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伯球邓公祠的故事,还有一首《雅瑶田亩歌》

清月

在花都的“四街六镇”中,新雅街是比较特殊的。新雅街的前身雅瑶镇,属于广州市白云区,经过区划调整并入花都。后又将新华街的一部分和雅瑶镇整合,成为现在的新雅街。新雅街西部与白云区江高镇相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花都的南大门和桥头堡。花都的邓姓人群主要分布在新雅、花城和新华三地,而新雅街是花都邓姓来得最早,也是人数最多的聚集地。

邓氏始祖由来

据《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源流》记载,珠玑巷的邓氏于北宋仁宗时,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迁来。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和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珠玑巷的中原先民们继续向南迁徙。当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原肥沃,地广人稀,阳光雨水充沛,成为南迁人们的理想家园。据史料记载,宋至元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珠玑巷153个姓氏的居民陆续南迁,先后达130多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迁移人数超过1000人。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作为新雅街邓姓始发地的旧村,邓氏来岭南的线路就是从江西到南雄,再到南海,最后定居在广州白云区雅瑶镇(今新雅街),从始祖到现在已有22传。他们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继续南下的原因还有一个很流行的传说,即宋朝咸淳九年(1273),皇宫妃子落难,珠玑巷百姓遭殃,邓氏祖先邓越南携妻带子与数百余人向南方而来,沿途各家各户各寻生路散落于四方。

伯球邓公祠的故事,还有一首《雅瑶田亩歌》

▲伯球邓公祠

关于入粤始祖邓越南,《珠玑巷邓氏•越南邓公传》有载:“越南公,公好读书,喜施济,忠厚守礼,言能逮行,珠玑里人奉为表率 。”入粤时,邓越南年纪30岁,有正室汪氏、庶室陈氏,在珠玑巷向南迁徙的路上,邓越南与汪、陈两安人及儿子念一郎乘船而下。有一天,他们的船停泊在连州水口,这晚邓越南梦见一位神人,此人身穿紫衣,手执金扇。他对邓越南说:“我是南海的神仙,你到了我这里会发达的。”邓越南醒来后只当是一个梦,并没太在意。第二天,他们来到一个地方,邓越南问这是哪里,当地人告诉他:“这里是南海的金紫堡大埚村。”邓越南猛然醒悟,昨晚之梦原来是先兆,于是,一家人在此就地安身立命。

邓越南与两位夫人一共生了15个儿子,后来又收养了一个儿子,号称一斤(古时老秤一斤为16两),儿子俱以“念”字为派。这16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开枝散叶,他们或原居本土,或分支别处。其中第六子念六郎一支,在其第四代的邓云腾、邓云轩之后分支到番禺的慕德里司横潭根竹岗(今新雅街旧村)。云腾又生四子,分别是长子伯球、次子伯举、三子伯凤、四子伯仁。云轩的长子宗贤,他的后人除了在雅瑶(新雅街),还分支横潭街等地。

据“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戌春上浣雅瑶村族族序”得知,在明朝的洪武年间(1368-1398),邓氏祖先以烧瓦为业,迁至横潭筋竹岗,即现在的新雅街旧村。旧村是新雅街(雅瑶)最早的一个聚居地,乡村建制历史悠久,起原于南宋淳安年间,由南雄珠玑巷逃难而来的难民聚居而成。相传当时最早有苏、谭两姓,后来成了邓、李、谭、张、苏、叶、梁七姓氏的聚居地。也有说最早是马姓人曾来此开瓦窑立村,张姓、邓姓等人来烧瓦并安家,后来马姓人迁至花山一带。雅瑶的“雅”字原来是瓦片的“瓦”(广东话雅与瓦同音),后可能觉得瓦名太土,于是,将“瓦”改为“雅”。650多年过去,邓姓至今已是开支散叶,子孙浩繁,成为全花都邓姓人数之冠。后来,筋竹岗更名旧村,邓姓后人又分支到新村、三向村居住谋生。据统计,新雅街邓姓有7000多人,其中,旧村1500多人,新村4000多人,三向村1100多人。

邓姓祠堂盘点

旧村是当地邓姓的始发地,位于新雅街的西南边,是花都中心城区的南大门。该村原隶属于白云区神山镇,1983年成立行政村,2002年划归花都区管辖。村交通便捷,临广清高速(107国道),广花一级公路、武广铁路、武广客运快线、新机场高速公路、新白云机场、广州火车站、花都港等不同类型的交通设施。往新白云机场只需十分钟,交通条件得天独厚。

