓人家在此首居,又因区别于本镇北部的一个高家窝堡而得名为南高家窝堡。

【裴家街】清光绪初年,有裴姓从关内到此,开荒占草,这几户人家过得相当好,后又有王姓、李姓的亲属都投裴家而来,因而得名为裴家街。

【辛家窝堡】清光绪年间,有辛姓从关内到此垦荒,后又有移民迁此定居,逐渐成屯得名为辛家窝堡。

【后铁家窝堡】清嘉庆年间,有回族人姓铁的哥俩从直隶一带逃荒到此定居,搭建窝堡,哥俩相聚3千米居住,居住在后的为后铁家窝堡。

【李家窝堡】原名李豁牙子窝堡。清光绪末年,从关里来了一户姓李的,一家四口在此落户,这户当家的门牙掉了,当地人都称他为李豁牙子,一来二去人们就把这个自然屯称为李豁牙子窝堡。时间长了,便于上口,称李家窝堡。

【兰州】清嘉庆年间,有张姓、明姓从山东青州府莱州县逃荒到此垦荒定居,经打拼多年日子过得很富有,人口发展很快,形成一条街,又因不忘故土,将原居住地植入新居地名,称之为莱州街,后因口传和书写错误又谐音叫兰州街,简称兰州。

【白家窝堡】清光绪年间,最先来到此地开荒占草的是一位姓白的人家,后到此定居者渐多,形成屯落,人们称之为白家窝堡。

【东拉拉街】清道光五年就有从山东和直隶一带的移民来此垦荒定居,因为人们居住分散,离离拉拉,分别为东、西两个方向居住,全屯长约5千米,人们习惯地叫它东拉拉街。

【李孤店】清嘉庆年间有李姓从关内逃荒到此定居,经打拼多年,在通往吉尔噶郎王府的交通要道旁,开了一家车旅店,因远离人家,人称李孤店,而后约定俗成为屯名。

【富裕村】过去,这里曾是草原,荒凉无比,属左翼后旗游牧地。草原上动物很多,一种叫獾子的动物尤其常见,清光绪六年有移民到此开荒占草,渐成屯落,因此处有獾子洞穴,人们习惯把这个屯叫“獾子洞”,后又书写成为“欢子洞”。后来人们认为此名不雅,故改名富裕村。

【伊家窝堡】清光绪末年,姓伊的亲哥几个从关内逃荒到此地,落户居住,取名为伊家窝堡。

【齐家窝堡】清光绪末年有齐姓从山东来此开荒占草,后居者渐多成屯,得名为齐家窝堡。

【辛先窝堡】清同治年间,有辛姓从关内到此垦荒定居,又因为有文化称之为辛先生窝堡。人们因习惯上口,故称辛先窝堡。

【小孟家窝堡】清光绪末年,有孟姓从山东逃荒到此定居,得名为孟家窝堡。后人们为区别一个本镇大屯孟家窝堡而称之为小孟家窝堡。

【娄家窝堡】清光绪十年,有娄姓从关内逃荒到此居住,开始以搭建窝堡为居,后发展为自然屯,叫娄家窝堡。

【邓家坨子】1909年有邓姓夫妇从河北逃荒到此首居,因其住地后有沙坨子,故人们称为邓家坨子。

【三家窝堡】光绪十五年,从关内逃荒到此地三户人家,其中两户姓王,一户姓张,在此居住下来,临时盖起窝棚住,后来人们习惯的叫此地为三家窝堡。

【徐家窝堡】清光绪初年有徐姓从关内至此开荒占草,经营多年称大户徐家,后得名为徐家窝堡。

【周家窝堡】清光绪年间,就有周姓从关内来到此处,垦荒定居,后移民逐渐增加,形成屯落,得名为周家窝堡。

【河家信子】清光绪年间有贾姓、岳姓从关内到此地首居,因局地后有马莲河,前又有一条沟,每逢水期涨水时,前后两河都有水,村子被夹在中间,故当地人称河夹信子,时间长了,因谐音叫白了,叫成河家信子。

【王福亮窝堡】清光绪初年有王华携其家人从关内逃荒到此地,开荒占草,故得名王华窝堡。王华故去,其子王福亮继承家业,又称王福亮窝堡。屯东有刘姓称刘福亮窝堡,后两屯合并,称王福亮窝堡。

【团山子】清道光年间有李姓从关内到此垦荒定居,后人口不断增加,形成屯落,该屯南有一土山,形状酷似面团,故因其地貌得名为团山子。(东陵区、盖县也有团山子一名)

【三眼井】清咸丰年间有高姓到此处垦荒,后又因人口逐渐增多,挖了一口土井,有三股泉眼,水甚旺,无法下木料,堵上两股泉眼,后人们简称为三眼井。

【王家窝堡】原名王箍辘窝堡,清光绪年间有一位靠锔锅、锔缸为生的王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原名叫起来较麻烦,久而久之人们都叫它王家窝堡。

【杨家窝堡】清光绪初年,有杨姓从关内逃荒到此首居而得名。

【晏家岗子】原名北岗子。清光绪20年有晏姓从山东投奔曹家窝堡李姓而来到此地垦荒(李晏两家为表亲),晏姓发展甚旺,后改名晏家岗子。

【曹家窝堡】清咸丰初年,有曹姓从山东逃荒至此,开荒占草,称之为曹家窝堡。

【王公窝堡】清同治初年有王姓从关内来此首居,又因此人身体有罗锅,人称王罗锅窝堡,此人在当地为人仗义,很有威信,后人们尊称王公窝堡。

【安家窝堡】清光绪末年有安姓首居此地而得名,1989年迁入小城子村,此地变成了辽宁与内蒙古边界带,即三北防护林。

【肖家窝堡】清光绪末年,有肖姓首居,开荒占草,故得名肖家窝堡。

【小城子】因驻地东部有辽代契丹古城遗址而得名为小城子,该城辽代为福州城,距今约有千年。

注:北小城子城址位于康平县小城子镇,是辽金时代遗物。位于康平县小城子镇所在地。《奉天通志·康平县志略》中载,小城子在县四北四十五里,土城周约一千余丈,共有四门,北门有石碣一方,昔年耕地所得,为土气侵蚀,仅辩清,“盆金敛镇守 ”数字。按辽史:“原州西南至显州三百里,西北至上京临潢府八百里,疑即此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临潢府附近图,原州在今县城北,其地理位置与小城子城址接近。《中国通史·辽金夏地名表》记:“福州、原州均在康平县境内。”该城址是福州还是原州待考。现城址已毁没,仅见南面墙残存约100米,西面墙残存约60米,墙残高2.4米,顶宽3米多,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址内砖、瓦、陶、瓷器残片甚多,属辽金时代遗物。

(陈鑫 整理)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745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