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循规书法堂非传统笔墨纸探索书法原创作品,欢迎评论、收藏、关注、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谢绝自行编辑后盗版发表,谢谢!
本堂有浏览先贤言论之爱好,也有抄录之习惯,看到好东西手就痒痒,近期看到本家高姓也有一个家训,是明代的高攀龙所著的《忠宪公家训》,感觉特别亲切,既似曾相识,又感觉陌生。于是就书写成了草书集:《高氏家训》。由于篇幅较长,边书写边发表,今天发表第二辑(第一辑在文章最后有链接)。《高氏家训》是高攀龙去世后朝廷为高攀龙平反昭雪,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故收集整理了《忠宪公家训》,后称《高氏家训》。
大家可能对高攀龙不太熟悉,下面就重点讲讲高攀龙的生平及其学术上的成就:
高攀龙,字存之,号景逸,世称“景逸先生”,江苏无锡人。祖父高静成曾任浙江黄岩县令,父亲高继成生有五个子女,高攀龙排行第二,后因高静成的弟弟高静逸无子而被过继为嗣。万历十七年(1589年),高攀龙中进士。1592年,高攀龙被朝廷任命为行人司行人,执掌传圣旨、行册封等礼仪性的事务。因平时工作比较清闲,高攀龙大量阅读行人司中丰富藏书,深入钻研二程和朱子著作,亲手抄录山西大儒薛文清的《读书录》,赞赏其“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的处世态度。高攀龙还编写了《日省编》,将先朝大儒的语录附在《大学》章句之下,作为初学者的指南。又将有关儒、释差异的言论汇集成《崇正编》,以抵制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
高攀龙在漆湖之畔(今蠡湖东岸)建造一座“水居”,取名“可楼”,作为自己读书静坐的场所。除刻苦钻研外,高攀龙还参与讲学,很快成为一代儒学宗师。当时高攀龙与顾宪成志同道合,交谊颇深。1604年,在常州知府和无锡知县的支持下,高攀龙与顾宪成等人发起重建了东林书院,并每年举行“东林大会”。初由顾宪成主持,1612年,顾宪成去世后改由高攀龙主持,直至1625年书院被拆毁为止。当时朝野内外的士大夫无论认不认识他们本人,提起高、顾都是一致称赞。
高攀龙是东林学派的精神领袖之一,与顾宪成兄弟创建了东林书院。 高攀龙在学术思想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反对王学(王守仁学派)末流的“空虚玄妙”之学。他认为“无用便是落空学问”,“立本正要致用”,把“治国平天下”看做是格物致知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然结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因此后人评价他“居与游无出乎家国天下”。
无论在朝在野,高攀龙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关心百姓的生活。在邪恶面前捍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保持了崇高的气节。他的思想与道德足以成为后世楷模。
后人对高攀龙有较高的评价:
董必武:“东林讲学继龟山,高顾声名旧史传。景仰昔贤风节著,瞻楹履阈学弥坚。”(诗中“高顾“指高攀龙和顾宪成)
邓拓:“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抛处血斑斑。”高攀龙等人是“东林一代好男儿”。
周炽成:高攀龙的身本论、天下一身论、身心论等继承和发挥了孟子、张载、程颢、朱熹、王阳明等人关于身心的思想,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我姓高,所以对《高氏家训》及其高攀龙有着特殊的感觉,故写了以上文字,并用草书书写之,与大家分享。
《高氏家训》(一)链接:
看到一个好东西,手又痒痒了,花了点时间,全文书写之一
续上篇: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806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张这个姓氏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下一篇:绝妙的取名,你了解里面的含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