村里现有邓、李、谭、张、苏、叶、梁七姓,邓姓人数最多,祠堂也最有代表性。沿着村里的仲华一条街漫步,这里绿树成荫,古意盎然,每走三五步就能见到一个祠堂或者是书室。沿途路过的有茂升叶公祠、宇洪梁公祠、谭氏家塾、李氏宗祠,等等,但这些祠堂和书室除了李氏宗祠因为是近年重建,比较有气势外,其他规模都不大,这些跟村里众多的邓氏祠堂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邓姓祠堂多,保存得也比较完好,大部分是“原汁原味”。

首先我们来到位于旧村仲华路50-48号之间的邓氏大宗祠遗址。说是遗址,是因为这个最大最古老的祠堂主体已经拆除,仅剩下门额以及后面的三处残存建筑。该大宗祠是仲华中学旧址,文革前做过仓库,在公社化时被拆,至今没有重建。邓氏大宗祠的堂号为“泰恒堂”,是纪念新雅街邓氏祖先而建。

邓氏开基祖(云腾)到这里23年后,建起这座邓氏大宗祠。这座祠堂从始建到被拆起码修过三次。原来这个大宗祠非常气派,有三间三进两天井。如今祠堂虽然拆了,但“邓氏大宗祠”门匾还保持完好,村里特意将这个门匾竖在原址,周边用水泥固定,以备将来大宗祠重新修建时用。“邓氏大宗祠”几个楷书遒劲有力,上面有“光绪辛卯亥年(1891)吉旦重修,裔孙尧章敬书”的字样,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修葺的时间。这个祠堂是旧村、三向村、新村三个村的邓姓族人共有的,为了纪念他们共有的祖先,邓姓宗亲都有在原址上重修的想法。

除了邓氏大宗祠这个遗迹外,村里还有多个完好的邓氏祠堂归各经济社管理。伯球、伯举、伯凤、伯仁四兄弟原先都有祠堂,现在只看到伯球邓公祠、伯举邓公祠两座。这两座祠堂在仲华路的最尾端,并排而立,都是两进。

伯球邓公祠的故事,还有一首《雅瑶田亩歌》

▲伯举邓公祠

伯球邓公祠位于仲华西路4号,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季秋重建。该祠堂曾破烂不堪,在1964年还发生了一场大火,后堂被火烧掉。2009年9月,村里筹集资金40万元,进行重修。重修后祠堂面积403.25平方米,有衬祠、农家书屋和广场,该祠堂设计精美,用料考究,一眼望去豪华气派。过去,该祠堂前面的操场地势低洼,进祠堂要上七级台阶。后来重修时,将门前的地面抬高,现在只剩下三级台阶。伯举邓公祠经过修葺,面貌也焕然一新。伯举邓公祠位于仲华西路2号,于清道光七年(1827)重建,在2011年至2014年筹集资金48万元,进行重新修建,祠堂面积254.39平方米。

元明邓公祠,三间两进,位于仲华路130号,分别于咸丰九年(1859)和光绪九年(1883)两次重修。在2002年,村里筹集资金6.5万元,进行第三次维修。祠堂面积225.05平方米。该祠堂有仪门,梁上有精美的木雕,石柱、灰塑、天井四周的石料都是原来的,只有地砖是后来铺的。祠堂在土改时分给了村里十多户村民,后来重新修葺时动员这些村民捐献出来,现为村民活动室。采访时看到,祠堂里面很热闹,大部分是老人,他们有的看报,有的打牌,有的聊天。祠堂的后堂没有神主牌位,这个位置还留下上世纪文革的印记。该祠堂最后修缮的时间是2011至2014年。

宗贤邓公祠,位于仲华路86号,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第一次重建,在2012年6月,村筹集资金46万元再重修,祠堂面积324.08平方米。祠堂原有小镬耳,被龙卷风吹掉,现为硬山顶。旁边有元芳书室,门额和梁架的各种木雕金光闪闪,十分精美。该祠堂土改时期分给私人遭到破坏,很多雕刻精美的人物、绘画被人为损毁,在文革期间,梁架上各种人物的脸在文革时均被人削去,只留下身子。

伯球邓公祠的故事,还有一首《雅瑶田亩歌》

▲宗贤邓公祠

重修时,各种雕像重新上色。有意思的是,现在所看到的各种鎏金人物,虽然没有脸部细节,但透过残存的躯体,依然可以看到雕像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该祠堂现在是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属第二经济社。邓氏元芳书室旧址位于仲华路88号,始建于道光已亥孟夏年间,由于土改时将该书室分给无屋住的社员居住,现已拆了一半,暂没有收回土地。

