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诞生中国第一买办家族的小村子,百年前就是景点

来源:读特

站在栖霞仙馆大门内的钟楼上,整个院落一览无遗。身后的大门与四层钟楼连为一体,长满青苔与杂草的围墙向两侧延伸。眼前的梦香楼——也就是栖霞仙馆的主楼,静静立于院落中央。

黄色墙身的它中西合璧,一楼是拱门与回廊,二楼正中墙体中央开有拱窗,两侧是拱廊。这栋骑楼式建筑,是模仿香港太古洋行所建,于1910年落成。

钟楼旁是建于1922年的电机房。两层小楼被一棵大榕树紧紧包裹,蔓延的树枝牢牢贴紧墙体。

可别小看了它,当年,栖霞仙馆的建造者莫咏虞遵循“积善之家必有余福”的祖训,从德国购置一台柴油发电机,先运至香港,再运回栖霞仙馆装置发电,供女尼们和会同村民用电和放电影。

诞生中国第一买办家族的小村子,百年前就是景点

栖霞仙馆门口

习惯电力生活的现代人,或许对莫咏虞此举没有直观认知,但这可是珠海最早的私人用电之地。而且,莫咏虞见到村民对电的好奇,干脆从香港购回大量电线与电灯设备,免费为村中每户安装电灯,使之成为当时香山县(今广东中山与珠海)第一个通电的村子。

也正因此,会同村私人家庭用电时间,比珠海其他地方竟然早了数十年。据记载,当年珠海县的私人家庭用电直至1967年才真正开始普及。有珠海老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珠海城区仍然没有私人家庭用电,老百姓家里主要依靠煤油灯。商铺因为没有电灯,晚上六七点就不得不打烊。

诞生中国第一买办家族的小村子,百年前就是景点

电机房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地级市的珠海仍时常陷入电力不稳定的状态。这也不是珠海独有,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都有时常停电的记忆。

至于电影,珠海在1954年才有第一家电影院,会同村民看上电影的时间显然也早了三十多年。

栖霞仙馆的故事

栖霞仙馆的主人莫咏虞生于1869年,1956年去世,曾任香港太古洋行船务买办,寓居香港。

他的原配夫人郑玉霞(1870—1907年)是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人,与郑观应同宗。她是中日混血儿,小时候在日本生活并接受教育,因无法忍受莫咏虞六房妻妾间的争风吃醋,看破红尘,从香港回到会同村吃斋念佛,直至去世。

诞生中国第一买办家族的小村子,百年前就是景点

夫妇俩遗影 资料 图

栖霞仙馆的建造,据说有两个版本。

官方版本说,郑玉霞的离世令莫咏虞哀痛不已,为纪念亡妻而修建这座别墅。还有一个传说版,指莫咏虞因思念亡妻而病倒,期间得一名年轻貌美、温柔体贴的温姓婢女(小名阿霞)服侍。后莫咏虞想纳为偏房,却被对方婉拒,并言终身不嫁,希望与另几位终身不嫁的婢女一起落发为尼,为郑玉霞守孝。于是,莫咏虞便为其兴建了栖霞仙馆。

事实到底如何,后人已难分辨,可以确认的是栖霞仙馆的建设过程。当时,莫咏虞花费千两白银,在会同村瓦窖坡买了三十亩果园,于1910年动工,建筑材料全部由香港或海外运进,以梦香楼为主体,设电房、车库、凉亭、假山、观音池和庭园。

诞生中国第一买办家族的小村子,百年前就是景点

梦香楼

据载,栖霞仙馆落成后,几位削发为尼的婢女每天早晚上香,诵经拜佛。外地尼姑也来此做法事,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斋堂。

莫咏虞还雇佣了花匠与更夫,专门从香港聘用了电工(这在当时可是高科技人才),包吃包住,还购置良田供其种植蔬菜。莫咏虞有时也会回来小住,将之作为待客之地。

1944年,栖霞仙馆被日军霸占,作为医院使用,各种财物家俬被洗劫一空。抗战胜利后,只得两名女尼返回。

1949年后,栖霞仙馆的产权被政府没收,此后相继为军队、学校和铁钉厂等使用,直至上世纪80年代落实侨务政策,才归还给莫氏后裔。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栖霞仙馆都无人打理,自顾自地破败下去,荒草一度比人高。直至2013年,中珠澳(中山珠海与澳门)三地莫氏联谊会得到房主授权,斥资修复栖霞仙馆,2016年重新面世。尽管如今看来仍显破败,但也恰恰因此而民国风满满,成为许多人拍照的好去处。

庭院中央的六角形喷泉颇具欧洲风,院内还分布着三座凉亭,分别是重檐攒尖顶中式的兰亭、正方形基底的日式歇山顶茅亭和印度式的啖荔亭。

诞生中国第一买办家族的小村子,百年前就是景点

栖霞仙馆正门

啖荔亭紧靠大钟楼,当年园内种满各种品种的荔枝,如玉荷包、桂味和糯米糍等。每逢收获,莫咏虞便与亲友在此亭大啖荔枝。兰亭顾名思义,亭边原先种有兰花。至于日式的茅亭,则是因为女主人郑玉霞有过旅日经历的缘故。

