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一朝功成,利在千秋: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宁阳堽城坝是怎样建成的

一朝功成,利在千秋: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宁阳堽城坝是怎样建成的

经过整修后的禹王庙

前面介绍了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该庙位于宁阳城北15公里的汶河南岸,因明成化十一年(1475)工部员外郎张盛(字克谦)奉命治河建堽城坝而立庙。

多年来,去过禹王庙的人,都能注意到大殿前东西两庑南面,各有一通高大的龟趺螭首石碑,相对而立。东碑为“造堽城石堰记”碑,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立,西碑为“同立堽城堰记”碑,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立。碑文就是记载当年修筑堽城坝的具体经过的。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漫漶,加上石碑字多而小,以致来到这里的人如果光看石碑而不了解具体史实,很难看清碑文记载的是什么。

一朝功成,利在千秋: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宁阳堽城坝是怎样建成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老照片:禹王庙

一朝功成,利在千秋: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宁阳堽城坝是怎样建成的

堽城坝

一朝功成,利在千秋: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宁阳堽城坝是怎样建成的

堽城坝(本图来自网友)

一朝功成,利在千秋: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宁阳堽城坝是怎样建成的

堽城坝引汶枢纽

一朝功成,利在千秋: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宁阳堽城坝是怎样建成的

建国后新建的堽城坝南面大桥

堽城堰记

经查找相关文献,我找到了“造堽城石堰记”碑碑文原文,了解了碑文所记内容及撰文作者和篆额书丹者。

堽城坝,这一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其修建缘起、过程、结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在《堽城堰记》中有详细明确的记载。

这里介绍“造堽城石堰记”碑及其碑文。

该碑为石灰岩质,龟趺螭首,座东朝西,通高6.5米;碑身宽1.42米,厚0.44米,高3.21米。碑首篆额“造堽城石堰记”。碑文阴刻楷书,字体端庄工整,字径4厘米,共1144字。碑首题《堽城堰记》。碑文介绍了建坝拦截汶水,通过洸河,注入京杭大运河,以利漕运的配套工程。通过释读碑文,可以了解到堽城堰修筑历史及其变迁,以及它的建筑结构特点和在南北水利交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碑文所载内容,是有关堽城堰这一明代著名水利工程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从碑文的撰写者和篆额书丹者来看,该碑更是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文学价值,原因就在于两人身份非同一般。碑文的撰写者乃是明朝历史上第二个“三元及第”(连中三元)者,官至兵、户、吏三部尚书的文渊阁、谨身殿大学士商辂;篆额书丹者则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征明、祝允明二人的书法导师,中书舍人,太仆少卿,被誉为明朝书法第一人的李应祯。该碑记集名人文辞与名人书法于一体,可谓珠联璧合,难得一见,弥足珍贵。

商辂(lù,1414年—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者。

下面根据《宁阳县志》有关文字记载,将商辂所撰“造堽城石堰记”碑文翻译成白话文如下(后附原文):

堽城堰记(译文)

(明)商辂

汶水和泗水这两条河,是齐鲁大地上有名的河流。汶水发源于济南莱芜县,泗水发源于兖州泗水县。两条河是分流的,一南一北,互不相通。自古以来,汶水上行船最远仅到兖州以北,泗水上行船最远到兖州以南。元朝时,南方贡赋北运,在济宁卸船,然后改陆运几百里,再经卫水运进都城(北京)。至元二十年(1283)开始,从济宁开渠到安民山,用过船运进入济水,然后再陆行二百里到达临清,进入卫水,二十六年(1289),又从安民山开渠到临清,于是在兖州东修筑金口堰,拦住泗水使其流往西南,由济河注入济宁。在兖州北修筑堽城堰,拦住汶水,使其往南流,经洸河流入济宁。汶水下游又修筑戴村堰,拦水使其南流,南到济宁,北到临清。汶水和泗水两条河流都归漕渠,于是,船只往来,畅行无阻,因此给这段运河起名叫“会通河”。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金陵(南京),不用漕运,以前的河堰全都废弃了。明太宗文皇帝迁都于北(北京),命大臣察看以前的(水利)规划图,修堤堰,疏通渠道,通了漕运。然而,堤堰都是土筑的,每当遇到洪涝冲决,水流全泄,漕渠干涸,堤堰随筑随决,年年都是常事,老百姓苦不堪言。成化庚寅(成化十一年,1475)年,工部员外郎张盛(字克谦)奉命治河,察看堤堰旧址之后,感叹道:“开泉源疏漕渠工作不能荒废,至于堰坝,用石头代替泥土,便可一劳永逸,怎能因循旧法而不作长久之计呢?”于是,征调民工,督办采石,先修金口堰,没用几个月就修好了。所有用费开支,用一年椿木等值折算,绰绰有余。张盛说:金口堰修成了,堽城堰也不能不修。于是,策划筹办,随即按他的说法,将参与金口堰修建工程的有关人士一一召回,开始着手修筑堽城堰。巡抚都御史牟公(名俸)看到张盛治河成绩,极加叹赏,竭力向朝廷奏保。

