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开栏语: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沉下性子、静下心来,做着自己的手艺活,他们雕琢着时光,也雕琢着自己,他们精于一业娴于一技,被称为“手艺人”。他们并不被每个人看见,却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策划“沂蒙手艺人”,带您走近TA的“守艺”世界。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黄孟娜 李梅 临沂报道
“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千百年来,雕刻工匠手握刻刀,游刃于细腻、温润的石质之上,创造出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12月17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临沂古玩市场,在一间不大的门店里,见到了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临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山亓氏雕刻传承人齐石明。门店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砚台、印章、玉器等雕刻作品,它们或温润、或凌厉、或律动、或沉静,构思巧妙、线条优美、雕工精细,均出自齐石明之手。
一块石头做出创意 年近花甲刻刀不停
“从20年前开始,只要能用石头做的,我都能做出创意来。”今年,齐石明年近花甲之年,当他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就开始接触雕刻,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木雕、石雕、玉雕和文物修复都有涉猎,现在主要制砚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齐石明说,外人看来,在坚硬的物体上“画画”,是一件非常枯燥且困难的事情,而齐石明却乐此不疲。他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自幼年起,就对雕刻充满兴趣。家族成员中,也有从事书法、绘画、雕刻的,他相信骨子里对雕刻的喜欢,是基因的传承。“不是我选择了雕刻,而是雕刻选择了我。”齐石明有些窃喜。
相料、构思、画线、雕刻、打磨、起名……一件作品从相料到成型需要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少则几十天多则几个月,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可想而知。齐石明说,整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构思,思路有了,其他的就水到渠成了。拿到料,他会先打量一番,思考如何合理避开、巧用瑕疵,如何借力打力、顺势而为。“有时候,越看越兴奋,想法一股脑涌上来;有时候,一块石头好几年都不动,因为悟不透。”齐石明坦言。
目前,齐石明正在雕刻一件名为《连年有余》的玉器摆件,雏形已现,荷花、水、鱼等元素装点。最上层的荷花,每个花瓣的线条都不雷同,灵动柔美;从荷花上滴下的小水珠在落在下一层的水面上,泛起涟漪,生动活泼;再下层的水里有四条鱼,部分只是用露出的头代表全貌,含蓄透气。
齐石明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作品的精雕细琢得益于现代雕刻技术和工具。古时,雕刻工具有限,制作比较粗线条;现在,各种工具一应俱全,他甚至根据自己需求改造工具,雕刻起来得心应手。
制砚的过程,是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
齐石明告诉记者,很多时候石刻是为了糊口,按照常规流程操作就行,但有时也会灵感迸发创造出一些得意之作。在齐石明看来,制砚的过程不仅是感受砚之美的过程,也是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他对美的东西没有抵抗力。
在齐石明的工作室,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被一方砚台吸引,方正的石头上,一角处有一个鹰头,鹰喙逼真、眼睛传神……齐石明解释说:“原来,鹰头位置有些高,因为石料含朱砂去掉浪费,加上石头形状似鹰,就有了如此创意。这代表鹰的两个翅膀,整个身形像剑一样刺出去。最关键的是眼睛和嘴,这俩地方弄好,鹰的威严、雄姿也展现出来了……”齐石明边比划边说,除了形态美,此砚台在层次上也别出心裁,石料有三种颜色,齐石明借势将其分三个层次——天、地、人。
巧借石料本身的特点,合理用好颜色、纹饰、形态,用最少的雕刻呈现最好的效果,是齐石明一贯主张的理念。很多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石头,经他的妙手,便活了。时常,他也会换换口味,玩木雕、泥塑,“常换常新,不容易腻。”齐石明笑称。
灵感、想法、主张不是凭空而来,除了天赋,离不开齐石明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积累。“看书是必不可少的,唐诗宋词、哲学类、历史类、人体构造类、绘画类、音乐类……什么书都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朦胧、音乐的动感、绘画的美感……都融进他的血液里。同时,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将历史、文学、雕刻、绘画、篆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浓缩于一方奇石。
齐石明为人谦和内敛,但他的作品并不低调。这些年大大小小的奖收获无数,2011年,还斩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奖——百花奖。面对荣誉,他淡定谦逊:“荣誉是身外之物,唯有好作品才有说服力。”
“徒弟们都能超过我才好” 精神与技艺都要传承下去
齐石明告诉记者,曾有人问他:现在石刻并不景气,你为什么还充满信心?齐石明回答:“可能是我的创意心吧,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充满激情。”他将这种劲头连同石刻技艺传承下去。
在采访过程中,齐石明的徒弟王起堂打电话来,想让师父帮忙做茶台。齐石明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起堂现在做的木茶台销往全国各地。徒弟王起堂有商业头脑,师父齐石明有设计功底,师徒二人合作,效益还不错。“去年疫情,可能很多人没生意做,但我们一直没闲着。”齐石明说。
之前,齐石明还带过一个叫王士平的徒弟,那时候还在读高中的王士平结缘齐石明,执意跟随学习石刻,齐石明见他有天赋又肯学就收他为徒。后来王士平考取了清华美院,留校当老师,教学同时,进行出口装潢方面的创作。有机会他们还会聚在一起,聊艺术、谈人生。
像王起堂、王士平这样有想法的徒弟,齐石明还有很多,但这些年来,他坚持不搞拜师仪式,只是把雕刻的精髓倾囊相授。“很多徒弟做得不错,他们都能超过我才好,这样雕刻技艺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生生不息。”齐石明很是欣慰。
“各行各业都有它的道,我的道就是把东西做好。”齐石明是个惜物之人,认为好的东西没人舍得损坏,如此,这些东西就能一直流传下去。并且,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齐石明坚持手工制作,粗糙满是老茧的手是最有力的凭证。他笃信,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才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是东西有生命,而是其中包含了制作人的想法、心血、情感、心境。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40多年来,齐石明心怀热爱,用工匠之心一刀刀承续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也让中华文化得以在案头笔墨间恒久流传。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748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