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文苑:师村

□周养俊

师村,是我的老家,在长安区的东北部,背靠白鹿原,面朝浐河水,距离西安钟楼约50里。

师村是一座古老的村庄,村民世代挖窑洞而居。秦汉以前,这里曾是利用白鹿原原始森林烧木炭的地方,至今村子的山坡上、崖坎下还留有烧木炭的小窑洞。这些烧木炭者,在此居住生活了不知多少代,逐渐转为以农桑为主,因而这里又盛产小麦、稻谷、玉米,是一个地道的农业村。

师村最早叫狮村,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秦汉时期浐河川叫“斯川”,因该村地处斯川之中,故以斯村为名。后因“斯”“狮”同音,“川”“村”近音,就将“斯川”叫成了“狮村”。另一种说法,是师村的地形像一头狮子。第三种说法,是因村中央的崖头上有一尊石狮子,所以村名为“狮村”。《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2000年出版)记载:“相传,宋代该村天降陨石一块,其形如狮,得名狮村。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狮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则记为师村。”今分为师一村、师二村、师三村、赵家顶四个村。

数千年来,这尊石狮子,伴随诸多姓氏的村民在此居住,繁衍生息,生产、生活。明代时,有周、赵、戴、李、柴、倪六姓村民在此居住。狮村改叫师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据说是汉字简化的原因,狮村的笔画多,那时候村干部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嫌麻烦,就改“狮村”为“师村”。

师村现在的村民以周、赵、戴、李为主,还有田、倪、张等姓。师村的历史上,曾有柴、罗、水、鄢等姓的人在此居住,后因战乱灾荒,这几姓人逃亡他乡,再未返回。师村至今仍有“柴家坡”、“柴家砭”、“柴家硷”、“罗家坡”、“张家沟”、“水家坡”等地名。

周姓是师村人口较多的一姓,其人口占全村的百分之五十。据传,周姓是明洪武十三年由江南健康县迁来的。还有一说,是元末明初由湖北保康县迁来的。前一种说法可能性大。不管来自何处,有一点可以肯定,周姓是从外地迁来的,居村中间。来时兄弟四人,为师村周姓四门之祖,与一河之隔的周家崖是同宗。

周氏人丁兴旺,迁来时只有四户,现在人口达到1400余人。清代,周定邦(人称五老爷)考中武举,周守贵、周守林兄弟中武秀才。近代人才更多,各级领导、作家还有书画家。

赵姓相传有两支,一支是明代由蓝田迁来,另一支是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居于村之高坡上,故称赵家顶。戴姓在师村定居较早,相传是五代十六国战乱中由湖北郧西县迁来的,初住在蓝田县戴家寨本族那里,后迁至师村,因住在村子一条小沟道里,故称戴家巷子。李姓相传是元末明初由甘肃逃荒而来,居村子半坡,称李家顶。

师村原有明熙寺、金玉宫、戴家无量寺、周家祠堂、赵家菩萨、李家玉皇、柴家关公、倪家龙王等十多座庙宇,其中明熙寺和金玉宫为全村之庙,影响也深远。

明熙寺,原称“洞庙”、“娘娘婆庙”,建于北宋时期。主要塑像是九天圣母、送子娘娘,其后塑像又有增添。明太祖洪武年间,皇上赐封“明熙寺”,皇封锦扁悬挂在庙中大殿内。农历二月初八为会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1990年重修。

金玉宫,又称玉皇庙,《咸长续志》记载,明代就有金玉宫。主要建筑为窑洞,供奉有玉皇、玉皇老师天大大、大祖师、二祖师、地母、黄龙和青龙塑像,院内柏树林立,院外草木葱茏。

《咸宁志》载:“金玉宫在狮村,宫北崖高十余丈,崖下有洞泉二,洞内多矾石,其水如珠,由洞之额循而下之,日夜叮咚,颇类琴音。”当地人称“琴音洞”,也叫“叮叮当当”。当年,有一才子路过此处,为洞泉奇景所吸引,当即赋诗一首:耳畔叮当真好听,疾步近前赏琴声。四下瞧望无琴师,原是洞中滴水声。

乡人云:“二洞始见,各有鲤鱼一尾,一色黄如金,一色青如玉。初亦不甚异之,既大旱一日,洞泉忽水罄,愕间风雨聚至,四野沾走,岁大热。自此,每旱洞泉水溢即有雨,村人感之,立庙为祀。”金玉宫以鱼色命洞,一曰“青龙洞”,一曰“黄龙洞”。农历正月初九为会日。人们相传饮洞泉水能治百病,前来进香祈福者络绎不绝。

传说,长安城的皇帝每到白鹿原及终南山打猎,必带文臣武将及随从至金玉宫休息,除进香外,必饮神泉水解渴。

民国时期,杨虎城将军之母孙一莲久病不愈,其义子赵彦武(赵家顶人)建议到金玉宫求神治病,并用神泉水煎药服用,果见大效。孙一莲因在金玉宫治病灵应,从西安请来石狮、石羊、石鼓等,赠予金玉宫,以表谢意。

明代至今,金玉宫香火不断,期间曾遭兵匪祸害,但屡毁屡建,凡有祈祷,多著灵异。1983年大雨造成塌方,金玉宫建筑和两洞泉均被埋入土内。1993年村民按原庙神像修复成现状,其洞泉被改造为供村民吃水和用水的自来水之源。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998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