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行政规划图
石排,原名为石岗,又名云岗*。早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就已经有人居住并繁衍生息,时隶属梁国东莞郡。一直到唐朝,我们才在史料上看到关于石排地区的记载——唐朝开元三年(715年):大旱,勒竹花开,结实如麦。饥民取食,肠塞便血,死者无数。而在上世纪80年代,考古队在石排庙边王村所挖掘的龙眼岗贝丘遗址,又将石排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拉回到更早的5000年前。
*查询历史后方知晓,现今位于埔心村的石岗小学、云岗小学,名字并非凭空而来,正如燕岭小学一样,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般看来,应当也是一种传承吧。
光阴荏苒,时间来到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曾姓人家从博罗上村迁入,居住地就是今天的石排村。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从上曾、下曾、新曾这三个村组名字上看到印迹。因而,石排村是石排镇最早建立的村落,至今2019年已有952年的历史,而曾姓成为史料记载的较早活动的姓氏。
那么18个村落分别是什么时间建立的呢?诸位请看。
最为年轻的村落当属横山村,清朝中后期才建立。历史较悠长的石排村、福隆村皆建立于北宋年间,距今将近1000年光景。
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三组的建立时间十分相近,那么相对应的元朝至大年间、明朝正德年间、明朝万历年间都发生了什么,它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呢?
01 元朝至大年间元朝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此时,赤坎村刚刚成立两年。
至元九年(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二月,采刘秉忠议,改中都为大都(即今天北京),宣布在此建都。至元十三年(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今浙江杭州,原南宋首都),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掌握全国性政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
*历史摘要: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文天祥被俘。次年,元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崖山(今江门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02 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正德(1506年-1521年)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朱厚照的年号,在位16年。明武宗在十五岁时就登基做了皇帝,在明朝历史上的形象具有一定争议。
一个观点是,明武宗听从谗臣,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馋臣为献殷勤,为皇帝建造“豹房”,里面藏有许多乐户、美女供明武宗日夜作乐。再一个观点是,虽荒淫无道,明武宗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应州之战大败蒙古鞑靼军,且多次赈灾免赋,且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
03 明朝万历年间(1572年-1620年)万历为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其十岁登基,在位凡总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明神宗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缺乏张居正这样的贤士应对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明神宗执政晚期,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益腐败。另外,明神宗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而且此时东北的满族开始崛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
明神宗在位期间衰败的明王朝也在这个时期走向活泼和开放,中国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在此期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例如利玛窦就觐见过明神宗,开始西学东渐,整个社会也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个性解放的精神。
万历帝驾崩24年后(1644年),明朝灭亡。
04 猜想第一组建立时间相近的赤坎、谷吓、中坑村,小编揣测与南宋被灭、蒙古人南下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我们知道,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我们在此借用客家人于南宋时期的迁徙路径,便可一窥。
客家五次大迁移,来源:地球旅客
二组及第三组村落的建立,在时代背景上,小编认为并无官方记载的大事件发生,尚属祥和安乐之域。因缺乏宗族史册资料,无从得知为何建立时间这么接近。除黄家壆和沙角村地理位置相接,且同为黄姓迁入,其内里自不言而喻。
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诸位施予解释。
接下来便是各村村名的来源所在,整理编录,以供各位参考。
一、石排村