当年,莫咏虞在花园中种下众多树木,到如今都是百年老树。园内两棵桂树据说是珠三角现存最长树龄也最大的桂树,尤其是钟楼旁那棵,被誉为栖霞仙馆的迎宾树。此外,连鸡蛋花都是珠海现存最大的一棵。

莫氏在珠海金鼎镇会同村留下的痕迹,可并非只有栖霞仙馆。甚至可以说,没有莫氏家族,就没有今日的会同村。

会同莫氏与太古洋行

如今的会同村,堪称“古村落焕发新颜”的典范。村外原先的荒地与水沟,如今变成了如茵草地和潺潺溪流。遍布参天古树的公园围绕村落,一应设施俱全,专门运来的一块块大圆石绵延数百米,在溪流两侧参差错落,供人嬉戏攀爬。如此“豪华”的配置,当然是拜珠海的充裕财政和古村落保护行动所赐。

走入村中,青石板路宽阔干净,两侧古树姿态各异,说村民住在公园里,一点也不为过。村中巷道笔直,清一色中西合璧的青砖大屋保存完好,许多已被辟为咖啡馆和民宿。

诞生中国第一买办家族的小村子,百年前就是景点

巷道笔直

历史上的会同村没,与“富庶”二字不沾边。它的建村时间不长。据《香山县志》记载,莫与京(号会同)于1732年出资购得此地,然后与同村的鲍、谭两姓乡人一起迁居于此。当时有乡人没有能力建宅,莫与京又慷慨解囊,乡人感其高义,便以“会同”为村名。

如今村口的会同祠,便是同治年间由莫、鲍、谭三姓人家为纪念莫与京在此开村、扶贫济困之义举而修建。

小村当时地处偏远,人们傍凤凰山而居,日子虽不窘迫,但也不见富裕。直至19世纪,村民借助地理优势,纷纷前往港澳及海外谋生,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会同村的命运。

诞生中国第一买办家族的小村子,百年前就是景点

会同村里古树参天

光绪年间,会同村借助华侨的雄厚财力,对村子进行统一规划后重建,确立了如今所见的中西合璧风格。会同莫氏家族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富商家族之一,从晚清到民国,始终屹立不倒。

莫咏虞是莫氏家族发迹后的第三代,真正开创莫氏家族兴盛的是其祖父莫仕扬。1870年到1931年,莫仕扬、莫藻泉和莫干生祖孙三代,相继担任太古洋行买办。

他们为太古洋行打理的船运业、制糖业、船舶工业、保险业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急速扩张,积聚了巨额财富,同时也将一千多位族人带出会同村,造就了一支懂得现代商业的“莫家军”,并在香港、广州、上海和福建等地创办了大批新兴民族工商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近百年前,会同村便已是“景点”

如今的会同村,清一色灰瓦青砖飞檐的岭南民居令人沉醉。

当年,会同村统一规划重建时,采用了“棋盘式”的网格规划,以三座祠堂为核心,“三街八巷”四十多座民宅横平竖直。从规划上来说,它山环水绕,符合中国传统村落布局,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城镇规划的基本理念。在材料上讲,砖瓦与木材都用料上乘,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坚实。尤其是三座祠堂,大量采用进口的坤甸木,雕梁画栋也十分精美。

此外,村中还有一些更老的建筑,建于雍正、乾隆年间和同治年间,大多是采用“三合土”的夯土房。那些残败围墙,都是当年会同村人就地取材的见证。

屹立于村口两侧,一南一北拱卫村子的碉楼,则是1918年建成的产物,它们都采用西式建筑风格。

四层的北碉楼通体白色,融合西式钟楼和南粤碉楼风格,起名“云飞”。立面上有锈蚀的西洋钟,指针已经跟钟面完全锈在一起。两层的南碉楼,椭圆形碉堡立面上刻有“风起”二字。

作为新农村的典范,如今的会同村不乏游客,也在各种修葺和翻新中焕发新颜。

多年前,我第一次到访会同村时,曾感慨于它的残败与落寞,这几年,每次去都能感受到新变化,有时甚至会嫌游人太多。

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如今会同村的美和热闹,其实是历史的复归。

百年前的会同村,一点也不孤寂落寞,反倒是远近闻名的景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任民国首任总理的唐绍仪回到家乡,担任中山模范县县长,当时就曾将会同村辟为旅游景区,柏油马路直通栖霞仙馆门口。游人可以自由进入栖霞仙馆游玩,免费吃果园里的水果,直至抗战爆发才停止。

(原标题《诞生中国第一买办家族的小村子,百年前就是景点》)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864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