到了堽城堰旧址,却发现这里河阔沙深,难以筑坝,于是沿河察看,发现由此往西南八里许的地方,两岸屹立,河底根接,石头错连,比堽城堰旧址窄了三分之一。于是说,在这个地方修筑堤堰比以前事半功倍。于是择定成化九年(1473)九月十五日动工。委派兖州府同知徐福、阴阳正术杨达,耆民张伦、许镒分领差事,储材聚料,各项所需全部齐备。第二年春三月,命工匠在河里陶沙凿底,河底的石头都凿得像手掌一样平坦。从堤堰底部往上垒石七级,每一级往上缩进八寸,高十一尺,中间放置大小石头,用煮的高粱米粥,加石灰浇筑。坝底宽二十五尺,坝面加有石板,甃(石垒层阶)二层,宽十七尺,开口七个,各宽十尺,高十一尺,放置闸板用于启闭。每逢遇到山水泛涨,就开启闸板让水沿故道西流,大水退后,则关闭闸板,拦住河水使其南流,以灌运河。两头修建两个逆水雁翅,各长四十一尺,顺水雁翅两个,各长三十五尺,中间为五个分水石墩,各宽二十三尺,总长一百三十八尺,两石之间用铁锭连接,石头上下用铁栓维护,石阶上横放巨石,有的三块,有的四块,各长十余尺。汶河此段没有桥梁,百姓过河困难,堤堰建成之后,车辆行人便可通行。这里有元代旧闸,将河沙引入洸河,使得洸积汶水而不能进入大坝。大坝东边设置两闸,闸洞都有九尺宽,高十一尺,中间设置分水石墩,一旁设置两雁翅,也用闸板启闭,以待水之消涨,水涨就将闸板关闭,阻挡洪涝,水消就开启闸板,以注清流。洞上用石头覆盖,石头两旁仍用石头垒砌石阶,高十八尺,中间用土填实,使其与地面相平。这样,就使得水患不至于南浸,洸河也能免被河沙淤堵。水闸以南,新开河九里,将汶水通洸河口,靠近河崖,从顶到坡都坚固,凿石两个多月才凿通。这项工程于成化九年(1473)九月动工,于成化十年(1474)十月竣工。

这项工程花费,与金口堰相比,不止数倍,而百姓负担跟之前修筑金口堰差不多,用费用料折纳之外,所增无几,这都得益于处置得当,规划有方,因此开漕运无穷之利,正在于此。大功告成,都宪十分高兴,命兖州郡守钱源征求我写文来记述这事。去年克谦(张盛字)从东鲁回来,谈到修堰这项工程,我打心里感到高兴。现在工程完工,成绩卓著,怎么能不为此说点话呢?以前白公开凿水渠,民得其利,有歌赞扬说:“能为京师亿万口人提供衣食之需”,像克谦这样筑堰修通漕河,公私兼济,与白渠水利效益相比,不更大吗?基于此,我写这篇记详细记载此事。

克谦,名盛,常州宜兴人,天顺庚辰进士,都水员外郎,他的功名事业从此开始。

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记。

一朝功成,利在千秋: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宁阳堽城坝是怎样建成的

西碑

一朝功成,利在千秋:明代著名水利工程宁阳堽城坝是怎样建成的

东碑

附原文:

堽城堰记

(明)商辂

汶、泗二水,齐、鲁名川。汶出济南莱芜县,泗出兖州泗水县,二水分流,南北不相通。自古舟楫浮於汶者自兖北而止,浮於泗者自兖南而止。元时南方贡赋之来,至济宁舍舟陆行数百里,由卫水入都。至元二十年始自济宁开渠抵安民山引舟入济,陆行二百里抵临清入卫。二十六年,复自安民山开渠至临清,乃於兖东筑金口堰,障泗水西南流,由济河注济宁。兖北筑堽城堰,障汶水南流,由洸河注济宁。汶之下流又筑戴村堰,障之西南流,南抵济宁,北抵临清。而汶泗二水悉归漕渠,於是舟楫往来无阻,因名之曰“会通河”。

我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无事漕运,向之河堰废损殆尽。太宗文皇帝迁都於北,爰命大臣相视旧规,筑堰疏渠,漕运以通。第堰皆土筑,每遇霖潦冲决,水尽泄,漕渠尽涸,随筑随决,岁以为常,民甚苦之。成化庚寅,工部员外郎张君克谦奉命治河,历观旧迹,叹曰:浚泉源疏漕渠,此岁不可废,至若堰坝以石易土可一劳永逸,何乃因循弗为经久计乎?於是督夫采石,首修金口堰,不数月告成。凡应用之需以一岁椿木等费折纳,沛然有余。曰斯堰既修堽城堰亦不可已。方度材举事,遽以言者召还。已而巡抚都御史牟公(名俸)睹其成绩,极加叹赏,腾章奏保,用毕前功。至则以堽城旧址河阔沙深,难於用力,乃相西南八里许,其地两岸屹立,根连河中。竖石萦络,比旧址隘三之一。乃谓於此置堰事半於古,功必倍之,遂择癸巳九月望日兴事。委兖州府同知徐福、阴阳正术杨达,耆民张伦、许镒分领其役,储材聚料,百需咸备。明年春三月命工陶沙凿底,石如掌平。底之上甃石七级,每级上缩八寸,高十有一尺,中置巨细石,煮秫米为糜,加灰以固之。底广二十五尺,面加石板,甃二层广一十七尺,开甃口七,各广十尺,高十一尺,置木板启闭。遇山水泛涨,启板听从故道西流,水退闭板,障水南流,以灌运河。两端为逆水雁翅二,各长四十一尺,顺水雁翅二,各长三十五尺,中为分水五,各广二十三尺,袤一百三十八尺,两石际连以铁锭,石上下护以铁栓,甃上横以巨石,或三或四各长十余尺,河旧无梁,民颇病涉,堰成逐通车與。有元旧闸,引沙入洸,洸淤汶水不能入兹堰。东置闸为二,洞皆广九尺,高十一尺,中为分水,一旁为雁翅二,亦用板启闭,以侯水之消涨,涨则闭板以障黄潦,消则启板以注清流。洞上复以石,石之两旁仍甃石,高一十有八尺,中实以土与地平,俾水患不致南浸,洸河免於沙淤。闸之南新开河九里,引汶水通洸河口,逼崖自颠至麓皆坚,凿石两阅月始通。肇工於九年九月,讫工於十年十月。是役所费较之金口不啻数倍,而民不知劳扰者似前,折纳外所增无几,盖处置得宜,区画有方,所以开漕运无穷之利者实在於此。都宪喜其功之成,命兖郡守钱源徵余文以记。往岁克谦还自东鲁,语及修堰之役,余心喜之,乃今绩用有成,可靳於言耶?昔白公穿渠,民得其利,歌曰:“衣食京师亿万口”,若克谦斯堰之筑漕河,允赖公私兼济,视白渠之利不亦尤大矣乎?余故备书其事为记。

克谦名盛,常之宜兴人也,天顺庚辰进士,都水员外郎,功名事业此其发轫云。

成化十一年记。

[参考《宁阳县志》]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948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