伯球邓公祠的故事,还有一首《雅瑶田亩歌》

《田亩歌》与消失的“龙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难,邻村之间因农田问题,经常会产生矛盾,还有一些恶吏借机跨界收租。后来出了一首《雅瑶田亩歌》,这种情况好了很多,村民根据《田亩歌》明晰了地界,也防止了跨界收租。《田亩歌》就是将雅瑶每一个土名串连起来,并配好曲调,这首歌出来后在雅瑶邓姓村民集聚的村子中竞相传唱。据说《田亩歌》是村里的一位姓李的读书人所写的。

这首歌谣的来历在老一辈新雅人中口口相传,到后来变成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村人说,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姓王的恶吏到雅瑶收租。本来他并不管辖雅瑶,但是他趁村民们对当时的划界不是很清楚,便混水摸鱼,跑到雅瑶这边来敲竹杠。如果村民不给,便吩咐手下的奴才暴打村民,于是,激起了民愤。村民们告状告不赢,因为他的妹夫在省城做大官,有什么事都可以“罩”住。于是,村里的几个青年小伙就到到祠堂里秘密开了个会,决定给教训一下这个恶吏。

这一天,恶吏又带着几个恶棍过来收租了。村民们备好酒菜好生款待,先灌醉了那几个奴才,可他却没喝醉,而且还仗着酒胆,一个人到村里溜达。这时刚好一位妙龄少女路过,王恶吏心存不轨上去非礼,被跟踪多时的几个村民一窝蜂上去将他摁到,王恶吏被活活地闷死了。几个村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他的口腔里塞满了沙子,脸上涂上黄泥,抛进了水塘里。

几个奴才醒来,寻主子不见,便到处找,终于在水塘里发现了。官府派人来查,村里人都说不知道,说可能是酒后溺水而亡,村民们还编了个顺口溜:“口有沙,鼻有泥,一定被鬼迷。”县太爷虽然心生怀疑,但无真凭实据,也不敢抓人,此事后来不了了之。后来这个水塘村民们把它就起名为“水鬼氹”,还统一口径说他是喝醉酒后被水鬼拉走了。

《雅瑶田亩歌》目前流传下来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三向村的手抄版,也是现存最久远的版本,还有一个是《雅瑶镇志》忆录版(文后附录)。

这首歌谣经过代代传唱,据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歌谣中的一些旧地名已经消失不复存在。村里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回忆,旧社会村里做法事,请来的道士和尚都要先唱这个歌谣。如今,三向村的一些岁数大的村民仍然会唱。

旧村的民俗中,最有特色是“端午赛龙舟”。五月端阳,龙舟竞渡。当时有歌谣“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忌,初三初四扒白地”。在端午节之前把藏在泥塘水下的龙船捞出水面,端午节这天赛龙舟。在旧村的宗贤邓公祠里,至今仍保存着当年赛龙舟的鼓。鼓身是用一棵整树干挖出来的,鼓面用的是牛皮,鼓很重,震音很大。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赛龙舟的习俗在上个世纪中叶慢慢走向了消亡。

伯球邓公祠的故事,还有一首《雅瑶田亩歌》

▲赛龙舟

当年的龙舟到哪去了呢?据村里人说,龙舟埋在河里,埋龙舟的范围在五亩地左右的水下。为什么要把龙舟要埋在水下呢?因为以前龙舟大多为松木所制,而松木具有伸缩性和透气性强的特点,如果长期在空气中曝露,水分蒸发,龙舟就会变形。所以每年比赛完之后,龙舟就要沉入水下进行保养,而松木浸在水里会越来越结实,这叫“龙归故里”。到了第二年,村民们再把龙舟从河塘里捞起,这叫“龙出水”。龙舟起出来后,要用草擦干净,再把它晾干,在比赛前几天,刷一次桐油,这样龙舟就会更加“壮实”。

当初埋了两艘龙舟的地方,现在已经建起了一家电声工厂,船被永久地埋在了地下。21世纪初,雅瑶街村大搞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名为“浪庭”的声电有限公司。

工厂于2005年填土建设,平河塘的时候,厂家并不知道地下有两艘船。后来, 当该厂负责人得知他们厂址下竟然埋了两艘龙舟的时候,不由得喜出望外, 觉得“龙舟”与“浪庭”真是相得益彰,地下有此祥物,一定能帮助企业创造辉煌。工厂建起来后效益果然不错,他常常想起脚底下的两艘龙舟,因此,为村里做公益特别积极。