石排位于石排镇中心区,因地表石脉成排而得名。石排东与福隆村相接,南与庙边王村相邻,西与谷吓、埔心村接壤,北与水贝村相连。石排村呈刀形状分布,东西宽约1.8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总面积2.39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4.25%。
建置石排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至2009年942年历史。明代,石排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三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石排乡辖。建国初期,属石排乡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底,石排村辖上曾、下曾、新曾、叶屋、王屋、潭溪6个自然村,分设10个村民组。
石排村最早由曾姓从博罗上村迁入居住,后随时代变迁,其他姓氏陆续迁入,主要有叶、王、谢等姓氏。建国初期,全村人口2000人。2009年,户籍1019户3557人,其中男1772人,女1785人;外来人口6500人,其中男2950人,女3540人。
二、埔心村
埔心位于石排镇中心区,因村建在大草埔中心,故得名埔心。埔心东与谷吓村相接,南与塘尾村为邻,西与李家坊村接壤,北与水贝村相连。境内有海仔河等流经。公路交通网纵横交错,石排大道、石崇大道、太和路等穿境而过。总面积2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3.6%。村委会办公楼,位于楼下自然村。
埔心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2年)立村,距2009年有847年的历史。明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三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云山乡辖。建国初期,属埔心乡辖。1957年,属石排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埔心村辖楼下、塘面、上汴3个自然村,分设3个村民组。
埔心村最早由王姓迁入居住。随着时代变迁和婚姻嫁娶等原因, 其他姓氏陆续迁入。至2009年,全村人口数王姓最多,邓姓次之,其余姓氏人数很少。
三、塘尾村
塘尾位于石排镇西南部。由于当时属水乡,莲叶田田,古称莲溪。到清乾隆年间,村前有一狭长水塘,广种莲藕,人称莲塘。由于村围居莲塘之尾,故名塘尾。塘尾东邻谷吓村,南接下沙村,西连中坑村,北靠埔心村。太和路、石岗大道、李横路贯穿全境。塘尾村呈井字型网状分布,东西宽约0.8公里,南北长约0.7公里。总面积1.57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2.8%。
塘尾南宋开禧元年至三年(1205~1207年)立村,距2009年有847年历史。明代,塘尾属文顺乡第三都辖。民国时期属云山乡(俗称云岗乡)辖。1951年属埔心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塘尾辖1个自然村,分设1个村民组。
姓氏人口塘尾村最早由黎、谢二姓迁入居住。南宋时原本是一杂姓村落,自栎公卜居后,随着时代变迁和姓氏更替,至明朝中期塘尾居民基本以李姓为主。至2009年,全村户籍人口数李姓最多,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黄、王、罗姓等49个姓氏。
四、赤坎村
赤坎位于石排镇东北部,相传明嘉靖年间篁村赤岭人*迁此立村,取名赤坎。东与沙角村相接,南与黄家壆村为邻,西与向西村接壤,北与博罗县园洲镇隔江相望。赤坎村呈“一”字形状分布,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1公里,辖赤坎1个自然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5.7%。距镇中心区5公里,距莞城20公里。
赤坎元至元六年(1269年)立村,至2009年有740年历史。明代,赤坎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四都。清初沿袭眀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福溪乡辖。建国后,属黄家壆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底,赤坎辖有1个自然村。
赤坎最早由叶姓*迁入。之后,随着农村婚嫁的延续等原因,其他姓氏也陆续迁入,依次为黄、邓、姚姓等。建国初期,全村人口400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户数263户,总人数1157人:其中男575人,女582人。2009年,户籍人口459户1374人,其中男684人,女691人;外来人口6000人,其中男2355人,女3645人。另有海外华侨11人,港奥台胞56人。
*赤岭社区位于厚街镇东北边缘位置,与南城区石鼓、蛤地及本镇三屯、陈屋、汀山社区相连,位于厚街镇北面,有厚街“北大门”之称。全社区行政面积5.3平方公里,下辖8个分社,以叶姓为主。
*注:虽上述数据来源自官方史志,但似有纰漏。赤坎最早的迁入姓氏为叶姓,我们查询资料得知原篁村赤岭依旧以叶姓为主,相信明嘉靖年间迁来的正是叶姓的赤岭人。然而立村时间竟是更早些的元朝,这中间的时间差距不知何解。
五、谷吓村
谷吓位于石排镇西部,因马、刘、王三姓立村,取“五谷满夏”之意,故得此名。谷吓东与庙边王村相接,南与茶山镇超朗村为邻,西与塘尾村接壤,北与埔心村相连。太和路、石岗大道穿境而过。谷吓呈长条三角状分布,东西宽约1.5公里,南北长约2公里。总面积3.06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5%。
谷吓元至大年间(1307~1311年)立村,至2009年有700余年历史。明代,谷吓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三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云山乡辖。建国初期,属埔心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 行政村。至2009年底,谷吓辖谷吓、石井、孔屋、树吓、村头5个自然村,分设5个村民组。