古风与时代并行

旧村一带,四面环水,地势低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少地多,只要下一场小雨就会淹村,有水乡之称。这里早期以“烧瓦为主”,后来开荒种田,以种植水稻为主。但当时的耕作主要是以人工车水灌溉,常年受水灾旱灾影响,庄稼经常失收,村民温饱非常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改分田到户,20世纪60年代靠肩挑手抬改造堤围,才从单造田改为双造田,说起新雅街邓氏族人的奋斗史,也是中国大地广大农村的发展史,他们走过了一条非常艰辛的路。

20世纪70年代这里开始种蔬菜,成立了雅瑶市场,直属广州市。80年代种的农作物一半蔬菜、一半水稻,还有一部分是甘蔗。最有名的出产是茨菇、马蹄和韭菜。后来搞工副业,从贵州、湖南等外省贩运辣椒,在本地分拣、包装、外运。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村里外出做泥水搞建筑的人多,他们在广州各工地打工,可能是经常不穿上衣或衣冠不整,被人称为“卜老”。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雅瑶因与广州城区接壤,发展机遇陡然增多,来投资办厂的企业络绎不绝。

2002年归属花都区管辖后,大力兴建商铺厂房,出租土地,由原来不到十家工厂发展到现在五十多家民营企业,学校两所,第三产业、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商铺、工厂林立。他们根据本村的地理优势,利用村的闲置土地统一引进电声配件、服装、餐饮等企业,其中最大的工厂有上市公司国光电器厂,还有雅图、英格等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

除了企业,还有阳光中英文学校、棱格风学校、广东省技术学院等一批学校落户。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仅旧村就被征地三千多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村的集体经济主要是出租厂房、土地为主,有的搞商铺出租。村内建有图书档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室、户外文体广场及生态小公园等。

邓氏家族秉承祖训,重视文化和教育,20世纪20年代末,创办一所新式学堂——致和堂小学,后来又创办了仲华中学(20世纪50年代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民办小学,后并入雅瑶小学。

邓氏子弟中有不少人在大城市和重要岗位工作,前几年,村里有两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村里奖励他们上万元。近年来,邓氏子女高考上大学率达百分百。村民的文化体育十分活跃,曾有过歌剧团、秧歌队等文艺社团。体育活动频繁,多次获得体育竞赛冠亚军,近几年成立龙形武术馆、兄弟醒狮队、广场健身舞,曾多次出外参加比赛获奖。

“聚龙市”(雅瑶墟)曾驰名上下三村及广州市。过去每年五月节都举行扒龙船,赛龙舟、投灯游灯等传统民间民俗,到20世纪60年代,经过历次运动和变革,这些古老的民俗都没有了。现在跟祠堂有点关系的就只剩下婚俗和年俗,在新雅街,每队新人结婚的当天,新娘一定要来丈夫家的祠堂拜祭,算是认祖归宗。每年过节,在外地工作学习的邓氏族人也要回祠堂拜祖宗。

附:《雅瑶田亩歌》

雅瑶村土名田亩歌(来自雅瑶镇旧村沿革)

(原作:李胜、回忆录:邓广格)

柠檬交碑两边塘, 雅瑶旧名根竹岗。没底潭口鱼变化,竹园秀茂凤求凰。 畔塘硖石白泥塘,长历塘头老虎岗。小朗大坑牛饮水,东龙大圳远蒙蒙。 官路火烧是享隆,不同门口白坭涌。崩潭水浸瓦窑下,承角交官出独松。泥塘转入箐箕冗,土地南流出大龙。石湖桥下咬虾隆,尚武婆坛土地公。蒜地沙龙石交屈, 边岗烟岭尾重重。老鼠尾藏老鼠隆,鱼经曲颈尾相通。黄牛历对羊眉屈,白云下对狗眠形。 更鼓先前石有声,龙交碑古南流水。九屈大坑何处寻,余股苏耕狮子淋。 企坎细塘近水边,黄坭井挖墨深深。龙船签过社公较, 风水箕共闸口关。鱼鸠哺鱼栏海尾,牧童牧读马婆山。狗头狗掩及风堆,小朗门口新竹堆。 门口窑墩元大坦, 石岩横路吊鱼台。古草塘边大石桥,东边布里演齐腰。 水草水流水不消,老鸦嘴叫大头扶。长尾姑娘姑不姑,塘底底里水涓涓。卖茶铺没有茶园, 老麦山田好种烟。鱼悲打蛇又恶头,口急也母步头真讲究。大窝岭下小镰勾,街口朗海船头捞。四吟劣隆白鹤洲,南便坦下挖茨菇。蟹口坑头近潭头,龟头鹤嘴各传名。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956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