谷吓村最早由马、刘、王三姓迁入居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其他姓氏也迁入居住。至2009年,全村人口数王姓最多,其余以户籍人数排序分别是林姓、黎姓、孔姓、杨姓、钟姓、梁姓6姓。 建国初期,全村人口865人。2009年,户籍人口527户1862人,其中男896人 女966人;外来人口4000人,其中男1824人,女2176人。另有海外华人华侨8人,港澳台同胞362人。
六、中坑村
中坑位于东莞市石排镇西部。因村建在一个松林坑里,故名松坑。因松与中音近,故名中坑。中坑东与塘尾村相接,南与茶山镇塘角村为邻,西与燕窝接壤,北与田边村相连。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太和大道、生态园大道贯穿全境。总面积3.8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6.9%。
中坑始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至2009年,有700余年历史。明代,中坑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三都。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云山乡辖。建国初期,属中坑乡辖。195′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底,中坑村辖1个自然村,设1个村民组。
中坑村最早由王姓迁入居住,其他姓也陆续迁入。至209年,全村 户籍人口数王姓最多,其余以人数排序是蔡、周、钟等63个姓。建国初期,全村人口972人。第一次人口普查,总户数320户,总人数972人。2009年,户籍人口590户1982人,其中男985人,女997人;外来人口2000人,其中男981人,女1019人。另有港澳台胞6000人。
七、向西村
向西位于石排镇东面,因村房屋门户朝西,故得向西名。东与赤坎村相接,南与黄家壆为邻,西与水贝李屋村相连,北为东江河。境内道路网纵横交错,石崇大道贯穿全境。向西辖1个自然村,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3.5%。村委会办公楼,位于向西村向西大道。
向西元至正八年(1348年)立村,距2009年有661年。明代,向西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四都。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福溪乡辖。建国初期,属黄家壆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底,向西辖1个自然村,设1个村民组。
向西村最早由叶姓迁入居住。之后,随着时代变迁和婚姻嫁娶等原因,其他姓氏陆续迁入。至2009年,全村人口数叶姓最多,黄姓次之,其余姓氏数较少。
建国初期,全村人口450人。第一次人口普查,总户数168户,总人数620人:其中男270人,女350人。第二次人口普查,总户数201户,总人数695人:其中男313人,女382人。第三次人口普查,总户数237户,总人数773人:其中男356人女417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总户数276户,总人数843人:其中男392人,女451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总户数298户,总人数913人:其中男426人,女487人。2009年,户籍人口337户1175人,其中男553人,女62人;外来人口8000人,其中男3000人,女5000人。另有海外华人、华侨20人,港澳同胞132人。
八、福隆村
福隆位于石排镇中部。福隆,术家称牛眠“福”地,故福隆围前留空地用来生草,示喂牛之意;龙发源于宝山,脱卸大岺口,穿落平洋,到寺边墩。而房屋坐癸向丁兼丑未,坐向面对来龙,故取“龙”字。福龙又取兴隆之意,改“龙”为“隆”,故名福隆。福隆东与企石镇霞朗村相接,南与下沙村为邻,西与石排村接壤,北与黄家壆相连。福隆有石排大道东、石洲大道、石横大道、福隆壆、北环一路、北环二路、向沙大道以及由向西至下沙的高速公路横穿境内。福隆东西宽约46公里,南北长约3.2公里,总面积59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10%。
福隆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立村,距2009年922年历史。明代,福隆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四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福溪乡辖。建国初期,属福隆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为行政村。至2009年,福隆辖谭唇、墟上街、墟下街、屋吓、徐屋、大围一村、大围二村、大围三村、丙间、杨屋、刘屋、罗屋和福隆庄13个自然村,分设13个村民组。
福隆村最早由邓氏迁入居住。之后,其他姓氏陆续迁入。至2009年,全村人口数邓姓最多,周氏次之,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钟、卢、姚、蔡、何、陈、洪、冯、杨、刘、罗姓等,总计102个。建国初期,全村人口3850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总户数1332户,总人数5089人,其中男2536人,女2553人。2009年,户籍人口1725户5723人,其中男2881人,女2842人;外来人口10000人,其中男4468人,女6532人。另有海外华人华侨30人,港澳台胞952人。
在此引用福隆祠堂对联,可一探史迹:
源征北宋,发育六房,经过一番外侮,激动天良,建设福隆新气象
庆衍南阳,朝基八代,籍赖两门内协,钟灵地秀,维持塘贝旧家风
篇幅所限,更多村落将在下一篇文章分讲,点击小编头像即可阅览。
关注小编,带你知道更多关于#东莞##石排#的历史点滴。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815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